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圣严法师教默照禅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大解脱、大涅槃。当你对于一切现象的执着心统统放下时,这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、来思索的如实境,所以叫做不立文字,也称为不可思议的悟境了。

  

  二、何谓「本地风光」?

  

  所谓「本地风光」,是在没有任何执着的状况下,还有智慧及慈悲等的一切功能。风光,是春光明媚的风景;悟后的心地,称为本地,是如实的自在清净,能摄一切善法,能生一切功德,虽无自他对立之心,亦无善恶分别之思,但有如实反应的一切功能。悟境中的心地,如阳春白雪、无尘明镜,自身不着有无、善恶,却能如实灵活的因应众生所需,故形容为本地风光。

  

  中国禅宗有一篇〈十牛图颂〉,那是用十个颂文配十幅牧牛的图画,画的就是十个禅修层次的境界。图意是说有一个牧童在看牛,最初他看不到牛,在找牛;然后见到了牛的脚印;接着是见到牛的尾巴尚不见牛身;又看到牛在吃草,于是牧童好不容易把牛抓住了;接着牛已驯服地让牧童骑在它背上;后面是牧童和牛都在休息;接着牛不见了,牧童也不见了;接下来又出现一幅春天的风景,只见春景很美,但是看不到人;接着是个圆相,什么东西都没有,这就是本地风光了。相当于《金刚经》的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也是《六祖坛经》的无住、无念、无相。最后,牧童和牛不见了,图中走出来一个很有钱的慈悲菩萨,拿着一个大袋子,见了人就施舍,见了人就施舍……。所谓的「本地风光」是从第九幅图开始,风景很美,却没有自己,为了度众生,应化显现,永不疲倦。这代表着所有的境界都属于众生,就是没有自我中心的执着,所以能用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之心,来度一切众生。(请参阅圣严法师的英文著作《十牛图讲录》〔OX Herding at Morgan”s Bay〕)

  

  在日常生活的任何一个时间里,不论是打坐、运动、工作、走路等,都要放松身心,不起我贪、我瞋、我慢、我疑、我烦恼、我兴奋、我忧虑等的执着。不要说:「我好讨厌、我好喜欢,这个真麻烦、那个真有趣……」不要有这些分别执着心,只是在运作、在活动,知道正在发生什么状况,并且恰如其分的正在处理这些状况。若有情绪性的反应,便是自我中心的烦恼在作怪了。要练习着见到本来面目、见到本地风光,便得先练习放舍诸相的默照禅法,否则,是永远不可能见得到本来面目,也永远没有办法体验到本地风光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  贰、修行默照禅法

  

  西元十二世纪,在中国有两位非常著名的禅师:一位是临济宗的大慧宗杲(一○八九—一一六三年),他提倡了话头禅;另一位则是曹洞宗的宏智正觉(一○九一—一一五七年),他提倡了默照禅。我自己则正好连接上了这两个系统的法门,当我在跟老师修行着力时,用的是话头禅,在六年的闭关期间,修的则是属于默照禅。这两种禅法对我来讲,都有很大的利益及效果,直到目前我还是在教授着这两种禅的修行法门。

  

  我初到美国的数年期间,在禅七中指导的是数息观以及参话头,到一九八○年便开始在禅七中指导默照禅,并且讲〈默照铭〉,到现在已经讲了十多次了。默照是先照后默,但是为何不叫照默,而要叫默照呢?通常在任何状况下,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就叫做照。譬如说:「我在吃饭,我在胡思乱想,我真烦恼,我真生气,我好快乐……」知道在做什么,是照,但不是在用功修行。因为知道自己痛苦、不舒服、麻烦、高兴、快乐,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,那就不是在修行了。若在修行时,发觉有这种种状况发生,马上终止它,并且告诉自己说:「我不要跟着它跑!」这就叫做默。因此,默的工夫是对于所照的心境要默,默那些所知、所觉、所想、所受的身心状况,不再被它们影响下去,也就是默其所照,所以要倒过来,称为默照而不是照默。

  

  照是觉照,是心中知道自己的心境正在什么样的状况下,如果连对自己当下的心境是怎样都不知道,那就不是在用照的工夫了。有一些人,整天叽哩咕噜的讲话,但是他们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讲?在讲些什么?还有的人身体会像猴子、小狗似的不断在动,他知道自己在动,但不知道为什么要动,这些都是没有觉照的盲动。照,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、在想什么,也清楚地知道心里所产生的种种反应是怎样,但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心,有时候,希望想的事想不到,不要想的事却一直在想。默的工夫,就是发现了这些心里的状况时,马上切断它;知道有诸相,知道有万事,那是照。但是我们的目的不仅是照,而在默照。刚开始用方法时,一定要先默那个照,等方法用得很得力、很成功时,则是默照同时。

  

  一、方法

  

  (一)调身

  

  修行的方法,就是用功的着力点。修行的观念指导了修行的原则和方向,修行的方法则是调息、调身、调心的技巧。调身、调心,是从调息开始,先把呼吸调匀了,身体自然会舒畅,心念自然会安静。

  

