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鑰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禅師「熟」了呢?因爲他已經信心十足,已經不受外邊眼花撩亂的情況動搖了。法常禅師若非真的開悟,聽到馬祖又說出另外一句話時,或許會覺得很驚奇的,以爲他當時聽到的、經驗到的,可能有問題吧?如果真的如此,他當時就不是真的開悟。由于法常禅師對自己的經驗,非常堅決的肯定,所以馬祖說他「成熟」了。

  

  (一九九叁年一月十六日聖嚴法師講于農禅寺禅坐會,丘松英居士依據錄音帶整理成文)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放松身心

  

    教給各位一個呼吸的方法:吸氣時觀想非常的清涼舒暢,好象因爲吸一口氣,把體內濁氣都排了出去;呼氣時把身體感受到的重量、負擔──身體的重量和頭腦的負擔,都隨著呼氣而排了出去。

  

  換句話說,諸位練習把身體放松、頭腦放松、眼球放松,身體每一部位都放松,然後注意呼吸,感覺從鼻尖出入的呼吸很舒暢、很舒服。

  

  平時不知道呼吸是這麼的舒服,其實能夠呼吸,便是得天獨厚的享受。

  

  一、把壓力、負擔全部呼出

  

  吸氣時不要注意吸的氣到了那裏,只要想象吸進去的氣,把身體的每一個毛孔像窗子般打開,體內所有的廢氣全因吸氣換掉。呼氣時則慢慢呼出,把身上所有的負擔、壓力、感覺,全部隨著呼氣而排得幹幹淨淨,就像把倉庫裏所有陳年黴貨,清理得幹幹淨淨。

  

  然後漸漸覺得身體虛虛渺渺,不像是一個有阻礙東西,而是四通八達、舒舒暢暢,呼吸就像和煦的微風穿透身體一樣,非常溫柔明淨輕松。這時候因爲身體沒有負擔,頭腦也沒有壓力,所以非常舒暢安定而喜悅,一種淡淡的、輕輕的喜悅。

  

  然後再運用叁個原則:觀──運用方法,照──知道正在運用方法,提──發覺到離開方法時,立即輕松地回到方法上。

  

  如果打坐不運動,氣脈不容易通,因此要做柔軟體操。打坐和一般運動的體驗不一樣,效果、利益也不一樣,因爲一般運動只是使身體舒暢,但頭腦不可能很甯靜。要頭腦甯靜,還是得打坐。

  

  失眠是因爲腦神經緊張,而工作繁重、憂慮過度,會使腦神經緊張。用腦過多時,雖然未到達頭痛的程度,但頭會發熱。各位不妨用手按摩眉棱骨正中,如果不痛,表示頭腦不緊張,如果會痛,要按摩此處,因爲這兩條筋一直通到後頸。按摩時要緩緩用力,使它感覺到痛,而不是強力刺激它,按摩太陽穴的效果都比不上按摩這兩個眉棱骨的顯著。

  

  二、隨時練習放松身心

  

  諸位應該隨時練習放松身心,一般人坐車時,筋骨常因車子的行駛而緊張,坐飛機時也因爲飛機在動而難以睡得很熟,但如果能夠盡量放松總是好的。我一上飛機就能睡覺,可以從美國一路睡到臺灣;我很喜歡上飛機,因爲平常沒有這麼長的時間睡覺。

  

  最近報紙上報導。有位記者問達賴喇嘛:「你做不做夢?夢到些什麼?」他回答說:「有時夢到女人來找我,我第一個念頭是女人很可愛;第二個念頭是我是和尚,不可以接受她;第叁個念頭是女人不見了。」

  

  我問弟子:「達賴喇嘛的自我表白,在你看來以爲如何?」弟子說:「這是工夫呀!不簡單。在夢裏還能知道自己是和尚,還能拒絕女人,真不容易。」

  

  我說:「是的。不要覺得達賴喇嘛做了這麼久的和尚,還是位活佛,竟然也會夢到女人,這是什麼話!夢到女人沒關系,不接受她就可以了,這也是修行的工夫。」

  

  我們平常曉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?曉得自己是在什麼狀況下?心態如何?動作如何?就能隨時隨地該拒絕就拒絕,該完成就完成。這是禅修的工夫,連睡覺時都有用。

  

  叁、境界現前也不爲所動

  

  有人睡覺時,夢見被強盜追殺,全身緊張;如果頭腦放松,身體肌肉放松,就不會做類似的惡夢。平時經常保持身心放松,便能于遇到突發狀況時,身心還是處在平常狀態,不會恐懼、緊張。不過,必須靠經常打坐才能真正做到松弛,而平常也要練習。

  

  諸位桌上有個紅包,裏頭不是現金,但上面的兩句話,對諸位會有受用,可以帶回去給親朋好友分享。「識己識人識進退,時時身心平安;知福惜福多培福,處處廣結善緣。」

  

  這兩句並不是我自己的話,我只是把它們湊在一起,但人人可以用得到。有位報社的副董,因爲辭職而很難過,但一看到這兩句話就想開,知道自己可以離開了。另一位女士也是在報社工作,正考慮要不要接任一份雜志的總編輯,看到這兩句話,就決定接受了。

  

  因此,我想不管是進是退,只要自己知道是否適合就好。

  

  (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五日在社會菁英禅叁聯誼會開示,單德興居士、江美寶居士整理)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我與環境不一不二

