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张,就怕他们像几年前的人民庙教派那样集体自杀。后来,约定的日子过了,并没有上帝真的来接他们升天,也就不了了之了。
修习禅定,假如不用佛法的智慧作指导,最高点也可能获得四禅八定,但却极可能有许多的副作用产生。只要心里有所期待,就会有状况发生,有的是神经错乱,有的则是一些幽灵或灵体趁机而入。因此,遇到任何身心的状况时,都要「放舍诸相、休息万事」,这是最安全的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就是《金刚经》的智慧所见。
3.智慧是无我的态度
智慧不是知识、学问、经验,而是一种无我的态度,但是真正要具备无我的态度是相当难的,常人必须要练习修行的方法。如果不透过方法的修行,而自以为已有无我的态度者,就是常人口头所说的:「我不在乎人家怎么看我、怎么说我的!」「我绝对不是为我自己设想的!」「我全部都是为了你们!」这就是一种傲慢心。或者说:「我没关系的啦,我真的什么也不懂!」「我不重要的啦,真的不要把我算在里面!」则是一种自卑心。很多人误以为傲慢心与自卑心便是无我的态度,那是错的。
根据《六祖坛经》所讲,般若和智慧既是一种修行的方法,也是一种修行的体验。没有开悟的人,用它作为方法;开了悟的人,它就是经验。怎么说呢?《六祖坛经》的〈般若品〉里用三个名词,形容摩诃般若波罗蜜:「无住、无往、亦无来,三世诸佛从中出。」无住,是不住于现在;无往,是不执着过去;无来,是不执着未来。如果具足了这三种心,就等于超越了时间上的现在、过去、未来,不受三世所限,便是大智慧者,便能与三世诸佛同起同行,三世诸佛即在现前的一念心中。
有的人想象力很丰富,认为真能与三世诸佛牵着手同行,想象之中真是太微妙、太有意思了,其实这只是对大智慧心的一种形容,因为没有执着,所以智慧心的功能「竖彻三世际限,横遍十方涯畔」。
只有此心彻底的不住于过去,不住于现在,不住于未来,才能够绝对的自由自在,这个时候称它为「无心」。不过,当你在练习用方法时,可以先有现在,而不管过去,不管未来。念念念于现在,念念放下现在,这便是不住于过去,不住于未来,也不住于中间的现在,这就是「中观」,亦名「空观」。此心如《六祖坛经》所云:「于一切法上,无有执着」,亦即一行三昧。
《六祖坛经》的这个观点和《金刚经》所云:「过去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,现在心亦不可得。」是相同的。过去的已经过去,未来的还没有开始,现在的这一念,介于过去及未来之间,既无过去及未来,现在这一念缩短到极限,也是不存在的。若从智慧之心所见,念念只见过去的前尘及未来的梦景,现在的状况并不存在。凡夫不能亲证,因此,要用禅修方法来体验它,体验念念不住,念念不牵挂前尘,不憧憬后影,也不住于现在极短的一点,这实际上就是修刚才所讲中观、空观、一行三昧。初用功时的下手处,仍得要随时随地练习在方法上,不论有什么好的、坏的,以及各种各样的心身状况反应时,都不要去执着它,放舍诸相,只住于方法;当把方法用到既不执着前、也不执着后的时候,那就可以连中间的现在也不执着了。不过,没有执着三世的情绪心,仍有如实应用的智慧心。至此便可了解《金刚经》所说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的深意了。
4.无念、无忆、无着
此外,《六祖坛经》的〈般若品〉里,还有三个名词是可用在方法上的,那就是无念、无忆、无着。它的原文文句是:「智慧常现,不离自性;悟此法者,即是无念、无忆、无着,不起诳妄。用自真如性,以智慧观照,于一切法,不取不舍,即是见性成佛道。」这是说,每一个人的智慧,是经常现成的,因其未离每一个人的自性。若能悟得这个智慧之法,即是由于无念、无忆、无着;悟后的智慧之心,便是无念、无忆、无着、不起诳妄。所以真如自性之用,即是智慧观照的功能。如何才算是智慧观照?那是「于一切法,不取不舍。」也即是放舍诸相而至舍无可舍,连舍亦舍,那就能够见性成佛了。
现将无念、无忆、无着的修行方法,条列说明如下:
(1)无念
即是念念于念而无念,即是把心系于方法,也是妄念,是以方法的妄念取代散乱的妄念,既不住于散乱的妄念,也不执着方法的妄念。有散乱的妄念时,就用方法的妄念;没有散乱的妄念时,连用方法的念头也是该舍的妄念。当在执着妄念之心,成了不取不舍之心,便是无念的智慧心现前。
(2)无忆
就是不要回顾,刚才使用修行方法的这个念头,只要一回顾,便成攀缘过去,那就离开了正在使用的方法而成了妄念。因此,已经过去的念头究竟是怎么样,不要去回顾它,不论是好的、不好的,均不要执着牵挂,不取不舍,便是如实的以智慧观照。
