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圣严法师教默照禅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十四天、四十九天,其原则与方法完全相同,只是练习的时间长度不一样。

  

  此次禅修有几项较为特殊的事:有九十八位禅众参加,另有十位义工,总共一百零八位,这个数字满有意思的。将一百零八个人当成一百零八个烦恼,就是要将这一百零八个人的烦恼全部除去。但是,请诸位不要迷信刚好一百零八,就表示你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开悟了,还是要好好用功才行。

  

  到现在为止,我在东方、西方,与我有传法关系,也就是经我印可,允许他们主持禅修的,共有六位,其中有三位参加了这次的默照禅十。但是你们不必去找、去猜是哪三位?禅修期间,他们跟大家一样是同修伴侣。此外,这次的禅众之中,也有几位是资深的内观禅老师。

  

  因此,这次的默照禅是相当殊胜的。但是,老师引进门,修行在个人,好的老师,不一定有好的学生;好的学生,也不一定就表示他的老师是那么的好,这是在于各人自己的善根及用功。如果善根不够,更是需要用功,用功之后种下善根;如果善根深厚而不用功,那个善根只是个根,没有浇水,没有遇到阳光,就无法成长。所以,在禅期中,必须要靠你们自己努力用功,「各人吃饭各人饱」,师父是没有办法代替你们的。

  

  用功的意思,是不浪费时间去自寻烦恼,不要浪费时间懈怠、懒散,而是要锲而不舍、持之以恒,不去想失败或者成功的问题,只是不断地把心用在方法上。用功的原则,就是不要害怕有妄想,但是不要跟着妄想跑,这看起来好象很矛盾──不要怕杂念又要不跟妄想跑。不怕杂念的意思是什么?就是不要故意自己找杂念,不要故意胡思乱想,但也不必讨厌有妄想、杂念,只要不跟着妄想、杂念跑就好。当发现有妄想、杂念时,不需要懊恼、后悔,不要再问刚才那个杂念是什么?而是赶快回到方法。这就是不怕杂念、不怕妄想,也不跟着妄念跑,如此一来,妄想、杂念便会自然立即消失。

  

  二、保持新鲜的感觉

  

  修行默照禅的首要原则,是将身体放松;包括肌肉、神经,练习着从紧张成为放松。神经紧张,肌肉自然就会紧张;脑神经紧张,身体上其他部位的神经也会紧张,关节也跟着紧张,身体就会变得僵硬而容易疲倦,这与修习默照禅,便是背道而驰了。

  

  平时如果运动量少,或者在某些部位曾受过伤,打坐时可能在某一部位或某些部位会酸痛,例如腿痛、背痛,甚至胸部痛,这都是正常现象。如果痛得非常厉害,已经无法再安心,那就不需要忍痛,背痛就腰弯,腿痛就放腿。当然,轻微的痛是没有关系的,反而能够使你的心念较为集中。

  

  这次有二十四位是第一次参加我所主持的精进禅十,也许这二十四位曾经跟我的弟子学过初级的禅训,或者参加过其他道场的禅修,不过,到了这里,就不要再管过去所学,应该完全听从这里所指导的方法。不论是第一次来,或是已经跟我禅修超过二十五年的,都应该认为自己是刚刚开始修行,每一个念头都告诉自己:「这是新鲜的,我是才开始修行的。」禅修,最可贵的是初发心,请大家保持着新鲜的感觉。

  

  三、只在当下

  

  禅修期间,对好的状况不必沾沾自喜,更不要希望、追求有好经验出现,这种追求心就是散乱的妄想心;对坏的状况、不好的经验,也不必讨厌。不论是身体、头脑,任何一种好或不好的状况,请你把它当成是幻境,你现在唯一的工作、任务、责任,就是用方法。

  

  也请大家不要数时间、数日子,不要老是看着手表,计算着过了多少时间,这种心态是非常的糟糕,只会让你痛苦、焦急、焦虑,那不是在修行。修行只在当下:现在、现在、现在……,除了现在,只有现在。不去想还有多少时间?几天前究竟做了什么?不想过去,不想未来,只想现在,离开现在,就是在打妄想。

  

  修行期间,不要管他人的好与坏,别人有什么动作,跟你没有关系,你只要专注在方法上。如果坐在蒲团上很不舒服、很痛苦,可以坐到椅子上。当然,坐蒲团要比坐椅子舒服、稳定,坐椅子是不得已的事,如果看到别人坐椅子,自己也想去坐坐试试看,那你就上当了。

  

  今天是第一天晚上,所以先不讲方法,照理说你们应该已经有方法了,不管是从哪里学的,如果实在什么方法也没有,就坐在蒲团上告诉自己:「我在打坐,我在打坐,我放松了,我放松的在打坐。」第一天晚上诸位可能会不习惯,因为现在宿舍还没建好,睡的地方及卫生设备都很简陋,请你们包涵。不管是睡在哪里,要告诉自己:「我现在是在修行,睡觉也是修行,不去管身体是在哪里,也不要管身体的旁边究竟是什么,睡哪个地方都是一样。」

  

  

  

  

  

    〈第二天:早上〉默照的基础观念与方法

  

  一、观念与方法并行

  

