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鑰▪P2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除,未生之惡令不起,未生之善令生起,已生之善令增長。」以此四德能斷懈怠,故又名爲「四正斷」。這是在修道過程中,必須時時提起,念茲在茲的工作。

  

  「不思善惡」即是修行到了心無罣礙得失的解脫層次,必定會從善惡相對的「有」,而至超越于善惡執著的「空」,才能算是究竟。故對于一位得大自在的菩薩而言,他雖爲了衆生得度而說有善有惡,而說知善知惡,而教人爲善止惡,但在他們的智慧之中,乃是無善無惡的。

  

  我常說:「世界上有壞事而沒有壞人」,這算不算已到不思善惡的程度?不算,因我還有善惡之分,但我至少已根據佛法,考慮到人的本質都可能是好人。佛說衆生皆有佛性,都有成佛的可能,只因爲受了環境的影響,失去身心的主宰而動了壞念頭、做了壞事,但在這之前及之後,這個人不見得一直在做壞事,也不是永遠都在做壞事。只是在那一剎那間,念頭混淆而導致行爲的錯誤。因此可知,人在基本上都應該是好人。

  

  曾經有人問我:「若有一個強盜殺了人,而他自己也受了傷,逃到你的廟裏去,你會怎麼處理?」我說:「當務之急,是先救人一命,不過問他是如何受傷的。」即使是做了壞事的人,也有所謂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的可能。如果我們常去盤算何者爲善,何者爲惡,何者會得,何者會失,那就不是超越,也不能從煩惱中得到真正的解脫。

  

  禅宗的六祖惠能,在他從五祖弘忍座下得法傳承衣

  之後,逃往嶺南途中,被惠明追上之時,六祖便把衣

  放在石塊上,任他取走,惠明則說:「我不是搶衣

  而來,是爲求法而來。」惠能便說:「既然爲法而來,請將心放平靜,不思善、不思惡,正在這麼時,看看你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是什麼?」《六祖壇經》的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,便是不須想到善與惡的問題,超越了善惡相對的執著心,主觀的我便不存在。把自己的妄想、執著、煩惱,全都放下之際,就是本來面目顯現了。所謂本來面目是什麼?即是無所罣礙的清淨智慧心,又稱爲平常心。平常心是什麼?就是無得失的心、非善非惡的心。

  

  五、禅的理論是什麼?

  

  禅的理論是什麼?即是「似有似空,知有知空,悟有即空,非有非空」的四句。

  

  何謂「似有似空」?請問諸位,在今天的生活中,有了鈔票是不是會有煩惱?沒有鈔票是不是更煩惱?究竟有了好還是沒有的好?相信沒有人會說沒錢是好的。而禅所謂的有,是指有形的財産和無形的功德。無形的功德,往往要借助于有形的人力、財力、物力來完成。從有錢財而變爲有功德,已是一大進步。因身外乃至身內的財物,猶如過眼的雲煙,不持久也不可靠,功德則是盜賊搶不走、水火壞不了的,乃至多生多劫可以帶得走的。

  

  如果更進一步,對于功德,也不該執爲實有,否則就是有爲有漏和有限的功德。譬如梁武帝做了不少建塔齋僧的善事,菩提達摩卻說他沒有功德,那是因爲梁武帝執有功德,希望有回報,便不是無上功德。故當以「似有似空」來做一切功德,是最好的。同時也要以「知有知空」的層次,來指導自己,配合他人。因果的定則,必定是有,因緣的聚散,所以是空;不爲福報而做功德,爲求佛道,當勤修行。

  

  「悟有即空」又是更深一層了。《心經》說: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。」五蘊所成的人生是有的,若以甚深的智慧加以觀照,即知五蘊無常,五蘊本空,便是悟有即空。若見五蘊即空,便不會執著貪取五蘊,也不致厭離討厭五蘊。所以患得患失的人,不能見到「悟有即空」的境界,若能「悟有即空」,則在得意時不會忘形,在失意時不會絕望,成功沒有止境,失敗不會持續。能做當做的便要不斷地做去。

  

  「非有非空」無所謂「有」,也無所謂「空」,《金剛經》說:「非法非非法」也即是這層道理。執「有」會煩惱,執「空」則消極,不執兩端就會左右逢源。例如今天的我,爲了淨化人心、淨化社會,爲了提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,爲了建設法鼓山成爲世界佛教的教育園區,若你們問我需不需要錢時,我一定說很需要。可是錢對我而言,就跟沒錢一樣,因這只是個管道,取有補無,而我本人仍然一介僧侶,兩袖清風。這樣的情況,說我有錢不對,說我無錢也錯,宜說「非有非空」才好。

  

  六、我願無窮

  

  今天法鼓山有十多萬人在推動淨化世界的工作,大家也期望能成長得很快,早日完成大業,而且常有人會問我何日能夠完成?我總是回答:「能做多少就做多少,何日完成則不知道。」因此有位居士問我:「如此說法,是不是對于法鼓山的完成缺乏信心?」我說:「怎麼會呢?」我對法鼓山理念的推動,是有絕對信心的,今日世界需要它,永遠的未來世界也需要它;我們一定要有信心,全世界只要還有人類的日子,都會需要法鼓山的理念來幫助。這不是我的狂妄,也不是我的智慧,而是法鼓山所推行的正信的佛法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來已曆二千六百年,經過無數人的弘揚傳承,我聖嚴只是參與弘揚的一分子;而且釋迦世尊以及曆代祖師先賢,都還沒能把全世界佛化淨化,我是何人,怎麼可能盼望在我手上就能完成了呢?不是我沒信心,而是我不能說這種話的。不過,作爲一個佛教徒,應當效法菩薩的悲願:「虛空有盡,我願無窮。」我今生做不完的事,願在未來的無量生中繼續推動,我個人無法完成的事,勸請大家來共同推動。

