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當習六種觀。7.若都愛著以上六種,則遍觀一切。
該經又說:「人心狂惑,爲顛倒所覆,非淨計淨,若顛倒心破,便得實相法觀。」「愛著心息,即知不淨。」身爲父母精血不淨合成,既得爲身,常出不淨,衣服床褥亦臭不淨,何況死後遺骸!可見,若能修習不淨觀法,初則可以離貪淫,終則能成實相無相的觀法。
叁、慈悲觀
依據《坐禅叁昧經》卷上所言,凡是瞋恚心重的人,當修慈悲觀,又名「慈心叁昧」。可有叁個階段,逐段觀想:
(一)最初修行,當教觀想,慈及親愛
也就是說,凡夫無不自私,首先愛自身受益,其次則推及親人以及所愛的人。慈悲觀的功能,第一階段,即是要使自己對于生活周邊的家人,以及私心覺得可親可愛的人,不要以瞋恚的心態相待。其方法則是當修行者獲得種種身心快樂之際,例如寒時得衣,熱時得涼,饑時得食,渴時得飲,病時得愈,貧時得錢,賤時得榮,勞累之時獲得休息,急難之時獲得救濟。應當推想觀照,自己的親人愛友,由近而遠,由少而多,希望他們也都能像自己一樣,希望他們每一個人,都能如願,不論是以自己的力量協助他們離苦得樂,或求他人的力量,使他們離苦得樂。系念不停,不作異想,若起異想,及時回到慈悲觀的方法上來。
若在修行禅定之際,獲得身心輕安,心胸寬敞等的覺受之後,也當以慈悲觀,願諸親愛,獲得如是利益。若在聽聞佛法,讀誦佛典,自覺心開意解,亦當願諸親愛,同獲法喜。可知慈悲觀主要在日常生活中的隨所善緣,得善念反應,便當修習;但也可在修行叁學六度之時,凡是善境,隨處隨時,均可修行。
(二)其次當修,慈及中人
所謂中人,是指既非親愛,亦非仇怨。常人不易對于陌生的路人,産生關懷的心,縱然覺其可憐,總是不關自己的痛癢,爲何要照顧他們。所以有些西方的老人甯願把大筆的遺産交給他們心愛的寵物貓狗,也不願關懷無依無靠的流浪者及苦命人。作爲一個修習慈悲觀的人,當在修成第一階段的慈及親愛之後,接下來必然會擴大慈悲觀的對象範圍,那就是要慈及中人。方法跟第一階段相同,只是當在自己的身心獲得種種快樂利益之時,也願一切與己非親非怨的人,都能獲得。也可以說,當親愛者有苦難時,自己固然要施予救援協助,當一切非親非怨的人有苦難時,自己也當施予救援協助,縱然未能采取實際行動,心中確存有深厚的慈悲心。系念不斷,不作異想,若緣異境,立即回到慈悲觀的方法上來。
(叁)終當修習,慈及怨憎
所謂怨憎,便是對于自己不友善者,是破壞者、誹謗者、打擊者、無理取鬧者。所以對于怨憎者,施予慈悲相當困難。一般而言,怨仇相見,瞋怒心起,是正常事,怨憎相會,即爲八苦之一,豈能反而以慈悲心相待?故此須在修成慈及親愛、慈及中人的兩個階段之後,才會修習。其方法與第一、二階段所修者相同,所異者乃在自己獲得身心種種快樂利益之時,既願一切親愛者都能獲相同的快樂利益,也願一切非親非怨者都能獲得相同的快樂利益,並亦希望一切怨憎仇家敵人都能獲得相同的快樂利益。
在《坐禅叁昧經》卷上,對此第叁階段的修法,特別強調,因爲對于親愛及中人,起瞋恚生怨怒比較不多,瞋恚心的生起,主要是在對于怨家對頭。故于該經說明:爲何要慈及怨憎?如何來慈及怨憎?
設問雲:「怨憎惡人,雲何憐愍,複願與樂?」
答雲:「應與彼樂,所以者何?」
便列了七項理由及其修習方法:
1.那人尚有種種好事,清淨法因,我今豈可以一怨而抹殺他的多善!
