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尚不是父母,只是婴儿。那么婴儿将来能不能成为父母呢?不一定;有人从小出家修梵行,就不会成为父母;有的人结婚,如果没有生育能力,也成不了父母。所以理论上人人都可能成为父母并没有错,但在事实上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父母。
又如同在民主社会中,凡是公民,人人都有选举权,也有被选举权,可是绝大多数的人只有选举权,而没有被选举的机会。因为能力不足,因缘不具,便只能够选人,没有机会被人选。所以如果听到禅宗说:「人人本都具有佛性」,结果自己本身什么也不是,只是一个愚痴的凡夫,就想象着自己是跟智慧圆满的诸佛相等;见到了佛像不仅不拜,而且诃骂,并说现在佛不拜过去佛,认为自性中就有佛,何苦去拜那些泥塑、彩绘、木雕的佛像呢?
这些人只信自心是佛,不信心外的佛。如果看到别人拜,就会说这是「执着」。有人向出家师父顶礼,那些自以为是修习禅宗的人看了就摇头叹气地说:「佛都不用拜,岂用去拜僧。」
有一次有人正在顶礼我的时候,马上有一个居士把他拉起来说:「你不能拜啦!你不要害了法师啊!」我被拜,是我被害?我都弄不清楚了,我问:「你是什么意思?他害我什么?」他说:「如果你真正是个得道的高僧,还需要人拜吗?如果你需要人拜,那表示你心中有执着,他越拜,你就越觉得是一位高僧。那你这一辈子不要想得解脱开悟了。」哎!我想也有道理。他接着还说:「如果你真正得到解脱了,他拜你,那你应该要苛责他:不要着相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当然没有师父相、徒弟相,你还拜什么!」哎!这个居士还真是厉害,我问他说:「你拜不拜佛啊?」他说:「我拜自心中佛。」我说:「你怎么拜法?」他说:「我不用身体拜,我用心拜。」我说:「你的心怎么拜?」他说:「我心得自在就是拜,心无罣碍就是拜。」他的意思就是不需要礼拜佛菩萨,除了相信自己之外,他一切都不相信。
其实,这不是佛教,不是禅宗,是一种傲慢的魔见,缺乏信仰心。这种人可能有一点点禅修的小经验,所以有这种增上慢的自信心,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禅书,结果被「缠」住了。他们在活着的时候,认为自己已经解脱了,可是,一旦死亡,福报大就进入天界,唯其知见不正,不信三宝,所以虽入天界享福,报尽必堕恶道;如果是心态不正,不持净戒,常做坏事,那就下地狱如射箭般迅速了。所以禅宗祖师们还是相信有天堂、有地狱、有佛国、有娑婆,只不过对于正在精进用功,禅修工夫已很深厚,但其心中尚存执着的人,才会对他们说:「没有佛、没有法、没有僧、天堂没有、地狱没有。」因为如果心中执着三宝、天堂、地狱,必然不得解脱。可是,对于初机禅修的人,一定要因果分明,凡圣宛然。否则说是不要执着,结果因果颠倒,以凡滥圣。毕竟凡夫就是凡夫,不要想象自己跟三世诸佛,都是平起、平坐、平行的古佛再来。
禅的修行,不仅仅是打坐而已,襌的修行不是唱高调,只求开悟,要跟三世诸佛论平等。弘扬襌法,同时也要提倡信仰,则个人的修行更容易得力,人格会更完美。而襌法一定要去「我执」,去「我执」一定是从起信、布施、持戒开始;要以惭愧、谦虚、感恩、忏悔心来消除我执,要相信三宝,要信诸佛菩萨,要信护法龙天,要信历代袓师,要信指导你修行老师。否则的话,刚进襌的法门,就不拜佛、不尊法、不敬僧、不信护法诸天,如此的慢心十足,就根本不要想能开悟见性了。
我们的身.心.世界
首先,把身、心、世界三者分开,然后来看这三者间的对立与统一,最后说明这三样东西对我们人的重要性。相信在座的诸位,很想知道,从禅的立场,如何来看身、心、世界这三样东西。
现在我将此主题,分成九个小节来讲:
一、身心世界的分与合
我们平常知道的身体与心,乃是主观的自我,而我们所处的世界,则是客观的环境。这主观的自我与客观的环境是对立的,通常我们总是想从环境中得到些什么,也想把不要的东西丢还给环境,环境给了我们许多便利,也会带给我们许多困扰。因此,我们就会想去改善我们所处的环境,期望获得更多的便利。
