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鑰▪P2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尚不是父母,只是嬰兒。那麼嬰兒將來能不能成爲父母呢?不一定;有人從小出家修梵行,就不會成爲父母;有的人結婚,如果沒有生育能力,也成不了父母。所以理論上人人都可能成爲父母並沒有錯,但在事實上不一定人人都能成爲父母。

  

  又如同在民主社會中,凡是公民,人人都有選舉權,也有被選舉權,可是絕大多數的人只有選舉權,而沒有被選舉的機會。因爲能力不足,因緣不具,便只能夠選人,沒有機會被人選。所以如果聽到禅宗說:「人人本都具有佛性」,結果自己本身什麼也不是,只是一個愚癡的凡夫,就想象著自己是跟智慧圓滿的諸佛相等;見到了佛像不僅不拜,而且诃罵,並說現在佛不拜過去佛,認爲自性中就有佛,何苦去拜那些泥塑、彩繪、木雕的佛像呢?

  

  這些人只信自心是佛,不信心外的佛。如果看到別人拜,就會說這是「執著」。有人向出家師父頂禮,那些自以爲是修習禅宗的人看了就搖頭歎氣地說:「佛都不用拜,豈用去拜僧。」

  

  有一次有人正在頂禮我的時候,馬上有一個居士把他拉起來說:「你不能拜啦!你不要害了法師啊!」我被拜,是我被害?我都弄不清楚了,我問:「你是什麼意思?他害我什麼?」他說:「如果你真正是個得道的高僧,還需要人拜嗎?如果你需要人拜,那表示你心中有執著,他越拜,你就越覺得是一位高僧。那你這一輩子不要想得解脫開悟了。」哎!我想也有道理。他接著還說:「如果你真正得到解脫了,他拜你,那你應該要苛責他:不要著相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當然沒有師父相、徒弟相,你還拜什麼!」哎!這個居士還真是厲害,我問他說:「你拜不拜佛啊?」他說:「我拜自心中佛。」我說:「你怎麼拜法?」他說:「我不用身體拜,我用心拜。」我說:「你的心怎麼拜?」他說:「我心得自在就是拜,心無罣礙就是拜。」他的意思就是不需要禮拜佛菩薩,除了相信自己之外,他一切都不相信。

  

  其實,這不是佛教,不是禅宗,是一種傲慢的魔見,缺乏信仰心。這種人可能有一點點禅修的小經驗,所以有這種增上慢的自信心,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禅書,結果被「纏」住了。他們在活著的時候,認爲自己已經解脫了,可是,一旦死亡,福報大就進入天界,唯其知見不正,不信叁寶,所以雖入天界享福,報盡必墮惡道;如果是心態不正,不持淨戒,常做壞事,那就下地獄如射箭般迅速了。所以禅宗祖師們還是相信有天堂、有地獄、有佛國、有娑婆,只不過對于正在精進用功,禅修工夫已很深厚,但其心中尚存執著的人,才會對他們說:「沒有佛、沒有法、沒有僧、天堂沒有、地獄沒有。」因爲如果心中執著叁寶、天堂、地獄,必然不得解脫。可是,對于初機禅修的人,一定要因果分明,凡聖宛然。否則說是不要執著,結果因果顛倒,以凡濫聖。畢竟凡夫就是凡夫,不要想象自己跟叁世諸佛,都是平起、平坐、平行的古佛再來。

  

  禅的修行,不僅僅是打坐而已,襌的修行不是唱高調,只求開悟,要跟叁世諸佛論平等。弘揚襌法,同時也要提倡信仰,則個人的修行更容易得力,人格會更完美。而襌法一定要去「我執」,去「我執」一定是從起信、布施、持戒開始;要以慚愧、謙虛、感恩、忏悔心來消除我執,要相信叁寶,要信諸佛菩薩,要信護法龍天,要信曆代袓師,要信指導你修行老師。否則的話,剛進襌的法門,就不拜佛、不尊法、不敬僧、不信護法諸天,如此的慢心十足,就根本不要想能開悟見性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我們的身.心.世界

  

  首先,把身、心、世界叁者分開,然後來看這叁者間的對立與統一,最後說明這叁樣東西對我們人的重要性。相信在座的諸位,很想知道,從禅的立場,如何來看身、心、世界這叁樣東西。

  

  現在我將此主題,分成九個小節來講:

  

  一、身心世界的分與合

  

  我們平常知道的身體與心,乃是主觀的自我,而我們所處的世界,則是客觀的環境。這主觀的自我與客觀的環境是對立的,通常我們總是想從環境中得到些什麼,也想把不要的東西丟還給環境,環境給了我們許多便利,也會帶給我們許多困擾。因此,我們就會想去改善我們所處的環境,期望獲得更多的便利。

  