  

  (本文講于一九九叁年十一月一日,巴拉圭及巴西交界處的福斯市,由張智惠居士整理錄音帶,聖嚴法師親自修正成稿)

  

  

  

  

  禅修與信仰

  

    通常凡是有心或有興趣于禅修的人,比較不容易有宗教層次的信仰心,因爲信仰本身是屬于感性,而禅修的人,多重視自己的修行,希望從修行中得到身心感應,得到禅修的經驗,因此很不容易接受宗教層次的信仰,其實這是絕對錯誤的事。

  

  很多人都以爲,禅修要全靠自己,屬于「自力」,念佛的人則全靠「他力」,這兩個觀念都不正確。其實禅修也需要靠「他力」,念佛也需要有「自力」。一個禅修的人,不太可能完全憑自己的力量就能夠完成,不論在印度、中國或在西藏,修行禅定的人還是需要老師、護法神及諸佛菩薩的護持。因此在中國禅宗寺院也供奉天龍八部、諸大天王等的護法神像。

  

  古德常勉勵禅修的人要把「色身交予常住,性命付予龍天」,所謂色身,就是我們的身體,當在打坐用功的時候,不管自己的身體,自然有道場的執事來照顧,依道場的生活軌範來調攝。而且如果要想修行修得好,還需要有護法龍天的護持,沒有護法龍天的護持,可能就會在身心方面有障礙出現,形成魔障。所以禅修而不相信在自力之外,還有佛菩薩及護法神的力量,那就不能夠算是佛法的修行。

  

  另外,修行禅法的人必須要相信,除了用功打坐之外,也需要積功、累德;如果僅僅是自己打坐,就想得解脫或大徹大悟,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障礙,不能使我們真得解脫。因爲自私鬼怎麼可能開悟呢?所以禅宗也講修布施行、修忏悔行;如果沒有爲衆生利益設想的心,沒有真正爲他人奉獻的心,沒有奉獻的供養、布施行爲,修行要想成功,是相當困難的。

  

  過去禅宗的叢林裏,許多禅師們在沒有開悟之前,都是爲道場、爲師父做種種的勞力工作,稱爲「行單」,包括在廚房裏挑水、砍柴、煮飯、種菜,或者維護道場的環境整潔清理、維修等工作。所以傳統寺院中設有四十八項執事,是由出家修行的人來擔任的,僧衆只有在禅七之中不擔任比較複雜分心的工作,其他的時間,都會有長期執事的工作。因此,法鼓山的禅七中,也鼓勵禅衆要做一些坡事工作的。

  

  禅宗叢林,同時主張要把多余的錢財衣物,布施給需要的人,自己留下的僅是最簡單的隨身衣物。在過去,所謂的「禅和子」,衣單少到只有「兩斤半」,因爲他們將得到的東西,都布施出去了。

  

  由此可知,一名禅修者應該要有供養心、布施心,要能舍掉自己身邊的長物,送給需要的人。

  

  可惜我們現在見到很多禅修的人,態度狂傲、驕慢,內心自私、小氣,卻又缺乏信心,這是很可憐的、很危險的事。爲什麼會這樣呢?因爲來禅修的人,都希望能夠得到身心實際的體驗,獲得穩定、愉快、健康的成效;一旦得到健康、穩定、愉快的成效時,就認爲這是自己努力修行的成果,不是由于諸佛菩薩的感應,當然也不是由于道場裏面有護法神,更不會相信這是由于師父或者那一位老師的指導有方。這樣一來,就變成了驕傲、自慢、自負、自滿,沒有信仰心和恭敬心。

  

  信仰的意思,就是雖然自己有所不能、有所不知,可是相信有那種事實的存在,所謂:「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雖不能至,心向往之」。就像見到一座高高的山,雖還不能親自上到山頂去,但是相信高山上一定有高人,高山上一定有好的風光,越是往高山上方爬,越能夠發現我們過去沒有看到的東西,這就是「仰」信。我們在低處對高處産生的敬仰,而在敬仰之外産生信心,相信其中一定有我們所不知的力量能幫助我們。如果信仰心不足,就不可能相信佛法所說,我們所不知道的事,修行便不會得力。

  

  禅宗主張自信,相信自己能夠成佛,相信自己本來就跟諸佛相同,不缺少任何一點東西。禅宗鼓勵只要把自我中心擺下,馬上就能親見自己的本來面目,人人都能成佛。本來面目就是自性的佛,也就是說那是天然的、不是修行之後才有的,因此有許多人誤會禅宗,忽略了信仰心的重要。

  

  這個觀念就基本理論而言是對的,可是,就實踐的、現實的角度來說則是錯的。這就如同,人人都可能成爲父母,可是剛剛出生的小孩就是父母嗎?他還沒有長大,還沒有成年…

《禅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與悟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