..续本文上一页我的自己建立起来,了解个人的自我及全体的自我是什么,然后才能讲无我。
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方法,就是帮我们从杂乱的、烦恼的自我,而到达统一的、无烦恼的自我。这个方法不一定限于打坐,平时也都可以使用,也没有任何姿势的限制,但正在用头脑或开车时请不要用。
四、至大无外.至小无内
我们从个人的身体开始,而把念头向外扩张,不是用眼睛去看,也不是用耳朵去听,而是用我们的心去体验。体验我们的身体,体验身体所处的环境,体验地球,体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。如果有天文常识的人,就能想象更辽阔的太空,想象无限的太空都没有离开自我。
刚才说到,不管到那儿,都把自己带到那儿。那么我们只要把心门敞开,心量便要放多大就放多大,这就是自我的存在──存在于农禅寺、台北市、台湾、中国、亚洲、地球、太阳系、银河系、太空……,一切空间都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,可把自我想象成至大无外。请诸位闭起眼睛,观想我们的自我有多大呢?
刚才已经讲过,我们的环境就是自我,与我们脱离不了关系的就是我。我在银河系里,整个银河系就是我的环境、就是我;我在宇宙里,整个宇宙就是我的环境、就是我。我们要一层层扩大,从有限到无限。等练习纯熟后,一下子就能扩及无限。
接下来观小──至小无内。我们通常讲的心是心脏的心,而一般说这个人心很坏、很好,指的是念头、观念、想法。但是,念头、观念、想法都是抽象的名词。
因此,在方法上我们不妨把心念放在正中央(而非左边)的胸部位置,把身体中间画一条直线,胸部画一条横线,正中央那一点就是我们的心(假名)。这一点有多大呢?开始时可以大一点,好象两条粗绳子在身体内的交叉点,然后缩小如指尖大、如绿豆大,再缩小缩小……小到无法再小,变成没有,就停留在那儿。心既然没有了,也就是无限。
五、消融自我.放下执着
练这种方法很困难,因为这是无中生有。比较简单的作法是,不要一步步向外看或向内看。如果向外看时,这个世界就是我,环境就是我,有这样的体验就可以了;向内看时,只要注意胸部,不管它是大是小、是有是无,这就容易多了。
向外看时,能体验到环境就是我(不同于我的就是环境),我接触到的就是我,能有这种想法和体会就够了。这就是包容、慈悲。
向内看时,就是把自我从外境收回,我们的自我就越来越小,这实际上就是消融。自我的执着或烦恼,都与环境、身体、观念有关,若一切都能放下,自然能够摆脱执着与烦恼。
刚才我所说的,诸位在观念上也许可以接受,可是不容易用心来体验,我们若要真正受用,必须要有如此体验。有许多人理论懂得很多,遇到麻烦事,就是用不上力。
昨天有一位考试院的王委员向我说,她对西方哲学在观念上懂得不少,但就是无法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,问我怎么办?我说:「第一学打坐,第二听闻佛法。」她说:「讲佛法不是讲理论的吗?」我说:「是。仅仅理论是不够的,还需要练习,使理论与体验配合,才能管用。」
诸位菩萨来到法鼓山农禅寺,听讲观念固然重要,修行的体验也很重要。有了禅的观念总比没观念的好,可是只有观念的纾解仍是不够的,更应该有实修的体验。
(一九九三年十月九日社会菁英禅修营学员联谊会开示,单德兴居士、江美宝居士整理)
佛在心中.口中.行为中
「佛在心中、佛在口中、佛在我们的行为中」,也就是佛在我们的起心动念、举手投足、一言一行的生活中。许多人学禅,目的为了要明心见性、开悟成佛。而佛在那里呢?佛在每一个人的自性中,佛在每一个人的自心中,所谓:「佛在心中坐,不要蹉跎过」,既然知道佛存在于我们的心中,便不能浪费时间、生命、光阴,不要糊里糊涂、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,那样太可惜了,因此,每一个今天,我们都要好好用功。
有一些人只知道希求明心见性、开悟成佛,却不知道如何来修行?认为一旦明心见性、开悟成佛之后,便可万事具足,得大自在、有大福慧了,所以老是期待着、梦想着:早一点开悟成佛吧!还有一些人,知道想求得开悟,但在开悟前,应该做些什么呢?以为大概是拚命地打坐吧!只要坐出名堂来,就能够明心见性、开悟成佛了!这话是没有错,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,也花了蛮长的一段时间,在苦行林、在雪山、在菩提树下打坐,那时因为佛法还没有现前,没有人为他说出佛法的道理,所以释尊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去摸索,因为没人告诉他:
