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禅钥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我们称为小参。

  

  小参时,只可问现在有关你所用方法上的困难,不问公案故事、佛学理论,以免浪费时间。为了避免大家都是问一些大同小异的寻常问题,我先向诸位来说明,如何解决这些共同的困难。

  

  (一)身体上的痛

  

  腿痛时,能接受就继续接受下去,不能接受时,放腿或者换姿势。背痛,是因为不习惯的关系,这时候,可以稍微弯腰,等恢复不痛时候,再把腰挺起。但是,弯腰时,不能低着头,那容易昏沉。除了头痛、心痛,或者受过伤的骨胳痛,请你告诉我;其他的一切疼痛,都是正常的反应。

  

  (二)胸部闷塞时,当放松小腹

  

  不要控制呼吸,使小腹自然的起伏。胸部闷,多半是因为小腹紧张,或者因为控制呼吸。不要管呼吸的深、浅、长、短,只要注意呼吸从鼻孔出入的感觉。

  

  不论是数数、念佛、参话头,都要把注意力有心无心地放在数目、佛号、话头上,而不要用呼吸来配合它们。

  

  (三)当头胀、头热、头晕时,可能有两个原因

  

  第一是用头脑在想;想公案、想数目。所以,不要用头脑去想。而是只要知道自己是在参话头、数数目就好。第二是因为气往上涌,重心点放在头部,所以会头胀、头晕、头热、头痛。这时候,应把全身的重量感移到下盘。所谓的下盘是1.小腹,2.臀部和垫子之间,3.脚掌心。在平时,只要注意小腹;若感觉到小腹有一点热、气胀、气动时,便把重心感移放到臀部和垫子之间;感觉头胀、胸闷时,则把注意点放在脚掌心。

  

  (四)背部

  

  从尾椎骨往上到背部、颈部、头部时,都可能有气动的反应,或者有胀的感觉发生。这种情形,甚至会升到头顶。这时候,有四种方法可用:

  

  头及下巴往上抬。

  

  舌头顶着上颚,嘴巴闭起。

  

  把注意力放在尾椎骨上。

  

  最严重时,注意你的命门。

  

  但是,第四项的命门穴要少用,实在无法忍受时才用。

  

  (五)昏沉

  

  昏沉的原因有三点:

  

  疲倦,因在打坐之前消耗体能太多,或者在打坐时不知道用功的方法,所以会紧张,自然就容易疲倦。

  

  氧气不足,很可能因为坐的姿势不正确。头低着、背弯着,呼吸很浅,头脑便会缺气。

  

  心很散乱,胡思乱想太多,自然容易昏沉。

  

  昏沉可用五法对治:

  

  太疲倦时,应先休息。

  

  两手合掌长跪用功。

  

  请求打香板。

  

  两眼睁大,至出眼泪后,昏沉自消。

  

  挺腰竖颈收下颚。

  

  (六)散乱

  

  打坐不散乱是很难得的,心猿意马,岂得不散乱?正在用方法时,发觉妄念,便回到方法,用方法的心,是正念,时时不离用方法的正念,当然好,如果散乱太多,不要难过懊恼,轻松地回到方法就好,如果根本提不起正念,你就暂时注意妄念,究竟在想些什么,而不要随着妄念去想。

  

  诸位在坐姿上面,不一定要双盘或者单盘。以坐得舒适、持久的姿势是最好的。同时,只用一个方法,而且不断的要修正它、揣摩它,但不要经常变更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。

  

  最后,请诸位放松身心,不怕失败、不求成功,只管把身体交给蒲团,把心交给方法。能够不断的把方法用得非常分明,就是正在欣赏和享受你的现在。

  

  六、参话头.只管打坐

  

  (第三天晚坐开示)

  

  今天晚上,介绍「参话头」及「只管打坐」这两种用功的方法:

  

  (一)参话头

  

  什么是话头?譬如说,念佛的人,问念佛的是谁?数息的人也可以问,数呼吸的是谁?甚至,就像爬山爬到最高点时,再往上去,什么也没有,大家称它为太空;但在人间的万事万物,也仅暂时有而实际是空,我们叫它作无,那个「无」,究竟是什么?

  

  参话头,又可以叫作参禅。它是无法用自己的知识给予答案,不可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,更不可能用自己的想象、猜测,来自作聪明给它答案。

  

  问问题时,如果是有答案,或者是自己给自己的答案,再就是它自己跑出来的答案,都要拒绝它,那不是你所要得到的东西。一直要等到惊天动地,天地粉碎,自我瓦解的时候,才来问师父,你究竟发生了什么事?否则的话,一直要参,抱着一句话头,一直参下去。

  

  参的时候,是把那个意思贴在那个话头上,进入那个话头的疑情里边,而不是用手或者用心来抓它。因为,那不是一样东西,不是能够抓得住的。想抓住它,是非常的困难,而且,也无从抓起,越想抓它,则离你越远。

  

  (二)只管打坐

  

  只管打坐,就是不用任何方法,只是管着你正在打坐。但是,管着打坐,就有五个层次:

  

  管着身体的姿势,而且,知道坐的姿势和坐的感觉。

  

