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禅钥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慧光照无量,寿命无数劫。」这说明了佛的教化不断,佛的慧光无量,佛的寿命无限。但看我们的世界,能有多少人学法弘法而获得佛法的利益?

  

  四、法鼓山的续佛慧命

  

  我经常说:佛法是那么的好,懂得的人却那么少,误解的人竟那么多。原因在于修学正法的人太少,弘扬正法的人更少。为了将佛法的利益,普遍的推广,好使我们全体的人类,多能学习佛陀那样的慈悲,发掘每一个人潜在的智慧,所以我们要有法鼓山的教育计画:建设一个「提倡全面教育,落实整体关怀」的世界性的佛教园区,培养各级的佛教人才,来延续诸佛的法身慧命。(刊于一九九二年一月十五日《法鼓杂志》二十五期)

  

  

  

  「五停心观」修行法

  

  

  

  

    前言

  

  佛教一向重视禅定的修习,不论在原始佛教、大乘显教、金刚乘密教,都有它们各自的禅修方法。其中共通而基本的修行法门,即为五停心和四念处。此两种方法于早期佛教论典便有记载,至今仍然沿用着。

  

  简单地说,修五停心,是为了平息、净化心的骚乱和混浊的状态,使心念集中,以达正定。由五停心得定,进而观四念处开发智慧,此即解脱生死轮回之要道。

  

  五停心的五种法门,虽然历来释义略有不同,但通常界定为:一、数息观,二、不净观,三、慈悲观,四、因缘观,五、界分别观。汉文的佛教典籍中,亦有以念佛观取代界分别观的。所有这些方法皆针对一般人深重难除的习气、障碍而设,如数息观对治散乱,不净观对治贪欲,慈悲观对治瞋恨,因缘观对治愚痴烦恼,界分别观对治我见,念佛观对治罪重及障深等人。止惑除障后,才能以纯净、专一而有信心愿心,更进一步修行。

  

  一、数息观

  

  梵语为「安那般那」。数息观是最普遍而基础的佛教禅定方法之一。不论小乘佛教、大乘佛教,皆视之为初学者最好的入门训练。因为数息观对治散心及妄心,而散心及妄心是每一个初学者必定会碰到的问题。

  

  虽然如此,数息观并不只是一个粗浅的基础方法而已;因着每个人修习程度的不同,它可以由浅至深,含摄一套完整的解脱道进程。在中国佛教天台宗,讲述修禅的要典《六妙门》中,指出数息观的六种层次为:1.数呼吸──数,2.跟随呼吸──随,3.定或集中──止,4.识别──观,5.还,6.净。而所谓净,即是解脱或开悟的境界。以下介绍三个基本的数息方法,大致等同于六妙门的前三门。即为:(一)数息,(二)随息,(三)集中在身体上特别的一点或能量的中心,即中国传统所称的观丹田。

  

  (一)数息

  

  数息就是计算呼吸的数目。一般而言,以数呼吸为主。把全部的注意力轻松地放在享受呼吸的感觉上面,每感觉到气自鼻孔出去的时候,数一个数目,到十为一个循环,数到十以后,再从一开始。

  

  平常人的呼气较入气舒缓,时间也较长,所以把注意力放在呼气是较为容易的,而吸气的时候,则须了了分明地知觉气息的进入,保持着觉醒在每一次呼吸之时。若数息的工夫用上了,呼吸会渐渐变得缓慢而深长,甚至也不大感觉到气息的出入了,则可以进而用其他的方法,或者还是专心于呼吸的出入,但可不必计数。

  

  有几个问题是初学者常常发生的,如数息时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妄想杂念,特别是在出息、入息的中间或是正在吸气的当儿。此时只要立刻把注意力从妄念上拉回来,继续数下去即可。另外,初学的人可能会头痛、头晕、呼吸困难,那是因为头脑紧张、求好心切,所以气上头部,无法自然地呼吸了。呼吸应该是放松而自然的,数息的工夫要绵绵密密,但身心则是轻轻松松,不可刻意地控制呼吸或极力地想排除妄念,那会使得呼吸的速度越来越快,或者越来越紧迫,便造成更多的阻碍。

  

  还有,数久了之后,初学者容易陷入一种机械化的数数目的情况,或者变成昏沉无记的状态。此时应奋起心力,使心境保持清明和醒觉。或可暂时改用倒数的方法,从十数到一;也可以跳着数,如一、三、五……或二、四、六……直到二十。如果每次都数不到十就中断或忘失,也不必焦躁。

  

  有的人妄想很多,可用出息与入息同时都数的办法,一个数目接着一个数目,以减少念头的滋生。但要注意呼吸仍要保持平均而自然才行,有的人蓄意使用腹式呼吸,其实,数自然呼吸稍久,横隔膜下降后,便成腹式的丹田呼吸。若故意控制,则不健康。

  

  经行时亦可数息。把注意力放在同一只脚掌的举起、落下的知觉上,跨出一步时吸气,这脚再提起来时呼气,数一个数目,一到十为一循环。此方法亦可理解为跨出一脚时吸气,再跨另一脚时呼气,呼气同时数一数字。

  

  经行时的呼吸亦可不数数目,只要配合呼吸的出入,注意脚掌的起落。在妄念很多的时候,就加上数目,以自己觉得最自然的经行方式来数即可。

  