  看一看诸位的每一尊脸,是不是都像菩萨?菩萨是有慈悲、有智慧的人。对自己要有智慧,对众生要有慈悲;有智慧,就不会让自己痛苦、烦恼;有慈悲,就不会让众生痛苦和烦恼。如果自己造成自己痛苦、烦恼,那就是没有智慧;如果造成众生痛苦、烦恼,那就没有慈悲。没有慈悲的人是不可能有智慧,有智慧的人也不可能没有慈悲,这是一体的两面。

  

  许多人来参加禅修是希望开悟,但是,如果平时常常让自己困扰,不是后悔就是骄傲,不是自卑就是神气、得意;失败了痛苦,成功了骄傲,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开悟。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之中,一定是有事、有人、有众生的,如果轻易受影响而生起烦恼,这是没有慈悲,没有智慧;只要自己起了烦恼,一定也会让他人痛苦。如果能经常让他人生欢喜心,自己的烦恼一定会减少,能够这样,开悟的可能性才比较大。

  

  我们都是凡夫,为什么是凡夫而不是圣人?这是因为愚痴、没有智慧。因为愚痴,所以充满了怨恨、嫉妒、怀疑,对人对己都不信任,所以自害害人。在爱人的时候,往往使他人痛苦;爱自己的时候,则变成自私,使得自己更加痛苦。如何才能减少一些愚痴,多一些慈悲与智慧呢?那就是要修行了。

  

  修行,可以从两方面着手:一方面从观念的理解来纠正,另一方面则是用方法,将心从混乱的状态变成清醒、清楚、安定。只有方法,那是盲修瞎练;仅有观念,那只是知识。禅修必定是方法配合观念,方法和观念同时并行,就如同鸟之两翼,缺一不可。

  

  二、何谓默照?

  

  此次的禅修方法是「默照」。默,是不受自己内心以及环境的影响而动,心保持安定的状态。照,则是清清楚楚知道所有的状况;以外在环境而言,有人在和你说话,或者有人在骂你、赞叹你,但是内心不受影响。骂你的时候,不会觉得委屈、痛苦;赞叹你的时候,也不会觉得很得意、很高兴。你只知道:他骂你、赞叹你,这是他的事,不要受他影响。应该挨骂,不必生气,骂得不对,这是他的事,为什么要生气?对内心状况也是一样,知道有烦恼、妄念,但是不去在乎它;清清楚楚的知道,但是不受影响,这就是默照。

  

  默照就如同六祖惠能所说的「定慧不二」、「定慧同时」,默就是定,照就是慧。有定时,必定有慧;有慧时,必定有定。定是慧的体,体就是基础,从定而产生智慧的功能。定与慧是不可分割的,有定的时候,智慧必定产生,有慧的时候,也一定和定相应。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浮动的,因为他具备定的功能。因此,刚刚开始用默照,默是默,照是照,定与慧是有前后次第的;一旦方法得力以后,就是默照同时,也就是定慧同时,这是禅宗的特色。

  

  其实,禅宗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,在释迦牟尼佛时代就已经在运用。经典里有「如来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」两句话,这是描述佛在日常生活中,不论说法、待人接物,无一时不在定中。诸多声闻弟子及凡夫弟子,也看到释迦牟尼佛出定、入定;出定的时候,就行化人间,放光说法度众生,与众生结缘,入定的时候就默然打坐。但是,对佛自己而言,没有所谓的出定或入定,而是任何时间都在定中,这是定慧同时的一个事实。

  

  凡夫所谓修定,指的是四禅八定,也就是世间的定;声闻的定,除了世间四禅八定之外,再加上灭受想定,是为九次第定。在定中,智慧的力量无法表现,出定之后,因为有定的功夫,才能表现出智慧来。

  

  修行通常是讲止观,但先止后观是不容易的。我们都是凡夫,要先修定才产生智慧,而默与照就是练习的方法。刚开始用方法时,有照有默,先默后照,或者先照后默,默和照是无法同时的。照是观,很清楚的在观照;默则是止,不受前念与后念,以及内、外境的影响。一开始就默,是默不起来的,所以一开始要照,必须先从观开始。因此,先要照,照现在用的方法,用现在所用的方法,使得心安定下来,当心安定之后,那就是默了。

  

  三、以五停心、四念住为基础

  

  禅修最基本的方法是「五停心观」──数息观、念佛观、不净观、慈悲观、因缘观,也就是五种方法。停,就是止;五停心的目的是要停止杂念、妄想,如何停?方法要先观,所以称为「五停心观」。

  

  五停心的进一步是「四念住」──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其中第一项就是先要观身,观身与观呼吸是同时的,观呼吸实际上已经在观身,所以四念住的方法还是观,而不是止;观的目的是为了使心安定下来,心安定就是止。因此,止的功能,一定是从观而达成的效果。

  

  默照虽然是大乘禅法,但是基础跟五停心与四念住相关,所以默照禅一开始时先用照,也就是观;观照成功,也就是清楚地观到心安定,不受内境与外境的影响而产生波动,那就是默。观照的方法用得好,也是默照同时;天台宗称为「止观同时」,禅宗则称为「默照同时」。所以默照、止…

《圣严法师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钥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