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聖嚴法師教默照禅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不僅對叁寶産生信心,也會對自己産生信心。因爲只要用、只要練,就能夠成功、能夠得到利益。因此我們自己的身心就是一個道器,就是一個練習、修持、弘揚、護持佛法的工具,我們就會相信自己是很重要的,能夠修學佛法、能夠弘揚佛法、能夠實證佛法。

  

  我們自心中如果證信完成了,或者是證信生起的時候,我們自心就是和諧的,就是和合的。我們的自心沒有矛盾沖突,跟外境也就沒有矛盾沖突,都是和合、和諧的。進一步而言,因爲沒有自我的執著,沒有自我的棱角,因此和任何人事物都能夠相應。因爲沒有自我中心,只有衆生而沒有自我,如此,自己就和佛法僧叁寶是一體的,這叫做「一體的叁寶」。

  

  如果我們修行佛法而進到證信層次的話,心外沒有叁寶,自心就是叁寶,這個時候是不是說我們不要拜佛了?不要看經了?也不要供僧了?錯!自心本身就是叁寶,當然你會自然而然的信佛、學法、敬僧,否則的話,你就是在自己否定自己了。

  

  (二)以知過忏悔心,來保護持戒清淨。

  

  知過忏悔,乃是用忏悔心來扶助戒增上,因爲凡夫受了戒,隨時還會犯錯,如何彌補犯錯的行爲?便是要忏悔。在聲聞戒的忏悔,主要是針對身口二業的惡不善行及惡律儀要忏悔;大乘菩薩戒的忏悔,包括身口意叁業的惡不善行及惡律儀,都要忏悔。聲聞戒在于長養出離心,菩薩戒重在長養無上菩提心。

  

  持戒的目的是爲了保護修行禅定成功,可是持戒而不犯戒是很難的,也就是說接受了戒的准則和規定之後,常常還是會犯錯的。因此,《菩薩璎珞本業經》中說:「有戒可犯是菩薩,無戒可犯是外道。」犯戒之後要以忏悔心來修補。一次次的犯戒,一次次的忏悔;一次次的忏悔,一次次的改善,終至于持戒清淨。聲聞戒的忏悔方式,有犯小錯的自責己心忏悔、得罪了某一個人時的當面對首忏悔、犯了稍大的過失須在叁人中忏悔、犯了大過失則要在十人或二十人前忏悔。大乘菩薩戒的忏悔方式,則有自責己心忏悔、在佛菩薩像前忏悔,乃至要禮叁世諸佛,懇切忏悔,直到見光、見華等瑞相現前,始知罪已忏除。

  

  不一定要犯了什麼重大的過失,才需要忏悔,而是隨時要存忏悔的心。因爲不僅今生曾犯的過失,往往已經忘了,何況過去世的無量劫來,有許多許多的行爲是不正確的,有意無意,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。有的是因貪心,有的是因瞋心,有的是因愚癡心;凡是做了害人害己、或知或不知、或憶或不憶的惡事,這都是需要忏悔的。

  

  忏悔,可以使得煩躁、閉塞、不開朗的心,變成清涼、豁達、很舒坦的心。不忏悔,則會使得自己假借理由來推卸責任,而犯下更多的錯誤;犯了錯誤還找理由,以爲是正當,這就是邪見了。邪見是不知因果、不信因緣,自己造了惡業,還認爲是理所當然。

  

  通常的人,都會認爲他們自己是個善良的好人,只有受過他人的傷害,自己是不曾傷害過他人的,因爲自己從沒有做過殺人、放火、強暴、搶劫等的這些壞事。但是,當我們在修行禅定、聽聞佛法之後,就會發現自己所犯的錯誤及過失是滿多的,自然而然就會生起忏悔心。因此,忏悔能護持淨戒,修習禅定不得力時,要知道忏悔。

  

  在二十世紀的叁○年代,日本的帝國主義者,製造了一個「大東亞共榮圈」的好理由,認爲中國太窮、太落後了,所以便發動侵略中國的大東亞戰爭,理由是爲了幫助中國人。這樣的理由,有點像一個寓言所說:曾有一匹狼,看到有一只羊要過河卻過不去,狼就說:「我來帶你過河,不帶你過去的話,你會不安全,我心裏真是不放心。」羊說:「你這麼好心,真是謝謝你,可是你怎麼帶我呢?」狼說:「最安全的就是進入我的肚子,那就會永遠安全了。」這似乎很有道理,若要叫那匹狼承認錯誤而來忏悔,那就難了。除非侵略者受到大挫敗,才不得不忏悔,普通人是不容易承認自己錯誤而願自動忏悔的。

  

  一般常人,平時不知要忏悔什麼?如果遭逢災病厄難禍事,尤其是中國人,便相信延僧拜一堂什麼忏,例如:水忏、大悲忏、梁皇忏之類就沒事了,這不是沒用,就信仰上這也真的有用;但在禍事過後,又不知要忏悔了。其實,忏悔是日常生活中,隨時都該做的,表示對于所犯的過失負責,是誠實的做人原則。

  

  如果在修習禅法之時,心緒不甯,妄想雜念太多,便是心浮氣躁的業障現前,此時應當以至誠懇切之心,做忏悔禮拜,一邊禮拜,一邊口念心系:「弟子某某人,至誠忏悔,先世今生,一切惡業,盡皆消滅。」或者禮誦〈忏悔偈〉: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癡,從身語意之所生,今對佛前盡忏悔。」誦一遍,拜一拜。經過忏悔禮拜之後,心緒就會沈穩,可以順利打坐了。

  

