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未開悟,就用祖師的悟後語賣弄;自己尚不是明眼的善知識,就用善知識的姿態來以盲引盲,這就是不知慚愧的人了。麻煩的是,不知慚愧的人往往未得謂得、未證謂證,也不會再去精進修習了。
《華嚴經》的〈梵行品〉有句話說:「初發心時便成正覺。」也就是說剛剛發起無上菩提心的人,就已經是成佛了。沒有錯,成的是因中的佛,不是果上的佛,就像是嬰兒剛剛入母胎,已經確定是一個人,但尚不是成人。修行時,如果開了真的智慧,能把自我中心的執著放下,就會體驗到無我的空性,就是見到佛性,已經確信自己必將完成佛果,唯距究竟圓滿的無上菩提,還有很長很長的道路要走。所以見了性的人,更需要常生慚愧心,常起精進心。
不知慚愧、不能精進的修行人,不是懈怠放逸的懶人,便是得少爲足的狂人。所以禅修者必須隨時警惕,要不離慚愧心,常保精進心。
2.穩健踏實即足蹈蓮華
精進的目的,是爲了開啓智慧、長養智慧。四種增上,都是精進的範圍,四種增上都須以智慧爲准則,也都是以開啓智慧、長養智慧爲宗旨。打坐、拜佛、看經、忏悔、做大布施等每一個項目,也都得精進;每天的二十四小時中,每一小時的每一念,常常在照顧著默照的工夫。中國禅宗的老師們,經常會問說:
「走路的腳跟著地否?」意思是說在每一腳踩下時,腳尖、腳掌、腳跟,是否都是腳踏實地?如果步步著地踏穩,便等于步步足蹈蓮華,否則可能步步泥淖,乃至寸步難行了。
有人由于性子急躁、心思散漫、情緒不甯,以致工作時緊張慌亂,左手拿東西,右手丟東西,走路時右腳未踏實,左腳在搖晃。像這種手足無措、六神無主的狀況,也可算是腳跟不著地,也不是精進的態度。精進用功的禅修者,應該是在任何狀況下,不論快慢緩急,都能保持踏實、穩定、輕松、自然,夙夜匪懈,猶如川流不息。禅修者在修行過程之中,每一念都很清楚地落實在自己的方法上,中國的諺語說:「學問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」精進不是拚命,休息不是放逸;精進是細水長流,休息是養精蓄銳,補充調理。
例如在慢步經行時,每一步都是非常踏實穩健,輕松自然地一步一步往前移動,便不會感到身體有多少重量和負擔了,好象一縷棉絮、一片羽毛,在空中隨風飄動般的輕靈、柔軟。
學會了正精進的用功態度,即使面對再嚴重的狀況、再重大的計畫、再複雜的事件,也不會有壓力感、不會憂愁、不會著急,只是按部就班、持續不斷地、一項一項處理下去。每個人只有一個頭、兩只手、兩只腳,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,一個人做不完的,當多結合幾個人來做,今天做不完的,明天、後天再做;該睡覺時要去睡覺,該用飲食時就去用飲食,遇到困難阻礙,就想辦法運用因緣來解決。絕不輕易改變方向,也絕不放棄朝著目標努力的心願。
3.不放棄也不放逸
養成正精進的習慣,便會將懈怠放逸的各種理由,放在一邊,踩穩腳步,繼續往前走。例如有一次,我在書桌上發現一只螞蟻,我的第一個念頭是想將它請走,但不知它的家在哪裏,便由它自己離開吧!我的桌上有鉛筆、紙張、書本,還有幾滴從杯子裏潑出來的水,我看到這只螞蟻真有勇氣,也有毅力,當它遇到鉛筆時,知道過不去了,沖不過去、鑽不過去,但繞個圈子就過去了;遇到書本時,用觸角試試、探探,用腳掌摸摸、搖搖,沒有停下片刻,接著又從書本上爬過去了。然後看到一灘水在那裏,先用觸角探了探它是什麼東西,覺得過不去時,就想繞著水的外周過去,但此時的那幾滴水,已經連在一起,將水域的範圍拉長、拉大了,螞蟻跑過來跑過去,碰碰這邊、碰碰那邊都是水,可是它並不放棄,居然從水面上遊過去了。我真是佩服螞蟻這種堅強的意志力,什麼都擋不住它;它不放棄、不放逸,好象也沒有慌張和著急,我想我們應該學學這只螞蟻的精神吧!
