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鑰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聾子、瞎子、白癡一樣;聾子聽不見,瞎子看不見,白癡聽不懂看不懂;開了悟的人,是照樣能看、能聽、能解的。

  

  禅宗的修行目的,就是希望能在某一個時空裏,突然間把妄念斷除了,那就是開悟的經驗。或許,誰都可以說:「我也曾經有過,而且常常有這種經驗;心中的妄念沒有了。」然而,當你說這一句話時,正好就是妄念的現象。當你自以爲沒有妄念時,只是沒有情緒而已,不是沒有妄念,因爲凡有自我意識的心理現象,都是妄念。事實上,如果知道自己有自我意識的妄念,已經是在修行的人,怕的是,自己妄念紛飛還不知道是在妄念之中。

  

  頓悟已經講了兩種,第一種是不經過小乘的階段而直接來修學大乘的菩薩;第二種是突然間妄念斷除,而悟入心無所得的禅宗祖師。現在向諸位介紹第叁種頓悟,是《圓覺經》中所說:「是經名爲頓教大乘,頓機衆生從此開悟,亦攝漸修一切群品。」此爲不舍漸修的頓悟法門,也可以說是綜合頓漸大小而彙入頓教大乘的頓悟法門。

  

  我們已從前面看到,頓悟並非一定馬上開悟,只要是學頓教法門的人,就是頓機的衆生。諸位現在正在聽我講大乘的佛法,當然都是大乘菩薩的頓悟根機了。

  

  開悟也是一樣,大乘根機的人開悟,必定是頓悟,但在禅宗有大悟、小悟。大悟即是一悟永悟,不再迷惑,煩惱頓除;小悟就像一個非常疲倦的人,老是昏昏沈沈,有人將他猛力推了一下,似醒非醒地把眼睛睜開了一下,接著又迷迷糊糊地睡著了。

  

  叁、開悟與睡醒

  

  今天由于日光節約調整時間,禅中心的人都不知道應該延遲一小時起床,仍依舊時間,淩晨四點鍾打板,結果我們大家等于是叁點就起來了。我想再回去睡覺,但是已經睡不著了,這算不算是大悟啊?(拍掌,哄堂大笑)這當然不算是禅修的大悟成佛。

  

  我在日本時,曾遇到一位已經「開悟」的禅師,每天都要回家陪他太太。我問他:「你已經開悟了,應該沒有貪欲了,怎麼還要執著太太呢?」他說:「開悟的人,雖然沒有執著,但是我的太太對我有執著啊!」意思是說,他雖然已經開悟,已沒有執著,而他的太太尚沒有開悟,所以有執著,他就讓他沒有開悟的太太去執著了,這樣對不對呢?就像是我說我不要錢,但是錢卻自己來了,我有什麼辦法呢?(聽衆大笑)有了太太,而不執著太太,跟有錢來而不執著錢,應該是不相同的。

  

  四、《圓覺經》與《楞嚴經》中的開悟說

  

  「開悟」一詞的依據,在大小乘經律中,均可見到。第一個例子,便是敘述釋迦世尊的成道。不過在早期的聖典中,將佛的開悟,稱爲「廓然大悟,得無上正真道。」見于《修行本起經》卷下,及《普曜經》卷六。或稱「得智慧光,斷于習障,成一切種智。」見于《過去現在因果經》卷叁。或謂「即生智見,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見于《佛本行集經》卷叁○。

  

  以下的幾部大乘聖典,則直接用「開悟」的一詞,表達使人證悟以及自己證悟的意思。

  

  (一)《圓覺經》有六處,提及「開悟」兩字

  

  「彼諸菩薩,如是修行,如是漸次,如是思惟,如是住持,如是方便,如是開悟,求如是法。」

  

  「若諸末世一切衆生,能舍諸欲,及除憎愛,永斷輪回,勤求如來圓覺境界,于清淨心,便得開悟。」

  

  「令末世衆生,聞此聖教,隨順開悟,漸次能入。」

  

  「宣說一切方便漸次,並修行人,總有幾種,令此會菩薩及末世衆生,求大乘者,速得開悟,遊戲如來大寂滅海。」

  

  「願爲大衆,及末世衆生,方便開示,令悟實相。」

  

  「是經名爲頓教大乘,頓機衆生,從此開悟,亦攝漸修一切群品。」

  

  從各節上下文的經義判斷,《圓覺經》所講的「開悟」,有兩大涵義,一是以佛的教法來向衆生作說明的開示,使衆生因此而覺悟到一切現象的實相無相。二者衆生于聽聞佛法之後,如法修行,心得清淨,便是開悟。這種開悟的法門,雖然名爲頓教大乘,也不拒絕漸修根機的衆生。

  

  (二)《楞嚴經》中說到「開悟」兩字的,至少有十多處

  

  卷二有雲:「爾時阿難及諸大衆,聞佛示誨,身心泰然!念無始來,失卻本心,妄認緣塵,分別影事。今日開悟,如失乳兒,忽遇慈母。」

  

  卷四有雲:「如阿難輩,雖則開悟,習漏未除。」

  

  卷四又雲:「今此會中,大目犍連及舍利弗、須菩提等,從老梵志聞佛因緣,發心開悟,得成無漏。」

  

  卷四有雲:「以諸衆生,從無始來,循諸色聲,逐念流轉,曾不開悟,性淨妙常。」

  

  卷五又雲:「承事如來,了知味性,非空、非有、非即身心,非離身心,分別味因,從是開悟。」

  

  卷五則雲:「悟心無際。」又雲:「心開漏盡。」

  