从唯心论的观点来说,我们的身心世界,是出于心理活动,也就是由于心理活动而知有世界的存在,所以会说「我思故我在」。若从唯物论的立场来说,我们的身心在环境中的活动,都是物质能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,如果人死了,也就什么都没有了。而佛教则是从「缘起论」的观点来说明,《心经》开头即说「五蕴皆空」,意谓「色受想行识」的五蕴,就是组成身心世界的五大项目,其中包括了精神与物质的两部分。身、心、世界,是互为因缘的起灭现象,是五蕴的假合,是暂时的存在。我们的物质世界包括了生理机能及其处身的环境,称为「色蕴」,我们的精神世界包括了「受、想、行」的三蕴,属于心理现象,在次第完成受、想、行的过程之后,即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。而「识」蕴就是世界环境、身体的机能与心理现象的总和,也就是业力的结集与延续。这从空间上看是五蕴的假合而暂时的存在,从时间上看,也是因五蕴的变化延续而形成生命的三世流转。此所谓三世,可短可长,短的是前中后的三个剎那,现今后的三个念头,长的是前生、此生、来生乃至过去无量世、现在无量世、未来无量世。因此,由五蕴构成的这个自我、这个身心世界,是经常不断地变换其存在的内容,所以称之为「因缘假合」,即是「假名我」。也就是说,绝对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。
二、从整体的立场来看我们的身心世界
当我们人在看全体宇宙时,虽有时间的古今与未来,空间的方向与方位,但宇宙本身是整体存在的,如果我们把主观的自我撇开不管,则这整体的宇宙就变成没有古今及方位之分了。因为我们人有生有死有活动,才感觉到时间有先后,空间有大小。宇, 宙万物无一样不在剎那变动,瞬间生灭,但从整个宇宙来看它是亘古不变的,也可以说全体宇宙本来没有事情,都是因为我们人有分别的心,才有了种种差别现象的认知。若从佛法的缘起论而言:「心生种种法生,心灭种种法灭。」由于众生心动而造业,由种种业力而感种种果报,影响了宇宙现象的幻起幻灭。众生的身心世界本为一体而不可分割,由于各有各的因缘果报,故在整体之中有了差别。
三、从凡人的立场来看身心世界
心是身体的主人,而身、心的自我又是世界环境的主人。反过来说,世界环境是我们的身体所依靠的,而身体又是心理活动所依赖的。所以身、心、世界的依存关系,是互为因缘,是分不开的。有人认为环境是我的,身体是我的,先生或太太是我的,乃至家庭钱财等动产不动产,都是我的。其实,请问各位,这些东西真正是你的吗?只要等到一口气终止时,不用说身外之物,连你自己的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,你自己要说是你的也是没用处,到最后谁都要不到,只有回归宇宙的全体之中。因此,若能从整个宇宙来看,我们所说的,这是我的、那是我的,都是误解,应该说,我、你、他都是属于全体宇宙的。可是在有身体生命的有生之年,总认为这个世界是我的,这乃是反宾为主的自我陶醉。
四、从个人的心理经验来看身心世界
世界的环境是因我们身体的存在而有需要,而我们的身体也是为了我们有心的活动,而有存在的必要,由于心的认识与心的执着才需要身体。如果离开了心的需求,身体没有用,若没有身体的存在,环境也就用不到了。当我们活着时,对环境的一切会有种种执着,但在死后,环境本身虽然继续存在下去,对于已死了的我们,也等于是没有用的、不存在的。可见,只要身、心、世界的三者之中有一样不存在,其他的两样也就等于不存在了。
五、从佛教来看整体的宇宙和人生
佛教是从三世因果的观点来说的。就以我们这一生来看,从生到死,每一分、每一秒、每一剎那,都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三世,所以我们说的「现在」这个时间,可以短到非常地短;就以现在这一生而言,也是极短,在我们这一生之前有无数的过去生,而未来也有无数的未来生。
每个生命的阶段,都有他得到这生命的原因,这原因佛教给它一个名字叫「业」,从无始生死过程中,众生造了种种的善恶行为,在每一生之中,在不同的环境里,接受种种的业报,并且同时又再造作种种善恶的业因。所谓业报,就是指的我们现世生命之中的肉体、心灵和环境世界。就以同一个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甚至双胞胎来看,他们的成长过程,所遭遇的种种身心状况,都是生活在不同的心灵世界,以及不同的身心健康的环境里。再以我现在在这里演讲来说,各位每一个人与我的身、心、世界都不一样,每个人听到我讲的反应与感受,亦不尽相同,不同的人看到我的表情也有不一样的心理反应。我们的世界,都是由自己带着来,又由自己带着走。即使出生在共同的世界里,各人的感受和境遇都不相同。
最近我在台湾,有位台大的教授告诉我:他在洞房花烛夜的晚上,对他的新婚夫人说:「由于我和你结婚,便把整个世界都改变了。」新娘问他:「为什么如此狂妄?」他说:「如果我没娶你,你可能会嫁给另一个男人,我可能娶另一个女人,另外一个男人就无法娶到他原来的女人,而另外一个女人也就无法嫁给她原来的男人,依此类推,所以这世界也就整个给改变了。」他已体会到因缘变化的影响深远。可是我说:「这还不算伟大,任何一人只要呼吸一下就可把世界给改变了;任何一样物体,稍微一有动静,也把全宇宙给改变了。」牵一发而动全身,连锁反应的结果,整个世界都改变…
《禅钥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