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相,休息萬事。
(一)發大悲心
大悲心就是菩提心,也是能夠讓我們徹悟成佛的心。如果要徹悟,首先要發大悲心,然後才能夠頓悟成佛,因此,大悲心就是無上菩提心。既然發大悲心,那麼對任何人、任何衆生,都不能有對立、仇恨、傷害、疑懼以及嫉妒的心,代之以包容、憐愍、體恤的平等愛護、普遍救援,那就是大悲心了。
發起大悲心的目的,在于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以及體驗到各人的本地風光。爲了達到修行的目標,就得從放舍諸相下手,雖然尚未見到本來面目,尚未體驗到本地風光,但是要練習著朝這個方向努力。放舍諸相即是「默」,努力于放舍諸相的練習即是「照」──這就是默照禅法的入門方便。
(二)放舍諸相
放舍諸相就是不執著任何現象,實際上就是無住心。心不住于心理現象、不住于身體現象、不住于環境現象。所有心內、心外的一切現象,都是有的,但不要去執著它,不要去在乎它,便是放舍諸相。不住于任何一種現象,就是「默」;知道所有的現象都是正在發生中,那就是「照」。所有的生滅狀況,都是知道的,只是不去執著它,不因各種狀況的發生而心生波動,這就是放舍諸相;但這並不是說,就像木頭、頑石或者是死人那樣。了知任何現象,是正常的人,這是「照」;知道任何現象都可能發生,但不需去憂慮煩惱,這是「默」。在打坐中,了知有任何一種現象出現時,能夠不起第二念,立即就是默照同時的放舍諸相。
如何放舍諸相?就是從放松身心、安定身心著手:第一,先把眼球放松,然後將整個身體放松,頭腦不要去注意什麼,也不要去思考什麼,只曉得自己是在放松狀態。第二,身體坐直,臉部的肌肉放松、肩頸放松、臂不用力、手結法界定印置于腿上,不再管它;後腰放松、小腹放松,然後享受呼吸、欣賞呼吸從鼻孔出和入的感覺,其他的不要管它。第叁,進一步,心已比較安定,雜念也少了,此時如果不清楚體驗呼吸從鼻端進出的感覺,很可能會打瞌睡。這個時候便可用只管打坐的方法,很輕松地體驗、知道自己的身體正在打坐,但不要特別注意身體的某一部位或某些部位的感受狀況,也不去特別注意心裏的反應,以及周遭環境裏正在發生的任何狀況,你的責任只是曉得你正在打坐。事實上,這就是提起默照的方法,正在練習放舍諸相、休息萬事。
(叁)休息萬事
徹悟的人,我們稱之爲無事道人。道人,就是修行佛道的人,無事道人是心中已經沒有自己的事,既然自己沒有事,那還有什麼事呢?事實上,對于凡夫而言,修行和煩惱都是事,凡在心中有所牽挂的,就叫做「事」。隨時隨地要把心中的牽挂停止,心裏沒有任何牽挂之時,雖也照常過生活,但那就是休息萬事。
有位菩薩來參加禅修,尚未辦妥報到手續,就接到他太太的電話說,如果他參加禅七,她就要在家裏自殺。于是這位菩薩問我說:「師父!我該怎麼辦?」我問他太太要自殺是真的,還是假的?他說:「她過去好象也說過這樣的話,不知道是真是假,我想我還是在這裏打禅七,過兩天再看看會發生什麼事吧!」于是我跟他講:「我想你不必看了,禅七期間你的心中老是牽挂著:『我的太太不知道自殺了沒有?』還打什麼禅七呢?你心中有事,太太說要自殺是大事,而且是不得了的事,我看你還是回去吧!」
請問諸位的心裏有事嗎?雖沒有家人自殺的問題,心中也會牽挂著很多很多的事,也許你們一邊打坐一邊在想著許多之前和之後的事,也可能想著:「默照禅能讓我開悟嗎?能給我智慧嗎?默照禅何時才能夠讓我斷煩惱呢?」有的人可能沒有想到這麼多問題,只是期待著平順地打完禅七,或者想:「禅修期間會發生什麼事啊?再往下會怎麼樣呢?」一類是期待、等待,另一類是擔心、推測,這些全都是「事」。其實,修行就是用方法修行,不要瞻前顧後,不要羨慕他人,不跟他人比較、也不跟自己比較,否則,便成不務正業的閑事了。
你的心,不要被任何的狀況所動,不要被任何現象牽著走。當發現鳥在叫、風在吹,蒼蠅、蚊子在飛舞;或感覺到肩頸痛、腰椎酸、皮膚癢;或者覺察心裏正有雜念、妄想、邪思在浮動,這些都是現象。被你發現了,便是「照」;發現了之後,隨時放舍,就是「默」。
事,是不可能沒有的,吃飯、走路、打坐、睡覺、上洗手間、打掃環境等,每一樣都是事,但你千萬不要把前一念已發生過的事,以及後一念尚未發生的事,牽挂在身上。剛剛做的事已經做過了,可以有記憶,但不必牽挂;還沒有發生的事,可以有計畫,但不要懸念;凡跟當下所用的方法不相應者,全是閑事,必須隨時放下,這就是「休息萬事」了。
發現心中有事,就是「照」;不討厭它,不去管它,休息心中所有的事,則是「默」。當你清清楚楚沒有雜念妄想而只有方法,便是正在修行默照。
叁、要領
