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禅钥▪P1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五日之间,为印度的雨季,天天下大雨,依方俗出家人不能到外面游化。而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,已从农业社会进入工商业社会,不论冬夏,照样可以在暖气房及冷气房内工作,并且可以夜以继日的工作。

  

  现代禅寺的环境条件、现代禅修者的生活方式,都跟以前不一样了。为了顺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型态,为了接引成就大部分的在家居士,是利用周末的休假日来禅寺修行,所以我们有了周日的禅坐会。至于我们的「禅七」,不论在台湾、在美国,都是配合学校有寒暑假的假期,以及国定假日与周末相接的连休长周末,工商业从业人员虽然没有寒暑假,但他们有自己的年度休假制度,所以鼓励他们将假期用来参加禅七。

  

  农禅寺的法师们是什么时候禅修呢?我们是配合大家的假期进入禅七。我们也举办出家众的菩萨营。平常只有早上、晚上的禅坐。白天我们都在上课、办公、开会,在为道场、为信众、为国家社会奉献而做自利利他、弘法护法的工作。我们也没有一天到晚都在打坐;出家众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,把禅法的准则用在日常生活之中。我们用佛在心中、佛在口中、佛在行为中的生活态度,进行禅修。譬如我们的出家众也在拣切菜、洗碗筷、搬碗盘、摆桌椅、扫庭院、开车、擦车、洗车、操作电脑、打计算机、写文章、上课、出版书刊等等工作之时,体验身心一致,体验三业清净,体验佛的悲智愿行。所以虽然跟社会上的一般工作几乎一样,可是我们的存心,不是为了名利物欲的追求,而是为了学佛修法,奉献我们的时间,来做这些工作。我们用这样的修行方式,以成就众生、成就道场,也就是在成就我们自己的菩提道业。

  

  成就众生、成就道场、成就菩提道业,将这三点加起来,就是佛在我们「平常日用中」,这是禅宗常用的一句成语。因为佛在平常生活中,虽然你还没有见性明心,还没有开悟成佛,但已经听到了佛法,就该应用佛法,并且将佛法作为我们身口意三业行为的依准。这就是「佛在心中、佛在口中、佛在行为中」了。如果身口意的行为,跟佛法不相应时,必须起大惭愧,至诚忏悔。

  

  禅宗的禅与佛的意义,应该是相同的。禅既是让我们明心见性、开悟成佛的观念及方法,也正是修行的目标,因此禅心等于佛心;「佛在口中、佛在心中、佛在平常行为中」,就是禅在我们的平常日用中。古代禅宗祖师们所指的「达摩西来意」,就是平常生活里的佛心、佛言、佛行;一举一动、起心动念都是表露着佛的悲智,便是真正的修行。

  

  请问诸位:当你与人家吵架的时候,佛在那里?你在生闷气时,佛在那里?你在与人交谈时,佛在那里?你在工作时,佛在那里?你在休息睡觉时,佛在那里?那时的佛,是被你蒙在鼓里了呢?还是清楚地跟你生活在一起?请诸位不断地品味:禅在那里?佛在那里?

  

  (一九九五年三月五日于农禅寺禅坐会开示)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禅如何用于日常生活

  

    一、学佛有层次

  

  此次前来南美洲有很多巧合的因缘,一是为参加圣保罗中观寺的开光典礼,二来拜访此地法师及华侨界居士们。

  

  今天的题目是陈慧净居士在午饭后才告诉我,希望听「禅如何用于日常生活」。我临时匆促拟了大纲,希望大家不要失望。以往有好多的中国人讲佛法,比较笼统,而且有民间迷信的倾向,又不注意层次。今天我则是有层次的来讲,那便是如何学佛、修行,最后能达到什么目标。以往人们一听到佛教,就认为是迷信,仅会消极地诵经念佛、消灾求福、超度亡魂。其实那是宗教信仰的层面,虽也有其必要,然而佛法的利益、正确的观念和方法,是要给活人用的。

  

  二、禅与净都是整体佛教

  

  禅如何用于日常生活?先当了解禅与佛教有什么关系?为什么禅与佛教不一样?

  

  有人认为禅宗为佛教整体中的一部分,这个看法不一定正确,佛教与禅实是分割不开的;最好是说:「佛门虽浩瀚,方便有多门,若从一门入,即见其全貌。」所以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门,不仅是佛教的一部分。

  

  在近代中国佛教里,把修行分为两大类:一为念佛法门,叫作净土宗,一为禅修法门,称为禅宗。若将禅与净土,看作截然不同的法门,也是错的;若说参禅即不念佛,念佛即不修禅,那也不对。因为念佛的方法也是禅的修行法门之一,禅修基础的重要,被列为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一支,故与念佛的净土法门不相违背,而且能够相辅相成。所以在中国,自五代及宋朝开始,许多禅宗大德特别强调参禅与念佛并行,称为禅净双修。像明末莲池大师,是净土宗的祖师也是禅宗的禅师,近代虚云老和尚,是禅宗的祖师,但他也劝人念佛并主持佛七。念佛往生净土,参禅明心见性。禅修得力,念佛便能易得一心不乱,保证往生极乐世界;念佛念到心无妄想杂念,正好可参「念佛是谁」的话头。一旦「疑情」的话头成片,便接近悟境的现前了。