  身体已经没有感觉,只是念头在看着你打坐。但是,念头里已经没有其他的杂念出现。

  

  对周围的环境清清楚楚,不论是听到或者是看到,清楚得就像一面镜子,镜子本身是不动的,但是,可以反映出所有的形象。

  

  心中没有任何杂念,虽然看到、听到。但是,等于没有看到、没有听到。心不会因为环境在动而受到任何影响。

  

  照而常寂,寂而常照。在平常生活中待人接物,广度众生,心中则既不存我想也不存众生想。

  

  可见,参话头,可在静中参,也可在动中参。只管打坐的默照禅,初用功时应打坐,工夫成熟时,动中不离静,静中不妨动。这两种方法,均可算是即慧即定、即定即慧的大乘禅法。

  

  因此要知道,「定」又可以分为二类:

  

  凡夫的四禅八定的定,及二乘的九次第定,入了定之后,只是在定中,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了。

  

  大乘佛教禅宗所讲的定,是定、慧不二,是即定即慧的定;如《六祖坛经》所说:「即慧之时定在慧,即定之时慧在定。」

  

  所以说,参话头和只管打坐的结果是相同的。参话头参到最后,是把烦恼全部爆炸掉,炸得粉碎。而只管打坐是心中所有的东西越来越少;就像用水洗肥皂一样,肥皂越洗越少,到最后肥皂就没有了。

  

  禅修,就是去烦恼而得智慧。当烦恼越来越少的时候,自我中心也越来越少。自我中心,就是自私的我、烦恼的我。智慧越增长,相对的,慈悲心自然就会越广大。

  

  今天讲的这两个方法,对诸位是非常有用的。即使打完禅七后,诸位不再来了,也是值得的。不过,当你自己认为已经开悟时,不要忘了,要来告诉师父,让我看一看,你是不是真的开悟了。因为,你以为开悟了,可能根本没有开悟,这样就会误己误人,你会以盲引盲。但是也有开了悟而自己不知道的,在佛世曾有阿罗汉不知已证阿罗汉的例子。

  

  在日本,也曾有位快要六十岁的在家居士,跟老师在一起时并没有开悟,回家继续修行。过了很多年再去见他的老师,老师在跟他谈话时,发觉他跟过去不一样,于是,问他发生了什么事?他说:「没有什么啊!只是天天打坐而已!」这时候,老师证明他已经开悟了;而这位居士根本不知道他自己开悟了。

  

  七、正确的禅修方法及其观念

  

  (第四天晨坐开示)

  

  禅修者,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观念,方法和观念配合起来,才能修成正确的佛道。否则,方法不对,会产生身体上的障碍;观念不正确,很可能产生心理上的偏差。

  

  所谓方法,就是从讲解规矩到生活的运作、起居的方式,随息、数息、念佛、礼佛,一直到参话头或只管打坐;这里面也包括了作运动、吃饭、走路、睡觉等。但是,在讲方法的过程中,也附带着讲观念,禅修的基本的观念,就是因果、因缘,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。

  

  修行的目的固然重要,过程更重要。禅的修行,如果观念不正确,就会把目的当作追求的对象。事实上,正确的观念是以禅修的过程为目标,才是最妥贴的。

  

  最近加州正在举行世界杯足球赛,有的时候,一场球赛踢下来,双方都没有踢进一球。但是,踢得非常精彩、非常激烈。踢球的目的,当然是进球。但是,不是轻易就能踢进球门的;要看球员的体能、技术、训练程度、战略战术的运用、临场指挥以及球员之间的应变与默契,还得加上运气,这都是进球的因素。光是把球踢进门,是毫无意义的,而是要在经过了激烈的争夺和拚搏后,才能把球踢进去,前面的这个过程,才是最重要的事。

  

  近代中国有位不懂打球的将军韩复

  ,有一天看到学生们在打球,觉得这么多人抢一个球,他们太可怜了,干脆每一个人都发一个球,好让学生们玩个够。结果,当学生们每人都有了一个球时,球赛的热闹场面也无法继续下去了。

  

  所以,我们要重视过程,不要重视目的;要重视因的培育,不要光重视果在那里。

  

  为了重视修行的过程,就得珍惜现在当下的时间,及时用心及时使用修行的方法;珍惜生命的每一分、每一秒,心与方法合一,心与身体合一。如果,诸位在禅七期间,没有养成这样的观念、习惯,等到离开了禅七的修行道场后,就更不会知道时间无价生命可贵了。

  

  许多人,对过去不是后悔就是骄傲。对未来也是做着白日梦,真正能够把全部的生命投注在「现在」的不多。我们在一生之中,实在没有多少时间,许多人都把时间浪费掉了,这是非常可悲、可惜的事。

  

  对过去的检讨,不是骄傲也不是后悔,而是惭愧心和忏悔心。就是,做得不够,要惭愧;做错了,要忏悔。对未来的计画,要有方向感,那就是发愿,不是作梦,是承先启后、脚踏实地往前走。如果只是流连过去、憧憬未来,而现在不能及时努力,这是不切实际的。

  …

《禅钥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与悟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