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聖嚴法師教默照禅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行;而不能自主的,便是屬于因緣的配合而産生的。自主與非自主,主觀的自我與客觀的環境,這兩種因緣相加,就是從因緣而生的結果。

  

  譬如前面說過,有一位先生來參加禅七,卻由于太太威脅說要自殺,我勸他回去了,這是非自主的客觀因緣不具足。又如另外兩對夫婦同來禅修,這四個人就是因緣具足,互爲善因緣來同修佛法,這是很可貴的助緣。

  

  (二)正行

  

  「正行」,是指有正確觀念及正確方法的修行生活。由于每個人有不一樣的因緣,所以有不一樣的結果,這包括身體狀況、心理狀況,以及環境狀況,都跟因果及因緣有關。我們要接受因果、因緣的事實,同時要時時設法來努力改變、改進、改善因果和因緣的事實,這就是成佛之道的修行原則。修行成佛之道的過程中,一邊要精進不懈,一邊要不怕阻礙,不求安樂、不拒艱難,也就不會在阻礙之前退失道心。

  

  (叁)正精進

  

  很多人不清楚精進的意思。要知道,緊張和心急不是精進,這只會使你容易疲倦,甚至煩躁、不安。正確的修行心態,就是要將心情放松、身體放松。所謂精進,是細水長流,就像天然的泉水,汨汨地、緩緩地、持續地、不斷地往下流注。不會修行的人,往往拚老命似地用猛力,那就好象下了一陣暴雨之後,山澗的洪水,于一時間內排山倒海直奔而下,但雨過天晴,洪水沖完就沒有了;而且猛沖狂奔的洪水,會造成災害損傷,那不是精進,而是一種自我摧殘的行爲。

  

  精進的態度,不是希望馬上得到結果,或希望馬上見到、經驗到打坐的好處。打坐,首先要練習持續的毅力、平靜的心情、放松的身體,自然而然就會體驗到坐禅的好處。如果心浮氣躁、希望速成、急求效果,那便等于揠苗助長,所得到的必定是反效果了。

  

  「正精進」,是以精進心對治懈怠心,正精進有異于盲修瞎練的苦行,而是不急不緩、不苦不樂的中道行,要像細水長流的泉水,而不是像一泄而下的洪水,泛濫成災。

  

  我在年輕的時候,有幾位很用功的道友,他們非常精進,睡眠時間不多,資生物質很少,打坐拜佛時間很長,見面時他們總會勉勵我說:「老兄啊!你的身體比我們差,什麼時候會死都不知道,還不趕緊用功,等死期到後,就來不及了!」從他們的角度來看我這個人,是個不太精進的懶骨頭,因爲我雖也很用功,但在該睡的時候就睡,該飲食的時候就飲食,感到有病之時,就延醫治療。結果他們都很年輕就用功死了,而我還活著,在這一生之中,雖無多大的成就,于己于人,也不能算是白過。我知道自己的體能,也知道自己的心力,總是在帶幾分勉強,而又絕不十分勉強的情況下,全力以赴、盡心而爲。我雖不能算是正精進的好榜樣,也不算是壞例子吧!

  

  有的人稍微有些不舒服就不隨衆作息,不打坐、不看經、不求上進,也不奉獻了,總會推叁托四地找到理由少花一些力,說是等到他們把身體養好了,把心情調順了,才來好好地修行。這樣的人就是顛倒,只是盡量找借口懈怠而已。

  

  二、增上(四種基礎條件)

  

  修行的基礎條件共有四個:那就是信、戒、定、慧的四種增上。

  

  (一)信增上

  

  「信增上」是信自己能成佛,信佛是不诳語者,信法是苦海舟航,信僧能住持佛法。

  

  1.相信自己

  

  「自信」是非常重要的,修行禅法的人,必須先要相信自己有佛性,佛在心中住,只緣迷妄,所以未見,因信起修,就是爲了轉迷成悟、親見自心中的佛。

  

  一切衆生都有成佛的可能,我們是人,當然要相信,而且唯有以人的身心,最適合修行,一旦建立起自信心,認知我們有修證的條件,便該著手修行。

  

  不過有許多人是缺少自信心的,特別是缺少能夠明心見性的信心,所以需要有人接引、有人鼓勵、有人協助,那就是善知識的重要性,讓信心不足的人,知道他們能夠生而爲人,就是有了善根的。

  

  要使我們對自己有信心,除了聽聞善知識說法,得知自己的確需要修學佛法,也知道自己真有善根,所以聽到了佛法,便是有了信心。進而更應該如法修行,在練習修行方法的過程中,使信心更加增長、善根更加深厚。

  

  如何相信自己真有善根?佛說人身難得,我今已得人身;佛說佛法難聞,我今已聞佛法──這不就證明我有善根,並與叁世諸佛,都曾有過因緣嗎?以我來說,我自信是有善根的,否則我不會出家做和尚,不會終身以學法、護法、弘法爲專職;諸位也應該相信自己是有善根的人,否則怎麼會正在閱讀這本講佛法修行的書呢?將自信心建立起來之後,就會珍惜這個善根因緣,雖在用功修行的過程中,一定會遇到挫折與困難,但應該勉勵自己說:「這些都是成就道業的大好因緣,經得起無數的曆練,善根就越來越深厚、越來越壯大,終究完成無上菩提的圓滿佛果。」

  

  多打一次禅七,多得一次利益;多用一天工夫,多得一天的好處,同時也多增一分自信心。很多人誤以爲只有開悟見性才算有用,事實上,凡是修行,便會有益,雖尚未實證佛性,卻已親證信心了。