修行默照禅的要領,首先就是要放松身心,接著是曉得自己在打坐,然後享受呼吸從鼻端出入的感覺,等到心的狀況安定之後,便告訴自己:「我的身體是在打坐!」也清楚知道自己的身體在打坐。但請你不要去注意身體的某一個局部是否有感覺﹖是否有負擔﹖只需知道你自己的身體是在打坐就好。不特別去注意身體的某一部分,不去特別在乎令你有興趣的念頭,或特別去討厭令人不快樂的念頭,只是不斷地說:「我知道自己在打坐,我知道自己在打坐……」,知道打坐,是「照」;不被身體某一或某些部分的感覺所困擾、吸引,也不被心裏的任何妄念所影響,繼續不斷地只曉得:「我在打坐,我在打坐……」,這就是「默照」。
四、默照禅與次第禅觀的同異
次第禅觀,是先修五停心,然後修四念住。五停心有五種修行方法,只要用其中的任何一種,就可以停止五蓋;五蓋就是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法等五種覆蓋善法的心理狀況。五停心觀就是:數息觀、不淨觀、慈悲觀、因緣觀、念佛觀。其中的數息觀,就是先體驗呼吸在鼻孔出與入的感覺,稱爲隨息;如果昏沈及散亂難除,即用數息觀,以此來停止那些麻煩的五蓋心。五停心是四念住的前方便,亂心安伏之後,即修身、受、心、法的四念住,由觀慧而進一步修叁十七道品,以證聲聞四果爲目的。
五停心、四念住是次第禅修,從觀呼吸、觀身體、觀心念入手,是次第的修行方法。默照禅法,也是從呼吸法入手,也是從觀身受著力。因此,默照的修行方法並非有什麼奇特,也不是中國人沒有根據就發明的東西,它是以傳統修行方法做基礎的。
默照是從有次第到無次第。有次第是身體放松,心情放松,體驗呼吸、體驗身、受、心、法,這是結合五停心的觀息和觀身法門,進一步修四念住的。默照禅不落次第,面對身、受、心、法的任何現象,都采取不要管它的態度,只是清楚知道自己是在打坐。
四念住的次第觀名爲「別相念」,整體的綜合觀名爲「總相念」。禅宗是從總相念的基礎上,教我們只管打坐,便是默照禅的入門手段了。因爲總相念是需要次第修行,而默照則是一開始就教我們不要管次第,只要求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體是在打坐,呼吸也只是身體覺受的一部分,其他的問題不去管它,知道、放下,便是直接而簡單地在修默照禅了。
參、步上修行之道
一、基本觀念
修行的觀念稱之爲「正知見」,修行的方法是「正行」,而「正精進」則是指修行的態度。這幾項要能夠互相配合,如果缺少其中一項,打個比方,不是失明的瞎子,便是缺腿的癱子,但是配合起來,既能看得見,又能走得快,就是一個健康的人了。
(一)正知見
正知見,這裏說的知見,是屬于佛學和佛法的觀念,就是因果法和因緣法。
所謂「因果」,就是種瓜得瓜、種豆得豆。過去的努力可得到現在的結果,過去的不負責任形成了現在的許多困擾,這就是因果。講因果並不僅僅是這一生,一定要相信有過去生、過去生、無盡的過去生;有未來生、未來生、無窮的未來生。只是單看此生的話,因果就沒有辦法解釋清楚了。
許多人都會羨慕他人、嫉妒他人,或者對自己失望、自責、驕傲、自負,這都是因爲沒有因果的觀念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因果,就像不同的身體條件、心理條件,以及環境條件等等,這都是果。這些結果,都有原因的。
例如我這個人,也許有人會覺得我已經很了不起,其實我從小就是在不順利中成長,一向比不過人,也沒辦法與人相比。當我在念書的時候,好幾次應該可得第一名,但是總有因緣,陰錯陽差的把我的名次弄到後面去。直到最近,大家更會認爲我是很順利的,其實我的身體,老病相侵,我的弘化事業、建教團、辦教育、帶禅修,也是障礙重重,但是因爲我相信因果,任何事的發生,一定有它的原因,既然有原因,就不能算是挫折,也不必失望了。
大家可曾聽說過,修行得道需要多少時間嗎?以小乘的解脫道而言,阿羅漢果最快的是叁生,最慢的則是六十劫;辟支佛果,最快四生,遲則百劫;而大乘的成佛之道,最快的是叁大阿僧只劫,最慢則是無量阿僧祇劫。現在有許多人,一下子就希望證得阿羅漢果,或者即刻證得無上道果,這都是不正確的邪知見,跟因果的原則是不相應的。相信因果的話,對過去的,必須要接受;對未來的,從現在開始就要精進的努力。
所謂「因緣」,是以主觀的因素加上客觀的因素,成爲一個現象的事實;客觀的因素很難掌控,就連主觀的因素也未必能夠掌握。有些事可以自主,但更多是無法控製的。所謂能自主的,就是以現在所具備的條件積極修…
《聖嚴法師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