  卷七有雲:若有人「心滅貪淫,持佛淨戒,于道場中,發菩薩願。出入澡浴,六時行道,如是不寐,經叁七日,我(佛)自現身,至其人前,摩頂安慰,令其開悟。」

  

  卷七又雲:「阿難白佛言:世尊!我蒙如來無上悲誨,心已開悟,自知修證,無學道成。」

  

  卷九又雲:「汝等必須,將如來語,于我滅後,傳示末法,

  令衆生,開悟斯義,無令天魔,得其方便,保持覆護,成無上道。」

  

  卷一○則雲:「理則頓悟,乘悟並銷;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。」

  

  從以上所舉《楞嚴經》中的「開悟」,有好多層面的意思:是聽到理解和明了從未聽說的佛法道理,稱爲開悟;是已見佛性,已伏煩惱,但是尚未斷除煩惱愛習,稱爲開悟;是已斷煩惱,已證無漏無學的果位,稱爲開悟;是已見佛性真淨妙常,稱爲開悟;是已證諸法非空非有,非即非離,稱爲開悟。主要是指經驗到時空的超越,煩惱的解脫。但是,雖有一次又一次的開悟經驗,若非大悟或徹悟,仍在有漏的生死煩惱海中。唯有大悟徹底,才是頓悟頓超,否則開悟只是悟的理性空寂,至于事相的障礙,尚須逐漸的修行,次第的斷除。

  

  從這兩部經典,所見的「開悟」一詞,幾乎是彼此呼應的。所雲開悟,必定是悟的佛法,是悟諸法現象的實相即是無相,理性即是佛性,佛性即是妙明常淨的般若,又是常寂常照的涅槃妙心。

  

  五、開悟衆生與開悟的人

  

  「開悟」一詞的出典,尚有不少。例如:

  

  八十卷《華嚴經》卷四有雲:「開悟一切愚暗衆生」的經句。

  

  《法華經.序品》有雲:「講說正法,種種因緣,以無量喻,照明佛法,開悟衆生。」

  

  《出曜經》卷二有雲:「欲化彼人,令得開悟。」

  

  《付法藏因緣傳》卷五有雲:「爾時馬鳴……演宣諸法,苦、空、無我,時此城中,五百王子,同時開悟,厭惡五欲,出家爲道。」

  

  從以上的四種資料看,《華嚴經》及《法華經》,都是將「開悟」一詞當作動詞用,是用佛法的道理,來開悟愚暗的衆生。《出曜經》及《付法藏因緣傳》,則將開悟一詞當作形容或名詞來用,是衆生獲得了開悟,變成了開悟的人。至于開悟的內容,是開發了智慧的光明,是明白了人生及宇宙的苦、空、無我之理,所以能夠使人因爲開悟而厭離五欲,出家修道。

  

  六、累劫成佛與隨時成佛

  

  根據佛陀傳記的資料所見,最早的「廓然大悟」是指佛陀成道,開悟也就是成佛的意思。再依據早期的聖典記載,成佛也不是一生一世完成的事,是經過多生多劫,修行救度衆生的菩薩道之後,才成佛的。例如《增一阿含經》卷一六雲:「我(佛)于叁阿僧祇劫,勤苦所成,成無上道。」又如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七六雲:「第叁阿僧祇劫滿已,時修妙相業,亦決定知,我當作佛。」這兩種資料都是說,成佛的修行過程,需要叁阿僧祇(無數)劫。

  

  可是到了《法華經》中,便從累劫成佛的思想,發展到了隨時成佛之說,不論悟與未悟,凡是信受《法華經》所說的佛法者,凡是能照著做到一點的人,皆已成了佛道。試錄《法華經》卷一〈方便品〉中的十則例子如下:

  

  「聲聞若菩薩,聞我所說法,乃至于一偈,皆成佛無疑。」

  

  「若聞法布施,或持戒忍辱,精進禅智等,種種修福慧,如是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。」

  

  「諸佛滅度已,若人善軟心,如是諸衆生,皆已成佛道。」

  

  「乃至童子戲,聚沙爲佛塔,如是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。」

  

  「若人爲佛故,建立諸形相,刻雕成衆相,皆已成佛道。」

  

  「或以歡喜心,歌呗頌佛德,乃至一小音,皆已成佛道。」

  

  「若人散亂心,入于塔廟中,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。」

  

  「或有人禮拜,或複但合掌,乃至舉一手,或複小低頭,以此供養像,漸見無量佛,自成無上道,廣度無數衆。」

  

  「于諸過去佛,在世或滅度,若有聞是法,皆已成佛道。」

  

  「若有聞法者,無一不成佛,諸佛本誓願,我所行佛道,普欲令衆生,亦同得此道。」

  

  如上所見成佛的條件,非常寬大,凡是聞法,乃至一偈;修六度行;有善軟心;歌頌佛德,乃至一小音;以散亂心,一稱南無佛;乃至對佛像合掌、舉一手、小低頭;乃至兒童遊戲,聚沙爲佛塔等,都已成了佛道。這些當然不是成的究竟佛,但是決定都能因此而成爲究竟佛。

  

  因爲《法華經》卷一〈方便品〉說,諸佛世尊之所以會出現于世,是爲了「一大事因緣」。什麼是一大事因緣呢?便是欲令衆生,「開示悟入,佛之知見」。

  

  也就是向衆生開示佛的知見,使衆生悟入佛之知見,亦即是使得衆生開悟成佛。故說:「是諸衆生,從諸佛聞法,究竟皆得一切種智。」「一切種智」即是圓滿的佛智,凡是從佛聞法的人,最後一定可…

《禅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與悟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