2.更當觀想,那人在過去無始以來無量世中,可能曾經是我親友善知識,豈可由于現在的怨惡,而更生怨惡。我當忍彼,是我自得善利。
3.當念行法,仁德含弘,慈力無量,我豈可失。
4.當再思惟,若無怨憎現前,從何修行忍辱波羅蜜呢?可知怨則能生我忍,作此觀想,怨憎的人即是我的親善。
5.再作思惟,瞋恚者受報最重,衆惡中上,無有過者。以瞋加物,其毒難製,雖欲燒他,實是自害。
6.當自念言:「外被法服,內習忍行,是謂沙門,豈可惡聲縱此,變色蔽心。」
7.五受陰者,衆苦林薮,受惡之的。如刺刺身,受苦無量,衆怨甚多,當自守護,著忍革履。
統一以上叁階,實則便是當以平等心慈悲對待一切衆生。爲何能夠看他們是平等的?這要從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叁世來看。我們當前碰到的怨家,在過去不一定是怨家,更不一定是未來的怨家;現在的親友,在過去不一定是親友,也不一定還是未來的親友。怨與親從無始以來,永遠是交互而並行著的。譬如一個家庭裏面,父母、兒女、親戚等等,有互相友愛之時,也有彼此摩擦之時,有的兄弟姊妹時常吵架打架,有的父母兒女彼此作敵人。但通過無窮無盡的叁世,沒有絕對的怨家與親家,怨親只是因緣和合的臨時現象;而一切衆生都曾經跟我們有過人際關系,也可能將來會跟我們産生很好的關系。甚至今日的怨家,正好就是成就我們修行的菩薩。因此我們對任何一個衆生應抱有平等的慈悲心,利益衆生,並願同與衆生早離苦海。
四、因緣觀
經說,愚癡偏多的人,宜修因緣觀。此所謂愚癡,是指不明因果法,也不信因緣法。對于人生的生從何來死往何去,不能了解;醉生夢死,而又煩惱終身。
傳統的因緣觀,是觀生死流轉的叁世十二因緣的過程,觀成即知生死虛妄,若知虛妄,便能及時從生死流轉而轉變成生死還滅,即是從生死獲得解脫。
依據《坐禅叁昧經》卷上所說,也可分爲叁個階段:
(一)初習行者,當教其觀想,過去未來世的四目
「生緣老死,無明緣行。」如是思惟,不令心緣他念,若緣他念,立即令還,續觀:生緣老死,無明緣行。此是十二因緣中過去世及未來世的四目。即是觀想:人既有生,必將有老死,因有無明,必將有心意的行爲,而帶動身口的行爲。此處的「緣」,是指關系、原因、要素的意思,即是由于有了「生」的關系,便是有了老死的原因,「生」也就是「老死」的要素。若要無「老死」,先當無「生」。同樣的,「無明」是「行」的原因,由于有了「無明」的關系,所以一定會有「行」的結果。若希望無「行」,先當無「無明」。
生及老死是過去生的行爲結果,若盼今生無生、無老死,先當沒有過去世的行爲,而其行爲的産生,是因無明而來,無明是無始以來就已有了的煩惱之根本。若知無明是由夢想顛倒而有,本無實體,即是如空的實相現前,即是無我的智慧現前,無明頓時消失。若無無明,即無行,無行即無生,無生即無老死。若能如此觀成,便能返愚癡而爲智慧了。
(二)已習行者,初階段觀成後,當教其觀想,現在世的八目
「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。」如是思惟,不令外念,若外念諸緣,即攝之令還,繼續觀想,反複觀想如上八目。此是十二因緣現在世的八目。
此即是說,由于有了過去世的「行」爲,便以行爲而結集成爲生命流轉的主體;稱之謂「識」。有了識的關系,便入胎成爲胎兒,胎兒的形成是由精神及物質的結合,精神稱爲「名」,物質稱爲「色」,故當胎兒初成,稱爲「名色」。胎兒成形出生之時,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已經具足,由此六根門戶,可以接受六塵的事物,而産生煩惱,故名爲「六入」。出生之後,用身體接觸到世界的事物現象,名之爲「觸」。有了接觸,即有感「受」,有了感「受」,便對欣喜者産生「愛」著,有了愛著,便有追求的爭「取」了。有了取(及舍)的行爲,便有了未來的果報之因,名之爲「有」。于是生死流轉,受苦受難。
若不希望未來再有生及老死的果報,最好便是現在生中不要有「取舍」的執著,若要無取無舍,先當對于所受的不起愛著,若盼不起愛著,先當不要執著苦樂諸受。若想不執著苦樂諸受,最好沒有六根與六塵的相互接觸。若想根塵無觸,先當不用六根。若想六根無用,先當名色不現。若盼名色不現,先當沒有過去世的「業識」積聚。若盼沒有過去世的業識積聚,先當沒有過去世的行爲造作。若作如此觀想成功,即會明確地知道,人生的生從何來、死往何去了。
(叁)久習行者,當教觀想,叁世十二因緣
「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」可見,初習因緣觀者,觀十二支中的過去世的生死流轉與未來世的生死還滅;已習因緣觀者,但觀十二支中現在世的生死流轉與生死還滅;久習因緣觀者,則通觀叁世十二支因緣段落的生死流轉及生死還滅。
若對叁世十二因緣的過程及其每一段落的功能,都了然于心,作此因緣觀時也不困難,難是難在常人較無法專注來作連續的次第觀想。所以在修習因緣觀時,若發現心念別緣他境,隨時要回到方法上來。
叁世十二因緣的罪魁禍首是「無明」,對于解脫者而言,無明已明,故爲智者,身爲凡夫,則尚未明,故稱無明,故一切不知生死中事,乃是可憐憫者,因由無明,能造後世果報而有生死。癡人不知生死起于無明,無明是從生死之間的造業受報而存續,一旦不造生死業,無明及業中斷,生死亦了。佛說所謂癡人有兩種類型:一如牛羊無知,二是外道邪見。因緣觀能對治如此的二類癡病。
五、界分別觀
界的意思是差別界限,類別分際。一切現象,及至觀念,都有名相體用,每一種名相體用,均有其界限的範圍…
《禅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