  從唯心論的觀點來說,我們的身心世界,是出于心理活動,也就是由于心理活動而知有世界的存在,所以會說「我思故我在」。若從唯物論的立場來說,我們的身心在環境中的活動,都是物質能量的變化而産生的現象,如果人死了,也就什麼都沒有了。而佛教則是從「緣起論」的觀點來說明,《心經》開頭即說「五蘊皆空」,意謂「色受想行識」的五蘊,就是組成身心世界的五大項目,其中包括了精神與物質的兩部分。身、心、世界,是互爲因緣的起滅現象,是五蘊的假合,是暫時的存在。我們的物質世界包括了生理機能及其處身的環境,稱爲「色蘊」,我們的精神世界包括了「受、想、行」的叁蘊,屬于心理現象,在次第完成受、想、行的過程之後,即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。而「識」蘊就是世界環境、身體的機能與心理現象的總和,也就是業力的結集與延續。這從空間上看是五蘊的假合而暫時的存在,從時間上看,也是因五蘊的變化延續而形成生命的叁世流轉。此所謂叁世,可短可長,短的是前中後的叁個剎那,現今後的叁個念頭,長的是前生、此生、來生乃至過去無量世、現在無量世、未來無量世。因此,由五蘊構成的這個自我、這個身心世界,是經常不斷地變換其存在的內容,所以稱之爲「因緣假合」,即是「假名我」。也就是說,絕對沒有永恒不變的自我。

  

  二、從整體的立場來看我們的身心世界

  

  當我們人在看全體宇宙時,雖有時間的古今與未來,空間的方向與方位,但宇宙本身是整體存在的,如果我們把主觀的自我撇開不管,則這整體的宇宙就變成沒有古今及方位之分了。因爲我們人有生有死有活動,才感覺到時間有先後,空間有大小。宇, 宙萬物無一樣不在剎那變動,瞬間生滅,但從整個宇宙來看它是亘古不變的,也可以說全體宇宙本來沒有事情,都是因爲我們人有分別的心,才有了種種差別現象的認知。若從佛法的緣起論而言:「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。」由于衆生心動而造業,由種種業力而感種種果報,影響了宇宙現象的幻起幻滅。衆生的身心世界本爲一體而不可分割,由于各有各的因緣果報,故在整體之中有了差別。

  

  叁、從凡人的立場來看身心世界

  

  心是身體的主人,而身、心的自我又是世界環境的主人。反過來說,世界環境是我們的身體所依靠的,而身體又是心理活動所依賴的。所以身、心、世界的依存關系,是互爲因緣,是分不開的。有人認爲環境是我的,身體是我的,先生或太太是我的,乃至家庭錢財等動産不動産,都是我的。其實,請問各位,這些東西真正是你的嗎?只要等到一口氣終止時,不用說身外之物,連你自己的身體都不屬于自己的,你自己要說是你的也是沒用處,到最後誰都要不到,只有回歸宇宙的全體之中。因此,若能從整個宇宙來看,我們所說的,這是我的、那是我的,都是誤解,應該說,我、你、他都是屬于全體宇宙的。可是在有身體生命的有生之年,總認爲這個世界是我的,這乃是反賓爲主的自我陶醉。

  

  四、從個人的心理經驗來看身心世界

  

  世界的環境是因我們身體的存在而有需要,而我們的身體也是爲了我們有心的活動,而有存在的必要,由于心的認識與心的執著才需要身體。如果離開了心的需求,身體沒有用,若沒有身體的存在,環境也就用不到了。當我們活著時,對環境的一切會有種種執著,但在死後,環境本身雖然繼續存在下去,對于已死了的我們,也等于是沒有用的、不存在的。可見,只要身、心、世界的叁者之中有一樣不存在,其他的兩樣也就等于不存在了。

  

  五、從佛教來看整體的宇宙和人生

  

  佛教是從叁世因果的觀點來說的。就以我們這一生來看,從生到死,每一分、每一秒、每一剎那,都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叁世,所以我們說的「現在」這個時間,可以短到非常地短;就以現在這一生而言,也是極短,在我們這一生之前有無數的過去生,而未來也有無數的未來生。

  

  每個生命的階段,都有他得到這生命的原因,這原因佛教給它一個名字叫「業」,從無始生死過程中,衆生造了種種的善惡行爲,在每一生之中,在不同的環境裏,接受種種的業報,並且同時又再造作種種善惡的業因。所謂業報,就是指的我們現世生命之中的肉體、心靈和環境世界。就以同一個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甚至雙胞胎來看,他們的成長過程,所遭遇的種種身心狀況,都是生活在不同的心靈世界,以及不同的身心健康的環境裏。再以我現在在這裏演講來說,各位每一個人與我的身、心、世界都不一樣,每個人聽到我講的反應與感受,亦不盡相同,不同的人看到我的表情也有不一樣的心理反應。我們的世界,都是由自己帶著來,又由自己帶著走。即使出生在共同的世界裏,各人的感受和境遇都不相同。

  

  最近我在臺灣,有位臺大的教授告訴我:他在洞房花燭夜的晚上,對他的新婚夫人說:「由于我和你結婚,便把整個世界都改變了。」新娘問他:「爲什麼如此狂妄?」他說:「如果我沒娶你,你可能會嫁給另一個男人,我可能娶另一個女人,另外一個男人就無法娶到他原來的女人,而另外一個女人也就無法嫁給她原來的男人,依此類推,所以這世界也就整個給改變了。」他已體會到因緣變化的影響深遠。可是我說:「這還不算偉大,任何一人只要呼吸一下就可把世界給改變了;任何一樣物體,稍微一有動靜,也把全宇宙給改變了。」牽一發而動全身,連鎖反應的結果,整個世界都改變…

《禅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與悟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