  以上所說,不論是聲聞忏法或是菩薩忏法,都屬于有相忏,《六祖壇經》更說有「無相忏」的法門。那是自性已明者,隨師稱念:「前念、今念、後念、念念不被愚迷染、不被驕诳染、不被嫉妒染,願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,所有惡業驕诳等罪,所有惡業嫉妒等罪,悉皆忏悔,願一時消滅,永不複起。」忏者忏其前愆,悔者悔其後過,今已覺悟,悉皆永斷。因爲「罪性本空由心造,心若滅時罪亦亡。」犯過失造惡業,皆由情執的虛妄之心,迷情不除,業障不消。一旦情消執亡,明心見性,性本空寂,罪亦不存,所以最上的忏悔是無相忏法。但亦切切不可否定有相忏法對于初機修行者的重要性。

  

  (叁)以柔軟忍辱心,來促進禅定增上。

  

  柔軟心即是忍辱般若蜜,似乎與《維摩經》所說的「直心是道場」不一致。

  

  若依《六祖壇經》所解釋的「一直心」是「于一切法,勿有執著」,等于就是不受一切境界所動的忍辱心及柔軟心。《六祖壇經》中有叁處提到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的心,其實也是柔軟忍辱的一直心。世界上最柔軟的物體是水,修行人最柔軟的態度是忍辱,禅修時最有力的工夫是一直心。

  

  水的適應性很強,因爲它柔軟,所以能適應一切狀況,能隨機緣而變化多端。常流的溪水,遇到了小石頭,它會翻過石頭或把石頭帶著走;遇到了大石頭,水就繞過石頭從縫裏滲透著走;石頭太大、太多,形成了堤壩,擋住了去路,水就停在那兒,變成水池、水庫,等水慢慢多了之後,再從擋住的那個堤壩上翻過去;如果天旱,太陽強、溫度高,水就變成蒸氣,升空而去。水就是這個樣子,它總是有辦法過去的,可以化零爲整,也可以化整爲零,遇到什麼樣的環境,它都能以柔軟的姿態來如實的因應。

  

  冷天,水會變成冰;熱天,水會化爲氣;在天空,水會變成雲霧;遇到冷風,雲霧會變成雨、霜、雪。它隨時隨地都可以變化成不同的形態,但只要一有機會,又可以變回了水。因此,水的本質沒有變,永遠是水,但是它的形態可以千變萬化,也可以根本不變,只是爲了適應環境的狀況而暫時改變了形狀,這就是可資禅修者們學習的柔軟心、忍辱心、一直心。

  

  默照禅的練心過程是:放松身心、收心攝心、集中心、統一心,放下統一心,即是無心。不是像木頭、頑石、死人一般的沒有心,乃是打破自我情執的煩惱心之後的智慧心及慈悲心。

  

  若要實證無心,必須先以柔軟心,修習默照禅法,當在實證無心之後,那就是柔軟忍辱心的完成。因爲自己沒有一定要堅持什麼思想、觀念、立場,唯一的原則就是對人要有慈悲,對己不起煩惱。對自己不起煩惱是解脫自在,對人要有慈悲則是利益衆生。爲了利益衆生而自己不起煩惱,便是利人利己的菩薩行,爲了修持菩薩行,可以千變萬化,應人、應物、適應環境,這就是將修行默照禅的柔軟心、忍辱心、一直心,用在日常生活中了。

  

  在精進的禅修期間,在禅堂用方法之時,遇到身心上的任何狀況,都要用柔軟心來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不去管它,便是適應它了。對于逆境的狀況,要適應它,對于順境的狀況,也用同樣的柔軟忍辱心來應對它,那才能夠默而常照,照而常默,默照同時,超越了好壞得失的情執之心。

  

  象岡道場曾爲從臺灣來訪的八十位信衆,辦了兩天的禅修活動。在那兩天之中,有一個節目相當有意思,那是每個人從湖邊托著一碗水慢慢地走回到禅堂來,途中不能潑出一滴一點,並且自我約束:「如果流出一滴,就等于丟了一個頭。」有的人很貪心,把水裝得滿滿的一碗,走不到幾步水就流出一滴,雖然很快走回到禅堂時,但幾乎丟了幾十個頭,這就是心不夠柔軟,沒有耐性的結果。也有人一開始很謙虛,只裝了八分滿的水,慢慢地走回到禅堂時,一滴也沒流出來,這就是用柔軟心和一直心的鍛煉方法,所得的效果。

  

  (四)以慚愧精進心,來維護智慧增上。

  

  智慧是沒有我執的態度。可是,當釋迦牟尼成佛之後,也是會說:「我,如來!」或「我,佛!」但這個不是情執煩惱的我,而是智慧慈悲的假名我。爲對衆生而言,如來還是要以假名講我。

  

  對于正在修行中的人來說,所謂智慧,應可分成未見佛性之前,以及見了佛性之後的兩個段落。

  

  1.因慚愧而生精進

  

  如何養護增上這兩個段落的智慧?關鍵就在「慚愧心」。對于叁寶、對于衆生、對于自己,應修的未修、應斷的未斷、已修的不足、已斷的未盡,都當感到慚愧。當在尚未開發自己的智慧之前,應當運用佛及諸善知識智慧的教法,精進修習。見性之後,所得的智慧性質,雖與諸佛相同,但所得的智慧力用,仍與諸佛有天壤之別,猶如毛端一滴水與四大海水相比,濕性全同,但量體懸殊。有些狂士,看過一些禅宗語錄,就滿口的佛言祖語,聽起來他們似乎已經大悟徹底,已與諸佛平坐平起。

  

  事實上,如果自己尚未成佛,就用佛的口氣訓人;自己尚…

《聖嚴法師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鑰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