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圣严法师教默照禅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行;而不能自主的,便是属于因缘的配合而产生的。自主与非自主,主观的自我与客观的环境,这两种因缘相加,就是从因缘而生的结果。

  

  譬如前面说过,有一位先生来参加禅七,却由于太太威胁说要自杀,我劝他回去了,这是非自主的客观因缘不具足。又如另外两对夫妇同来禅修,这四个人就是因缘具足,互为善因缘来同修佛法,这是很可贵的助缘。

  

  (二)正行

  

  「正行」,是指有正确观念及正确方法的修行生活。由于每个人有不一样的因缘,所以有不一样的结果,这包括身体状况、心理状况,以及环境状况,都跟因果及因缘有关。我们要接受因果、因缘的事实,同时要时时设法来努力改变、改进、改善因果和因缘的事实,这就是成佛之道的修行原则。修行成佛之道的过程中,一边要精进不懈,一边要不怕阻碍,不求安乐、不拒艰难,也就不会在阻碍之前退失道心。

  

  (三)正精进

  

  很多人不清楚精进的意思。要知道,紧张和心急不是精进,这只会使你容易疲倦,甚至烦躁、不安。正确的修行心态,就是要将心情放松、身体放松。所谓精进,是细水长流,就像天然的泉水,汨汨地、缓缓地、持续地、不断地往下流注。不会修行的人,往往拚老命似地用猛力,那就好象下了一阵暴雨之后,山涧的洪水,于一时间内排山倒海直奔而下,但雨过天晴,洪水冲完就没有了;而且猛冲狂奔的洪水,会造成灾害损伤,那不是精进,而是一种自我摧残的行为。

  

  精进的态度,不是希望马上得到结果,或希望马上见到、经验到打坐的好处。打坐,首先要练习持续的毅力、平静的心情、放松的身体,自然而然就会体验到坐禅的好处。如果心浮气躁、希望速成、急求效果,那便等于揠苗助长,所得到的必定是反效果了。

  

  「正精进」,是以精进心对治懈怠心,正精进有异于盲修瞎练的苦行,而是不急不缓、不苦不乐的中道行,要像细水长流的泉水,而不是像一泄而下的洪水,泛滥成灾。

  

  我在年轻的时候,有几位很用功的道友,他们非常精进,睡眠时间不多,资生物质很少,打坐拜佛时间很长,见面时他们总会勉励我说:「老兄啊!你的身体比我们差,什么时候会死都不知道,还不赶紧用功,等死期到后,就来不及了!」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我这个人,是个不太精进的懒骨头,因为我虽也很用功,但在该睡的时候就睡,该饮食的时候就饮食,感到有病之时,就延医治疗。结果他们都很年轻就用功死了,而我还活着,在这一生之中,虽无多大的成就,于己于人,也不能算是白过。我知道自己的体能,也知道自己的心力,总是在带几分勉强,而又绝不十分勉强的情况下,全力以赴、尽心而为。我虽不能算是正精进的好榜样,也不算是坏例子吧!

  

  有的人稍微有些不舒服就不随众作息,不打坐、不看经、不求上进,也不奉献了,总会推三托四地找到理由少花一些力,说是等到他们把身体养好了,把心情调顺了,才来好好地修行。这样的人就是颠倒,只是尽量找借口懈怠而已。

  

  二、增上(四种基础条件)

  

  修行的基础条件共有四个:那就是信、戒、定、慧的四种增上。

  

  (一)信增上

  

  「信增上」是信自己能成佛,信佛是不诳语者,信法是苦海舟航,信僧能住持佛法。

  

  1.相信自己

  

  「自信」是非常重要的,修行禅法的人,必须先要相信自己有佛性,佛在心中住,只缘迷妄,所以未见,因信起修,就是为了转迷成悟、亲见自心中的佛。

  

  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,我们是人,当然要相信,而且唯有以人的身心,最适合修行,一旦建立起自信心,认知我们有修证的条件,便该着手修行。

  

  不过有许多人是缺少自信心的,特别是缺少能够明心见性的信心,所以需要有人接引、有人鼓励、有人协助,那就是善知识的重要性,让信心不足的人,知道他们能够生而为人,就是有了善根的。

  

  要使我们对自己有信心,除了听闻善知识说法,得知自己的确需要修学佛法,也知道自己真有善根,所以听到了佛法,便是有了信心。进而更应该如法修行,在练习修行方法的过程中,使信心更加增长、善根更加深厚。

  

  如何相信自己真有善根?佛说人身难得,我今已得人身;佛说佛法难闻,我今已闻佛法──这不就证明我有善根,并与三世诸佛,都曾有过因缘吗?以我来说,我自信是有善根的,否则我不会出家做和尚,不会终身以学法、护法、弘法为专职;诸位也应该相信自己是有善根的人,否则怎么会正在阅读这本讲佛法修行的书呢?将自信心建立起来之后,就会珍惜这个善根因缘,虽在用功修行的过程中,一定会遇到挫折与困难,但应该勉励自己说:「这些都是成就道业的大好因缘,经得起无数的历练,善根就越来越深厚、越来越壮大,终究完成无上菩提的圆满佛果。」

  

  多打一次禅七,多得一次利益;多用一天工夫,多得一天的好处,同时也多增一分自信心。很多人误以为只有开悟见性才算有用,事实上,凡是修行,便会有益,虽尚未实证佛性,却已亲证信心了。

