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、一種方法用到熟透
(第四天早齋開示)
同一個觀念,我會反複的講解,讓諸位有深刻的印象。內容記不住沒有關系,要緊的是,幾個主題要記牢。
放松身心、不求成功、不怕失敗,不要輕易把自己用的方法換掉;揣摩著,修正方法、改進方法。
譬如說:數息、念佛、數數,已經到了沒有數目可數,心中也非常地清楚、穩定;這時候,妄念很少,不會昏沈、打瞌睡。如果進一步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,諸位就可以換成參話頭或者只管打坐這兩種方法。
數息的最初是隨息,即是隨鼻息及隨腹息;數息的深處也是隨息,不只是用鼻孔呼吸,而是感覺到,身體的每一個部位、每一條經絡,乃至每一個毛孔、每一個細胞都在呼吸。再進一步時,把身體放下、念頭放下,停留在非常光明、清淨、安定的狀態。
所以,任何一種方法,都可以用得非常地好。用數息、念佛、數數等方法,用得熟透時,不一定需要換方法。但是,在心非常穩定,念頭清清楚楚時,也可以直接換參話頭或者只管打坐的方法。
祖師們經常鼓勵我們,要抱著同一句話頭,參到成佛爲止,那句話頭便是你的「本參」。也就是說,工夫有深有淺,悟境有大有小。不管是否已經開悟,都需要抱定一句話頭,一直用下去。這和現在日本的禅師們,在一年之中,或者在一個禅七之中,可以換好幾十個公案的觀念和作法不太一樣。在中國也有人這麼說,《景德傳燈錄》有一千七百種公案,只要把公案參得滾瓜爛熟、對答如流,就可以了。若真的參透了,倒是好事,如果只是背故事、套公式,就和生死大事、明心見性的事都沒有什麼關系。
九、身心合一、內外成片
(第四天午齋開示)
諸位要經常練習著,如何使身心合一?如何使內外成片?
(一)身心合一
就是對自己身體的每一個動作及其感覺,都能清清楚楚。身心合一不僅僅在禅七修行時要如此,在日常生活中,更是非常的需要。否則,心念跟身體的動作不在一起,就會變得口是心非,常常說錯話、做錯事。眼睛看的、耳朵聽的,結果都不是你自以爲所看到的、所聽到的那樣了,甚至連你口中說的也不是你心中所想的!
(二)內外成片
就是身體的一舉一動,環境的一事一物,心裏都很清楚。但是,心裏根本沒有要做的事,也沒有想說的話;身體的行動和語言的行爲,都是因了恰當地適應情況而作的自然反映。這不是一般人所謂的直覺的反應,乃是發自內在慧心的觀照所起的功能,是來自禅修的觀慧。既不以自我中心來執著身心世界,也不以自我中心來裁判身心世界;既能幹脆輕松地放下身心世界,而能隨時靈活使身心適應世界。身心與世界,內在與外在,自在超越,不一不二,可以名爲工夫成片。這是悟後的境界,也是禅修者的方向所在。
一○、禅修的四項基本條件
(第五天晨坐開示)
禅的修行,除了要有正確的方法及觀念之外,還須有四項基本的條件。
(一)大信心
有了信心,就會把修行當成是自己的第一個生命、第一樁大事業。而修行,是跟自己的生活結合在一起,就像每天要吃飯、睡覺、上廁所一樣的自然。如果沒有信心,常常是進進出出、浮浮t沈沈;修行是叁天打魚兩天曬網。這樣,根本無法確定,是需要修行,還是不需要修行。
信心有叁等:1.仰信,2.解信,3.證信。以證信最踏實。
如何建立證信呢?1.聽聞佛法,2.如法修行,3.如實證悟。
(二)大願心
從時間向未來看,是無盡的;只要時間存在,自己的修行是永遠要做,永無止盡的。從空間上看,是無限的;沒有一定的範圍,既有無量的衆生,就是無量的福田。願意永無休息地幫助自己也幫助衆生,這就叫發大願心了。
我這兒有二句話,請諸位記起來:「生命無常,我願無窮;衆生有盡,我願無窮。」就是說,一生一世的生命是很短暫的,但是,我們修行的悲願是無盡無限的。
因爲我們自己從佛法的修行,得到了實際的利益,解決了很多的困惱,所以也發願要用佛法救助無邊的衆生,這就叫作發大菩提心。
(叁)大慚愧心
許多人,不太了解自己,幾乎不是驕傲就是後悔。其實,我們應該對自己的言行,非常地清楚、負責。知道自己的缺點,是慚愧心,就是知道對不起自己,也對不起與自己所有相關的人;既知道對不起,就是承認錯誤,自然也沒有怨恨了。因此,唯有慚愧心,才能不驕慢,也能不悔恨。
(四)大決心
決心本身就是不斷的努力,不論是遇到什麼困難挫折,都會繼續朝著既定的方向努力。大決心也是大奮志和大毅力,修行過程中,在身心和環境方面,常有逆境出現,所以要難忍能忍,難行能行的大決心來勇往直前。
