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鑰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五日之間,爲印度的雨季,天天下大雨,依方俗出家人不能到外面遊化。而今天我們的生活環境,已從農業社會進入工商業社會,不論冬夏,照樣可以在暖氣房及冷氣房內工作,並且可以夜以繼日的工作。

  

  現代禅寺的環境條件、現代禅修者的生活方式,都跟以前不一樣了。爲了順應現代社會的生活型態,爲了接引成就大部分的在家居士,是利用周末的休假日來禅寺修行,所以我們有了周日的禅坐會。至于我們的「禅七」,不論在臺灣、在美國,都是配合學校有寒暑假的假期,以及國定假日與周末相接的連休長周末,工商業從業人員雖然沒有寒暑假,但他們有自己的年度休假製度,所以鼓勵他們將假期用來參加禅七。

  

  農禅寺的法師們是什麼時候禅修呢?我們是配合大家的假期進入禅七。我們也舉辦出家衆的菩薩營。平常只有早上、晚上的禅坐。白天我們都在上課、辦公、開會,在爲道場、爲信衆、爲國家社會奉獻而做自利利他、弘法護法的工作。我們也沒有一天到晚都在打坐;出家衆就是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,把禅法的准則用在日常生活之中。我們用佛在心中、佛在口中、佛在行爲中的生活態度,進行禅修。譬如我們的出家衆也在揀切菜、洗碗筷、搬碗盤、擺桌椅、掃庭院、開車、擦車、洗車、操作電腦、打計算機、寫文章、上課、出版書刊等等工作之時,體驗身心一致,體驗叁業清淨,體驗佛的悲智願行。所以雖然跟社會上的一般工作幾乎一樣,可是我們的存心,不是爲了名利物欲的追求,而是爲了學佛修法,奉獻我們的時間,來做這些工作。我們用這樣的修行方式,以成就衆生、成就道場,也就是在成就我們自己的菩提道業。

  

  成就衆生、成就道場、成就菩提道業,將這叁點加起來,就是佛在我們「平常日用中」,這是禅宗常用的一句成語。因爲佛在平常生活中,雖然你還沒有見性明心,還沒有開悟成佛,但已經聽到了佛法,就該應用佛法,並且將佛法作爲我們身口意叁業行爲的依准。這就是「佛在心中、佛在口中、佛在行爲中」了。如果身口意的行爲,跟佛法不相應時,必須起大慚愧,至誠忏悔。

  

  禅宗的禅與佛的意義,應該是相同的。禅既是讓我們明心見性、開悟成佛的觀念及方法,也正是修行的目標,因此禅心等于佛心;「佛在口中、佛在心中、佛在平常行爲中」,就是禅在我們的平常日用中。古代禅宗祖師們所指的「達摩西來意」,就是平常生活裏的佛心、佛言、佛行;一舉一動、起心動念都是表露著佛的悲智,便是真正的修行。

  

  請問諸位:當你與人家吵架的時候,佛在那裏?你在生悶氣時,佛在那裏?你在與人交談時,佛在那裏?你在工作時,佛在那裏?你在休息睡覺時,佛在那裏?那時的佛,是被你蒙在鼓裏了呢?還是清楚地跟你生活在一起?請諸位不斷地品味:禅在那裏?佛在那裏?

  

  (一九九五年叁月五日于農禅寺禅坐會開示)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禅如何用于日常生活

  

    一、學佛有層次

  

  此次前來南美洲有很多巧合的因緣,一是爲參加聖保羅中觀寺的開光典禮,二來拜訪此地法師及華僑界居士們。

  

  今天的題目是陳慧淨居士在午飯後才告訴我,希望聽「禅如何用于日常生活」。我臨時匆促擬了大綱,希望大家不要失望。以往有好多的中國人講佛法,比較籠統,而且有民間迷信的傾向,又不注意層次。今天我則是有層次的來講,那便是如何學佛、修行,最後能達到什麼目標。以往人們一聽到佛教,就認爲是迷信,僅會消極地誦經念佛、消災求福、超度亡魂。其實那是宗教信仰的層面,雖也有其必要,然而佛法的利益、正確的觀念和方法,是要給活人用的。

  

  二、禅與淨都是整體佛教

  

  禅如何用于日常生活?先當了解禅與佛教有什麼關系?爲什麼禅與佛教不一樣?

  

  有人認爲禅宗爲佛教整體中的一部分,這個看法不一定正確,佛教與禅實是分割不開的;最好是說:「佛門雖浩瀚,方便有多門,若從一門入,即見其全貌。」所以禅宗是佛教的一個門,不僅是佛教的一部分。

  

  在近代中國佛教裏,把修行分爲兩大類:一爲念佛法門,叫作淨土宗,一爲禅修法門,稱爲禅宗。若將禅與淨土,看作截然不同的法門,也是錯的;若說參禅即不念佛,念佛即不修禅,那也不對。因爲念佛的方法也是禅的修行法門之一,禅修基礎的重要,被列爲戒定慧叁無漏學的一支,故與念佛的淨土法門不相違背,而且能夠相輔相成。所以在中國,自五代及宋朝開始,許多禅宗大德特別強調參禅與念佛並行,稱爲禅淨雙修。像明末蓮池大師,是淨土宗的祖師也是禅宗的禅師,近代虛雲老和尚,是禅宗的祖師,但他也勸人念佛並主持佛七。念佛往生淨土,參禅明心見性。禅修得力,念佛便能易得一心不亂,保證往生極樂世界;念佛念到心無妄想雜念,正好可參「念佛是誰」的話頭。一旦「疑情」的話頭成片,便接近悟境的現前了。