(3)无着
也就是不要有取舍心,既不要执着诳妄的散乱心,也不要执着使用方法的专注心;既不要执着使用方法的专注心,也不要执着方法绵密时的统一心;既不要执着与宇宙化合的统一心,也不执着纯净自在的解脱心。到了此时,才是不取不舍的大智慧心现前。
其实,无念、无忆、无着的不取不舍心,就是默照同时的大智慧心,既然是默,当然要晦、要隐,可是心里非常清楚,这就是照。只是对于身心环境的一切现象,虽会如实因应,但已不起诳妄的自我执着心,这就是默照同时。这种默照同时的工夫,其实也就是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的境界。
三、保任(四种辅助法门)
前面已经解释了四种增上,接下来将陆续说明四种增上的四种辅助法门:
(一)以求法闻法心,来坚固信心增上。
求法闻法,乃是修学佛法者的基本工作,因为信心的成长,要靠多闻熏习、亲近善知识、远离恶知识,求法闻法依教奉行,便可由仰信、解信,而至于证信。
修学佛法的第一个基本的原则,就是要将信心建立起来。如果信心不坚定,其他的都谈不上。
「信」有许多的层次:
1.迷信
第一个层次是「迷信」。也就是自己不知道、不清楚,不管是什么,只要有人相信,我也跟着相信,是盲目的信仰。所谓不清楚,也就是没有一定的道理,就是「人云亦云」,人家信,自己也跟着去信。还有信的目的不纯粹、不清净,是为了得到不合理的利益,而相信一样东西或者是人、或者是无形的鬼神。所谓不合理,就是不合因果、不合逻辑。像这种信仰,就是民间信仰的层次。
迷信并不等于没有用,迷信也可以有若干的功能。但是因为它不合理,所以有后遗症;因为不合理,所以未必见得有用。如果真的有一些用处,也只是寅吃卯粮,只是借贷的性质。借了高利贷,借了多少钱,将来要还的钱更多,双倍以上的还。
2.仰信
第二个层次是「仰信」。仰信是听着可信的人,譬如听释迦牟尼佛说,或者是听某某善知识说修行有用、说佛经怎么讲、说修行禅法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,那是我们自己不知道、不清楚的道理,只是听到对方讲,因为我们相信这些人的人格,我们相信这些人不会说谎、不会骗我们,于是我们相信,这就是仰信。也就是说自己是不清楚的、不了解的、不明白的,但是有比我们智慧更高的人,他们福德智慧都超过我们,值得我们相信他们讲的话,我们接受他们讲的法,他们信了我们也跟着信,这个叫仰信。
我们对于佛菩萨和所谓神明的崇拜,往往也都是在这个阶段。在「仰信」的阶段,对象并不一定,凡是他有特殊的技巧、技能,或者是他的成就特别高、特别大,我们一般的人做不到,就会对他产生崇拜的信仰。这种好不好呢?很好啊!虽然我们做不到,但是见贤思齐也不错的。
3.解信
第三个层次是「解信」。解是理解的意思。从道理上能使你觉得这是值得可信的、讲得通的,而且正是你需要知道、所向往的,而其他的人没有讲过,只有佛经里面讲了,或者是在大善知识写的佛书之中讲了,因此你就相信。从文字、书本、理论而进入佛法之门,这些都是解信。
仰信比较容易,解信要花时间研究以及理解。有很多的学问家或知识份子,都是从「解」而进入佛门。禅宗主要是靠证信而不是解信。可是证信如果没有解信的基础,这个证可能有问题。切切不可以不懂佛法、不懂佛经,而以自己修行的体验来解释佛经,那就是以外道见来看佛法的正知正见,也就是用非正见来解释佛法,而就把佛法变成了外道法。
重视禅修的人,不一定要去做学问家,不一定要去考证,从文字上来做整理,从资料上来做汇整、研讨、探索,不一定!但是正确的、基础的知见还是要有。所以解信是不论是谁,不论是哪一宗、哪一派,这是共同的基础。然后才能够谈到证信。
4.证信
第四个层次是证信。也就是说,学习了解的同时也照着去做。照着做的时候,做多少就兑现多少,这样子会觉得:「真有用!」有用,就会产生信心。
所以证信是通过自己的体验,无论在生活上或是自己禅修的过程中实际体验佛法,用佛法的观念和方法照着去做;在生活中得到利益,在身心的健康得到受用,待人接物得到好处。对于生存环境的看法、想法和体验,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,这就是让我们得自在、得解脱,这就是慈悲和智慧的现前。而究竟是谁在修?谁在用?谁得利益?是自我得利益,自我得解脱。以自我得到的利益,再分享给和我们相关的所有的人,或者是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所有的人。
凡是用佛法自利而又利他,那是真正的已经体验到、得到佛法的利益,会让…
《圣严法师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