  

  2.相信叁寶

  

  接下來要說明信仰佛、法、僧叁寶。

  

  (1)佛

  

  是指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;信佛,即是信仰他的人格、他的智慧、他的悲願。由于相信佛是真實語者的大導師,所以接受佛所說的觀念及方法,並且用來幫助我們。從思想上來糾正我們、指導我們,從方法上來讓我們練習著如何離貪、瞋、無明之苦,而得解脫自在之樂。

  

  (2)法

  

  是指佛所說的離苦之法,也就是佛教聖典中所記載的道理和方法。是由佛及佛的聖弟子們說的,梵文叫做「達磨」(Dharma),這是佛法的根源,即是禅法的根源,已經流傳二千五百多年。凡曾經接受佛法的人,都很受用,所以值得我們生起信心。釋迦牟尼佛經過長劫修行,最後悟得的便是正法,也就是佛法僧叁寶中的「法寶」。釋迦牟尼佛將他從修行中開發出來的成果,傳給了弟子,然後代代相傳,直到我們,稱之爲法脈傳承。

  

  (3)僧

  

  是指住持佛法的、如律如法的、清淨精進的、和樂共住的團體。僧伽本可通用于僧俗四衆的團體,但在《阿含經》及《毗奈耶》中,皈依叁寶中的「僧寶」,是指出家的比丘僧。由于這是個修行正法律的團體,能將正確的佛法守護、應用、傳持下來。然而爲什麼是團體而不是個人呢?因爲個人不能持久,也不能代表清淨和合的精神。所謂僧團,就是有衆多精進學佛的人在一起。但是在各種團體之中,能依佛的正法律,清淨、精進、和樂共住、同修菩提道的,就只有出家僧伽了,所以標准的僧寶必是以出家的團體爲原則。出家僧的重點,是在于堅守不淫欲的梵行,實踐不蓄私財的出離行;少欲、離欲,是解脫道的基礎,也是菩薩道的共法,所以唯有如律如法的出家僧團,才能真正負起住持佛法的重責大任。

  

  信奉叁寶,又稱爲歸敬叁寶,這對于修持佛法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。因爲修行用的法寶是佛說的,法寶是由僧傳播的,如果不信叁寶,便無佛法可修。大徹大悟之時,自己便與叁寶融合爲一,稱爲自性的「一體叁寶」,故仍不離叁寶。然在尚未徹悟之前,必須要深心信仰住持叁寶,否則,若只信自己而不信叁寶,那就是一個大狂人了。

  

  (二)戒增上

  

  「戒增上」中的「五戒十善」是人天善法的根本,「比丘比丘尼戒」是解脫道的基礎,「叁聚淨戒」是菩薩道的原則。戒分爲「聲聞戒」及「菩薩戒」兩大類。聲聞戒重于自律自清淨,自己求解脫;菩薩戒則在于自利,而尤重于利他行。人天善法是成佛的根本,解脫道是成佛的基礎,菩薩道則是成佛的過程。

  

  1.戒是度脫苦海的浮囊

  

  一般人聽到「戒」這個字時,都會有點害怕而心生抗拒,認爲那是用枯燥不合情理的教條,禁止人的自由,拘束人的行爲,其實不是這樣的。譬如說我們美國紐約象岡道場有很多鳥,鳥在生蛋之前一定多半會在樹上築巢,其目的是爲了安全的防護,以免所生的蛋,會受到地面上老鼠、蛇,乃至人類的攻擊。在孵蛋時,有了這個鳥巢把幾個卵集中在一起,也容易把小鳥孵出來。修行人持戒,就像是鳥兒築巢,是爲了保護我們的智慧蛋以及慈悲蛋,順利地孵出成佛之道的鳥來。

  

  我曾說過:「鳥兒要有後代,必須有巢;人類要有後代,必須有家;出家人要有後代,必須有寺院;修行人爲了成就道業,必須有戒體。」因此,受戒如築巢、如起屋。在佛經中將持戒譬喻爲度脫苦海的浮囊,那是防止我們放逸而做不善業的保護傘。

  

  戒的主要功能,在于防非離過、防微杜漸。受了戒的人,自然會提高警覺心,減少犯罪的機率,聲聞戒戒身口惡業,菩薩戒尤重于起心動念處,但也不必擔心犯戒。《菩薩璎珞本業經》說:「有戒可犯是菩薩,無戒可犯是外道。」受戒之後難保不犯戒,但總比還未受戒的人少造惡業多造菩薩業。

  

  2.五戒的內容

  

  戒增上的根本項目共有五條,稱爲「五戒」,也是聲聞戒及菩薩戒的基礎,故將五戒介紹如下:

  

  (1)戒殺生

  

  主要是不殺人,如能進一步也不殺動物更好,乃是爲了增長慈悲心的緣故。殺生的種類有:自殺、殺他、教他殺、見殺隨喜。殺生的動機有:因貪殺、因瞋殺、因愚癡不正知而殺;因疑殺屬于愚癡,因妒殺屬于貪瞋。所以,殺生的行爲,既傷慈悲心,也無智慧心。

  

  (2)戒偷盜

  

  不與而取,名爲偷盜。暗竊是偷,明搶是盜。偷盜的種類包括:自行偷盜、教他人偷盜、見他人偷盜而生歡喜。偷盜的動機,與殺生的動機類似,所以既傷慈悲心,也損智慧心。

  

  偷…

《聖嚴法師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鑰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