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禅钥▪P2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除,未生之恶令不起,未生之善令生起,已生之善令增长。」以此四德能断懈怠,故又名为「四正断」。这是在修道过程中,必须时时提起,念兹在兹的工作。

  

  「不思善恶」即是修行到了心无罣碍得失的解脱层次,必定会从善恶相对的「有」,而至超越于善恶执着的「空」,才能算是究竟。故对于一位得大自在的菩萨而言,他虽为了众生得度而说有善有恶,而说知善知恶,而教人为善止恶,但在他们的智慧之中,乃是无善无恶的。

  

  我常说:「世界上有坏事而没有坏人」,这算不算已到不思善恶的程度?不算,因我还有善恶之分,但我至少已根据佛法,考虑到人的本质都可能是好人。佛说众生皆有佛性,都有成佛的可能,只因为受了环境的影响,失去身心的主宰而动了坏念头、做了坏事,但在这之前及之后,这个人不见得一直在做坏事,也不是永远都在做坏事。只是在那一剎那间,念头混淆而导致行为的错误。因此可知,人在基本上都应该是好人。

  

  曾经有人问我:「若有一个强盗杀了人,而他自己也受了伤,逃到你的庙里去,你会怎么处理?」我说:「当务之急,是先救人一命,不过问他是如何受伤的。」即使是做了坏事的人,也有所谓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的可能。如果我们常去盘算何者为善,何者为恶,何者会得,何者会失,那就不是超越,也不能从烦恼中得到真正的解脱。

  

  禅宗的六祖惠能,在他从五祖弘忍座下得法传承衣

  之后,逃往岭南途中,被惠明追上之时,六祖便把衣

  放在石块上,任他取走,惠明则说:「我不是抢衣

  而来,是为求法而来。」惠能便说:「既然为法而来,请将心放平静,不思善、不思恶,正在这么时,看看你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是什么?」《六祖坛经》的「不思善,不思恶」,便是不须想到善与恶的问题,超越了善恶相对的执着心,主观的我便不存在。把自己的妄想、执着、烦恼,全都放下之际,就是本来面目显现了。所谓本来面目是什么?即是无所罣碍的清净智慧心,又称为平常心。平常心是什么?就是无得失的心、非善非恶的心。

  

  五、禅的理论是什么?

  

  禅的理论是什么?即是「似有似空,知有知空,悟有即空,非有非空」的四句。

  

  何谓「似有似空」?请问诸位,在今天的生活中,有了钞票是不是会有烦恼?没有钞票是不是更烦恼?究竟有了好还是没有的好?相信没有人会说没钱是好的。而禅所谓的有,是指有形的财产和无形的功德。无形的功德,往往要借助于有形的人力、财力、物力来完成。从有钱财而变为有功德,已是一大进步。因身外乃至身内的财物,犹如过眼的云烟,不持久也不可靠,功德则是盗贼抢不走、水火坏不了的,乃至多生多劫可以带得走的。

  

  如果更进一步,对于功德,也不该执为实有,否则就是有为有漏和有限的功德。譬如梁武帝做了不少建塔斋僧的善事,菩提达摩却说他没有功德,那是因为梁武帝执有功德,希望有回报,便不是无上功德。故当以「似有似空」来做一切功德,是最好的。同时也要以「知有知空」的层次,来指导自己,配合他人。因果的定则,必定是有,因缘的聚散,所以是空;不为福报而做功德,为求佛道,当勤修行。

  

  「悟有即空」又是更深一层了。《心经》说: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。」五蕴所成的人生是有的,若以甚深的智慧加以观照,即知五蕴无常,五蕴本空,便是悟有即空。若见五蕴即空,便不会执着贪取五蕴,也不致厌离讨厌五蕴。所以患得患失的人,不能见到「悟有即空」的境界,若能「悟有即空」,则在得意时不会忘形,在失意时不会绝望,成功没有止境,失败不会持续。能做当做的便要不断地做去。

  

  「非有非空」无所谓「有」,也无所谓「空」,《金刚经》说:「非法非非法」也即是这层道理。执「有」会烦恼,执「空」则消极,不执两端就会左右逢源。例如今天的我,为了净化人心、净化社会,为了提升人的品质,建设人间净土,为了建设法鼓山成为世界佛教的教育园区,若你们问我需不需要钱时,我一定说很需要。可是钱对我而言,就跟没钱一样,因这只是个管道,取有补无,而我本人仍然一介僧侣,两袖清风。这样的情况,说我有钱不对,说我无钱也错,宜说「非有非空」才好。

  

  六、我愿无穷

  

  今天法鼓山有十多万人在推动净化世界的工作,大家也期望能成长得很快,早日完成大业,而且常有人会问我何日能够完成?我总是回答:「能做多少就做多少,何日完成则不知道。」因此有位居士问我:「如此说法,是不是对于法鼓山的完成缺乏信心?」我说:「怎么会呢?」我对法鼓山理念的推动,是有绝对信心的,今日世界需要它,永远的未来世界也需要它;我们一定要有信心,全世界只要还有人类的日子,都会需要法鼓山的理念来帮助。这不是我的狂妄,也不是我的智慧,而是法鼓山所推行的正信的佛法。

