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盜是出于不勞而獲的心,因此,對于一些不願好好地修行,卻想頓悟成佛的人,稱爲偷心的人。如果不能腳踏實地,老想占人便宜,專門在期待奇迹,就是很危險的偷心了,因爲那跟因果律不相應。偷盜是惡業,必將得惡果。
(3)戒妄語
言而非實是「妄語」,語中有刀是「惡口」,挑弄是非是「兩舌」,淫詞穢言是「绮語」,這四類都屬于妄語。
妄語也包括自妄語、教人妄語、聞說妄語而生歡喜。其動機性質與前二戒類似,所以既傷慈悲心也損智慧心。妄語的人,必然自食惡果。
(4)戒邪淫
凡是不穩定、不正常,不受法律、風俗所認可的性行爲,皆名爲邪淫;此對個人的身心、家庭、社會,均能造成失衡現象。在精進禅修期間不得行淫欲,稱爲修梵行,在平常生活之中的在家人,則應遵守不邪淫。若修禅定,須修梵行。梵天行是色界天人,住于定境,自然沒有欲界衆生的淫行,如有淫欲,縱入禅定,必落魔境。
平常人在打坐時,生理上可能會有性沖動的現象,這種反應,對于血氣方剛的年輕男子,往往會無法控製。可以用禅修的方法化解,或用勇猛精進、參話頭,乃至大聲的參問,性沖動便會消失。默照的方法亦最有用──只曉得自己的身體在打坐,不要特別去留意身體某一部分或任何部分的狀況,漸漸地這種性反應的感覺就會消失。如果性的反應非常強烈,根本無法安心打坐,則可以慚愧心及快動作來拜佛,拜到全身是汗,性的沖動也就自然化解了。
(5)戒飲酒
酒精本身不是罪惡,飲酒的人可能酒後亂性而造作惡業。經典中曾有一個例子:有一位居士,由于誤將一大碗酒當做涼水喝光,便酒性大發,失去理智,見鄰居的雞跑進他家,便抓起來殺了、煮了,當作下酒的菜;鄰女來問他,有見到她養的雞嗎?居士說沒有,又見鄰女貌美,便強暴了她。這則故事是說,由于飲酒,竟然使這位居士連續犯下了偷盜、殺生、妄語、邪淫的四條重戒。
在精進禅修期間,由于禅修規則,故不可能違犯以上的五戒,然而回到平常生活環境之後,若不隨時提醒自己是在修行,就難免會偶爾違犯。假如違犯了,應當懇切忏悔,若能如此,犯戒的機會便越來越少,成爲一個五戒清淨的修行人了。
(叁)定增上
「定增上」又叫做「禅定增上」,可分爲兩大類:1.次第禅定,就是九次第定,是慢慢的由修四禅八定而修得第九解脫定。2.頓悟禅定,則不講次第,不立文字、直指人心,是指中國的禅宗所傳。次第禅定一定是在打坐時用的,有它的時段性,也就是說不打坐時,不在專一修定的時間內,就不算是在定中。次第禅定是小乘禅法,此處暫不論。
1.四種大乘禅法
依據中國天臺智者大師《摩诃止觀》介紹的大乘禅法,共有四類,稱爲「四種叁昧」:
常坐叁昧,
常行叁昧,
半行半坐叁昧,
非行非坐叁昧。
《六祖壇經》所主張的「一行叁昧」,即屬于第四類的「非行非坐叁昧」,又可名爲「隨自意叁昧」,因爲《六祖壇經》的〈定慧品〉有雲:「一行叁昧者,于一切處,行、住、坐、臥,常行一直心是也。」什麼是「一直心」呢?即是「于一切法,勿有執著。」如何是沒有執著呢?即是「于念而無念」、「于相而離相」、「念念之中,不思前境」名爲「無相」。也就是說,一行叁昧的一直心,便是無念、無相、無住,是不論何時何處,于日常生活的四大威儀之中,皆可修行的一種大乘禅法。六祖惠能大師自己,就是修一行叁昧,所以他也以之傳授弟子。
2.默照禅法的定境
從六祖惠能的傳記資料,很難證明他曾打坐。不過,《六祖壇經》的〈坐禅品〉中有雲:「此門坐禅,元不著心,亦不著淨,亦不是不動。」「外于一切善惡境界」便是坐禅,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便是禅修方法。而在六祖惠能之前的中國禅師們有打坐,惠能之後的禅師們也都有打坐。
默照禅法雖于十二世紀由宏智正覺禅師提倡,但默照禅法的源頭,主要便是出于六祖惠能禅師一行叁昧的坐禅法門。現在介紹如下:
(1)不著心
不執著虛妄心,實際上就是「放舍諸相,休息萬事。」當發現妄念時,不討厭、不怨恨、不排斥、不喜歡。發現有妄念,那很好,勿拒勿迎,那就是不著心;不要將妄念當成對象,妄念就不是問題了。普通人在練習修行時,要完全沒有妄念是不可能的,只要不管妄念,回到默照的方法,妄念就會愈來愈少。
(2)不著淨
欣淨厭垢是分別心,取淨舍垢是執著心,將心待悟是生死心。故在用默照禅法時,「默」是不著一法,「照」是全體齊收,沒有善不善法的分別之思,只有我在打坐的一個念頭。遇到壞狀況不用煩惱,遇到好狀況不用高興,心中朗然,不受影響,該坐就坐,該起便起;有雜念無雜念,皆不在乎,只管默而常照,照而常默,既不見心淨,亦不見不淨,淨與不淨,都是平等。
(3)不著不動
