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大解脫、大涅槃。當你對于一切現象的執著心統統放下時,這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、來思索的如實境,所以叫做不立文字,也稱爲不可思議的悟境了。
二、何謂「本地風光」?
所謂「本地風光」,是在沒有任何執著的狀況下,還有智慧及慈悲等的一切功能。風光,是春光明媚的風景;悟後的心地,稱爲本地,是如實的自在清淨,能攝一切善法,能生一切功德,雖無自他對立之心,亦無善惡分別之思,但有如實反應的一切功能。悟境中的心地,如陽春白雪、無塵明鏡,自身不著有無、善惡,卻能如實靈活的因應衆生所需,故形容爲本地風光。
中國禅宗有一篇〈十牛圖頌〉,那是用十個頌文配十幅牧牛的圖畫,畫的就是十個禅修層次的境界。圖意是說有一個牧童在看牛,最初他看不到牛,在找牛;然後見到了牛的腳印;接著是見到牛的尾巴尚不見牛身;又看到牛在吃草,于是牧童好不容易把牛抓住了;接著牛已馴服地讓牧童騎在它背上;後面是牧童和牛都在休息;接著牛不見了,牧童也不見了;接下來又出現一幅春天的風景,只見春景很美,但是看不到人;接著是個圓相,什麼東西都沒有,這就是本地風光了。相當于《金剛經》的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也是《六祖壇經》的無住、無念、無相。最後,牧童和牛不見了,圖中走出來一個很有錢的慈悲菩薩,拿著一個大袋子,見了人就施舍,見了人就施舍……。所謂的「本地風光」是從第九幅圖開始,風景很美,卻沒有自己,爲了度衆生,應化顯現,永不疲倦。這代表著所有的境界都屬于衆生,就是沒有自我中心的執著,所以能用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之心,來度一切衆生。(請參閱聖嚴法師的英文著作《十牛圖講錄》〔OX Herding at Morgan”s Bay〕)
在日常生活的任何一個時間裏,不論是打坐、運動、工作、走路等,都要放松身心,不起我貪、我瞋、我慢、我疑、我煩惱、我興奮、我憂慮等的執著。不要說:「我好討厭、我好喜歡,這個真麻煩、那個真有趣……」不要有這些分別執著心,只是在運作、在活動,知道正在發生什麼狀況,並且恰如其分的正在處理這些狀況。若有情緒性的反應,便是自我中心的煩惱在作怪了。要練習著見到本來面目、見到本地風光,便得先練習放舍諸相的默照禅法,否則,是永遠不可能見得到本來面目,也永遠沒有辦法體驗到本地風光了。
貳、修行默照禅法
西元十二世紀,在中國有兩位非常著名的禅師:一位是臨濟宗的大慧宗杲(一○八九—一一六叁年),他提倡了話頭禅;另一位則是曹洞宗的宏智正覺(一○九一—一一五七年),他提倡了默照禅。我自己則正好連接上了這兩個系統的法門,當我在跟老師修行著力時,用的是話頭禅,在六年的閉關期間,修的則是屬于默照禅。這兩種禅法對我來講,都有很大的利益及效果,直到目前我還是在教授著這兩種禅的修行法門。
我初到美國的數年期間,在禅七中指導的是數息觀以及參話頭,到一九八○年便開始在禅七中指導默照禅,並且講〈默照銘〉,到現在已經講了十多次了。默照是先照後默,但是爲何不叫照默,而要叫默照呢?通常在任何狀況下,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就叫做照。譬如說:「我在吃飯,我在胡思亂想,我真煩惱,我真生氣,我好快樂……」知道在做什麼,是照,但不是在用功修行。因爲知道自己痛苦、不舒服、麻煩、高興、快樂,但是不知道該怎麼辦,那就不是在修行了。若在修行時,發覺有這種種狀況發生,馬上終止它,並且告訴自己說:「我不要跟著它跑!」這就叫做默。因此,默的工夫是對于所照的心境要默,默那些所知、所覺、所想、所受的身心狀況,不再被它們影響下去,也就是默其所照,所以要倒過來,稱爲默照而不是照默。
照是覺照,是心中知道自己的心境正在什麼樣的狀況下,如果連對自己當下的心境是怎樣都不知道,那就不是在用照的工夫了。有一些人,整天叽哩咕噜的講話,但是他們也不清楚自己爲什麼要講?在講些什麼?還有的人身體會像猴子、小狗似的不斷在動,他知道自己在動,但不知道爲什麼要動,這些都是沒有覺照的盲動。照,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、在想什麼,也清楚地知道心裏所産生的種種反應是怎樣,但是無法控製自己的心,有時候,希望想的事想不到,不要想的事卻一直在想。默的工夫,就是發現了這些心裏的狀況時,馬上切斷它;知道有諸相,知道有萬事,那是照。但是我們的目的不僅是照,而在默照。剛開始用方法時,一定要先默那個照,等方法用得很得力、很成功時,則是默照同時。