  

 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来已历二千六百年,经过无数人的弘扬传承,我圣严只是参与弘扬的一分子;而且释迦世尊以及历代祖师先贤,都还没能把全世界佛化净化,我是何人,怎么可能盼望在我手上就能完成了呢?不是我没信心,而是我不能说这种话的。不过,作为一个佛教徒,应当效法菩萨的悲愿:「虚空有尽,我愿无穷。」我今生做不完的事,愿在未来的无量生中继续推动,我个人无法完成的事,劝请大家来共同推动。

  

  (本文讲于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一日,巴拉圭及巴西交界处的福斯市,由张智惠居士整理录音带,圣严法师亲自修正成稿)

  

  

  

  

  禅修与信仰

  

    通常凡是有心或有兴趣于禅修的人,比较不容易有宗教层次的信仰心,因为信仰本身是属于感性,而禅修的人,多重视自己的修行,希望从修行中得到身心感应,得到禅修的经验,因此很不容易接受宗教层次的信仰,其实这是绝对错误的事。

  

  很多人都以为,禅修要全靠自己,属于「自力」,念佛的人则全靠「他力」,这两个观念都不正确。其实禅修也需要靠「他力」,念佛也需要有「自力」。一个禅修的人,不太可能完全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够完成,不论在印度、中国或在西藏,修行禅定的人还是需要老师、护法神及诸佛菩萨的护持。因此在中国禅宗寺院也供奉天龙八部、诸大天王等的护法神像。

  

  古德常勉励禅修的人要把「色身交予常住,性命付予龙天」,所谓色身,就是我们的身体,当在打坐用功的时候,不管自己的身体,自然有道场的执事来照顾,依道场的生活轨范来调摄。而且如果要想修行修得好,还需要有护法龙天的护持,没有护法龙天的护持,可能就会在身心方面有障碍出现,形成魔障。所以禅修而不相信在自力之外,还有佛菩萨及护法神的力量,那就不能够算是佛法的修行。

  

  另外,修行禅法的人必须要相信,除了用功打坐之外,也需要积功、累德;如果仅仅是自己打坐,就想得解脱或大彻大悟,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障碍,不能使我们真得解脱。因为自私鬼怎么可能开悟呢?所以禅宗也讲修布施行、修忏悔行;如果没有为众生利益设想的心,没有真正为他人奉献的心,没有奉献的供养、布施行为,修行要想成功,是相当困难的。

  

  过去禅宗的丛林里,许多禅师们在没有开悟之前,都是为道场、为师父做种种的劳力工作,称为「行单」,包括在厨房里挑水、砍柴、煮饭、种菜,或者维护道场的环境整洁清理、维修等工作。所以传统寺院中设有四十八项执事,是由出家修行的人来担任的,僧众只有在禅七之中不担任比较复杂分心的工作,其他的时间,都会有长期执事的工作。因此,法鼓山的禅七中,也鼓励禅众要做一些坡事工作的。

  

  禅宗丛林,同时主张要把多余的钱财衣物,布施给需要的人,自己留下的仅是最简单的随身衣物。在过去,所谓的「禅和子」,衣单少到只有「两斤半」,因为他们将得到的东西,都布施出去了。

  

  由此可知,一名禅修者应该要有供养心、布施心,要能舍掉自己身边的长物,送给需要的人。

  

  可惜我们现在见到很多禅修的人,态度狂傲、骄慢,内心自私、小气,却又缺乏信心,这是很可怜的、很危险的事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来禅修的人,都希望能够得到身心实际的体验,获得稳定、愉快、健康的成效;一旦得到健康、稳定、愉快的成效时,就认为这是自己努力修行的成果,不是由于诸佛菩萨的感应,当然也不是由于道场里面有护法神,更不会相信这是由于师父或者那一位老师的指导有方。这样一来,就变成了骄傲、自慢、自负、自满,没有信仰心和恭敬心。

  

  信仰的意思,就是虽然自己有所不能、有所不知,可是相信有那种事实的存在,所谓:「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」。就像见到一座高高的山,虽还不能亲自上到山顶去,但是相信高山上一定有高人,高山上一定有好的风光,越是往高山上方爬,越能够发现我们过去没有看到的东西,这就是「仰」信。我们在低处对高处产生的敬仰,而在敬仰之外产生信心,相信其中一定有我们所不知的力量能帮助我们。如果信仰心不足,就不可能相信佛法所说,我们所不知道的事,修行便不会得力。

  

  禅宗主张自信,相信自己能够成佛,相信自己本来就跟诸佛相同,不缺少任何一点东西。禅宗鼓励只要把自我中心摆下,马上就能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,人人都能成佛。本来面目就是自性的佛,也就是说那是天然的、不是修行之后才有的,因此有许多人误会禅宗,忽略了信仰心的重要。

  

  这个观念就基本理论而言是对的,可是,就实践的、现实的角度来说则是错的。这就如同,人人都可能成为父母,可是刚刚出生的小孩就是父母吗?他还没有长大,还没有成年…

《禅钥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与悟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