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禅钥

  禅钥 

  

  圣严法师著

  

  

  目录

  自序

  续佛慧命

  「五停心观」修行法

  禅与悟─无常无我.理入行入

  禅修的要领(一)

  禅修的要领(二)

  明心见性

  开悟成佛

  梅子熟了

  放松身心

  我与环境不一不二

  佛在心中.口中.行为中

  禅如何用于日常生活

  禅修与信仰

  我们的身.心.世界

  

  

  

  自序

  

  

  禅宗强调不立文字,它的列祖列宗又偏偏都有说不完的葛藤络索。如何说明这种矛盾的事实?古人多将庞大的佛言祖语喻为导迷标月的手指。可惜的是,世人虽然渴望见到月亮的光辉,反被多姿多彩、争艳斗妍的指阵所迷。大家指望从禅籍中,悟到一些「本来面目」的消息,竟被陷入文字障中不能自拔又不自知。让那些古怪有趣的疯言疯语,弄得眼花撩乱,还真以为是摸到了自己的鼻子,就在嘴唇的上边。

  

  一九七六年起,我也在东西两半球,四处教禅、讲禅、写禅,迄今已出版了十九册与禅相关的中英文著述。不过,我虽遍读收于《大藏经》中的历代禅宗语录及禅宗史传,着眼点则不在于增长禅宗知识的见闻,也不在于考察真伪和嫡裔傍传的禅学等问题,更不在于分析推敲从古人牙缝里,遗漏下来的那些残滓剩羹所指为何?我的宗旨,是将正统禅修的观念及禅修的方法,透过通俗易懂的文字,分享给有缘的现代大众。

  

  古人用「指月」形容经义祖训的功能。也有赵州从谂禅师将自己反锁室内而烧满屋烟,大喊「救火!救火!」的公案,当时南泉禅师从窗口将钥匙投入,令赵州自开门户、自出火窟。我则常说:「我所讲的、写的,不过是给人一把钥匙,教人自寻门户、自投锁孔、自开悟门。」我不会嚼食喂婴,也不会代人吃饭,所以将这次出版的两本书,取名为《禅钥》及《禅门》。

  

  一般人都把禅修的焦点,集中在顿悟成佛,明心见性,往往造成两种极端:1.聪明伶俐、自负自信的人,以为开悟是唾手可得,毫不费力的事,略得一知半解,便以为大悟彻底,实则却与悟境了不相干。2.资禀较钝、思路缓慢的人,便会以为反正开悟无望,也就不想接受禅修的法门了。

  

  我的目的,是将禅修的观念及禅修的方法,普遍地推广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。禅法的最终目标,的确是开悟成佛,若不能开悟,只要运用禅法,就对身心的健康与平衡,有大受用。所以我依据根本佛法的观点,建议禅修者们,千万不要急求开悟。古人主张克期取证,用心良苦,而操之过急,等于揠苗助长,不仅不切实际,也容易使初学者萌生退心。

  

  我经常介绍的禅修观念是:认识自我、肯定自我、成长自我、消融自我。以「有」为入手方便,以「无」为禅修方向,以努力修行的过程为永久的目标。我到处指导的禅修方法是:放松身心,集中、统一、放下身心世界、超越于有无的两边。能够彻底超越,便是大悟彻底。

  

  对于今日社会中忙碌不已的人们来说,开悟固然不易,但是若得初尝禅修的滋味,也就非常实惠。若不能很快地体验到大悟彻底的无我自在,也不用着急,若能练习好放松身心的工夫,可稳定情绪,也可增长一些自知之明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了。

  

  这两本书共收三十二篇文章,几乎每篇都是介绍禅修的观念和禅修的方法。不论你是不是佛教徒,也不管你是不是已有禅修的基础认识,及那一种程度的修行经验,当你读完之后,一定会有参考的价值。

  

  禅宗的极致,以无门为门,不用任何方法。初步的着力点,还是要用方法。这两本书所收的具体方法,便是五停心、二入四行、禅七开示、平常生活、调身安心等。其余的内容,无论用什么字眼来作标示说明,都是贴紧着禅修的立场,向你介绍禅修观念及禅修方法的活用与实用。

  

  这两本书所收各篇,除了七篇尚未刊出过,其余均曾发表于《人生》及《法鼓》两种杂志。刊出之时,仅有两篇由我直接撰写,其余都是几位僧俗弟子及信众们,将我演讲的录音带整理成文。半数已于刊出之前,经我看过、改过,甚至全篇重写过,另半数由于我的时间不够,未能仔细修润。因此这回我从英国禅七返抵纽约,利用一周的课余空档,夜以继日地花了一番手脚,便以《禅钥》及《禅门》的面貌跟读者相见了。

  

  这两本书能够顺利出版,我要感谢的人很多,除了请我演讲的单位、团体、学府,以及为我整理文稿的诸君,均已在各篇的篇末注明,用表谢意,用表纪念。我也要对为本书抄稿、校稿、出版、发行,传阅的诸善知识,致深深的谢意。例如为这两本书提供插绘的刘建志居士、法鼓文化辅导师果在法师、总经理张元隆居士、主编果光法师、责任编辑赖月英居士,为我誊稿的姚世庄居士等。如果没有这些善缘,我便没有演讲及出书的机会了。

  