  

  我們所到的任何環境,都應看作就是我們自己。坐飛機時,飛機是我們的環境,也就是我們自己;坐車子時,車子是我們的環境,也就是我們自己;自己是主角,其他都是附屬。這種體驗和感受,我想每一個人都有,否則我們就是失落了自我。

  

  另一種體驗,就是各人在同一個環境中的感受不一樣。今天我從臺北回來,車上一共坐了叁個人,照說冷氣的溫度應該是相同的,奇怪的是,我覺得冷,隔壁的覺得剛好,後面的覺得熱,感受各自不同。換句話說,我們在同一部汽車中所感覺的世界不一樣。我的世界是冷的,另一位覺得恰好,第叁位又覺得太熱了。在同一環境下,爲什麼各人的感受不同?

  

  一、究竟是一還是二

  

  其實,每個人就像蝸牛一樣,蝸牛把自己的殼背著走,我們則把自己的環境背著走。我不知道各位是否有如此的感受和體驗,感冒時到任何地方都覺得空氣不好,頭痛時到任何地方都覺得不舒服。環境的感受是我們各自帶著跑的。那麼,我們與環境究竟是一還是二?

  

  幾年前我去新加坡,那兒的氣候和臺灣、美東不同,但我還是感覺過著臺灣或美東的生活,用那種習慣在生活,也就是說,我把自己的環境帶過去了。所以我們經常是帶著自己的環境在跑,帶著自己的自我在跑,我們到任何地方都是自我。

  

  諸位都已經成家了,先生和太太生活在同一個家庭裏,感受是否一樣呢?同一屋檐下的人,吃同一鍋飯的人,是否感受一樣?這究竟是一還是二?對自己來說是一,因爲只有自己的世界,自己的存在,先生或太太則是另一個人,所以就主觀的立場來看,處處都是一。可是,你與家人住在一起是事實,那麼在同一環境中究竟是一還是二?

  

  相對地,我們看其他的人時,除非是已經很熟悉的人,一看就知道是誰,否則如上了公車或搭乘飛機,看到的都是其他人。這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我相」、「人相」(他人)、「衆生相」(一群人)。這究竟是一還是二?

  

  站在自己主觀的立場而言,這是一,因爲這些人都是配合我的,都在我的環境之中。有人害病時睡在床上,希望不要有人打擾,讓他靜養,可是待在醫院時間久了以後,覺得很孤單,希望有人來作伴。這是一還是二?

  

  二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

  

  諸位進入農禅寺大門時,都看到牆上寫了一句話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「應無所住」這其中是一還是二?住于一是錯誤的,「應無所住」是更高的層次,是不住于一,也不住于二;不住于整體的、統一的,也不住于對立的、分離的──兩種皆不住。而「不住」的意思就是不執著、不在乎,即不在乎一,也不在乎二。那是一種無我的境界,沒有自我中心,超越一和二,超越于不二,故稱無住。

  

  可是「而生其心」,生的是什麼心?統一的心要有,對立的心也要有,應該用統一的心時,就用統一的心來處理;應該用對立的心時,就用對立的心來處理。面對我們環境裏的需要時,應該用什麼心來處理,就用什麼心來處理。

  

  不要認爲學打坐、學禅、學佛的人,什麼都不管就是無我,那不是禅。禅是既超越而又踏實,超越是爲了不生煩惱,踏實則是有煩惱時除煩惱,沒煩惱時度衆生。除煩惱時是一,是用統一來除煩惱;度衆生時則是二,一定要有衆生可度,有對象要處理,才能有行爲、有作用,這裏講的就是「不二」的觀念。

  

  這叁個觀念,一個是統一的,一個是對立的,一個是超越的、不二的、無住的。有相對之心,才有衆生可度,才能用智慧來處理;有統一之心才能斷煩惱;有超越之心才能既不執空也不落有。我們凡夫總是帶著自己的環境在走,帶著自我在走,而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個人的世界裏。

  

  叁、佛與衆生畢竟不二

  

  我再問諸位一個問題:雖然大家都尚未成佛,但是佛國淨土已有那麼多的衆生,對佛而言,究竟是一還是二?我告訴諸位,用剛才提到的「不二」比較好。

  

  佛和衆生是統一的,這是一;衆生在佛國聽佛說法,衆生和佛是不一樣的,這是二;衆生全部在佛國淨土,佛視衆生爲佛,這是一;衆生需要佛來度時,佛照樣度衆生,這是二;可是已經是佛國淨土,不再有矛盾,因此是不二。

  

  佛國淨土是有它的作用的,在佛國淨土中,衆生在修學佛法,佛在度衆生,這應是不二。在佛的立場來看,佛國淨土即非統一,也非矛盾,而是無相無住的。

  

  各位有煩惱時,用一;處理事情時,用二;完成一樣事情、功德之後,不是爲他人做,也不是爲自己做,這就是不二。以上是告訴諸位這麼一個觀念,以下要教一個方法。

  

  在用方法時,要先有一才能有不二,要先能體驗到一的存在,才能有不二的智慧出現。如果連一都無法體會,要談不二是不可能的。就像我們在法鼓山禅修營中所講的,如果小我的自我都沒建立起來,都沒認識清楚,要成就大我是不可能的。先要把小…

《禅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與悟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