  

  2.相信三宝

  

  接下来要说明信仰佛、法、僧三宝。

  

  (1)佛

  

  是指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;信佛,即是信仰他的人格、他的智慧、他的悲愿。由于相信佛是真实语者的大导师,所以接受佛所说的观念及方法,并且用来帮助我们。从思想上来纠正我们、指导我们,从方法上来让我们练习着如何离贪、瞋、无明之苦,而得解脱自在之乐。

  

  (2)法

  

  是指佛所说的离苦之法,也就是佛教圣典中所记载的道理和方法。是由佛及佛的圣弟子们说的,梵文叫做「达磨」(Dharma),这是佛法的根源,即是禅法的根源,已经流传二千五百多年。凡曾经接受佛法的人,都很受用,所以值得我们生起信心。释迦牟尼佛经过长劫修行,最后悟得的便是正法,也就是佛法僧三宝中的「法宝」。释迦牟尼佛将他从修行中开发出来的成果,传给了弟子,然后代代相传,直到我们,称之为法脉传承。

  

  (3)僧

  

  是指住持佛法的、如律如法的、清净精进的、和乐共住的团体。僧伽本可通用于僧俗四众的团体,但在《阿含经》及《毗奈耶》中,皈依三宝中的「僧宝」,是指出家的比丘僧。由于这是个修行正法律的团体,能将正确的佛法守护、应用、传持下来。然而为什么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呢?因为个人不能持久,也不能代表清净和合的精神。所谓僧团,就是有众多精进学佛的人在一起。但是在各种团体之中,能依佛的正法律,清净、精进、和乐共住、同修菩提道的,就只有出家僧伽了,所以标准的僧宝必是以出家的团体为原则。出家僧的重点,是在于坚守不淫欲的梵行,实践不蓄私财的出离行;少欲、离欲,是解脱道的基础,也是菩萨道的共法,所以唯有如律如法的出家僧团,才能真正负起住持佛法的重责大任。

  

  信奉三宝,又称为归敬三宝,这对于修持佛法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。因为修行用的法宝是佛说的,法宝是由僧传播的,如果不信三宝,便无佛法可修。大彻大悟之时,自己便与三宝融合为一,称为自性的「一体三宝」,故仍不离三宝。然在尚未彻悟之前,必须要深心信仰住持三宝,否则,若只信自己而不信三宝,那就是一个大狂人了。

  

  (二)戒增上

  

  「戒增上」中的「五戒十善」是人天善法的根本,「比丘比丘尼戒」是解脱道的基础,「三聚净戒」是菩萨道的原则。戒分为「声闻戒」及「菩萨戒」两大类。声闻戒重于自律自清净,自己求解脱;菩萨戒则在于自利,而尤重于利他行。人天善法是成佛的根本,解脱道是成佛的基础,菩萨道则是成佛的过程。

  

  1.戒是度脱苦海的浮囊

  

  一般人听到「戒」这个字时,都会有点害怕而心生抗拒,认为那是用枯燥不合情理的教条,禁止人的自由,拘束人的行为,其实不是这样的。譬如说我们美国纽约象冈道场有很多鸟,鸟在生蛋之前一定多半会在树上筑巢,其目的是为了安全的防护,以免所生的蛋,会受到地面上老鼠、蛇,乃至人类的攻击。在孵蛋时,有了这个鸟巢把几个卵集中在一起,也容易把小鸟孵出来。修行人持戒,就像是鸟儿筑巢,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智慧蛋以及慈悲蛋,顺利地孵出成佛之道的鸟来。

  

  我曾说过:「鸟儿要有后代,必须有巢;人类要有后代,必须有家;出家人要有后代,必须有寺院;修行人为了成就道业,必须有戒体。」因此,受戒如筑巢、如起屋。在佛经中将持戒譬喻为度脱苦海的浮囊,那是防止我们放逸而做不善业的保护伞。

  

  戒的主要功能,在于防非离过、防微杜渐。受了戒的人,自然会提高警觉心,减少犯罪的机率,声闻戒戒身口恶业,菩萨戒尤重于起心动念处,但也不必担心犯戒。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说:「有戒可犯是菩萨,无戒可犯是外道。」受戒之后难保不犯戒,但总比还未受戒的人少造恶业多造菩萨业。

  

  2.五戒的内容

  

  戒增上的根本项目共有五条,称为「五戒」,也是声闻戒及菩萨戒的基础,故将五戒介绍如下:

  

  (1)戒杀生

  

  主要是不杀人,如能进一步也不杀动物更好,乃是为了增长慈悲心的缘故。杀生的种类有:自杀、杀他、教他杀、见杀随喜。杀生的动机有:因贪杀、因瞋杀、因愚痴不正知而杀;因疑杀属于愚痴,因妒杀属于贪瞋。所以,杀生的行为,既伤慈悲心,也无智慧心。

  

  (2)戒偷盗

  

  不与而取,名为偷盗。暗窃是偷,明抢是盗。偷盗的种类包括:自行偷盗、教他人偷盗、见他人偷盗而生欢喜。偷盗的动机,与杀生的动机类似,所以既伤慈悲心,也损智慧心。

  

  偷…

《圣严法师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钥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