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以成就佛智,那就是「入佛知見」。
關于開示悟入的經文是這樣的:「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,使得清淨故,出現于世;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,出現于世;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,出現于世;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,出現于世。」
又說:「是諸佛但教(開)化菩薩,欲以佛之知見,示衆生故;欲以佛之知見,悟衆生故;欲令衆生,入佛之知見故。」
因爲諸佛出現于世,但爲教化衆生,先修菩薩道,然後成佛道,不是爲了教化衆生,僅成聲聞緣覺。所以從佛的心懷,來看一切衆生,只要能夠信受佛法,乃至一偈或一稱佛號,都已種下必定成佛的福慧因緣。
七、悉有佛性與見性成佛
《華嚴經》記載,當釋迦世尊成道之時,便贊歎大地一切衆生,「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」。便是以無我的平等的智慧與慈悲,肯定了一切衆生雖未成佛,但也具備成佛的智慧福德。
《大般涅槃經》卷叁六有雲:「一切衆生,悉有佛性。」也是肯定了衆生與諸佛,本來平等,如果因緣成熟,福智圓滿,任何一個衆生都能成就佛道,與佛無異。
基于衆生「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」,特別是《大般涅槃經》讓佛教徒們相信「一切衆生,悉有佛性」的道理下,便有了中國禅宗所說的「見性成佛」及「開悟成佛」的說法。因爲佛性是衆生本具,故又被禅宗稱爲自性。將開悟的佛智,稱爲自心;悟見本具的佛性,稱爲見性。現在且將禅宗的代表文獻《六祖壇經》中所見的「自心」、「自性」、「具性」、「開悟」、「成佛」等用語及其用意,試舉如下:
〈行由品〉第一,有雲: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
同上品,又雲:「惠能一聞(金剛經)雲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心即開悟。」……「大師常勸僧俗,但持金剛經,即自見性,直了成佛。」
同上品,雲:「惠能啓(五祖)和尚:弟子自心,常生智慧,不離自性。」
同上品,五祖雲:「思量即不中用,見性之人,言下須見。」
同上品,雲:「無上菩提,須得言下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不生不滅,于一切時中,念念自見,萬法無滯。」
同上品,雲:「(五)祖以袈裟遮圍,不令人見,爲說金剛經,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惠能言下大悟:一切萬法,不離自性。」……「祖知悟本性,謂惠能曰: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,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。」
同上品,雲:「惟論見性,不論禅定解脫。」「明佛性,是佛法不二之法。」「無二之性,即是佛性。」
〈般若品〉第二,雲:「只緣心迷,不能自悟,須假大善知識,示導見性。當知愚人智人,佛性本無差別。」
同上品,雲:「世人妙性本空,無有一法可得,自性真空,亦複如是。」
同上品,雲:「法即無頓漸,迷悟有遲疾。」又雲:「迷聞經累劫,悟則剎那間。」
同上品,雲:「普願法界衆生,言下見性成佛。」
〈忏悔品〉第六,雲:「依此修行,言下見性。」「一衆聞法,靡不開悟,歡喜奉行。」
〈機緣品〉第七,雲:「世人外迷著相,內迷著空,若能于相離相,于空離空,即是內外不迷。若悟此法,一念心開,是爲開佛知見。……若聞開示,便能悟入,即覺(佛)知見,本來真性,而得出現。」「今令凡夫,但悟自心,便名佛之知見。自非上根,未免疑謗。」
由《六祖壇經》所見的資料,「見性成佛」和「開悟成佛」是相同的意思。見性即是親見佛性,佛性是衆生本具的自性,而此奧妙的佛性或自性,本來真空,無一法可得,即是以清淨自心的般若智慧,除分別執著的煩惱束縛,病除之時藥亦無用,此便如《心經》所說的「無智亦無得」了。
若以智慧的自心,親見真空的自性,便是「見性成佛」,便是「明心見性」。不過,見性者雖有了智慧,雖見了佛性,雖也可以名爲成佛,但卻不一定就是大悟,也不一定就是究竟的佛。所以惠能初次聞一客誦《金剛經》至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句,「心即開悟」,並未大悟,要等惠能親自聽到五祖大師爲他講《金剛經》至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句時,才于「言下大悟」,已悟本性。雖然五祖說「若識本心,見自本心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。」仍不是無上菩提的究竟佛,只是成的理性佛。否則不會有「開悟」及「大悟」之分,縱然是大悟,祖師的大悟,也絕對不同于佛的大悟。
