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聖嚴法師教默照禅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十四天、四十九天,其原則與方法完全相同,只是練習的時間長度不一樣。

  

  此次禅修有幾項較爲特殊的事:有九十八位禅衆參加,另有十位義工,總共一百零八位,這個數字滿有意思的。將一百零八個人當成一百零八個煩惱,就是要將這一百零八個人的煩惱全部除去。但是,請諸位不要迷信剛好一百零八,就表示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開悟了,還是要好好用功才行。

  

  到現在爲止,我在東方、西方,與我有傳法關系,也就是經我印可,允許他們主持禅修的,共有六位,其中有叁位參加了這次的默照禅十。但是你們不必去找、去猜是哪叁位?禅修期間,他們跟大家一樣是同修伴侶。此外,這次的禅衆之中,也有幾位是資深的內觀禅老師。

  

  因此,這次的默照禅是相當殊勝的。但是,老師引進門,修行在個人,好的老師,不一定有好的學生;好的學生,也不一定就表示他的老師是那麼的好,這是在于各人自己的善根及用功。如果善根不夠,更是需要用功,用功之後種下善根;如果善根深厚而不用功,那個善根只是個根,沒有澆水,沒有遇到陽光,就無法成長。所以,在禅期中,必須要靠你們自己努力用功,「各人吃飯各人飽」,師父是沒有辦法代替你們的。

  

  用功的意思,是不浪費時間去自尋煩惱,不要浪費時間懈怠、懶散,而是要锲而不舍、持之以恒,不去想失敗或者成功的問題,只是不斷地把心用在方法上。用功的原則,就是不要害怕有妄想,但是不要跟著妄想跑,這看起來好象很矛盾──不要怕雜念又要不跟妄想跑。不怕雜念的意思是什麼?就是不要故意自己找雜念,不要故意胡思亂想,但也不必討厭有妄想、雜念,只要不跟著妄想、雜念跑就好。當發現有妄想、雜念時,不需要懊惱、後悔,不要再問剛才那個雜念是什麼?而是趕快回到方法。這就是不怕雜念、不怕妄想,也不跟著妄念跑,如此一來,妄想、雜念便會自然立即消失。

  

  二、保持新鮮的感覺

  

  修行默照禅的首要原則,是將身體放松;包括肌肉、神經,練習著從緊張成爲放松。神經緊張,肌肉自然就會緊張;腦神經緊張,身體上其他部位的神經也會緊張,關節也跟著緊張,身體就會變得僵硬而容易疲倦,這與修習默照禅,便是背道而馳了。

  

  平時如果運動量少,或者在某些部位曾受過傷,打坐時可能在某一部位或某些部位會酸痛,例如腿痛、背痛,甚至胸部痛,這都是正常現象。如果痛得非常厲害,已經無法再安心,那就不需要忍痛,背痛就腰彎,腿痛就放腿。當然,輕微的痛是沒有關系的,反而能夠使你的心念較爲集中。

  

  這次有二十四位是第一次參加我所主持的精進禅十,也許這二十四位曾經跟我的弟子學過初級的禅訓,或者參加過其他道場的禅修,不過,到了這裏,就不要再管過去所學,應該完全聽從這裏所指導的方法。不論是第一次來,或是已經跟我禅修超過二十五年的,都應該認爲自己是剛剛開始修行,每一個念頭都告訴自己:「這是新鮮的,我是才開始修行的。」禅修,最可貴的是初發心,請大家保持著新鮮的感覺。

  

  叁、只在當下

  

  禅修期間,對好的狀況不必沾沾自喜,更不要希望、追求有好經驗出現,這種追求心就是散亂的妄想心;對壞的狀況、不好的經驗,也不必討厭。不論是身體、頭腦,任何一種好或不好的狀況,請你把它當成是幻境,你現在唯一的工作、任務、責任,就是用方法。

  

  也請大家不要數時間、數日子,不要老是看著手表,計算著過了多少時間,這種心態是非常的糟糕,只會讓你痛苦、焦急、焦慮,那不是在修行。修行只在當下:現在、現在、現在……,除了現在,只有現在。不去想還有多少時間?幾天前究竟做了什麼?不想過去,不想未來,只想現在,離開現在,就是在打妄想。

  

  修行期間,不要管他人的好與壞,別人有什麼動作,跟你沒有關系,你只要專注在方法上。如果坐在蒲團上很不舒服、很痛苦,可以坐到椅子上。當然,坐蒲團要比坐椅子舒服、穩定,坐椅子是不得已的事,如果看到別人坐椅子,自己也想去坐坐試試看,那你就上當了。

  

  今天是第一天晚上,所以先不講方法,照理說你們應該已經有方法了,不管是從哪裏學的,如果實在什麼方法也沒有,就坐在蒲團上告訴自己:「我在打坐,我在打坐,我放松了,我放松的在打坐。」第一天晚上諸位可能會不習慣,因爲現在宿舍還沒建好,睡的地方及衛生設備都很簡陋,請你們包涵。不管是睡在哪裏,要告訴自己:「我現在是在修行,睡覺也是修行,不去管身體是在哪裏,也不要管身體的旁邊究竟是什麼,睡哪個地方都是一樣。」

  

  

  

  

  

    〈第二天:早上〉默照的基礎觀念與方法

  

  一、觀念與方法並行

  

