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鑰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稱爲小參。

  

  小參時,只可問現在有關你所用方法上的困難,不問公案故事、佛學理論,以免浪費時間。爲了避免大家都是問一些大同小異的尋常問題,我先向諸位來說明,如何解決這些共同的困難。

  

  (一)身體上的痛

  

  腿痛時,能接受就繼續接受下去,不能接受時,放腿或者換姿勢。背痛,是因爲不習慣的關系,這時候,可以稍微彎腰,等恢複不痛時候,再把腰挺起。但是,彎腰時,不能低著頭,那容易昏沈。除了頭痛、心痛,或者受過傷的骨胳痛,請你告訴我;其他的一切疼痛,都是正常的反應。

  

  (二)胸部悶塞時,當放松小腹

  

  不要控製呼吸,使小腹自然的起伏。胸部悶,多半是因爲小腹緊張,或者因爲控製呼吸。不要管呼吸的深、淺、長、短,只要注意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。

  

  不論是數數、念佛、參話頭,都要把注意力有心無心地放在數目、佛號、話頭上,而不要用呼吸來配合它們。

  

  (叁)當頭脹、頭熱、頭暈時,可能有兩個原因

  

  第一是用頭腦在想;想公案、想數目。所以,不要用頭腦去想。而是只要知道自己是在參話頭、數數目就好。第二是因爲氣往上湧,重心點放在頭部,所以會頭脹、頭暈、頭熱、頭痛。這時候,應把全身的重量感移到下盤。所謂的下盤是1.小腹,2.臀部和墊子之間,3.腳掌心。在平時,只要注意小腹;若感覺到小腹有一點熱、氣脹、氣動時,便把重心感移放到臀部和墊子之間;感覺頭脹、胸悶時,則把注意點放在腳掌心。

  

  (四)背部

  

  從尾椎骨往上到背部、頸部、頭部時,都可能有氣動的反應,或者有脹的感覺發生。這種情形,甚至會升到頭頂。這時候,有四種方法可用:

  

  頭及下巴往上擡。

  

  舌頭頂著上颚,嘴巴閉起。

  

  把注意力放在尾椎骨上。

  

  最嚴重時,注意你的命門。

  

  但是,第四項的命門穴要少用,實在無法忍受時才用。

  

  (五)昏沈

  

  昏沈的原因有叁點:

  

  疲倦,因在打坐之前消耗體能太多,或者在打坐時不知道用功的方法,所以會緊張,自然就容易疲倦。

  

  氧氣不足,很可能因爲坐的姿勢不正確。頭低著、背彎著,呼吸很淺,頭腦便會缺氣。

  

  心很散亂,胡思亂想太多,自然容易昏沈。

  

  昏沈可用五法對治:

  

  太疲倦時,應先休息。

  

  兩手合掌長跪用功。

  

  請求打香板。

  

  兩眼睜大,至出眼淚後,昏沈自消。

  

  挺腰豎頸收下颚。

  

  (六)散亂

  

  打坐不散亂是很難得的,心猿意馬,豈得不散亂?正在用方法時,發覺妄念,便回到方法,用方法的心,是正念,時時不離用方法的正念,當然好,如果散亂太多,不要難過懊惱,輕松地回到方法就好,如果根本提不起正念,你就暫時注意妄念,究竟在想些什麼,而不要隨著妄念去想。

  

  諸位在坐姿上面,不一定要雙盤或者單盤。以坐得舒適、持久的姿勢是最好的。同時,只用一個方法,而且不斷的要修正它、揣摩它,但不要經常變更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。

  

  最後,請諸位放松身心,不怕失敗、不求成功,只管把身體交給蒲團,把心交給方法。能夠不斷的把方法用得非常分明,就是正在欣賞和享受你的現在。

  

  六、參話頭.只管打坐

  

  (第叁天晚坐開示)

  

  今天晚上,介紹「參話頭」及「只管打坐」這兩種用功的方法:

  

  (一)參話頭

  

  什麼是話頭?譬如說,念佛的人,問念佛的是誰?數息的人也可以問,數呼吸的是誰?甚至,就像爬山爬到最高點時,再往上去,什麼也沒有,大家稱它爲太空;但在人間的萬事萬物,也僅暫時有而實際是空,我們叫它作無,那個「無」,究竟是什麼?

  

  參話頭,又可以叫作參禅。它是無法用自己的知識給予答案,不可從書本中去尋找答案,更不可能用自己的想象、猜測,來自作聰明給它答案。

  

  問問題時,如果是有答案,或者是自己給自己的答案,再就是它自己跑出來的答案,都要拒絕它,那不是你所要得到的東西。一直要等到驚天動地,天地粉碎,自我瓦解的時候,才來問師父,你究竟發生了什麼事?否則的話,一直要參,抱著一句話頭,一直參下去。

  

  參的時候,是把那個意思貼在那個話頭上,進入那個話頭的疑情裏邊,而不是用手或者用心來抓它。因爲,那不是一樣東西,不是能夠抓得住的。想抓住它,是非常的困難,而且,也無從抓起,越想抓它,則離你越遠。

  

  (二)只管打坐

  

  只管打坐,就是不用任何方法,只是管著你正在打坐。但是,管著打坐,就有五個層次:

  

  管著身體的姿勢,而且,知道坐的姿勢和坐的感覺。

  

