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未开悟,就用祖师的悟后语卖弄;自己尚不是明眼的善知识,就用善知识的姿态来以盲引盲,这就是不知惭愧的人了。麻烦的是,不知惭愧的人往往未得谓得、未证谓证,也不会再去精进修习了。
《华严经》的〈梵行品〉有句话说:「初发心时便成正觉。」也就是说刚刚发起无上菩提心的人,就已经是成佛了。没有错,成的是因中的佛,不是果上的佛,就像是婴儿刚刚入母胎,已经确定是一个人,但尚不是成人。修行时,如果开了真的智慧,能把自我中心的执着放下,就会体验到无我的空性,就是见到佛性,已经确信自己必将完成佛果,唯距究竟圆满的无上菩提,还有很长很长的道路要走。所以见了性的人,更需要常生惭愧心,常起精进心。
不知惭愧、不能精进的修行人,不是懈怠放逸的懒人,便是得少为足的狂人。所以禅修者必须随时警惕,要不离惭愧心,常保精进心。
2.稳健踏实即足蹈莲华
精进的目的,是为了开启智慧、长养智慧。四种增上,都是精进的范围,四种增上都须以智慧为准则,也都是以开启智慧、长养智慧为宗旨。打坐、拜佛、看经、忏悔、做大布施等每一个项目,也都得精进;每天的二十四小时中,每一小时的每一念,常常在照顾着默照的工夫。中国禅宗的老师们,经常会问说:
「走路的脚跟着地否?」意思是说在每一脚踩下时,脚尖、脚掌、脚跟,是否都是脚踏实地?如果步步着地踏稳,便等于步步足蹈莲华,否则可能步步泥淖,乃至寸步难行了。
有人由于性子急躁、心思散漫、情绪不宁,以致工作时紧张慌乱,左手拿东西,右手丢东西,走路时右脚未踏实,左脚在摇晃。像这种手足无措、六神无主的状况,也可算是脚跟不着地,也不是精进的态度。精进用功的禅修者,应该是在任何状况下,不论快慢缓急,都能保持踏实、稳定、轻松、自然,夙夜匪懈,犹如川流不息。禅修者在修行过程之中,每一念都很清楚地落实在自己的方法上,中国的谚语说:「学问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」精进不是拚命,休息不是放逸;精进是细水长流,休息是养精蓄锐,补充调理。
例如在慢步经行时,每一步都是非常踏实稳健,轻松自然地一步一步往前移动,便不会感到身体有多少重量和负担了,好象一缕棉絮、一片羽毛,在空中随风飘动般的轻灵、柔软。
学会了正精进的用功态度,即使面对再严重的状况、再重大的计画、再复杂的事件,也不会有压力感、不会忧愁、不会着急,只是按部就班、持续不断地、一项一项处理下去。每个人只有一个头、两只手、两只脚,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时,一个人做不完的,当多结合几个人来做,今天做不完的,明天、后天再做;该睡觉时要去睡觉,该用饮食时就去用饮食,遇到困难阻碍,就想办法运用因缘来解决。绝不轻易改变方向,也绝不放弃朝着目标努力的心愿。
3.不放弃也不放逸
养成正精进的习惯,便会将懈怠放逸的各种理由,放在一边,踩稳脚步,继续往前走。例如有一次,我在书桌上发现一只蚂蚁,我的第一个念头是想将它请走,但不知它的家在哪里,便由它自己离开吧!我的桌上有铅笔、纸张、书本,还有几滴从杯子里泼出来的水,我看到这只蚂蚁真有勇气,也有毅力,当它遇到铅笔时,知道过不去了,冲不过去、钻不过去,但绕个圈子就过去了;遇到书本时,用触角试试、探探,用脚掌摸摸、摇摇,没有停下片刻,接着又从书本上爬过去了。然后看到一滩水在那里,先用触角探了探它是什么东西,觉得过不去时,就想绕着水的外周过去,但此时的那几滴水,已经连在一起,将水域的范围拉长、拉大了,蚂蚁跑过来跑过去,碰碰这边、碰碰那边都是水,可是它并不放弃,居然从水面上游过去了。我真是佩服蚂蚁这种坚强的意志力,什么都挡不住它;它不放弃、不放逸,好象也没有慌张和着急,我想我们应该学学这只蚂蚁的精神吧!
