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張,就怕他們像幾年前的人民廟教派那樣集體自殺。後來,約定的日子過了,並沒有上帝真的來接他們升天,也就不了了之了。
修習禅定,假如不用佛法的智慧作指導,最高點也可能獲得四禅八定,但卻極可能有許多的副作用産生。只要心裏有所期待,就會有狀況發生,有的是神經錯亂,有的則是一些幽靈或靈體趁機而入。因此,遇到任何身心的狀況時,都要「放舍諸相、休息萬事」,這是最安全的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就是《金剛經》的智慧所見。
3.智慧是無我的態度
智慧不是知識、學問、經驗,而是一種無我的態度,但是真正要具備無我的態度是相當難的,常人必須要練習修行的方法。如果不透過方法的修行,而自以爲已有無我的態度者,就是常人口頭所說的:「我不在乎人家怎麼看我、怎麼說我的!」「我絕對不是爲我自己設想的!」「我全部都是爲了你們!」這就是一種傲慢心。或者說:「我沒關系的啦,我真的什麼也不懂!」「我不重要的啦,真的不要把我算在裏面!」則是一種自卑心。很多人誤以爲傲慢心與自卑心便是無我的態度,那是錯的。
根據《六祖壇經》所講,般若和智慧既是一種修行的方法,也是一種修行的體驗。沒有開悟的人,用它作爲方法;開了悟的人,它就是經驗。怎麼說呢?《六祖壇經》的〈般若品〉裏用叁個名詞,形容摩诃般若波羅蜜:「無住、無往、亦無來,叁世諸佛從中出。」無住,是不住于現在;無往,是不執著過去;無來,是不執著未來。如果具足了這叁種心,就等于超越了時間上的現在、過去、未來,不受叁世所限,便是大智慧者,便能與叁世諸佛同起同行,叁世諸佛即在現前的一念心中。
有的人想象力很豐富,認爲真能與叁世諸佛牽著手同行,想象之中真是太微妙、太有意思了,其實這只是對大智慧心的一種形容,因爲沒有執著,所以智慧心的功能「豎徹叁世際限,橫遍十方涯畔」。
只有此心徹底的不住于過去,不住于現在,不住于未來,才能夠絕對的自由自在,這個時候稱它爲「無心」。不過,當你在練習用方法時,可以先有現在,而不管過去,不管未來。念念念于現在,念念放下現在,這便是不住于過去,不住于未來,也不住于中間的現在,這就是「中觀」,亦名「空觀」。此心如《六祖壇經》所雲:「于一切法上,無有執著」,亦即一行叁昧。
《六祖壇經》的這個觀點和《金剛經》所雲:「過去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現在心亦不可得。」是相同的。過去的已經過去,未來的還沒有開始,現在的這一念,介于過去及未來之間,既無過去及未來,現在這一念縮短到極限,也是不存在的。若從智慧之心所見,念念只見過去的前塵及未來的夢景,現在的狀況並不存在。凡夫不能親證,因此,要用禅修方法來體驗它,體驗念念不住,念念不牽挂前塵,不憧憬後影,也不住于現在極短的一點,這實際上就是修剛才所講中觀、空觀、一行叁昧。初用功時的下手處,仍得要隨時隨地練習在方法上,不論有什麼好的、壞的,以及各種各樣的心身狀況反應時,都不要去執著它,放舍諸相,只住于方法;當把方法用到既不執著前、也不執著後的時候,那就可以連中間的現在也不執著了。不過,沒有執著叁世的情緒心,仍有如實應用的智慧心。至此便可了解《金剛經》所說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的深意了。
4.無念、無憶、無著
此外,《六祖壇經》的〈般若品〉裏,還有叁個名詞是可用在方法上的,那就是無念、無憶、無著。它的原文文句是:「智慧常現,不離自性;悟此法者,即是無念、無憶、無著,不起诳妄。用自真如性,以智慧觀照,于一切法,不取不舍,即是見性成佛道。」這是說,每一個人的智慧,是經常現成的,因其未離每一個人的自性。若能悟得這個智慧之法,即是由于無念、無憶、無著;悟後的智慧之心,便是無念、無憶、無著、不起诳妄。所以真如自性之用,即是智慧觀照的功能。如何才算是智慧觀照?那是「于一切法,不取不舍。」也即是放舍諸相而至舍無可舍,連舍亦舍,那就能夠見性成佛了。
現將無念、無憶、無著的修行方法,條列說明如下:
(1)無念
即是念念于念而無念,即是把心系于方法,也是妄念,是以方法的妄念取代散亂的妄念,既不住于散亂的妄念,也不執著方法的妄念。有散亂的妄念時,就用方法的妄念;沒有散亂的妄念時,連用方法的念頭也是該舍的妄念。當在執著妄念之心,成了不取不舍之心,便是無念的智慧心現前。
(2)無憶
就是不要回顧,剛才使用修行方法的這個念頭,只要一回顧,便成攀緣過去,那就離開了正在使用的方法而成了妄念。因此,已經過去的念頭究竟是怎麼樣,不要去回顧它,不論是好的、不好的,均不要執著牽挂,不取不舍,便是如實的以智慧觀照。
