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、一种方法用到熟透
(第四天早斋开示)
同一个观念,我会反复的讲解,让诸位有深刻的印象。内容记不住没有关系,要紧的是,几个主题要记牢。
放松身心、不求成功、不怕失败,不要轻易把自己用的方法换掉;揣摩着,修正方法、改进方法。
譬如说:数息、念佛、数数,已经到了没有数目可数,心中也非常地清楚、稳定;这时候,妄念很少,不会昏沉、打瞌睡。如果进一步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,诸位就可以换成参话头或者只管打坐这两种方法。
数息的最初是随息,即是随鼻息及随腹息;数息的深处也是随息,不只是用鼻孔呼吸,而是感觉到,身体的每一个部位、每一条经络,乃至每一个毛孔、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吸。再进一步时,把身体放下、念头放下,停留在非常光明、清净、安定的状态。
所以,任何一种方法,都可以用得非常地好。用数息、念佛、数数等方法,用得熟透时,不一定需要换方法。但是,在心非常稳定,念头清清楚楚时,也可以直接换参话头或者只管打坐的方法。
祖师们经常鼓励我们,要抱着同一句话头,参到成佛为止,那句话头便是你的「本参」。也就是说,工夫有深有浅,悟境有大有小。不管是否已经开悟,都需要抱定一句话头,一直用下去。这和现在日本的禅师们,在一年之中,或者在一个禅七之中,可以换好几十个公案的观念和作法不太一样。在中国也有人这么说,《景德传灯录》有一千七百种公案,只要把公案参得滚瓜烂熟、对答如流,就可以了。若真的参透了,倒是好事,如果只是背故事、套公式,就和生死大事、明心见性的事都没有什么关系。
九、身心合一、内外成片
(第四天午斋开示)
诸位要经常练习着,如何使身心合一?如何使内外成片?
(一)身心合一
就是对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及其感觉,都能清清楚楚。身心合一不仅仅在禅七修行时要如此,在日常生活中,更是非常的需要。否则,心念跟身体的动作不在一起,就会变得口是心非,常常说错话、做错事。眼睛看的、耳朵听的,结果都不是你自以为所看到的、所听到的那样了,甚至连你口中说的也不是你心中所想的!
(二)内外成片
就是身体的一举一动,环境的一事一物,心里都很清楚。但是,心里根本没有要做的事,也没有想说的话;身体的行动和语言的行为,都是因了恰当地适应情况而作的自然反映。这不是一般人所谓的直觉的反应,乃是发自内在慧心的观照所起的功能,是来自禅修的观慧。既不以自我中心来执着身心世界,也不以自我中心来裁判身心世界;既能干脆轻松地放下身心世界,而能随时灵活使身心适应世界。身心与世界,内在与外在,自在超越,不一不二,可以名为工夫成片。这是悟后的境界,也是禅修者的方向所在。
一○、禅修的四项基本条件
(第五天晨坐开示)
禅的修行,除了要有正确的方法及观念之外,还须有四项基本的条件。
(一)大信心
有了信心,就会把修行当成是自己的第一个生命、第一桩大事业。而修行,是跟自己的生活结合在一起,就像每天要吃饭、睡觉、上厕所一样的自然。如果没有信心,常常是进进出出、浮浮t沉沉;修行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。这样,根本无法确定,是需要修行,还是不需要修行。
信心有三等:1.仰信,2.解信,3.证信。以证信最踏实。
如何建立证信呢?1.听闻佛法,2.如法修行,3.如实证悟。
(二)大愿心
从时间向未来看,是无尽的;只要时间存在,自己的修行是永远要做,永无止尽的。从空间上看,是无限的;没有一定的范围,既有无量的众生,就是无量的福田。愿意永无休息地帮助自己也帮助众生,这就叫发大愿心了。
我这儿有二句话,请诸位记起来:「生命无常,我愿无穷;众生有尽,我愿无穷。」就是说,一生一世的生命是很短暂的,但是,我们修行的悲愿是无尽无限的。
因为我们自己从佛法的修行,得到了实际的利益,解决了很多的困恼,所以也发愿要用佛法救助无边的众生,这就叫作发大菩提心。
(三)大惭愧心
许多人,不太了解自己,几乎不是骄傲就是后悔。其实,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言行,非常地清楚、负责。知道自己的缺点,是惭愧心,就是知道对不起自己,也对不起与自己所有相关的人;既知道对不起,就是承认错误,自然也没有怨恨了。因此,唯有惭愧心,才能不骄慢,也能不悔恨。
(四)大决心