"人人心中有佛";也没有人告诉他:"无常就是无我,人生有苦,是因为不知道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不能警觉到无常、无我,所以贪生怕死,瞋恨嫉妒,因此无法明心见性。"但是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了佛法,释尊花了那么长时间的代价,开启了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的真理,已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我们就不必再花那么多的时间。因为现成的佛法,已经告诉我们,我们只要相信佛所说的话,照着来用在生活里就好。所以禅宗非常重视在平常日用生活之中,体验佛法和实践佛法。
当我们皈依三宝,当我们学着用佛法,我们就已经开始走上圆满的菩提大道了。此时已经知道修行佛道的方法和观念,只差自己实践的工夫不够,那我们更要如法修行,依教奉行,就是要受持佛法,继续努力。所以在禅宗的修行者们,就没有像释尊未成道之前那样,要经过六年不断地打坐的工夫,才能明心见性。禅宗认为只要你遵照着佛法去做,随时放下自我的执着,当下就能明心见性。
「佛在自心中」,这是佛祖告诉我们的。因为我们的自心就是佛心,只是因为有烦恼,所以佛性不现前,佛心被烦恼心所遮盖,所以只见烦恼不见菩提。但是我们已经皈依了三宝,已经知道了佛法,心中常念三宝,即与佛心相应。
其次,是「佛在口中」,就是佛的语言,即是智慧的语言、慈悲的语言、柔软的语言、安慰的语言、鼓励的语言、赞叹的语言、教化、教育的语言、感动的语言。而我们究竟用的是什么语言呢?如果是学佛法,虽然内心中还没除烦恼、证菩提,可是我们已经知道经典里告诉我们,佛的语言,就是佛与人家讲话所用的方式,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,是不是可以照着去做呢?为什么不能照着去做呢?很多人是有很多的推托,会说因为自己的烦恼多、业障重,因为自己的心还没有明,智慧之眼尚未开,所以没有办法像释尊以及大菩萨们那样,用智慧的语言、慈悲的语言、柔软的语言、安慰的语言、鼓励的语言、赞叹的语言、教化、教育的语言,感动的语言、感恩的语言。实际上,这都是自己在替自己开释、脱罪;我们是应该可以做得到的,但自己就是不想做,也没有意愿做,所以随口而出的,多是粗恶语、挑拨语、妄语、绮语,很少是佛的语言,这是违背了「佛在口中」的原则。
「佛在我们的行为中」,佛在心中、佛在口中,同时佛也在我们的生活行为中。不论是不是已经开悟了,或已经明心见性了,我们学习佛的行为是应该的,所以学佛应该是学佛的心理行为、语言行为、身体的行为,经常学习佛的这三种行为,才是真正的学佛。否则只是学佛打坐,那是学坐,不是学佛,都跟佛法不相应。若要身体的行为合乎佛法的原则,就是要将佛法在我们平常日用生活中表现出来,我们的生活行为,要以四摄六度为准则,全心全力,做到自利利他、利益众生为目的,这才是学佛行、学菩萨行。如果我们的生活行为不检点,身口意三业没有一定的标准,不仅对自己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,对他人也造成许多不方便的困扰和烦恼,并已远离学佛的生活了。我们的身体每天从早到晚,究竟是轻举妄动呢?还是每一个动作都在自利、利他呢?或者是仅仅自利而不利他呢?事实上,如能做到真正的自利,一定也直接或间接地在利他。有一些行动,当下是为了自利,但是影响所及的后续发展,都能使环境中跟我们共同生活的人,乃至于在我们之后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人,也得到利益。
在禅宗丛林里,每天打坐的时间是不多的,工作的时间相当的多。打坐及听开示的时间只有早晚,每天起早待晚,也就是早上起得早,晚上睡得晚,中夜时分只睡四到六小时。「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」,过着农耕的生活,是禅宗自中唐时代百丈大师以后的生活方式。当时禅宗的寺院是在山间,每天是到山上耕作,所以叫作﹁出坡﹂;每一个人都应该出坡,上从一寺之主的方丈和尚,下及所有的常住大众乃至沙弥、行者,全体出动,都得工作,没有例外,故称为「普请」。白天在工作之中,也就是在过着自利利他的修行生活,因为工作是为了僧团道粮的自给自足,同时培养互相支援、彼此合作,大家付出,共同分享的和合精神,以维持道场,住持三宝,正法住世,佛日增辉,所以需要劳务的工作,来作为禅修的生活。
我们看到直至今天,日本及韩国的禅宗寺院生活方式,平日中的工作时间也是蛮多的,在禅堂里打坐的时间是不多。但于一年之中,会打几个禅七,称为「禅期」,又称为「接心」和「摄心」,用来精进打坐,克期取证。
这样的时段,在中国大陆,则有两个:一是在冰冻三尺厚的隆冬,田里的泥土也冻得像石头,这时不能耕作,所以关门打坐,称为﹁冬安居﹂,又称为﹁结冬﹂。二是在炎热的夏天,火伞高张,太阳强烈,可下田上山工作的时间非常短,要做也只有早上及傍晚做一点点,加上夏季多雷雨阵雨,土中也多虫蚁出没,耕作很不方便,禅众们就有仿佛世古规﹁结夏安居﹂的禅修方式。在印度有「雨安居」,因自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…
《禅钥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