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当习六种观。7.若都爱着以上六种,则遍观一切。
该经又说:「人心狂惑,为颠倒所覆,非净计净,若颠倒心破,便得实相法观。」「爱着心息,即知不净。」身为父母精血不净合成,既得为身,常出不净,衣服床褥亦臭不净,何况死后遗骸!可见,若能修习不净观法,初则可以离贪淫,终则能成实相无相的观法。
三、慈悲观
依据《坐禅三昧经》卷上所言,凡是瞋恚心重的人,当修慈悲观,又名「慈心三昧」。可有三个阶段,逐段观想:
(一)最初修行,当教观想,慈及亲爱
也就是说,凡夫无不自私,首先爱自身受益,其次则推及亲人以及所爱的人。慈悲观的功能,第一阶段,即是要使自己对于生活周边的家人,以及私心觉得可亲可爱的人,不要以瞋恚的心态相待。其方法则是当修行者获得种种身心快乐之际,例如寒时得衣,热时得凉,饥时得食,渴时得饮,病时得愈,贫时得钱,贱时得荣,劳累之时获得休息,急难之时获得救济。应当推想观照,自己的亲人爱友,由近而远,由少而多,希望他们也都能像自己一样,希望他们每一个人,都能如愿,不论是以自己的力量协助他们离苦得乐,或求他人的力量,使他们离苦得乐。系念不停,不作异想,若起异想,及时回到慈悲观的方法上来。
若在修行禅定之际,获得身心轻安,心胸宽敞等的觉受之后,也当以慈悲观,愿诸亲爱,获得如是利益。若在听闻佛法,读诵佛典,自觉心开意解,亦当愿诸亲爱,同获法喜。可知慈悲观主要在日常生活中的随所善缘,得善念反应,便当修习;但也可在修行三学六度之时,凡是善境,随处随时,均可修行。
(二)其次当修,慈及中人
所谓中人,是指既非亲爱,亦非仇怨。常人不易对于陌生的路人,产生关怀的心,纵然觉其可怜,总是不关自己的痛痒,为何要照顾他们。所以有些西方的老人宁愿把大笔的遗产交给他们心爱的宠物猫狗,也不愿关怀无依无靠的流浪者及苦命人。作为一个修习慈悲观的人,当在修成第一阶段的慈及亲爱之后,接下来必然会扩大慈悲观的对象范围,那就是要慈及中人。方法跟第一阶段相同,只是当在自己的身心获得种种快乐利益之时,也愿一切与己非亲非怨的人,都能获得。也可以说,当亲爱者有苦难时,自己固然要施予救援协助,当一切非亲非怨的人有苦难时,自己也当施予救援协助,纵然未能采取实际行动,心中确存有深厚的慈悲心。系念不断,不作异想,若缘异境,立即回到慈悲观的方法上来。
(三)终当修习,慈及怨憎
所谓怨憎,便是对于自己不友善者,是破坏者、诽谤者、打击者、无理取闹者。所以对于怨憎者,施予慈悲相当困难。一般而言,怨仇相见,瞋怒心起,是正常事,怨憎相会,即为八苦之一,岂能反而以慈悲心相待?故此须在修成慈及亲爱、慈及中人的两个阶段之后,才会修习。其方法与第一、二阶段所修者相同,所异者乃在自己获得身心种种快乐利益之时,既愿一切亲爱者都能获相同的快乐利益,也愿一切非亲非怨者都能获得相同的快乐利益,并亦希望一切怨憎仇家敌人都能获得相同的快乐利益。
在《坐禅三昧经》卷上,对此第三阶段的修法,特别强调,因为对于亲爱及中人,起瞋恚生怨怒比较不多,瞋恚心的生起,主要是在对于怨家对头。故于该经说明:为何要慈及怨憎?如何来慈及怨憎?
设问云:「怨憎恶人,云何怜愍,复愿与乐?」
答云:「应与彼乐,所以者何?」
便列了七项理由及其修习方法:
1.那人尚有种种好事,清净法因,我今岂可以一怨而抹杀他的多善!