  

  念佛工夫已深,正好可以参禅。念佛时妄念纷起,也不妨反问:「念佛是谁?」用来打住妄念,正好又是参禅的方法,好象是在提醒自己,正在做着什么。

  

  今天下午,在汽车上,有位居士问我:「念佛的方法是什么?」因为他常一面念佛,一面胡思乱想。问题就是在他没有警觉到自己正在做什么?为何一边念佛一边妄想?若能常常反省,妄念就会越来越少。尽管如此,若能一面打妄想一面念佛,也是不错。至少要比一面打妄想,一面做坏事好多了;若能扎扎实实一心一意念佛,才易得致一心不乱,而与禅定相应。所以说禅宗与净土宗都是全体的佛教,念佛与参禅修法虽小异,也都是最好的办法。

  

  三、如何是佛教?

  

  净土是修行佛法者的共同归宿,所以三世诸佛,各有其果位上的清净国土。禅修是修行佛道者共同的条件,所以无论大小乘的修行方法,不能没有定慧的工夫,定慧不二便是禅悟。由此可知禅净两者,都是整体的佛教,净土是从果德着眼,禅修则是由因行着手。

  

  至于如何是佛教?诸位可能听过这样的四句: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」这是非常有名的〈七佛通诫偈〉,即是离我们最近的过去七佛,成佛之后都是以这个偈子教诫他们的弟子。许多人对这四句话也都耳熟能详,人人会说,但不容易做到,因为它是佛教的总纲。

  

  有的人认为只要不做亏心事,便是好心人,而且说,心好的人便胜过吃素的人。这是似是而非的说法,因为吃素的人之中,可能有少数人偶尔做了坏事,但是吃素的人中,难道没有好心人吗?若是吃素的人,也有好心,那不是更好吗?

  

  不过,怎样才算好心?这其中有很多学问。不做恶是好心,止恶行善是好心,行善不求回馈是好心,誓度一切众生是好心。所以好心有大小多少、有限无限等不同的多作用、多层面。我有位弟子在他出家前,认为自己是好人,出家后不久,即跟我说他的心不净、语不净、身不净,觉得罪障很重。其实若不学佛修行,许多人因为没有标准就会认为自己是有好心、做好事的好人。若能好好地静下来反省一下,便可发觉,每天所做的坏事、说的坏话、想的坏念头,还真不少呢!所以「诸恶莫作」并不容易。

  

  至于「众善奉行」,是教我们尽可能地多做些好事,只要是对大众有利的事,都当义不容辞地全力以赴。

  

  至于「自净其意」,即是打内心起,不存恶念邪念,更不容有邪见。还要做到身、口、意的三业清净,以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清净,那就不是很容易了。有人问我:「为何要诵经、念佛、拜佛、打坐、拜忏?」其实这些都是为了达到自净其意的目的而设的修行方法。

  

  四、禅的内容是什么?

  

  谈到禅的内容是什么?我也有四句话,贡献诸位参考:「有善有恶,知善知恶,为善止恶,不思善恶。」它们也是有层次的。

  

  「有善有恶」即是在人间社会,各有各的善恶标准,只要是宗教、种族、政治、经济等的立场不同,善恶的标准往往就会相反。经常一个人被一方视为神圣的伟人,另一方看作恶魔与罪魁。纵然在同一个宗教之内,也可能由于观点的不同而互以恶魔相待,党同伐异,善善恶恶。也可能由于利益的互惠,早上仇视的敌人,晚上成了亲密的盟友。故从自私自利的角度看世间的伦理,虽然有善有恶,其实是善恶不明。

  

  「知善知恶」必有其客观的标准,否则,仍与有善有恶而善恶混淆的层次相同。其客观标准,可有两个原则:一是以社会共同的立场为标准,所谓公是公非:二是以自我的良心为标准,所谓设身处地。

  

  每个社会因不同的文化层次及时代背景,即有不同的标准,即使是生活于共同的风俗习惯中,在不同的情况下,其公认的善恶标准也不会一样,古代与现代的标准又有差距。所以地域性及阶段性的「公是公非」,并不就是正确的判断;唯有今天如此、明天也如此;在这个社会如此、在那个社会也如此,尽管风俗习惯不同,但原则不变,这才是真正的善与恶的标准。因此以佛法的立场来看,其善恶标准是以护生为第一,不认为外教徒为魔鬼,只能说他们的层次不够高,但基本上没什么问题,应该承认他们的价值。

  

  至于「设身处地」的良心准则,可能对也可能错,那要看此人的宗教信仰是否有偏差,学识见闻是否够深广,人格的成长是否够健康,否则所谓良心,可能根本是他私人的偏见。

  

  「为善止恶」是在知善知恶之后,从认知心发展成为语言行为及身体行为。既然能依客观的标准,知道何者为善,何者为恶,便当尽可能去做益人利己的事,约束自己的心行及言行,不仅止于不伤害他人,而且要更积极地修福修慧。此在佛法中,有所谓「四正勤」的德目:「已生之恶当断…

《禅钥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与悟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