因此,《六祖壇經》雖說,若有人能于一切時中,念念自識本心,自見本性,經常都是生活在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的情況下者,便是無上菩提,然而也配合運用《法華經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觀點,而稱「一念心開,是爲開佛知見」。而其開佛知見,尚非入佛知見,故還未成福智圓滿的究竟佛。
八、成六即佛與叁因佛性
因爲佛之知見,即是佛的圓滿智慧,名爲一切種智。依據《大智度論》卷二七記載,智有叁種:「一切智,是聲聞辟支佛事;道種智,是菩薩事;一切種智,是佛事。」其實後後涵蓋前前,前前不能涵蓋後後。二乘聖者僅得一切智,不具備道種智及一切種智;菩薩有前二智,不具一切種智,唯佛圓具叁智,故天臺宗說「叁智一心中得」。一切智,知一切法皆是空,故得解脫;道種智,知種種方便法門,故能利益救濟一切衆生;一切種智,是圓具空有二智,超越空有二智,所以是雙寂雙照,寂照不二的中道圓智。
正由于如此,天臺宗的《觀行疏》所講的成佛觀念,有六即之說,六種「即佛」都是「成佛」:
理即佛:理體本性,一切衆生平等,都有佛性,乃至叁惡道的衆生,雖未具備修善的佛,卻已本具性善的佛。
名字即佛:有福德人,僅聞佛名,自號爲佛或被譽爲佛者。
觀行即佛:在觀行位的修行人。
相似即佛:十信位的菩薩,仿佛已證佛的理性者。
分證即佛:由初住至等覺位的菩薩,一分一分的漸破無明而分證中道實相理者。
究竟即佛:究竟妙覺位的無上正等正覺的佛。
禅宗所說的「見性成佛」,淺者屬于相似即佛,深者也不能超過分證即佛,否則動辄妄言已證無上涅槃,就要如同《楞嚴經》卷九及卷一○所舉的各種魔境魔說,成爲魔子、魔民,還以爲是成佛成聖。
衆生皆能成佛的思想,源出于《大般涅槃經》的佛性觀,然在該經卷二八,列有叁種佛性之說,也就是說,衆生雖皆有佛性,然其凡夫衆生與諸佛菩薩,各有差別:
正因佛性:一切衆生的本具佛性,不論有修無修,乃至十惡五逆,罪墮叁惡道中,佛性不失。如金在礦,如土藏金。
緣因佛性:修行六度的菩薩行者,依性起修,緣此正因佛性而修行者,所具佛性稱爲緣因。
了因佛性:緣因即是了因,佛性本在煩惱暗室,故衆生不見,今用慧燈照明,了了可見,名爲了因佛性。
正因佛性是未悟的衆生,緣因及了因二名,是指開悟見性,或指見性成佛。同樣是見佛性,同樣名爲成佛,由于各人的工夫深淺不同,所見雖相同而其品質還是不同。人對于佛性的經驗,猶如人對于水的體驗:有人僅見水而未喝水,有人喝一口水,有人喝了滿腹水,有人成天浸泡在水中,有人已和大地的一切水融合成一體,有人終日念念喝水用水,卻已不見有水,這些人的經驗,當然是各不相同的。
九、聽此演講都已成佛
從以上的介紹分析來說,開悟成佛或見性成佛,是人人有份的事,今天諸位來聽了這一場演講,不論你信與不信,你已經成佛。這是多麼值得高興的事,這不是我說的,是前面所舉的各種佛經古典告訴我們的。
也許有的人會說,我還沒有皈依叁寶,連佛教徒的資格也未具備,只是隨便來聽聽,就說我會成佛,我才不相信呢!但是,這是佛經告訴我們的。在《大般涅槃經》卷叁六雲:「一切衆生,悉有佛性,一闡提人,謗方等經,作五逆罪,犯四重禁,必當成菩提道。」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縱然不信佛法,甚至于毀謗佛經,做了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、破和合僧、出佛身血,以及殺人、亂淫、偷盜、大妄語等的許多壞事,只要你聽了佛法,你一定可以開悟成佛。
本來就有成佛的因,雖然尚未完成佛的果位,但是因和果是同時的,因是還沒有完成的果,果是已經成熟了的因。所以,我們一旦接觸佛法,便是已成佛道。
(西元一九九四年十月叁十日講于紐約東初禅寺,經姚世莊居士錄音整理後,發現內容空洞無味,故以叁天的時間,重新參考相關的經論,予以逐句重寫。完成于十一月十七日)
梅子熟了
一、梅子怎麼熟的
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師初參大寂(馬祖),問:「如何是佛?」大寂雲:「即心即佛。」師即大悟。大寂聞師住山,乃令一僧到問雲:「和尚見馬師,得個什麼,便住此山?」師雲:「馬師向我道:『即心即佛』,我便向這裏住。」僧雲:「馬師近日佛法又別。」師雲:「作麼生別?」僧雲:「近日又道:『非心非佛。』」師雲:「這老漢惑亂人,未有了日。任汝非心非佛,我只管即心即佛。」其僧回舉似馬祖,祖雲:「大衆,梅子熟也。」(《景德錄》卷七)
這個公案,是關于馬祖的弟子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師的一個故事,我把它大致解釋一下。
法常禅師第一次到馬祖門下,問:「如何是佛?」馬祖告訴他:「即心即佛。」法常禅師馬上就開悟。後來他就離開馬祖,到大梅山開法度衆生去了。馬祖聽說法常禅師已經開山了,就派了一個出家僧人去大梅山向法常禅師試探虛實。
僧人到了大梅山便問:「聽說和尚您是…
《禅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