2.更当观想,那人在过去无始以来无量世中,可能曾经是我亲友善知识,岂可由于现在的怨恶,而更生怨恶。我当忍彼,是我自得善利。
3.当念行法,仁德含弘,慈力无量,我岂可失。
4.当再思惟,若无怨憎现前,从何修行忍辱波罗蜜呢?可知怨则能生我忍,作此观想,怨憎的人即是我的亲善。
5.再作思惟,瞋恚者受报最重,众恶中上,无有过者。以瞋加物,其毒难制,虽欲烧他,实是自害。
6.当自念言:「外被法服,内习忍行,是谓沙门,岂可恶声纵此,变色蔽心。」
7.五受阴者,众苦林薮,受恶之的。如刺刺身,受苦无量,众怨甚多,当自守护,着忍革履。
统一以上三阶,实则便是当以平等心慈悲对待一切众生。为何能够看他们是平等的?这要从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来看。我们当前碰到的怨家,在过去不一定是怨家,更不一定是未来的怨家;现在的亲友,在过去不一定是亲友,也不一定还是未来的亲友。怨与亲从无始以来,永远是交互而并行着的。譬如一个家庭里面,父母、儿女、亲戚等等,有互相友爱之时,也有彼此摩擦之时,有的兄弟姊妹时常吵架打架,有的父母儿女彼此作敌人。但通过无穷无尽的三世,没有绝对的怨家与亲家,怨亲只是因缘和合的临时现象;而一切众生都曾经跟我们有过人际关系,也可能将来会跟我们产生很好的关系。甚至今日的怨家,正好就是成就我们修行的菩萨。因此我们对任何一个众生应抱有平等的慈悲心,利益众生,并愿同与众生早离苦海。
四、因缘观
经说,愚痴偏多的人,宜修因缘观。此所谓愚痴,是指不明因果法,也不信因缘法。对于人生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,不能了解;醉生梦死,而又烦恼终身。
传统的因缘观,是观生死流转的三世十二因缘的过程,观成即知生死虚妄,若知虚妄,便能及时从生死流转而转变成生死还灭,即是从生死获得解脱。
依据《坐禅三昧经》卷上所说,也可分为三个阶段:
(一)初习行者,当教其观想,过去未来世的四目
「生缘老死,无明缘行。」如是思惟,不令心缘他念,若缘他念,立即令还,续观:生缘老死,无明缘行。此是十二因缘中过去世及未来世的四目。即是观想:人既有生,必将有老死,因有无明,必将有心意的行为,而带动身口的行为。此处的「缘」,是指关系、原因、要素的意思,即是由于有了「生」的关系,便是有了老死的原因,「生」也就是「老死」的要素。若要无「老死」,先当无「生」。同样的,「无明」是「行」的原因,由于有了「无明」的关系,所以一定会有「行」的结果。若希望无「行」,先当无「无明」。
生及老死是过去生的行为结果,若盼今生无生、无老死,先当没有过去世的行为,而其行为的产生,是因无明而来,无明是无始以来就已有了的烦恼之根本。若知无明是由梦想颠倒而有,本无实体,即是如空的实相现前,即是无我的智慧现前,无明顿时消失。若无无明,即无行,无行即无生,无生即无老死。若能如此观成,便能返愚痴而为智慧了。
(二)已习行者,初阶段观成后,当教其观想,现在世的八目
「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。」如是思惟,不令外念,若外念诸缘,即摄之令还,继续观想,反复观想如上八目。此是十二因缘现在世的八目。
此即是说,由于有了过去世的「行」为,便以行为而结集成为生命流转的主体;称之谓「识」。有了识的关系,便入胎成为胎儿,胎儿的形成是由精神及物质的结合,精神称为「名」,物质称为「色」,故当胎儿初成,称为「名色」。胎儿成形出生之时,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已经具足,由此六根门户,可以接受六尘的事物,而产生烦恼,故名为「六入」。出生之后,用身体接触到世界的事物现象,名之为「触」。有了接触,即有感「受」,有了感「受」,便对欣喜者产生「爱」着,有了爱着,便有追求的争「取」了。有了取(及舍)的行为,便有了未来的果报之因,名之为「有」。于是生死流转,受苦受难。
若不希望未来再有生及老死的果报,最好便是现在生中不要有「取舍」的执着,若要无取无舍,先当对于所受的不起爱着,若盼不起爱着,先当不要执着苦乐诸受。若想不执着苦乐诸受,最好没有六根与六尘的相互接触。若想根尘无触,先当不用六根。若想六根无用,先当名色不现。若盼名色不现,先当没有过去世的「业识」积聚。若盼没有过去世的业识积聚,先当没有过去世的行为造作。若作如此观想成功,即会明确地知道,人生的生从何来、死往何去了。
(三)久习行者,当教观想,三世十二因缘
「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。」可见,初习因缘观者,观十二支中的过去世的生死流转与未来世的生死还灭;已习因缘观者,但观十二支中现在世的生死流转与生死还灭;久习因缘观者,则通观三世十二支因缘段落的生死流转及生死还灭。
若对三世十二因缘的过程及其每一段落的功能,都了然于心,作此因缘观时也不困难,难是难在常人较无法专注来作连续的次第观想。所以在修习因缘观时,若发现心念别缘他境,随时要回到方法上来。
三世十二因缘的罪魁祸首是「无明」,对于解脱者而言,无明已明,故为智者,身为凡夫,则尚未明,故称无明,故一切不知生死中事,乃是可怜悯者,因由无明,能造后世果报而有生死。痴人不知生死起于无明,无明是从生死之间的造业受报而存续,一旦不造生死业,无明及业中断,生死亦了。佛说所谓痴人有两种类型:一如牛羊无知,二是外道邪见。因缘观能对治如此的二类痴病。
五、界分别观
界的意思是差别界限,类别分际。一切现象,及至观念,都有名相体用,每一种名相体用,均有其界限的范围…
《禅钥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