决心本身就是不断的努力,不论是遇到什么困难挫折,都会继续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。大决心也是大奋志和大毅力,修行过程中,在身心和环境方面,常有逆境出现,所以要难忍能忍,难行能行的大决心来勇往直前。
如果是参话头的人,应该加上第五项的「大疑情」,因为是大疑大悟、小疑小悟、不疑不悟。
一一、处理好坏两种情况
(第五天早斋开示)
打坐时,会有两种情况发生。
第一种情况,是越坐越好、越稳、越安定;时间坐得越长,越有味道。第二种情况,是已经坐了五天,工夫用得始终不稳,时好时差,很不安定,心浮气躁,度日如年。这两种情况,我都要向你们建议如何处理。
第一种人,不要以为只剩二天了,情况很好,就赶快使出更多的力量,希望得到更好的成绩,那就麻烦了。应该不为成果,但为修行,并且用绵绵密密、轻轻松松、细水长流的心态,来平安地打完七天的禅七。
第二种人,由于体质的关系,或者是近来身心状况不太健康的关系,使你觉得很累、很不舒服、很不耐烦。但是不要急、不要慌,可以用拜佛的方法;注意你拜的动作,慢慢拜下,缓缓起立。或者就到我们的后院去慢步经行;一边注意你脚步的每一个动作及其感觉,一边呼吸屋外的新鲜空气,散步散心,调息调心。如果,还是很累,怎么做都不舒服,就去痛快地睡了一觉再来打坐。不论是用以上的任何一种方式来调整你的身心都可以的,不要觉得不好意思,这也就是修行。
一二、最后一天的一念万年
(第六天晨坐开示)
今天,是完整的最后一天。明天做完早课,禅七就结束了。
请诸位以轻松的、愉快的心情,尽情地来享受剩下的最后一天。
我出生时家境很穷,父母不断地教导我们兄弟,要把一个钱当十个钱用,或者一个钱当一百个钱用,而且,是有计画的用钱、谨慎地用钱。这个道理,也可以用在打禅七的态度上。
虽然只剩一天了,如果知道珍惜时间,就会充分地使用它,每一分每一秒,都是那么有用。这一天之内,可以完成多生的修行工作,完成多劫的修行过程。三祖僧灿大师的〈信心铭〉说「一念万年」,何况还有一天的时间。
昨天跟果稠师小参时谈起,我说:「师父知道你们很忙,很辛苦嘛!但是,师父比你们更忙。师父的各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及分量,都比你们要多要重。」
果稠师说:「是呀!我看师父比我们更忙,自己感到有点气馁!」
我说:「只要学习就可以了,学习着如何运用时间来工作、修行和休息;学习着放松身心;学习着不做白日梦;学习着不碰那些毫无意义及茫无头绪的事。工作做一样就是一样,往往能在慢动作中赶出快速度来。这样,你的时间会非常的充裕,身心也会轻松自在,不致于忙得透不过气来。」
一三、感恩与回向
一星期来,讲了几个观念。第一是方法,第二是现在要用方法,第三是用方法时要有正确的观念,第四是禅修的四个基本条件。今天,再增加感恩心及回向心的二个基本条件:
(一)感恩心
就是对我们所拥有的要感激;不管是自己的身体,和身体相关的环境,从小到现在所学习到的知识,得到许多人的照顾等。
如果,没有感恩的心,就会骄傲地认为,这一切都是由于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奉献而得来的。
诸位在修行之后,有了谦虚的心,就能体会到其他的人也在奉献。也许,这些人根本没有想到是在奉献,但是,从他们那里,使我们得到了利益,学到了经验。
从佛法及禅修者的立场而言,感恩不仅仅是对自己的长辈、上级的提携和关怀,对自己的平辈,甚至于晚辈的相助与照顾,也都要感恩。乃至于对所有的一切众生,都抱着感恩的心;能有这种感恩心时,就会感觉到,自己实在太有福气、太幸运了。
人的本身,就是生活在一种困难的情况下。处处有困境、事事有障碍;但是,也处处能够通过及避过这些困境及障碍。克服困难,能使我们学到成长的经验;因此,不论是帮助或者是阻挠自己成长的人,都要对他们感激、感恩。能够这样设想的话,这个世界,实在是太美好了。
(二)回向心
回向是回己向他,就是把自己所得到的,自己所拥有的,分享给他人。当自己获得利益时,也愿每一个众生都能得到那么多的利益。这有二种情况:第一是把我们所有有形的财物,分给人家;第二是我们已经修行的无形的功德分给他人。这跟菩提心和大愿心是有相当的关系。
有了回向的心,就是慈悲心出现,这时候,心量自然广大,人品自然提升,菩萨道就是这样修成的。
一四、苦.空.无常.无我
(第六天早斋开示)
佛法的修行,特别重视正确的观念和安全的方法。
观念,是指导修行的原则;方法,是指导修行的技巧。前者是理论的,后者是实践…
《禅钥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