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圣严法师教默照禅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我们不仅对三宝产生信心,也会对自己产生信心。因为只要用、只要练,就能够成功、能够得到利益。因此我们自己的身心就是一个道器,就是一个练习、修持、弘扬、护持佛法的工具,我们就会相信自己是很重要的,能够修学佛法、能够弘扬佛法、能够实证佛法。

  

  我们自心中如果证信完成了,或者是证信生起的时候,我们自心就是和谐的,就是和合的。我们的自心没有矛盾冲突,跟外境也就没有矛盾冲突,都是和合、和谐的。进一步而言,因为没有自我的执着,没有自我的棱角,因此和任何人事物都能够相应。因为没有自我中心,只有众生而没有自我,如此,自己就和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,这叫做「一体的三宝」。

  

  如果我们修行佛法而进到证信层次的话,心外没有三宝,自心就是三宝,这个时候是不是说我们不要拜佛了?不要看经了?也不要供僧了?错!自心本身就是三宝,当然你会自然而然的信佛、学法、敬僧,否则的话,你就是在自己否定自己了。

  

  (二)以知过忏悔心,来保护持戒清净。

  

  知过忏悔,乃是用忏悔心来扶助戒增上,因为凡夫受了戒,随时还会犯错,如何弥补犯错的行为?便是要忏悔。在声闻戒的忏悔,主要是针对身口二业的恶不善行及恶律仪要忏悔;大乘菩萨戒的忏悔,包括身口意三业的恶不善行及恶律仪,都要忏悔。声闻戒在于长养出离心,菩萨戒重在长养无上菩提心。

  

  持戒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修行禅定成功,可是持戒而不犯戒是很难的,也就是说接受了戒的准则和规定之后,常常还是会犯错的。因此,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中说:「有戒可犯是菩萨,无戒可犯是外道。」犯戒之后要以忏悔心来修补。一次次的犯戒,一次次的忏悔;一次次的忏悔,一次次的改善,终至于持戒清净。声闻戒的忏悔方式,有犯小错的自责己心忏悔、得罪了某一个人时的当面对首忏悔、犯了稍大的过失须在三人中忏悔、犯了大过失则要在十人或二十人前忏悔。大乘菩萨戒的忏悔方式,则有自责己心忏悔、在佛菩萨像前忏悔,乃至要礼三世诸佛,恳切忏悔,直到见光、见华等瑞相现前,始知罪已忏除。

  

  不一定要犯了什么重大的过失,才需要忏悔,而是随时要存忏悔的心。因为不仅今生曾犯的过失,往往已经忘了,何况过去世的无量劫来,有许多许多的行为是不正确的,有意无意,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。有的是因贪心,有的是因瞋心,有的是因愚痴心;凡是做了害人害己、或知或不知、或忆或不忆的恶事,这都是需要忏悔的。

  

  忏悔,可以使得烦躁、闭塞、不开朗的心,变成清凉、豁达、很舒坦的心。不忏悔,则会使得自己假借理由来推卸责任,而犯下更多的错误;犯了错误还找理由,以为是正当,这就是邪见了。邪见是不知因果、不信因缘,自己造了恶业,还认为是理所当然。

  

  通常的人,都会认为他们自己是个善良的好人,只有受过他人的伤害,自己是不曾伤害过他人的,因为自己从没有做过杀人、放火、强暴、抢劫等的这些坏事。但是,当我们在修行禅定、听闻佛法之后,就会发现自己所犯的错误及过失是满多的,自然而然就会生起忏悔心。因此,忏悔能护持净戒,修习禅定不得力时,要知道忏悔。

  

  在二十世纪的三○年代,日本的帝国主义者,制造了一个「大东亚共荣圈」的好理由,认为中国太穷、太落后了,所以便发动侵略中国的大东亚战争,理由是为了帮助中国人。这样的理由,有点像一个寓言所说:曾有一匹狼,看到有一只羊要过河却过不去,狼就说:「我来带你过河,不带你过去的话,你会不安全,我心里真是不放心。」羊说:「你这么好心,真是谢谢你,可是你怎么带我呢?」狼说:「最安全的就是进入我的肚子,那就会永远安全了。」这似乎很有道理,若要叫那匹狼承认错误而来忏悔,那就难了。除非侵略者受到大挫败,才不得不忏悔,普通人是不容易承认自己错误而愿自动忏悔的。

  

  一般常人,平时不知要忏悔什么?如果遭逢灾病厄难祸事,尤其是中国人,便相信延僧拜一堂什么忏,例如:水忏、大悲忏、梁皇忏之类就没事了,这不是没用,就信仰上这也真的有用;但在祸事过后,又不知要忏悔了。其实,忏悔是日常生活中,随时都该做的,表示对于所犯的过失负责,是诚实的做人原则。

  

  如果在修习禅法之时,心绪不宁,妄想杂念太多,便是心浮气躁的业障现前,此时应当以至诚恳切之心,做忏悔礼拜,一边礼拜,一边口念心系:「弟子某某人,至诚忏悔,先世今生,一切恶业,尽皆消灭。」或者礼诵〈忏悔偈〉:「往昔所造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瞋痴,从身语意之所生,今对佛前尽忏悔。」诵一遍,拜一拜。经过忏悔礼拜之后,心绪就会沉稳,可以顺利打坐了。

  

