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鑰▪P1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我的自己建立起來,了解個人的自我及全體的自我是什麼,然後才能講無我。

  

  我們現在講的這個方法,就是幫我們從雜亂的、煩惱的自我,而到達統一的、無煩惱的自我。這個方法不一定限于打坐,平時也都可以使用,也沒有任何姿勢的限製,但正在用頭腦或開車時請不要用。

  

  四、至大無外.至小無內

  

  我們從個人的身體開始,而把念頭向外擴張,不是用眼睛去看,也不是用耳朵去聽,而是用我們的心去體驗。體驗我們的身體,體驗身體所處的環境,體驗地球,體驗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。如果有天文常識的人,就能想象更遼闊的太空,想象無限的太空都沒有離開自我。

  

  剛才說到,不管到那兒,都把自己帶到那兒。那麼我們只要把心門敞開,心量便要放多大就放多大,這就是自我的存在──存在于農禅寺、臺北市、臺灣、中國、亞洲、地球、太陽系、銀河系、太空……,一切空間都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,可把自我想象成至大無外。請諸位閉起眼睛,觀想我們的自我有多大呢?

  

  剛才已經講過,我們的環境就是自我,與我們脫離不了關系的就是我。我在銀河系裏,整個銀河系就是我的環境、就是我;我在宇宙裏,整個宇宙就是我的環境、就是我。我們要一層層擴大,從有限到無限。等練習純熟後,一下子就能擴及無限。

  

  接下來觀小──至小無內。我們通常講的心是心髒的心,而一般說這個人心很壞、很好,指的是念頭、觀念、想法。但是,念頭、觀念、想法都是抽象的名詞。

  

  因此,在方法上我們不妨把心念放在正中央(而非左邊)的胸部位置,把身體中間畫一條直線,胸部畫一條橫線,正中央那一點就是我們的心(假名)。這一點有多大呢?開始時可以大一點,好象兩條粗繩子在身體內的交叉點,然後縮小如指尖大、如綠豆大,再縮小縮小……小到無法再小,變成沒有,就停留在那兒。心既然沒有了,也就是無限。

  

  五、消融自我.放下執著

  

  練這種方法很困難,因爲這是無中生有。比較簡單的作法是,不要一步步向外看或向內看。如果向外看時,這個世界就是我,環境就是我,有這樣的體驗就可以了;向內看時,只要注意胸部,不管它是大是小、是有是無,這就容易多了。

  

  向外看時,能體驗到環境就是我(不同于我的就是環境),我接觸到的就是我,能有這種想法和體會就夠了。這就是包容、慈悲。

  

  向內看時,就是把自我從外境收回,我們的自我就越來越小,這實際上就是消融。自我的執著或煩惱,都與環境、身體、觀念有關,若一切都能放下,自然能夠擺脫執著與煩惱。

  

  剛才我所說的,諸位在觀念上也許可以接受,可是不容易用心來體驗,我們若要真正受用,必須要有如此體驗。有許多人理論懂得很多,遇到麻煩事,就是用不上力。

  

  昨天有一位考試院的王委員向我說,她對西方哲學在觀念上懂得不少,但就是無法處理自己的心理問題,問我怎麼辦?我說:「第一學打坐,第二聽聞佛法。」她說:「講佛法不是講理論的嗎?」我說:「是。僅僅理論是不夠的,還需要練習,使理論與體驗配合,才能管用。」

  

  諸位菩薩來到法鼓山農禅寺,聽講觀念固然重要,修行的體驗也很重要。有了禅的觀念總比沒觀念的好,可是只有觀念的纾解仍是不夠的,更應該有實修的體驗。

  

  (一九九叁年十月九日社會菁英禅修營學員聯誼會開示,單德興居士、江美寶居士整理)

  

  

  

  

  佛在心中.口中.行爲中

  

  「佛在心中、佛在口中、佛在我們的行爲中」,也就是佛在我們的起心動念、舉手投足、一言一行的生活中。許多人學禅,目的爲了要明心見性、開悟成佛。而佛在那裏呢?佛在每一個人的自性中,佛在每一個人的自心中,所謂:「佛在心中坐,不要蹉跎過」,既然知道佛存在于我們的心中,便不能浪費時間、生命、光陰,不要糊裏糊塗、渾渾噩噩地過一輩子,那樣太可惜了,因此,每一個今天,我們都要好好用功。

  

  有一些人只知道希求明心見性、開悟成佛,卻不知道如何來修行?認爲一旦明心見性、開悟成佛之後,便可萬事具足,得大自在、有大福慧了,所以老是期待著、夢想著:早一點開悟成佛吧!還有一些人,知道想求得開悟,但在開悟前,應該做些什麼呢?以爲大概是拚命地打坐吧!只要坐出名堂來,就能夠明心見性、開悟成佛了!這話是沒有錯,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,也花了蠻長的一段時間,在苦行林、在雪山、在菩提樹下打坐,那時因爲佛法還沒有現前,沒有人爲他說出佛法的道理,所以釋尊要花那麼長的時間去摸索,因爲沒人告訴他:

  

  "人人心中有佛";也沒有人告訴他:"無常就是無我,人生有苦,是因爲不知道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不能警覺到無常、無我,所以貪生怕死,瞋恨嫉妒,因此無法明心見性。"但是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了佛法,釋尊花了那麼長時間的代價,開啓了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的真理,已知道一切衆生都有佛性,我們就不必再花那麼多的時間。因爲現成的佛法,已經告訴我們,我們只要相信佛所說的話,照著來用在生活裏就好。所以禅宗非常重視在平常日用生活之中,體驗佛法和實踐佛法。

