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相,休息万事。
(一)发大悲心
大悲心就是菩提心,也是能够让我们彻悟成佛的心。如果要彻悟,首先要发大悲心,然后才能够顿悟成佛,因此,大悲心就是无上菩提心。既然发大悲心,那么对任何人、任何众生,都不能有对立、仇恨、伤害、疑惧以及嫉妒的心,代之以包容、怜愍、体恤的平等爱护、普遍救援,那就是大悲心了。
发起大悲心的目的,在于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以及体验到各人的本地风光。为了达到修行的目标,就得从放舍诸相下手,虽然尚未见到本来面目,尚未体验到本地风光,但是要练习着朝这个方向努力。放舍诸相即是「默」,努力于放舍诸相的练习即是「照」──这就是默照禅法的入门方便。
(二)放舍诸相
放舍诸相就是不执着任何现象,实际上就是无住心。心不住于心理现象、不住于身体现象、不住于环境现象。所有心内、心外的一切现象,都是有的,但不要去执着它,不要去在乎它,便是放舍诸相。不住于任何一种现象,就是「默」;知道所有的现象都是正在发生中,那就是「照」。所有的生灭状况,都是知道的,只是不去执着它,不因各种状况的发生而心生波动,这就是放舍诸相;但这并不是说,就像木头、顽石或者是死人那样。了知任何现象,是正常的人,这是「照」;知道任何现象都可能发生,但不需去忧虑烦恼,这是「默」。在打坐中,了知有任何一种现象出现时,能够不起第二念,立即就是默照同时的放舍诸相。
如何放舍诸相?就是从放松身心、安定身心着手:第一,先把眼球放松,然后将整个身体放松,头脑不要去注意什么,也不要去思考什么,只晓得自己是在放松状态。第二,身体坐直,脸部的肌肉放松、肩颈放松、臂不用力、手结法界定印置于腿上,不再管它;后腰放松、小腹放松,然后享受呼吸、欣赏呼吸从鼻孔出和入的感觉,其他的不要管它。第三,进一步,心已比较安定,杂念也少了,此时如果不清楚体验呼吸从鼻端进出的感觉,很可能会打瞌睡。这个时候便可用只管打坐的方法,很轻松地体验、知道自己的身体正在打坐,但不要特别注意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些部位的感受状况,也不去特别注意心里的反应,以及周遭环境里正在发生的任何状况,你的责任只是晓得你正在打坐。事实上,这就是提起默照的方法,正在练习放舍诸相、休息万事。
(三)休息万事
彻悟的人,我们称之为无事道人。道人,就是修行佛道的人,无事道人是心中已经没有自己的事,既然自己没有事,那还有什么事呢?事实上,对于凡夫而言,修行和烦恼都是事,凡在心中有所牵挂的,就叫做「事」。随时随地要把心中的牵挂停止,心里没有任何牵挂之时,虽也照常过生活,但那就是休息万事。
有位菩萨来参加禅修,尚未办妥报到手续,就接到他太太的电话说,如果他参加禅七,她就要在家里自杀。于是这位菩萨问我说:「师父!我该怎么办?」我问他太太要自杀是真的,还是假的?他说:「她过去好象也说过这样的话,不知道是真是假,我想我还是在这里打禅七,过两天再看看会发生什么事吧!」于是我跟他讲:「我想你不必看了,禅七期间你的心中老是牵挂着:『我的太太不知道自杀了没有?』还打什么禅七呢?你心中有事,太太说要自杀是大事,而且是不得了的事,我看你还是回去吧!」
请问诸位的心里有事吗?虽没有家人自杀的问题,心中也会牵挂着很多很多的事,也许你们一边打坐一边在想着许多之前和之后的事,也可能想着:「默照禅能让我开悟吗?能给我智慧吗?默照禅何时才能够让我断烦恼呢?」有的人可能没有想到这么多问题,只是期待着平顺地打完禅七,或者想:「禅修期间会发生什么事啊?再往下会怎么样呢?」一类是期待、等待,另一类是担心、推测,这些全都是「事」。其实,修行就是用方法修行,不要瞻前顾后,不要羡慕他人,不跟他人比较、也不跟自己比较,否则,便成不务正业的闲事了。
你的心,不要被任何的状况所动,不要被任何现象牵着走。当发现鸟在叫、风在吹,苍蝇、蚊子在飞舞;或感觉到肩颈痛、腰椎酸、皮肤痒;或者觉察心里正有杂念、妄想、邪思在浮动,这些都是现象。被你发现了,便是「照」;发现了之后,随时放舍,就是「默」。
事,是不可能没有的,吃饭、走路、打坐、睡觉、上洗手间、打扫环境等,每一样都是事,但你千万不要把前一念已发生过的事,以及后一念尚未发生的事,牵挂在身上。刚刚做的事已经做过了,可以有记忆,但不必牵挂;还没有发生的事,可以有计画,但不要悬念;凡跟当下所用的方法不相应者,全是闲事,必须随时放下,这就是「休息万事」了。
发现心中有事,就是「照」;不讨厌它,不去管它,休息心中所有的事,则是「默」。当你清清楚楚没有杂念妄想而只有方法,便是正在修行默照。