  (二)随息

  

  随息可有三个阶段:

  

  第一阶段,把注意力集中于鼻孔,清清楚楚地观照每一次呼吸的出与入,但不数数目。气息自鼻孔端部呼出去的时候,心中很清楚明白,气息自鼻孔端部吸进来的时候,也很清楚明白,念头随着呼吸的出入而紧紧地系在鼻孔上,不到其他地方去。这是随息的第一个阶段。通常若是数息的方法已经用得不错,更进一步用随息方法的人,即能将呼吸的出入观得很好。另一种情况则是自己感觉非常疲倦了,没有办法集中心力来数呼吸,此时用随息,可能时而迷糊,时而清醒。

  

  第二阶段,及因随息用得了力,呼吸渐渐深沉,吸气时直往下去,沈到丹田,小腹自然而然地有起伏的动作。切要注要的是,不是故意地控制呼吸,不是把气往下逼,并用头脑指挥小腹起伏蠕动,那样做是不安全的,甚而对身体有害。若气是自然地沉到小腹去的,便没有问题。此时虽然知道小腹随着呼吸在动,注意力仍宜放在鼻端。有人已把数息数得好,在数息时,气已降到了小腹,到随息一开始,便已在用小腹呼吸了。

  

  第三阶段,虽然仍是在用小腹呼吸,但在自己的感觉上,每吸一口气,会输送到全身,如同整个身体都在呼吸似的。每一条血管、每一支经脉、每一个细胞、每一个毛孔,连脚趾尖、手指头等,都在吸气似的,觉得极为舒畅。又好象在一间本来闷塞的房间里,当用抽风机,把室外的新鲜空气一抽进来,整个房间便充满了新鲜的空气;在吐气时,则似将身体里用过了的浊气通通被排出去,也像房间内的废气全被抽出去了一样。此时还是随息,但自己会觉得,随着气息的进出,全身上下,通体内外,就像一个气球般地充满气又放气,放完气又充气。而且不管充气也好,放气也好,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脱胎换骨,好享受、好舒服。如能持续着这种状态,到最后一定能得轻安,轻安以后就会入定。所谓轻安即是身体非常的轻松安定,好象是一点点烦恼也没有了,一丝丝妄念也没有了,一些些障碍都没有了。这个时候,你的心念不在鼻孔,是在全身,随着呼吸的感觉而贯透到了全身。

  

  一般打坐的人,为了使自己的注意力更为集中,常常会把呼吸气往外往内压挤。因为压气闭气的时候,妄念似乎会减少一些,也由于压气闭气的缘故,腹部便会一起一伏。这里要非常注意,如果随着气息的出与入而故意动自己的小腹,可能会有两种情况发生:1.会有小腹胀痛的现象;2.若是女性,也许会影响到经期的提早。

  

  另外,在打坐的时候,有的人会感觉到身体发热或发冷。如果身体发热,应注意入息,不要注意出息,体外的空气较体内冷些,所以入息的感觉是凉的。反之,如果身体发冷,则应注意出息,出息是暖的。冷暖的感受在鼻孔,只要去感觉它和注意它,不一会儿,身体的情况便会改善。

  

  还有人会觉得头部发晕发胀的,那可能是因为注意力集中于头额部位的关系。如果只注意鼻孔的出入息,不会产生问题,可是由于吸气必定会经过脑门这个地方,很容易就会把注意力放到脑门的位置上去,加之以自己太过于用力,因此觉得头胀而痛。若有这种情形,宜暂时放下随息的方法,把注意力放到脚掌的中心。先观盘着腿的上面一只脚掌心,注意力集中后再同时观两只脚的掌心。

  

  观脚掌心,使得我们身体上半部的压力,慢慢地解放、松弛,把胀着头部的气导引到脚上去。这个时候,仍然是随息,但是渐渐地可能会感觉到,随着每一次的一呼一吸,脚掌心的部位会一涨一缩,仿佛胀大了一点。最初只是有个感觉在那里,但慢慢地觉得暖,也有人觉得清凉。

  

  观脚掌心是在身体不舒服时才用的方法,并不需要一直用它。

  

  (三)观丹田

  

  丹田,在佛教的天台智顗撰《释禅波罗蜜次第门》中另有一个名词,称为「气海」。修止的初门,共有身的五处:顶上、发际、鼻柱、脐间、地轮。脐间又名气海,即是脐中之下关元之上的小腹部位,即是中国道家所称的丹田。观丹田并不是佛教专有的法门,而且用这个方法也达不到禅定的最终目的,但可以将之当作修定的基础。

  

  丹田有三个:上丹田、中丹田、下丹田。上丹田,位于整个头面最中心的部分,即两眉的中间。中丹田,在胸部的两个乳头之间,横隔膜的上面。下丹田,则是肚脐眼下三横指处。通常所观丹田,即是将意念系缘于气海的位置,唯不可故意随着呼吸蠕动丹田,若丹田自然随着呼吸上下起伏,则是正常现象。

  

  首先讲上丹田的观法。此即一般所称的眉心或印堂,是在注意力不易集中,并且有昏沉感觉时,可以用此法,但观的时间不宜太长,以免头痛;或有得通的幻觉,似会向上飞升,也是不好。刚开始先假想在眉间的地方有一个光点,像颗珍珠般,晶莹明亮,是很清…

《禅钥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与悟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