一、方法
(一)調身
修行的方法,就是用功的著力點。修行的觀念指導了修行的原則和方向,修行的方法則是調息、調身、調心的技巧。調身、調心,是從調息開始,先把呼吸調勻了,身體自然會舒暢,心念自然會安靜。
調身,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坐姿,讓身體感到平穩、舒服、輕柔。打坐姿勢的要領是,將身體的重心感,放在臀部和墊子之間,脊椎和後頸是垂直的,後腦、後頸、直到尾椎骨爲止,呈一直線。不要彎腰駝背,也不要左曲右歪;坐的時候頭頂與上空呈一條垂直線,不要低頭或仰頭,下半身最好將雙腿盤起,如果不能盤腿,交叉坐或者坐在椅子上也是可以的。雙手的手心朝上,左手掌在上,右手掌在下,重疊置于腿上;然後輕合嘴唇、舌頭輕抵上颚、輕扣上下牙齒,眼球放松,兩肩、兩臂、兩手均不用力,腰部挺直,小腹放松;這是最正確的姿勢。
(二)調息
正確的坐姿,可以使身體穩定、心念集中,全身的氣脈循環更爲通暢。重心的感覺,不在頭部或上身,而是在臀部和墊子之間,身體其他的部分則不去管它。眼睛可以閉著,但是這樣很可能會打瞌睡、有幻像、有幻境、有雜念、有昏沈,那麼,可以將眼睛睜開百分之二十,但是,睜開眼睛不是要看什麼東西,或者用耳朵去聽什麼,只是睜開而已,眼前的東西不需要去注意它。要練習將我們的心,用來享受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。能夠如此,心有所寄,就不會用眼睛去看,用耳朵去聽了。
呼吸的感覺是在鼻孔的前端部位,但是不要特別去留心呼吸在進鼻孔之後是進到肺部或進到哪裏;就是自然的平常呼吸,不要控製它,不要故意使得呼吸快或慢、深或淺,只要知道有呼吸出及呼吸入的感覺就好。這時你的心,就好比站在電影院門口的收票員,收到一張票,就讓一個人進去,至于進去之後是坐在哪一個位置上,那就不是收票員該管的了。
有的人想控製呼吸,希望呼吸越長越好,越深越好,這不但沒有必要,而且會引起呼吸不順、胸悶氣塞的副作用;也有的人呼吸時注意小腹,最初開始能夠感覺到小腹在蠕動,但是,這只能使心一時間安定下來,卻沒有辦法入定和開智慧。所以,當橫隔膜下降時,呼吸的深度可能會使小腹起伏蠕動,但不要試著用意志去控製它蠕動,只曉得呼吸的感觸是在鼻孔就好。也許有人已經習慣呼吸在小腹的蠕動,並且心境平靜,那麼可以暫時用它,直到你的心已安定之後,就不要再去注意小腹了。
每次開始打坐,都要把姿勢坐好,這是調身。坐好之後覺得身體很舒暢,然後曉得呼吸,享受呼吸,知道自己的身體在打坐,而呼吸只是身體的一部分,所有的感覺也都只是身體的一部分,不需要特別去注意某一或某些部分。
不去特別注意局部或局部的狀況,不被身體的狀況、環境的狀況以及心裏的狀況困擾,還是保持清明的心,知道自己的身體是在打坐,這是「默」;曉得身體在打坐,清楚地知道身體及周遭環境的狀況,也覺察到心裏所産生的雜念妄想,則是「照」。很清楚的知道身體在打坐,也知道身體上的狀況,但是不去管它,這便是「默照同時」。
(叁)調心
默照修行法有四個調心的層次:
1.收心
把心從緣過去境以及緣未來境的狀況,收到緣現在境的這一點上。舍下過去境及未來境,是「默」,緣現在境是「照」。
2.攝心
是將收回的心攝于現前正在用的方法上。也就是把心從過去境及未來境中收回來,只緣現前境之後,進一步將現前境的範圍縮小,對于現前環境裏所發生的種種狀況,雖然可能都看得到、聽得到,但是不要被它們所影響而生起情緒反應。接著,很清楚地把現在的這一念,既不被雜念、妄想、瞌睡所困擾,也不要跟雜念、妄想、瞌睡纏鬥,只要把心輕松而又綿密地用在方法上,其他的問題就不會産生了。不跟雜念、妄想、瞌睡纏鬥是「默」,把心用在方法上是「照」。
3.安心
是將心念安住于正在用的方法上。此時的心,已經可以不受身心環境的各種狀況所影響,平穩、安定、持續地在用方法。很清楚知道自己是在打坐,也清楚知道自己已在平穩、安定的狀況中打坐。清楚知道就是「照」,平穩安定則是「默」。
4.無心
是放下一切攀緣心,既不執妄境也不求真境,但仍如常人一般的生活,這便是《金剛經》的「無住生心」,亦即《六祖壇經》的「無念心」、「無相心」。從安心而至無心,是持續用功,不斷地放舍諸相,一直到了無心可安亦無相可舍的狀況。在這過程之中,收心的層次要舍過去、未來;攝心的層次要舍雜念、妄想;安心的層次要舍身心環境正在發生的狀況;無心的層次要舍妄、舍真,不執有無兩邊,也不著中間。一如〈永嘉證道歌〉所說的「不除妄想不求真」,但也不是躲在無事窟中享受安逸,而是隨緣攝化,悲智無量。
二、態度
修習默照禅必須遵守的基本態度有叁,那就是:發大悲心,放舍諸…
《聖嚴法師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