正精进的态度,也像《伊索寓言》中龟兔赛跑的故事。乌龟爬得慢,兔子跑得快,但是乌龟脚踏实地,步步为营,锲而不舍,从从容容地走完全程,而兔子心想:「哼,我反正是跑得快的!」跑不了多久就停下来休息睡觉,一觉醒来,发现乌龟已经先到了目的地。我们要学的精进,就是那只乌龟的精神。
四、长养
在说明了默照禅法的修证观念及修证方法,以及信、戒、定、慧的四种增上与保任这四种增上的辅助法门之后,另外要特别一提的是感恩、发愿、回向、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。
(一)感恩
为了饮水思源,我们应对父母、师长、朋友、配偶、子女感恩,应对提供我们修行观念及修行方法的佛法僧三宝感恩,也要对一切众生感恩。最重要的,不仅感恩顺增上缘,也当感恩逆增上缘。
(二)发愿
要发「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」的大菩提愿,要发「自求出离三界生死,出离五趣苦海」的大菩提愿,要发「不为自身求安乐,但愿众皆离苦」的大菩提愿。
(三)回向
愿将自己的禅修功德,上报一切恩,下济众生苦。回向即是分享,以自己的修行所得,让他人乃至一切有缘的众生共同分享,身体力行,自利利人,广种福田,多结善缘。
(四)亲近善知识
我有一个弟子听到《华严经》里一位善财童子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的故事,就对我说:「我也要学善财童子,准备访遍全世界所有的善知识。」有这样好学的心,当然很好,不过,善财童子最初是由文殊菩萨的指点,告诉他去看哪一位,然后再由那一位善知识指导他再去看另一位善知识,如此辗转,一位介绍一位,最后再回到文殊菩萨之前报告说,已经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。这就如同是我把学生送到一个大学,再进一个大学,交给大学部的教授、硕士班的教授、博士班的教授,前一位教授指示去找下一位教授,当他学成之后,又回到我的寺院。所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这样的一种状况,并不是像无头苍蝇那样的到处乱飞乱闯,那就不是遍访善知识的大修行者,而是闯荡江湖的「马溜子」了。
一般的初学者,一定要有一位具德的真善知识,作为依止、亲近、就教的本师,等到一门深入而有了基础之后,才不妨在本师善知识的指导下,去其他地方参学。如果发现依止的本师,不具正见、不具律仪、不善教示,便可如良鸟,择木而栖。
有些人经常换老师、换方法,虽也没什么不好,但也未必真的好。譬如一个病人,如果经常换医生,有可能找到有缘的医生,但更可能失去了除病的机会;因为再高明的医生,也需要时间来熟悉你的病况,所以我看医生是不会时常更动的。如果天天换医生,每一位医生都给我处方下药,那我不是变成试验用的白老鼠了吗?修行也是一样,老师换多了,就可能变成了修行的白老鼠。
一门深入是要专精的,这并不是反对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但是一定先要有主要的法门之后,才能思考修学其他的法门,并以此来利益众生。
而善知识分有三类:
1.教授善知识
教授就是老师,是指从释迦牟尼佛开始,每一代传承的老师,也包括了现在的老师。当然,每位居士都可以有许多位老师。
2.外护善知识
外护,就是能够协助你、成就你来修行的人,就像你们的家人、老板及同事,还有许多赞助修行道场的护法信众。
3.同修同行善知识
是在日常生活里一起修行的人,譬如家庭夫妻,称为「同修善知识」,禅修者与禅修者在一起,称为「同行善知识」。而我虽然是许多人的「教授善知识」,但是他们也都是我的同修同行善知识,这叫做互为善知识。
禅修的最高目的,当然是为了明心见性,若希望明心见性,必须在大善知识的指导下精进修行,所以《六祖坛经》的〈般若品〉说:「只缘心迷,不能自悟,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。」阅读佛、祖的经论语录及著作固然有用,也很重要,若能亲近真善知识,则更加省力、更加安全了。故在《六祖坛经.机缘品》的永嘉玄觉条中,有一位玄策禅师,鼓励玄觉禅师去参访六祖惠能,而谓:「(不用真善知识证明者)威音王已前即得,威音王已后,无师自悟,尽是天然外道。」据《法华经》所说,旷劫之前的最初一尊古佛,名号威音王,在这之前更无一佛,故在无佛的旷古之前,威音王佛是无师自悟的,此后皆须师承证明,否则便是天然外道。也可以说,在此地球世界,尚未有释迦世尊成佛之前,没有真善知识,释尊成佛是无师自悟的,此后祖祖相承,皆须师承证明,否则,便是天然外道。
如今已离佛世遥远,若在边地、或逢乱世,真善知识难遇,若有不遇善知识而能依经教,不依经验,自行化他,精进不懈,便是大修行人。倘若自擂自唱,而云自修、自悟、自作证,自称是佛、是圣的人,恐怕就是天然外道了!
禅期圆满之日,正是另一个禅修阶段的开始。时时都要以初发心的新鲜感及谦虚心,在正知见的原则下,将一切众生都当作善知识来看待,善知识是好师友,恶知识是活教材。魔眼见诸佛,诸佛也是魔;佛眼见诸魔,诸魔也成佛。(西元二○○一年五月十九日至六月二日,讲于美国象冈道场十四天的默照禅期,初稿由姚世庄居士整理,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至十二月八日我又重写一遍,增补了不少内容。)
象冈默照禅十开示
〈第一天:晚上(报到日)〉放松放下,准备用功
一、师父引进门,修行在个人
这是我在美国主持的第九十八次禅期。过去曾经主持过七天、十四天,以及四十九天的默照禅,十天的默照禅则是第一次。但是,不管是七天、十天、…
《圣严法师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