  身體已經沒有感覺,只是念頭在看著你打坐。但是,念頭裏已經沒有其他的雜念出現。

  

  對周圍的環境清清楚楚,不論是聽到或者是看到,清楚得就像一面鏡子,鏡子本身是不動的,但是,可以反映出所有的形象。

  

  心中沒有任何雜念,雖然看到、聽到。但是,等于沒有看到、沒有聽到。心不會因爲環境在動而受到任何影響。

  

  照而常寂,寂而常照。在平常生活中待人接物,廣度衆生,心中則既不存我想也不存衆生想。

  

  可見,參話頭,可在靜中參,也可在動中參。只管打坐的默照禅,初用功時應打坐,工夫成熟時,動中不離靜,靜中不妨動。這兩種方法,均可算是即慧即定、即定即慧的大乘禅法。

  

  因此要知道,「定」又可以分爲二類:

  

  凡夫的四禅八定的定,及二乘的九次第定,入了定之後,只是在定中,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了。

  

  大乘佛教禅宗所講的定,是定、慧不二,是即定即慧的定;如《六祖壇經》所說:「即慧之時定在慧,即定之時慧在定。」

  

  所以說,參話頭和只管打坐的結果是相同的。參話頭參到最後,是把煩惱全部爆炸掉,炸得粉碎。而只管打坐是心中所有的東西越來越少;就像用水洗肥皂一樣,肥皂越洗越少,到最後肥皂就沒有了。

  

  禅修,就是去煩惱而得智慧。當煩惱越來越少的時候,自我中心也越來越少。自我中心,就是自私的我、煩惱的我。智慧越增長,相對的,慈悲心自然就會越廣大。

  

  今天講的這兩個方法,對諸位是非常有用的。即使打完禅七後,諸位不再來了,也是值得的。不過,當你自己認爲已經開悟時,不要忘了,要來告訴師父,讓我看一看,你是不是真的開悟了。因爲,你以爲開悟了,可能根本沒有開悟,這樣就會誤己誤人,你會以盲引盲。但是也有開了悟而自己不知道的,在佛世曾有阿羅漢不知已證阿羅漢的例子。

  

  在日本,也曾有位快要六十歲的在家居士,跟老師在一起時並沒有開悟,回家繼續修行。過了很多年再去見他的老師,老師在跟他談話時,發覺他跟過去不一樣,于是,問他發生了什麼事?他說:「沒有什麼啊!只是天天打坐而已!」這時候,老師證明他已經開悟了;而這位居士根本不知道他自己開悟了。

  

  七、正確的禅修方法及其觀念

  

  (第四天晨坐開示)

  

  禅修者,要有正確的方法和正確的觀念,方法和觀念配合起來,才能修成正確的佛道。否則,方法不對,會産生身體上的障礙;觀念不正確,很可能産生心理上的偏差。

  

  所謂方法,就是從講解規矩到生活的運作、起居的方式,隨息、數息、念佛、禮佛,一直到參話頭或只管打坐;這裏面也包括了作運動、吃飯、走路、睡覺等。但是,在講方法的過程中,也附帶著講觀念,禅修的基本的觀念,就是因果、因緣,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。

  

  修行的目的固然重要,過程更重要。禅的修行,如果觀念不正確,就會把目的當作追求的對象。事實上,正確的觀念是以禅修的過程爲目標,才是最妥貼的。

  

  最近加州正在舉行世界杯足球賽,有的時候,一場球賽踢下來,雙方都沒有踢進一球。但是,踢得非常精彩、非常激烈。踢球的目的,當然是進球。但是,不是輕易就能踢進球門的;要看球員的體能、技術、訓練程度、戰略戰術的運用、臨場指揮以及球員之間的應變與默契,還得加上運氣,這都是進球的因素。光是把球踢進門,是毫無意義的,而是要在經過了激烈的爭奪和拚搏後,才能把球踢進去,前面的這個過程,才是最重要的事。

  

  近代中國有位不懂打球的將軍韓複

  ,有一天看到學生們在打球,覺得這麼多人搶一個球,他們太可憐了,幹脆每一個人都發一個球,好讓學生們玩個夠。結果,當學生們每人都有了一個球時,球賽的熱鬧場面也無法繼續下去了。

  

  所以,我們要重視過程,不要重視目的;要重視因的培育,不要光重視果在那裏。

  

  爲了重視修行的過程,就得珍惜現在當下的時間,及時用心及時使用修行的方法;珍惜生命的每一分、每一秒,心與方法合一,心與身體合一。如果,諸位在禅七期間,沒有養成這樣的觀念、習慣,等到離開了禅七的修行道場後,就更不會知道時間無價生命可貴了。

  

  許多人,對過去不是後悔就是驕傲。對未來也是做著白日夢,真正能夠把全部的生命投注在「現在」的不多。我們在一生之中,實在沒有多少時間,許多人都把時間浪費掉了,這是非常可悲、可惜的事。

  

  對過去的檢討,不是驕傲也不是後悔,而是慚愧心和忏悔心。就是,做得不夠,要慚愧;做錯了,要忏悔。對未來的計畫,要有方向感,那就是發願,不是作夢,是承先啓後、腳踏實地往前走。如果只是流連過去、憧憬未來,而現在不能及時努力,這是不切實際的。

  …

《禅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與悟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