  

  當我們皈依叁寶,當我們學著用佛法,我們就已經開始走上圓滿的菩提大道了。此時已經知道修行佛道的方法和觀念,只差自己實踐的工夫不夠,那我們更要如法修行,依教奉行,就是要受持佛法,繼續努力。所以在禅宗的修行者們,就沒有像釋尊未成道之前那樣,要經過六年不斷地打坐的工夫,才能明心見性。禅宗認爲只要你遵照著佛法去做,隨時放下自我的執著,當下就能明心見性。

  

  「佛在自心中」,這是佛祖告訴我們的。因爲我們的自心就是佛心,只是因爲有煩惱,所以佛性不現前,佛心被煩惱心所遮蓋,所以只見煩惱不見菩提。但是我們已經皈依了叁寶,已經知道了佛法,心中常念叁寶,即與佛心相應。

  

  其次,是「佛在口中」,就是佛的語言,即是智慧的語言、慈悲的語言、柔軟的語言、安慰的語言、鼓勵的語言、贊歎的語言、教化、教育的語言、感動的語言。而我們究竟用的是什麼語言呢?如果是學佛法,雖然內心中還沒除煩惱、證菩提,可是我們已經知道經典裏告訴我們,佛的語言,就是佛與人家講話所用的方式,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,是不是可以照著去做呢?爲什麼不能照著去做呢?很多人是有很多的推托,會說因爲自己的煩惱多、業障重,因爲自己的心還沒有明,智慧之眼尚未開,所以沒有辦法像釋尊以及大菩薩們那樣,用智慧的語言、慈悲的語言、柔軟的語言、安慰的語言、鼓勵的語言、贊歎的語言、教化、教育的語言,感動的語言、感恩的語言。實際上,這都是自己在替自己開釋、脫罪;我們是應該可以做得到的,但自己就是不想做,也沒有意願做,所以隨口而出的,多是粗惡語、挑撥語、妄語、绮語,很少是佛的語言,這是違背了「佛在口中」的原則。

  

  「佛在我們的行爲中」,佛在心中、佛在口中,同時佛也在我們的生活行爲中。不論是不是已經開悟了,或已經明心見性了,我們學習佛的行爲是應該的,所以學佛應該是學佛的心理行爲、語言行爲、身體的行爲,經常學習佛的這叁種行爲,才是真正的學佛。否則只是學佛打坐,那是學坐,不是學佛,都跟佛法不相應。若要身體的行爲合乎佛法的原則,就是要將佛法在我們平常日用生活中表現出來,我們的生活行爲,要以四攝六度爲准則,全心全力,做到自利利他、利益衆生爲目的,這才是學佛行、學菩薩行。如果我們的生活行爲不檢點,身口意叁業沒有一定的標准,不僅對自己造成的後果不堪設想,對他人也造成許多不方便的困擾和煩惱,並已遠離學佛的生活了。我們的身體每天從早到晚,究竟是輕舉妄動呢?還是每一個動作都在自利、利他呢?或者是僅僅自利而不利他呢?事實上,如能做到真正的自利,一定也直接或間接地在利他。有一些行動,當下是爲了自利,但是影響所及的後續發展,都能使環境中跟我們共同生活的人,乃至于在我們之後生活在這樣環境裏的人,也得到利益。

  

  在禅宗叢林裏,每天打坐的時間是不多的,工作的時間相當的多。打坐及聽開示的時間只有早晚,每天起早待晚,也就是早上起得早,晚上睡得晚,中夜時分只睡四到六小時。「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」,過著農耕的生活,是禅宗自中唐時代百丈大師以後的生活方式。當時禅宗的寺院是在山間,每天是到山上耕作,所以叫作﹁出坡﹂;每一個人都應該出坡,上從一寺之主的方丈和尚,下及所有的常住大衆乃至沙彌、行者,全體出動,都得工作,沒有例外,故稱爲「普請」。白天在工作之中,也就是在過著自利利他的修行生活,因爲工作是爲了僧團道糧的自給自足,同時培養互相支援、彼此合作,大家付出,共同分享的和合精神,以維持道場,住持叁寶,正法住世,佛日增輝,所以需要勞務的工作,來作爲禅修的生活。

  

  我們看到直至今天,日本及韓國的禅宗寺院生活方式,平日中的工作時間也是蠻多的,在禅堂裏打坐的時間是不多。但于一年之中,會打幾個禅七,稱爲「禅期」,又稱爲「接心」和「攝心」,用來精進打坐,克期取證。

  

  這樣的時段,在中國大陸,則有兩個:一是在冰凍叁尺厚的隆冬,田裏的泥土也凍得像石頭,這時不能耕作,所以關門打坐,稱爲﹁冬安居﹂,又稱爲﹁結冬﹂。二是在炎熱的夏天,火傘高張,太陽強烈,可下田上山工作的時間非常短,要做也只有早上及傍晚做一點點,加上夏季多雷雨陣雨,土中也多蟲蟻出沒,耕作很不方便,禅衆們就有仿佛世古規﹁結夏安居﹂的禅修方式。在印度有「雨安居」,因自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…

《禅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與悟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