  

  念佛工夫已深,正好可以參禅。念佛時妄念紛起,也不妨反問:「念佛是誰?」用來打住妄念,正好又是參禅的方法,好象是在提醒自己,正在做著什麼。

  

  今天下午,在汽車上,有位居士問我:「念佛的方法是什麼?」因爲他常一面念佛,一面胡思亂想。問題就是在他沒有警覺到自己正在做什麼?爲何一邊念佛一邊妄想?若能常常反省,妄念就會越來越少。盡管如此,若能一面打妄想一面念佛,也是不錯。至少要比一面打妄想,一面做壞事好多了;若能紮紮實實一心一意念佛,才易得致一心不亂,而與禅定相應。所以說禅宗與淨土宗都是全體的佛教,念佛與參禅修法雖小異,也都是最好的辦法。

  

  叁、如何是佛教?

  

  淨土是修行佛法者的共同歸宿,所以叁世諸佛,各有其果位上的清淨國土。禅修是修行佛道者共同的條件,所以無論大小乘的修行方法,不能沒有定慧的工夫,定慧不二便是禅悟。由此可知禅淨兩者,都是整體的佛教,淨土是從果德著眼,禅修則是由因行著手。

  

  至于如何是佛教?諸位可能聽過這樣的四句: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這是非常有名的〈七佛通誡偈〉,即是離我們最近的過去七佛,成佛之後都是以這個偈子教誡他們的弟子。許多人對這四句話也都耳熟能詳,人人會說,但不容易做到,因爲它是佛教的總綱。

  

  有的人認爲只要不做虧心事,便是好心人,而且說,心好的人便勝過吃素的人。這是似是而非的說法,因爲吃素的人之中,可能有少數人偶爾做了壞事,但是吃素的人中,難道沒有好心人嗎?若是吃素的人,也有好心,那不是更好嗎?

  

  不過,怎樣才算好心?這其中有很多學問。不做惡是好心,止惡行善是好心,行善不求回饋是好心,誓度一切衆生是好心。所以好心有大小多少、有限無限等不同的多作用、多層面。我有位弟子在他出家前,認爲自己是好人,出家後不久,即跟我說他的心不淨、語不淨、身不淨,覺得罪障很重。其實若不學佛修行,許多人因爲沒有標准就會認爲自己是有好心、做好事的好人。若能好好地靜下來反省一下,便可發覺,每天所做的壞事、說的壞話、想的壞念頭,還真不少呢!所以「諸惡莫作」並不容易。

  

  至于「衆善奉行」,是教我們盡可能地多做些好事,只要是對大衆有利的事,都當義不容辭地全力以赴。

  

  至于「自淨其意」,即是打內心起,不存惡念邪念,更不容有邪見。還要做到身、口、意的叁業清淨,以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清淨,那就不是很容易了。有人問我:「爲何要誦經、念佛、拜佛、打坐、拜忏?」其實這些都是爲了達到自淨其意的目的而設的修行方法。

  

  四、禅的內容是什麼?

  

  談到禅的內容是什麼?我也有四句話,貢獻諸位參考:「有善有惡,知善知惡,爲善止惡,不思善惡。」它們也是有層次的。

  

  「有善有惡」即是在人間社會,各有各的善惡標准,只要是宗教、種族、政治、經濟等的立場不同,善惡的標准往往就會相反。經常一個人被一方視爲神聖的偉人,另一方看作惡魔與罪魁。縱然在同一個宗教之內,也可能由于觀點的不同而互以惡魔相待,黨同伐異,善善惡惡。也可能由于利益的互惠,早上仇視的敵人,晚上成了親密的盟友。故從自私自利的角度看世間的倫理,雖然有善有惡,其實是善惡不明。

  

  「知善知惡」必有其客觀的標准,否則,仍與有善有惡而善惡混淆的層次相同。其客觀標准,可有兩個原則:一是以社會共同的立場爲標准,所謂公是公非:二是以自我的良心爲標准,所謂設身處地。

  

  每個社會因不同的文化層次及時代背景,即有不同的標准,即使是生活于共同的風俗習慣中,在不同的情況下,其公認的善惡標准也不會一樣,古代與現代的標准又有差距。所以地域性及階段性的「公是公非」,並不就是正確的判斷;唯有今天如此、明天也如此;在這個社會如此、在那個社會也如此,盡管風俗習慣不同,但原則不變,這才是真正的善與惡的標准。因此以佛法的立場來看,其善惡標准是以護生爲第一,不認爲外教徒爲魔鬼,只能說他們的層次不夠高,但基本上沒什麼問題,應該承認他們的價值。

  

  至于「設身處地」的良心准則,可能對也可能錯,那要看此人的宗教信仰是否有偏差,學識見聞是否夠深廣,人格的成長是否夠健康,否則所謂良心,可能根本是他私人的偏見。

  

  「爲善止惡」是在知善知惡之後,從認知心發展成爲語言行爲及身體行爲。既然能依客觀的標准,知道何者爲善,何者爲惡,便當盡可能去做益人利己的事,約束自己的心行及言行,不僅止于不傷害他人,而且要更積極地修福修慧。此在佛法中,有所謂「四正勤」的德目:「已生之惡當斷…

《禅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與悟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