「不動」有兩層意思:一種是不動情緒的智慧心,另一種則是心止于一念的禅定境。《金剛經》的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不是住于禅定的不動心,而是不動情緒、執著的智慧心。入了一般的次第禅定後,身不動、心不動──身不動是坐姿,心不動是住于靜境。禅宗的坐禅,不是教人「常坐不動」,亦不是教人「看心觀靜」,乃是于相而不著相,于念而離于念,念念之中不思前境。知有相是照,不著相是默;知有念是照,離于念是默;念念分明是照,不思前境是默。因此可知,默照禅法的源頭,是與《六祖壇經》接軌的。
不論是次第禅定或大乘禅法,「舍」了一境又一境,乃是基本原則。例如:四禅中有離生、離喜、舍念、無相等,都是在進入一種定境後,便當舍離,始能更上一個層次。逐層的舍,連四無色定也舍掉,即成爲是舍無可舍的涅槃境──其實沒有涅槃,乃是不住于境,故大乘禅法要講無住。《金剛經》說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執著定境的不動相,也是虛妄境。因此,《六祖壇經》主張「定慧一體」,也就是說,大乘的禅定和智慧是不一不二的,是體用不離的。
定是默,慧是照,定慧一體,即是默照同時。
(四)慧增上
慧,梵文稱之爲般若,這和英語中的Wisdom,以及中國人用的智慧,意思稍有不同。我曾經說過,智慧的梵名是般若,它不是知識、不是經驗、不是學問,而是無我的態度。
1.佛法根本即智慧
智慧增上,雖列于第四項,其實,第一信增上,即需信佛的正見,也就是依佛的智慧,來指導我們信什麼──信叁寶、信自性即佛性;持什麼戒──有七衆聲聞戒及大乘菩薩戒;修什麼定──有世間定、出世間定、如來定,亦即四禅八定、九次第定及一行叁昧等大乘禅法。如果缺乏正見,前面叁種增上都會有問題,就有麻煩了。那便可能變成了迷信,可能是持狗戒、牛戒、魚戒等的苦行外道,也可能是修習與貪瞋等夾雜的邪定了。所以在四種增上之中,均以慧增上爲依准,行者未開慧眼之前,須援用佛菩薩及諸善知識的智慧,來修前叁種增上,待開了慧眼之後,仍以和佛菩薩及諸善知識相應相同的智慧,繼續圓滿四種增上功德。
從禅宗《六祖壇經》的〈般若品〉中見到:「菩提般若之智,世人本自有之,只緣心迷,不能自悟,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。」又說:「一切般若智,皆從自性而生,不從外入。」「一切時中,念念不愚(迷),常行智慧,即是般若行。」又說:「般若無形相,智慧心即是。」「前念著境即煩惱,後念離境即菩提。」「當用大智慧,打破五蘊煩惱塵勞。」
由《六祖壇經》中所明的般若智慧,即是菩提的異名,亦是悟見自性的功能、是不執著諸境的覺照力用。智慧是離相而無相的,因爲離一切相,所以能如《心經》所說的: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這便是慧增上,亦即六波羅蜜中的智慧波羅蜜。也可以說,佛法的根本,就是智慧。世間的一切知識、學問、聰明、才智,雖是有用,卻不能破除煩惱,唯有離諸相、離執著的般若智,才是波羅蜜多(度脫),才能開悟而出迷愚的世間。
2.般若爲基,信戒定相依相生
因此,在釋迦牟尼佛悟道成佛之前,這世間尚無般若智慧,在佛悟道之時的能悟之心便是智慧心,成道之後所說的一切教法,都是從佛的大覺智海中流露出來,我們後世的一切佛弟子,皆因佛的智慧之教而獲大利益,甚至也能開發各自心中的本有佛性,也是仰賴佛智的引導而浴于佛的大智海中了。
四種增上,以信增上爲方向和目標,以戒增上爲行爲的准則,以定增上爲修叁昧的方法,以慧增上貫串悟前悟後。這四種增上是相互依存的,四者若缺其一,便不是正確的佛法。
有些人爲了求財、求子、求壽、求官運等而到神祠、神宮、鬼靈顯現處許願拜祭,那是民間信仰,不是正信的佛教,因其缺少戒定慧的叁種增上。
有些人與佛教徒相同,也持五戒,目的是爲現世福澤,稱爲人天善法,不是正確的佛教。因其缺少對叁寶的信心,未曾修習禅定,未與佛法的智慧相應。
有些人修習禅定的目的,或是爲了健身,或是爲求神通。其結果,禅修的道場,變成了健康中心;禅修的方法,變成了魔術棒;禅修的人士,變成了氣功師及魔術師。最危險的是修定入魔,自稱是神再來、是佛菩薩化現,說得好聽是新興宗教的創教主,說得不好聽,則是巫筮性質的江湖術士。
幾年前,臺灣有位中學教員突然變成了一位教主,他叫他的幾十戶信徒們移民到美國德州的一個小鎮,准備乘飛碟升天。這使得臺灣、美國的新聞媒體和警察單位都很緊…
《聖嚴法師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