  看一看諸位的每一尊臉,是不是都像菩薩?菩薩是有慈悲、有智慧的人。對自己要有智慧,對衆生要有慈悲;有智慧,就不會讓自己痛苦、煩惱;有慈悲,就不會讓衆生痛苦和煩惱。如果自己造成自己痛苦、煩惱,那就是沒有智慧;如果造成衆生痛苦、煩惱,那就沒有慈悲。沒有慈悲的人是不可能有智慧,有智慧的人也不可能沒有慈悲,這是一體的兩面。

  

  許多人來參加禅修是希望開悟,但是,如果平時常常讓自己困擾,不是後悔就是驕傲,不是自卑就是神氣、得意;失敗了痛苦,成功了驕傲,這樣的人根本不可能開悟。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之中,一定是有事、有人、有衆生的,如果輕易受影響而生起煩惱,這是沒有慈悲,沒有智慧;只要自己起了煩惱,一定也會讓他人痛苦。如果能經常讓他人生歡喜心,自己的煩惱一定會減少,能夠這樣,開悟的可能性才比較大。

  

  我們都是凡夫,爲什麼是凡夫而不是聖人?這是因爲愚癡、沒有智慧。因爲愚癡,所以充滿了怨恨、嫉妒、懷疑,對人對己都不信任,所以自害害人。在愛人的時候,往往使他人痛苦;愛自己的時候,則變成自私,使得自己更加痛苦。如何才能減少一些愚癡,多一些慈悲與智慧呢?那就是要修行了。

  

  修行,可以從兩方面著手:一方面從觀念的理解來糾正,另一方面則是用方法,將心從混亂的狀態變成清醒、清楚、安定。只有方法,那是盲修瞎練;僅有觀念,那只是知識。禅修必定是方法配合觀念,方法和觀念同時並行,就如同鳥之兩翼,缺一不可。

  

  二、何謂默照?

  

  此次的禅修方法是「默照」。默,是不受自己內心以及環境的影響而動,心保持安定的狀態。照,則是清清楚楚知道所有的狀況;以外在環境而言,有人在和你說話,或者有人在罵你、贊歎你,但是內心不受影響。罵你的時候,不會覺得委屈、痛苦;贊歎你的時候,也不會覺得很得意、很高興。你只知道:他罵你、贊歎你,這是他的事,不要受他影響。應該挨罵,不必生氣,罵得不對,這是他的事,爲什麼要生氣?對內心狀況也是一樣,知道有煩惱、妄念,但是不去在乎它;清清楚楚的知道,但是不受影響,這就是默照。

  

  默照就如同六祖惠能所說的「定慧不二」、「定慧同時」,默就是定,照就是慧。有定時,必定有慧;有慧時,必定有定。定是慧的體,體就是基礎,從定而産生智慧的功能。定與慧是不可分割的,有定的時候,智慧必定産生,有慧的時候,也一定和定相應。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會浮動的,因爲他具備定的功能。因此,剛剛開始用默照,默是默,照是照,定與慧是有前後次第的;一旦方法得力以後,就是默照同時,也就是定慧同時,這是禅宗的特色。

  

  其實,禅宗並不是中國人發明的,在釋迦牟尼佛時代就已經在運用。經典裏有「如來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兩句話,這是描述佛在日常生活中,不論說法、待人接物,無一時不在定中。諸多聲聞弟子及凡夫弟子,也看到釋迦牟尼佛出定、入定;出定的時候,就行化人間,放光說法度衆生,與衆生結緣,入定的時候就默然打坐。但是,對佛自己而言,沒有所謂的出定或入定,而是任何時間都在定中,這是定慧同時的一個事實。

  

  凡夫所謂修定,指的是四禅八定,也就是世間的定;聲聞的定,除了世間四禅八定之外,再加上滅受想定,是爲九次第定。在定中,智慧的力量無法表現,出定之後,因爲有定的功夫,才能表現出智慧來。

  

  修行通常是講止觀,但先止後觀是不容易的。我們都是凡夫,要先修定才産生智慧,而默與照就是練習的方法。剛開始用方法時,有照有默,先默後照,或者先照後默,默和照是無法同時的。照是觀,很清楚的在觀照;默則是止,不受前念與後念,以及內、外境的影響。一開始就默,是默不起來的,所以一開始要照,必須先從觀開始。因此,先要照,照現在用的方法,用現在所用的方法,使得心安定下來,當心安定之後,那就是默了。

  

  叁、以五停心、四念住爲基礎

  

  禅修最基本的方法是「五停心觀」──數息觀、念佛觀、不淨觀、慈悲觀、因緣觀,也就是五種方法。停,就是止;五停心的目的是要停止雜念、妄想,如何停?方法要先觀,所以稱爲「五停心觀」。

  

  五停心的進一步是「四念住」──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其中第一項就是先要觀身,觀身與觀呼吸是同時的,觀呼吸實際上已經在觀身,所以四念住的方法還是觀,而不是止;觀的目的是爲了使心安定下來,心安定就是止。因此,止的功能,一定是從觀而達成的效果。

  

  默照雖然是大乘禅法,但是基礎跟五停心與四念住相關,所以默照禅一開始時先用照,也就是觀;觀照成功,也就是清楚地觀到心安定,不受內境與外境的影響而産生波動,那就是默。觀照的方法用得好,也是默照同時;天臺宗稱爲「止觀同時」,禅宗則稱爲「默照同時」。所以默照、止…

《聖嚴法師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鑰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