  调身,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坐姿,让身体感到平稳、舒服、轻柔。打坐姿势的要领是,将身体的重心感,放在臀部和垫子之间,脊椎和后颈是垂直的,后脑、后颈、直到尾椎骨为止,呈一直线。不要弯腰驼背,也不要左曲右歪;坐的时候头顶与上空呈一条垂直线,不要低头或仰头,下半身最好将双腿盘起,如果不能盘腿,交叉坐或者坐在椅子上也是可以的。双手的手心朝上,左手掌在上,右手掌在下,重叠置于腿上;然后轻合嘴唇、舌头轻抵上颚、轻扣上下牙齿,眼球放松,两肩、两臂、两手均不用力,腰部挺直,小腹放松;这是最正确的姿势。

  

  (二)调息

  

  正确的坐姿,可以使身体稳定、心念集中,全身的气脉循环更为通畅。重心的感觉,不在头部或上身,而是在臀部和垫子之间,身体其他的部分则不去管它。眼睛可以闭着,但是这样很可能会打瞌睡、有幻像、有幻境、有杂念、有昏沉,那么,可以将眼睛睁开百分之二十,但是,睁开眼睛不是要看什么东西,或者用耳朵去听什么,只是睁开而已,眼前的东西不需要去注意它。要练习将我们的心,用来享受呼吸从鼻孔出入的感觉。能够如此,心有所寄,就不会用眼睛去看,用耳朵去听了。

  

  呼吸的感觉是在鼻孔的前端部位,但是不要特别去留心呼吸在进鼻孔之后是进到肺部或进到哪里;就是自然的平常呼吸,不要控制它,不要故意使得呼吸快或慢、深或浅,只要知道有呼吸出及呼吸入的感觉就好。这时你的心,就好比站在电影院门口的收票员,收到一张票,就让一个人进去,至于进去之后是坐在哪一个位置上,那就不是收票员该管的了。

  

  有的人想控制呼吸,希望呼吸越长越好,越深越好,这不但没有必要,而且会引起呼吸不顺、胸闷气塞的副作用;也有的人呼吸时注意小腹,最初开始能够感觉到小腹在蠕动,但是,这只能使心一时间安定下来,却没有办法入定和开智慧。所以,当横隔膜下降时,呼吸的深度可能会使小腹起伏蠕动,但不要试着用意志去控制它蠕动,只晓得呼吸的感触是在鼻孔就好。也许有人已经习惯呼吸在小腹的蠕动,并且心境平静,那么可以暂时用它,直到你的心已安定之后,就不要再去注意小腹了。

  

  每次开始打坐,都要把姿势坐好,这是调身。坐好之后觉得身体很舒畅,然后晓得呼吸,享受呼吸,知道自己的身体在打坐,而呼吸只是身体的一部分,所有的感觉也都只是身体的一部分,不需要特别去注意某一或某些部分。

  

  不去特别注意局部或局部的状况,不被身体的状况、环境的状况以及心里的状况困扰,还是保持清明的心,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在打坐,这是「默」;晓得身体在打坐,清楚地知道身体及周遭环境的状况,也觉察到心里所产生的杂念妄想,则是「照」。很清楚的知道身体在打坐,也知道身体上的状况,但是不去管它,这便是「默照同时」。

  

  (三)调心

  

  默照修行法有四个调心的层次:

  

  1.收心

  

  把心从缘过去境以及缘未来境的状况,收到缘现在境的这一点上。舍下过去境及未来境,是「默」,缘现在境是「照」。

  

  2.摄心

  

  是将收回的心摄于现前正在用的方法上。也就是把心从过去境及未来境中收回来,只缘现前境之后,进一步将现前境的范围缩小,对于现前环境里所发生的种种状况,虽然可能都看得到、听得到,但是不要被它们所影响而生起情绪反应。接着,很清楚地把现在的这一念,既不被杂念、妄想、瞌睡所困扰,也不要跟杂念、妄想、瞌睡缠斗,只要把心轻松而又绵密地用在方法上,其他的问题就不会产生了。不跟杂念、妄想、瞌睡缠斗是「默」,把心用在方法上是「照」。

  

  3.安心

  

  是将心念安住于正在用的方法上。此时的心,已经可以不受身心环境的各种状况所影响,平稳、安定、持续地在用方法。很清楚知道自己是在打坐,也清楚知道自己已在平稳、安定的状况中打坐。清楚知道就是「照」,平稳安定则是「默」。

  

  4.无心

  

  是放下一切攀缘心,既不执妄境也不求真境,但仍如常人一般的生活,这便是《金刚经》的「无住生心」,亦即《六祖坛经》的「无念心」、「无相心」。从安心而至无心,是持续用功,不断地放舍诸相,一直到了无心可安亦无相可舍的状况。在这过程之中,收心的层次要舍过去、未来;摄心的层次要舍杂念、妄想;安心的层次要舍身心环境正在发生的状况;无心的层次要舍妄、舍真,不执有无两边,也不着中间。一如〈永嘉证道歌〉所说的「不除妄想不求真」,但也不是躲在无事窟中享受安逸,而是随缘摄化,悲智无量。

  

  二、态度

  

  修习默照禅必须遵守的基本态度有三,那就是:发大悲心,放舍诸…

《圣严法师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钥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