三、要领
修行默照禅的要领,首先就是要放松身心,接着是晓得自己在打坐,然后享受呼吸从鼻端出入的感觉,等到心的状况安定之后,便告诉自己:「我的身体是在打坐!」也清楚知道自己的身体在打坐。但请你不要去注意身体的某一个局部是否有感觉﹖是否有负担﹖只需知道你自己的身体是在打坐就好。不特别去注意身体的某一部分,不去特别在乎令你有兴趣的念头,或特别去讨厌令人不快乐的念头,只是不断地说:「我知道自己在打坐,我知道自己在打坐……」,知道打坐,是「照」;不被身体某一或某些部分的感觉所困扰、吸引,也不被心里的任何妄念所影响,继续不断地只晓得:「我在打坐,我在打坐……」,这就是「默照」。
四、默照禅与次第禅观的同异
次第禅观,是先修五停心,然后修四念住。五停心有五种修行方法,只要用其中的任何一种,就可以停止五盖;五盖就是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法等五种覆盖善法的心理状况。五停心观就是:数息观、不净观、慈悲观、因缘观、念佛观。其中的数息观,就是先体验呼吸在鼻孔出与入的感觉,称为随息;如果昏沉及散乱难除,即用数息观,以此来停止那些麻烦的五盖心。五停心是四念住的前方便,乱心安伏之后,即修身、受、心、法的四念住,由观慧而进一步修三十七道品,以证声闻四果为目的。
五停心、四念住是次第禅修,从观呼吸、观身体、观心念入手,是次第的修行方法。默照禅法,也是从呼吸法入手,也是从观身受着力。因此,默照的修行方法并非有什么奇特,也不是中国人没有根据就发明的东西,它是以传统修行方法做基础的。
默照是从有次第到无次第。有次第是身体放松,心情放松,体验呼吸、体验身、受、心、法,这是结合五停心的观息和观身法门,进一步修四念住的。默照禅不落次第,面对身、受、心、法的任何现象,都采取不要管它的态度,只是清楚知道自己是在打坐。
四念住的次第观名为「别相念」,整体的综合观名为「总相念」。禅宗是从总相念的基础上,教我们只管打坐,便是默照禅的入门手段了。因为总相念是需要次第修行,而默照则是一开始就教我们不要管次第,只要求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在打坐,呼吸也只是身体觉受的一部分,其他的问题不去管它,知道、放下,便是直接而简单地在修默照禅了。
参、步上修行之道
一、基本观念
修行的观念称之为「正知见」,修行的方法是「正行」,而「正精进」则是指修行的态度。这几项要能够互相配合,如果缺少其中一项,打个比方,不是失明的瞎子,便是缺腿的瘫子,但是配合起来,既能看得见,又能走得快,就是一个健康的人了。
(一)正知见
正知见,这里说的知见,是属于佛学和佛法的观念,就是因果法和因缘法。
所谓「因果」,就是种瓜得瓜、种豆得豆。过去的努力可得到现在的结果,过去的不负责任形成了现在的许多困扰,这就是因果。讲因果并不仅仅是这一生,一定要相信有过去生、过去生、无尽的过去生;有未来生、未来生、无穷的未来生。只是单看此生的话,因果就没有办法解释清楚了。
许多人都会羡慕他人、嫉妒他人,或者对自己失望、自责、骄傲、自负,这都是因为没有因果的观念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因果,就像不同的身体条件、心理条件,以及环境条件等等,这都是果。这些结果,都有原因的。
例如我这个人,也许有人会觉得我已经很了不起,其实我从小就是在不顺利中成长,一向比不过人,也没办法与人相比。当我在念书的时候,好几次应该可得第一名,但是总有因缘,阴错阳差的把我的名次弄到后面去。直到最近,大家更会认为我是很顺利的,其实我的身体,老病相侵,我的弘化事业、建教团、办教育、带禅修,也是障碍重重,但是因为我相信因果,任何事的发生,一定有它的原因,既然有原因,就不能算是挫折,也不必失望了。
大家可曾听说过,修行得道需要多少时间吗?以小乘的解脱道而言,阿罗汉果最快的是三生,最慢的则是六十劫;辟支佛果,最快四生,迟则百劫;而大乘的成佛之道,最快的是三大阿僧只劫,最慢则是无量阿僧祇劫。现在有许多人,一下子就希望证得阿罗汉果,或者即刻证得无上道果,这都是不正确的邪知见,跟因果的原则是不相应的。相信因果的话,对过去的,必须要接受;对未来的,从现在开始就要精进的努力。
所谓「因缘」,是以主观的因素加上客观的因素,成为一个现象的事实;客观的因素很难掌控,就连主观的因素也未必能够掌握。有些事可以自主,但更多是无法控制的。所谓能自主的,就是以现在所具备的条件积极修…
《圣严法师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