(3)無著
也就是不要有取舍心,既不要執著诳妄的散亂心,也不要執著使用方法的專注心;既不要執著使用方法的專注心,也不要執著方法綿密時的統一心;既不要執著與宇宙化合的統一心,也不執著純淨自在的解脫心。到了此時,才是不取不舍的大智慧心現前。
其實,無念、無憶、無著的不取不舍心,就是默照同時的大智慧心,既然是默,當然要晦、要隱,可是心裏非常清楚,這就是照。只是對于身心環境的一切現象,雖會如實因應,但已不起诳妄的自我執著心,這就是默照同時。這種默照同時的工夫,其實也就是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的境界。
叁、保任(四種輔助法門)
前面已經解釋了四種增上,接下來將陸續說明四種增上的四種輔助法門:
(一)以求法聞法心,來堅固信心增上。
求法聞法,乃是修學佛法者的基本工作,因爲信心的成長,要靠多聞熏習、親近善知識、遠離惡知識,求法聞法依教奉行,便可由仰信、解信,而至于證信。
修學佛法的第一個基本的原則,就是要將信心建立起來。如果信心不堅定,其他的都談不上。
「信」有許多的層次:
1.迷信
第一個層次是「迷信」。也就是自己不知道、不清楚,不管是什麼,只要有人相信,我也跟著相信,是盲目的信仰。所謂不清楚,也就是沒有一定的道理,就是「人雲亦雲」,人家信,自己也跟著去信。還有信的目的不純粹、不清淨,是爲了得到不合理的利益,而相信一樣東西或者是人、或者是無形的鬼神。所謂不合理,就是不合因果、不合邏輯。像這種信仰,就是民間信仰的層次。
迷信並不等于沒有用,迷信也可以有若幹的功能。但是因爲它不合理,所以有後遺症;因爲不合理,所以未必見得有用。如果真的有一些用處,也只是寅吃卯糧,只是借貸的性質。借了高利貸,借了多少錢,將來要還的錢更多,雙倍以上的還。
2.仰信
第二個層次是「仰信」。仰信是聽著可信的人,譬如聽釋迦牟尼佛說,或者是聽某某善知識說修行有用、說佛經怎麼講、說修行禅法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,那是我們自己不知道、不清楚的道理,只是聽到對方講,因爲我們相信這些人的人格,我們相信這些人不會說謊、不會騙我們,于是我們相信,這就是仰信。也就是說自己是不清楚的、不了解的、不明白的,但是有比我們智慧更高的人,他們福德智慧都超過我們,值得我們相信他們講的話,我們接受他們講的法,他們信了我們也跟著信,這個叫仰信。
我們對于佛菩薩和所謂神明的崇拜,往往也都是在這個階段。在「仰信」的階段,對象並不一定,凡是他有特殊的技巧、技能,或者是他的成就特別高、特別大,我們一般的人做不到,就會對他産生崇拜的信仰。這種好不好呢?很好啊!雖然我們做不到,但是見賢思齊也不錯的。
3.解信
第叁個層次是「解信」。解是理解的意思。從道理上能使你覺得這是值得可信的、講得通的,而且正是你需要知道、所向往的,而其他的人沒有講過,只有佛經裏面講了,或者是在大善知識寫的佛書之中講了,因此你就相信。從文字、書本、理論而進入佛法之門,這些都是解信。
仰信比較容易,解信要花時間研究以及理解。有很多的學問家或知識份子,都是從「解」而進入佛門。禅宗主要是靠證信而不是解信。可是證信如果沒有解信的基礎,這個證可能有問題。切切不可以不懂佛法、不懂佛經,而以自己修行的體驗來解釋佛經,那就是以外道見來看佛法的正知正見,也就是用非正見來解釋佛法,而就把佛法變成了外道法。
重視禅修的人,不一定要去做學問家,不一定要去考證,從文字上來做整理,從資料上來做彙整、研討、探索,不一定!但是正確的、基礎的知見還是要有。所以解信是不論是誰,不論是哪一宗、哪一派,這是共同的基礎。然後才能夠談到證信。
4.證信
第四個層次是證信。也就是說,學習了解的同時也照著去做。照著做的時候,做多少就兌現多少,這樣子會覺得:「真有用!」有用,就會産生信心。
所以證信是通過自己的體驗,無論在生活上或是自己禅修的過程中實際體驗佛法,用佛法的觀念和方法照著去做;在生活中得到利益,在身心的健康得到受用,待人接物得到好處。對于生存環境的看法、想法和體驗,跟過去完全不一樣了,這就是讓我們得自在、得解脫,這就是慈悲和智慧的現前。而究竟是誰在修?誰在用?誰得利益?是自我得利益,自我得解脫。以自我得到的利益,再分享給和我們相關的所有的人,或者是我們能夠接觸到的所有的人。
凡是用佛法自利而又利他,那是真正的已經體驗到、得到佛法的利益,會讓…
《聖嚴法師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