  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三日圣严序于纽约东初禅寺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续佛慧命

  

    诸佛均有法、报、化的三身,佛的慧命是指法身的延续。

  

  佛的法身,是诸佛共同的功德身,没有定相,遍于一切时空。

  

  佛的法身虽遍一切时空,若无人弘扬佛法,无人听闻佛法,也无人修持佛法和体验佛法,便亦无人知道什么是遍于一切时空的法身,慧命也就无从表现。

  

  一、慧命须菩提

  

  佛陀住世之时,凡是能开慧眼而亲证阿罗汉果的大比丘们,均被称为具寿,即是慧命的意思。例如「慧命须菩提」,便是续佛慧命的须菩提尊者。

  

  佛陀住世时代,大家亲承佛口开示的佛法,佛陀入灭之后,留下了两种舍利:1.佛的遗骨,称为肉身舍利,供人瞻礼供养,种植善根。2.佛的遗教,称为法身舍利,供人依教奉行,续佛慧命。

  

  恭敬供养佛的肉身舍利,固然有大功德,但当仅有佛的遗骨传世而无佛的遗教弘化之时,遗骨的肉身舍利即成无用之物。两相比较,佛子应当更加珍重佛的法身舍利,那才是诸佛的慧命所寄。故当释迦牟尼佛涅槃火化之后,以印度的诸王为首,世俗的弟子们大家都争着去分取佛的肉身舍利之际,释尊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,便于王舍城的七叶窟前,建造精舍,集合五百位大比丘,一连七个月的时间,首由明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诵出律藏,次由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诵出法藏。请与会大众共同修订认可,而成为标准的释迦遗教,备传于后世。

  

  二、依律住.依法住

  

  就是佛陀释尊住世之时,也不鼓励弟子们对他个人作神格崇拜,倒是经常教诫弟子们:依律住、依法住。佛教的信众,皈依三宝,法由佛说,法由僧传,律由佛制,僧依律住。佛也尝说:佛不领众,佛住僧中,以法化众,以律安僧。所以纵在佛陀住世时代,已经倡导尊律崇法的精神,只要「正法律」住世,即等于佛陀住世。佛陀的色身寿命有限,若能继续传承发扬佛陀的遗教,则其法身慧命,便可久住世间。

  

  基于这一层理由,佛在许多经典中,都强调律与法的重要,鼓励大众受持读诵书写,为他人说,以佛法布施,是诸布施中的最上布施,功德最大。并将护持三宝的行为,简称「护法」;意为三宝的流布,是以法为三宝中心,是以法利益众生,故将佛教住世称为佛法住世,护持佛法即是护持佛教。法由佛陀的智慧海中流出,佛法住世,便是佛陀慧命的延续。

  

  佛陀慧命继续住世,涵义也有深浅,最高的层次,当以亲证诸法自性及如来的法性身为准,小乘自初果至四果,菩萨自初地至佛地,禅宗自见性至成佛,都是亲见如来的慧命,都是诸佛慧命的延续。

  

  从凡夫学佛闻法并实践佛法的角度而言,也可称为续佛慧命,因为根据南传觉音论师的《清净道论》第十四〈说蕴品〉云:「慧以通达诸法的自性为特相,以摧破覆蔽诸法自性的痴暗为作用,以无痴为现状。」这是说,慧能使人通达一切语言文字所诠释的诸法自性,诸法自性即是无常无我的空性,若能了知而能接受的话,便可离开痴相而现慧相。该论又将慧的内容作成四种分类:

  

  通达诸法自性的特相。

  

  世间慧与出世间慧,或有漏慧与无漏慧为两种。

  

  闻、思、修及小、大、无量,为三种。

  

  观苦、集、灭、道四圣谛,所生智为四种。

  

  其中常被我们运用而熟悉的是闻、思、修的三种慧,例如《楞严经》卷六有云:「于时有佛,出现于世,名观世音,我于彼佛发菩提心,彼佛教我,从闻思修入三摩地。……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,忽然超越世出世间,十方圆明。」这是说,观世音菩萨依观世音佛所教法门,从闻思修的三慧次第,进入大寂灭、大圆明,超越于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境界,名为「三摩地」的如来大定。

  

  《清净道论》解释三慧说:「闻他教而获得的慧,因为由闻而成,所以是闻所成慧。」「从事瑜伽的事业之时(观五蕴无常所生慧)名为思所成慧。」「无论依(闻及思)那一种修习而成及证安止的慧,是修所成慧。」

  

  三、听闻正法为首务

  

  有关三慧的解释,在大小乘诸经论中,相当丰富,三慧同等重要而以闻慧为其基础,不闻佛法而能悟道者,那是独觉,唯有在无佛出世之时才会发生;有佛有法的时代,悟入佛道者,都由闻法而得佛法利益,所以《法华经.方便品》云:佛陀出现于世的任务,便是来为众生们「开示悟入佛之知见」。依佛陀的教化而悟入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的真谛者,名为声闻众或声闻乘,佛说声闻是菩萨的基础,可知学佛的初阶,当以听闻正确的佛法为要务。因为「正法住世」,即等于佛陀的住世化世。无怪乎《法华经.如来寿量品》要说:「自我得佛来,所经诸劫数,无量百千万,亿载阿僧祇,常说法教化。」又说:「…

《禅钥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与悟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