  以上所说,不论是声闻忏法或是菩萨忏法,都属于有相忏,《六祖坛经》更说有「无相忏」的法门。那是自性已明者,随师称念:「前念、今念、后念、念念不被愚迷染、不被骄诳染、不被嫉妒染,愿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,所有恶业骄诳等罪,所有恶业嫉妒等罪,悉皆忏悔,愿一时消灭,永不复起。」忏者忏其前愆,悔者悔其后过,今已觉悟,悉皆永断。因为「罪性本空由心造,心若灭时罪亦亡。」犯过失造恶业,皆由情执的虚妄之心,迷情不除,业障不消。一旦情消执亡,明心见性,性本空寂,罪亦不存,所以最上的忏悔是无相忏法。但亦切切不可否定有相忏法对于初机修行者的重要性。

  

  (三)以柔软忍辱心,来促进禅定增上。

  

  柔软心即是忍辱般若蜜,似乎与《维摩经》所说的「直心是道场」不一致。

  

  若依《六祖坛经》所解释的「一直心」是「于一切法,勿有执着」,等于就是不受一切境界所动的忍辱心及柔软心。《六祖坛经》中有三处提到「不思善,不思恶」的心,其实也是柔软忍辱的一直心。世界上最柔软的物体是水,修行人最柔软的态度是忍辱,禅修时最有力的工夫是一直心。

  

  水的适应性很强,因为它柔软,所以能适应一切状况,能随机缘而变化多端。常流的溪水,遇到了小石头,它会翻过石头或把石头带着走;遇到了大石头,水就绕过石头从缝里渗透着走;石头太大、太多,形成了堤坝,挡住了去路,水就停在那儿,变成水池、水库,等水慢慢多了之后,再从挡住的那个堤坝上翻过去;如果天旱,太阳强、温度高,水就变成蒸气,升空而去。水就是这个样子,它总是有办法过去的,可以化零为整,也可以化整为零,遇到什么样的环境,它都能以柔软的姿态来如实的因应。

  

  冷天,水会变成冰;热天,水会化为气;在天空,水会变成云雾;遇到冷风,云雾会变成雨、霜、雪。它随时随地都可以变化成不同的形态,但只要一有机会,又可以变回了水。因此,水的本质没有变,永远是水,但是它的形态可以千变万化,也可以根本不变,只是为了适应环境的状况而暂时改变了形状,这就是可资禅修者们学习的柔软心、忍辱心、一直心。

  

  默照禅的练心过程是:放松身心、收心摄心、集中心、统一心,放下统一心,即是无心。不是像木头、顽石、死人一般的没有心,乃是打破自我情执的烦恼心之后的智慧心及慈悲心。

  

  若要实证无心,必须先以柔软心,修习默照禅法,当在实证无心之后,那就是柔软忍辱心的完成。因为自己没有一定要坚持什么思想、观念、立场,唯一的原则就是对人要有慈悲,对己不起烦恼。对自己不起烦恼是解脱自在,对人要有慈悲则是利益众生。为了利益众生而自己不起烦恼,便是利人利己的菩萨行,为了修持菩萨行,可以千变万化,应人、应物、适应环境,这就是将修行默照禅的柔软心、忍辱心、一直心,用在日常生活中了。

  

  在精进的禅修期间,在禅堂用方法之时,遇到身心上的任何状况,都要用柔软心来面对它、接受它、处理它、不去管它,便是适应它了。对于逆境的状况,要适应它,对于顺境的状况,也用同样的柔软忍辱心来应对它,那才能够默而常照,照而常默,默照同时,超越了好坏得失的情执之心。

  

  象冈道场曾为从台湾来访的八十位信众,办了两天的禅修活动。在那两天之中,有一个节目相当有意思,那是每个人从湖边托着一碗水慢慢地走回到禅堂来,途中不能泼出一滴一点,并且自我约束:「如果流出一滴,就等于丢了一个头。」有的人很贪心,把水装得满满的一碗,走不到几步水就流出一滴,虽然很快走回到禅堂时,但几乎丢了几十个头,这就是心不够柔软,没有耐性的结果。也有人一开始很谦虚,只装了八分满的水,慢慢地走回到禅堂时,一滴也没流出来,这就是用柔软心和一直心的锻炼方法,所得的效果。

  

  (四)以惭愧精进心,来维护智慧增上。

  

  智慧是没有我执的态度。可是,当释迦牟尼成佛之后,也是会说:「我,如来!」或「我,佛!」但这个不是情执烦恼的我,而是智慧慈悲的假名我。为对众生而言,如来还是要以假名讲我。

  

  对于正在修行中的人来说,所谓智慧,应可分成未见佛性之前,以及见了佛性之后的两个段落。

  

  1.因惭愧而生精进

  

  如何养护增上这两个段落的智慧?关键就在「惭愧心」。对于三宝、对于众生、对于自己,应修的未修、应断的未断、已修的不足、已断的未尽,都当感到惭愧。当在尚未开发自己的智慧之前,应当运用佛及诸善知识智慧的教法,精进修习。见性之后,所得的智慧性质,虽与诸佛相同,但所得的智慧力用,仍与诸佛有天壤之别,犹如毛端一滴水与四大海水相比,湿性全同,但量体悬殊。有些狂士,看过一些禅宗语录,就满口的佛言祖语,听起来他们似乎已经大悟彻底,已与诸佛平坐平起。

  

  事实上,如果自己尚未成佛,就用佛的口气训人;自己尚…

《圣严法师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钥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