如果是參話頭的人,應該加上第五項的「大疑情」,因爲是大疑大悟、小疑小悟、不疑不悟。
一一、處理好壞兩種情況
(第五天早齋開示)
打坐時,會有兩種情況發生。
第一種情況,是越坐越好、越穩、越安定;時間坐得越長,越有味道。第二種情況,是已經坐了五天,工夫用得始終不穩,時好時差,很不安定,心浮氣躁,度日如年。這兩種情況,我都要向你們建議如何處理。
第一種人,不要以爲只剩二天了,情況很好,就趕快使出更多的力量,希望得到更好的成績,那就麻煩了。應該不爲成果,但爲修行,並且用綿綿密密、輕輕松松、細水長流的心態,來平安地打完七天的禅七。
第二種人,由于體質的關系,或者是近來身心狀況不太健康的關系,使你覺得很累、很不舒服、很不耐煩。但是不要急、不要慌,可以用拜佛的方法;注意你拜的動作,慢慢拜下,緩緩起立。或者就到我們的後院去慢步經行;一邊注意你腳步的每一個動作及其感覺,一邊呼吸屋外的新鮮空氣,散步散心,調息調心。如果,還是很累,怎麼做都不舒服,就去痛快地睡了一覺再來打坐。不論是用以上的任何一種方式來調整你的身心都可以的,不要覺得不好意思,這也就是修行。
一二、最後一天的一念萬年
(第六天晨坐開示)
今天,是完整的最後一天。明天做完早課,禅七就結束了。
請諸位以輕松的、愉快的心情,盡情地來享受剩下的最後一天。
我出生時家境很窮,父母不斷地教導我們兄弟,要把一個錢當十個錢用,或者一個錢當一百個錢用,而且,是有計畫的用錢、謹慎地用錢。這個道理,也可以用在打禅七的態度上。
雖然只剩一天了,如果知道珍惜時間,就會充分地使用它,每一分每一秒,都是那麼有用。這一天之內,可以完成多生的修行工作,完成多劫的修行過程。叁祖僧燦大師的〈信心銘〉說「一念萬年」,何況還有一天的時間。
昨天跟果稠師小參時談起,我說:「師父知道你們很忙,很辛苦嘛!但是,師父比你們更忙。師父的各項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及分量,都比你們要多要重。」
果稠師說:「是呀!我看師父比我們更忙,自己感到有點氣餒!」
我說:「只要學習就可以了,學習著如何運用時間來工作、修行和休息;學習著放松身心;學習著不做白日夢;學習著不碰那些毫無意義及茫無頭緒的事。工作做一樣就是一樣,往往能在慢動作中趕出快速度來。這樣,你的時間會非常的充裕,身心也會輕松自在,不致于忙得透不過氣來。」
一叁、感恩與回向
一星期來,講了幾個觀念。第一是方法,第二是現在要用方法,第叁是用方法時要有正確的觀念,第四是禅修的四個基本條件。今天,再增加感恩心及回向心的二個基本條件:
(一)感恩心
就是對我們所擁有的要感激;不管是自己的身體,和身體相關的環境,從小到現在所學習到的知識,得到許多人的照顧等。
如果,沒有感恩的心,就會驕傲地認爲,這一切都是由于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奉獻而得來的。
諸位在修行之後,有了謙虛的心,就能體會到其他的人也在奉獻。也許,這些人根本沒有想到是在奉獻,但是,從他們那裏,使我們得到了利益,學到了經驗。
從佛法及禅修者的立場而言,感恩不僅僅是對自己的長輩、上級的提攜和關懷,對自己的平輩,甚至于晚輩的相助與照顧,也都要感恩。乃至于對所有的一切衆生,都抱著感恩的心;能有這種感恩心時,就會感覺到,自己實在太有福氣、太幸運了。
人的本身,就是生活在一種困難的情況下。處處有困境、事事有障礙;但是,也處處能夠通過及避過這些困境及障礙。克服困難,能使我們學到成長的經驗;因此,不論是幫助或者是阻撓自己成長的人,都要對他們感激、感恩。能夠這樣設想的話,這個世界,實在是太美好了。
(二)回向心
回向是回己向他,就是把自己所得到的,自己所擁有的,分享給他人。當自己獲得利益時,也願每一個衆生都能得到那麼多的利益。這有二種情況:第一是把我們所有有形的財物,分給人家;第二是我們已經修行的無形的功德分給他人。這跟菩提心和大願心是有相當的關系。
有了回向的心,就是慈悲心出現,這時候,心量自然廣大,人品自然提升,菩薩道就是這樣修成的。
一四、苦.空.無常.無我
(第六天早齋開示)
佛法的修行,特別重視正確的觀念和安全的方法。
觀念,是指導修行的原則;方法,是指導修行的技巧。前者是理論的,後者是實踐…
《禅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