正精進的態度,也像《伊索寓言》中龜兔賽跑的故事。烏龜爬得慢,兔子跑得快,但是烏龜腳踏實地,步步爲營,锲而不舍,從從容容地走完全程,而兔子心想:「哼,我反正是跑得快的!」跑不了多久就停下來休息睡覺,一覺醒來,發現烏龜已經先到了目的地。我們要學的精進,就是那只烏龜的精神。
四、長養
在說明了默照禅法的修證觀念及修證方法,以及信、戒、定、慧的四種增上與保任這四種增上的輔助法門之後,另外要特別一提的是感恩、發願、回向、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。
(一)感恩
爲了飲水思源,我們應對父母、師長、朋友、配偶、子女感恩,應對提供我們修行觀念及修行方法的佛法僧叁寶感恩,也要對一切衆生感恩。最重要的,不僅感恩順增上緣,也當感恩逆增上緣。
(二)發願
要發「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」的大菩提願,要發「自求出離叁界生死,出離五趣苦海」的大菩提願,要發「不爲自身求安樂,但願衆皆離苦」的大菩提願。
(叁)回向
願將自己的禅修功德,上報一切恩,下濟衆生苦。回向即是分享,以自己的修行所得,讓他人乃至一切有緣的衆生共同分享,身體力行,自利利人,廣種福田,多結善緣。
(四)親近善知識
我有一個弟子聽到《華嚴經》裏一位善財童子參拜了五十叁位善知識的故事,就對我說:「我也要學善財童子,准備訪遍全世界所有的善知識。」有這樣好學的心,當然很好,不過,善財童子最初是由文殊菩薩的指點,告訴他去看哪一位,然後再由那一位善知識指導他再去看另一位善知識,如此輾轉,一位介紹一位,最後再回到文殊菩薩之前報告說,已經參訪了五十叁位善知識。這就如同是我把學生送到一個大學,再進一個大學,交給大學部的教授、碩士班的教授、博士班的教授,前一位教授指示去找下一位教授,當他學成之後,又回到我的寺院。所謂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是這樣的一種狀況,並不是像無頭蒼蠅那樣的到處亂飛亂闖,那就不是遍訪善知識的大修行者,而是闖蕩江湖的「馬溜子」了。
一般的初學者,一定要有一位具德的真善知識,作爲依止、親近、就教的本師,等到一門深入而有了基礎之後,才不妨在本師善知識的指導下,去其他地方參學。如果發現依止的本師,不具正見、不具律儀、不善教示,便可如良鳥,擇木而棲。
有些人經常換老師、換方法,雖也沒什麼不好,但也未必真的好。譬如一個病人,如果經常換醫生,有可能找到有緣的醫生,但更可能失去了除病的機會;因爲再高明的醫生,也需要時間來熟悉你的病況,所以我看醫生是不會時常更動的。如果天天換醫生,每一位醫生都給我處方下藥,那我不是變成試驗用的白老鼠了嗎?修行也是一樣,老師換多了,就可能變成了修行的白老鼠。
一門深入是要專精的,這並不是反對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但是一定先要有主要的法門之後,才能思考修學其他的法門,並以此來利益衆生。
而善知識分有叁類:
1.教授善知識
教授就是老師,是指從釋迦牟尼佛開始,每一代傳承的老師,也包括了現在的老師。當然,每位居士都可以有許多位老師。
2.外護善知識
外護,就是能夠協助你、成就你來修行的人,就像你們的家人、老板及同事,還有許多贊助修行道場的護法信衆。
3.同修同行善知識
是在日常生活裏一起修行的人,譬如家庭夫妻,稱爲「同修善知識」,禅修者與禅修者在一起,稱爲「同行善知識」。而我雖然是許多人的「教授善知識」,但是他們也都是我的同修同行善知識,這叫做互爲善知識。
禅修的最高目的,當然是爲了明心見性,若希望明心見性,必須在大善知識的指導下精進修行,所以《六祖壇經》的〈般若品〉說:「只緣心迷,不能自悟,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。」閱讀佛、祖的經論語錄及著作固然有用,也很重要,若能親近真善知識,則更加省力、更加安全了。故在《六祖壇經.機緣品》的永嘉玄覺條中,有一位玄策禅師,鼓勵玄覺禅師去參訪六祖惠能,而謂:「(不用真善知識證明者)威音王已前即得,威音王已後,無師自悟,盡是天然外道。」據《法華經》所說,曠劫之前的最初一尊古佛,名號威音王,在這之前更無一佛,故在無佛的曠古之前,威音王佛是無師自悟的,此後皆須師承證明,否則便是天然外道。也可以說,在此地球世界,尚未有釋迦世尊成佛之前,沒有真善知識,釋尊成佛是無師自悟的,此後祖祖相承,皆須師承證明,否則,便是天然外道。
如今已離佛世遙遠,若在邊地、或逢亂世,真善知識難遇,若有不遇善知識而能依經教,不依經驗,自行化他,精進不懈,便是大修行人。倘若自擂自唱,而雲自修、自悟、自作證,自稱是佛、是聖的人,恐怕就是天然外道了!
禅期圓滿之日,正是另一個禅修階段的開始。時時都要以初發心的新鮮感及謙虛心,在正知見的原則下,將一切衆生都當作善知識來看待,善知識是好師友,惡知識是活教材。魔眼見諸佛,諸佛也是魔;佛眼見諸魔,諸魔也成佛。(西元二○○一年五月十九日至六月二日,講于美國象岡道場十四天的默照禅期,初稿由姚世莊居士整理,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至十二月八日我又重寫一遍,增補了不少內容。)
象岡默照禅十開示
〈第一天:晚上(報到日)〉放松放下,准備用功
一、師父引進門,修行在個人
這是我在美國主持的第九十八次禅期。過去曾經主持過七天、十四天,以及四十九天的默照禅,十天的默照禅則是第一次。但是,不管是七天、十天、…
《聖嚴法師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