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圣严法师教默照禅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盗是出于不劳而获的心,因此,对于一些不愿好好地修行,却想顿悟成佛的人,称为偷心的人。如果不能脚踏实地,老想占人便宜,专门在期待奇迹,就是很危险的偷心了,因为那跟因果律不相应。偷盗是恶业,必将得恶果。

  

  (3)戒妄语

  

  言而非实是「妄语」,语中有刀是「恶口」,挑弄是非是「两舌」,淫词秽言是「绮语」,这四类都属于妄语。

  

  妄语也包括自妄语、教人妄语、闻说妄语而生欢喜。其动机性质与前二戒类似,所以既伤慈悲心也损智慧心。妄语的人,必然自食恶果。

  

  (4)戒邪淫

  

  凡是不稳定、不正常,不受法律、风俗所认可的性行为,皆名为邪淫;此对个人的身心、家庭、社会,均能造成失衡现象。在精进禅修期间不得行淫欲,称为修梵行,在平常生活之中的在家人,则应遵守不邪淫。若修禅定,须修梵行。梵天行是色界天人,住于定境,自然没有欲界众生的淫行,如有淫欲,纵入禅定,必落魔境。

  

  平常人在打坐时,生理上可能会有性冲动的现象,这种反应,对于血气方刚的年轻男子,往往会无法控制。可以用禅修的方法化解,或用勇猛精进、参话头,乃至大声的参问,性冲动便会消失。默照的方法亦最有用──只晓得自己的身体在打坐,不要特别去留意身体某一部分或任何部分的状况,渐渐地这种性反应的感觉就会消失。如果性的反应非常强烈,根本无法安心打坐,则可以惭愧心及快动作来拜佛,拜到全身是汗,性的冲动也就自然化解了。

  

  (5)戒饮酒

  

  酒精本身不是罪恶,饮酒的人可能酒后乱性而造作恶业。经典中曾有一个例子:有一位居士,由于误将一大碗酒当做凉水喝光,便酒性大发,失去理智,见邻居的鸡跑进他家,便抓起来杀了、煮了,当作下酒的菜;邻女来问他,有见到她养的鸡吗?居士说没有,又见邻女貌美,便强暴了她。这则故事是说,由于饮酒,竟然使这位居士连续犯下了偷盗、杀生、妄语、邪淫的四条重戒。

  

  在精进禅修期间,由于禅修规则,故不可能违犯以上的五戒,然而回到平常生活环境之后,若不随时提醒自己是在修行,就难免会偶尔违犯。假如违犯了,应当恳切忏悔,若能如此,犯戒的机会便越来越少,成为一个五戒清净的修行人了。

  

  (三)定增上

  

  「定增上」又叫做「禅定增上」,可分为两大类:1.次第禅定,就是九次第定,是慢慢的由修四禅八定而修得第九解脱定。2.顿悟禅定,则不讲次第,不立文字、直指人心,是指中国的禅宗所传。次第禅定一定是在打坐时用的,有它的时段性,也就是说不打坐时,不在专一修定的时间内,就不算是在定中。次第禅定是小乘禅法,此处暂不论。

  

  1.四种大乘禅法

  

  依据中国天台智者大师《摩诃止观》介绍的大乘禅法,共有四类,称为「四种三昧」:

  常坐三昧,

  常行三昧,

  半行半坐三昧,

  非行非坐三昧。

  

  《六祖坛经》所主张的「一行三昧」,即属于第四类的「非行非坐三昧」,又可名为「随自意三昧」,因为《六祖坛经》的〈定慧品〉有云:「一行三昧者,于一切处,行、住、坐、卧,常行一直心是也。」什么是「一直心」呢?即是「于一切法,勿有执着。」如何是没有执着呢?即是「于念而无念」、「于相而离相」、「念念之中,不思前境」名为「无相」。也就是说,一行三昧的一直心,便是无念、无相、无住,是不论何时何处,于日常生活的四大威仪之中,皆可修行的一种大乘禅法。六祖惠能大师自己,就是修一行三昧,所以他也以之传授弟子。

  

  2.默照禅法的定境

  

  从六祖惠能的传记资料,很难证明他曾打坐。不过,《六祖坛经》的〈坐禅品〉中有云:「此门坐禅,元不着心,亦不着净,亦不是不动。」「外于一切善恶境界」便是坐禅,「不思善,不思恶」便是禅修方法。而在六祖惠能之前的中国禅师们有打坐,惠能之后的禅师们也都有打坐。

  

  默照禅法虽于十二世纪由宏智正觉禅师提倡,但默照禅法的源头,主要便是出于六祖惠能禅师一行三昧的坐禅法门。现在介绍如下:

  

  (1)不着心

  

  不执着虚妄心,实际上就是「放舍诸相,休息万事。」当发现妄念时,不讨厌、不怨恨、不排斥、不喜欢。发现有妄念,那很好,勿拒勿迎,那就是不着心;不要将妄念当成对象,妄念就不是问题了。普通人在练习修行时,要完全没有妄念是不可能的,只要不管妄念,回到默照的方法,妄念就会愈来愈少。

  

  (2)不着净

  

  欣净厌垢是分别心,取净舍垢是执着心,将心待悟是生死心。故在用默照禅法时,「默」是不着一法,「照」是全体齐收,没有善不善法的分别之思,只有我在打坐的一个念头。遇到坏状况不用烦恼,遇到好状况不用高兴,心中朗然,不受影响,该坐就坐,该起便起;有杂念无杂念,皆不在乎,只管默而常照,照而常默,既不见心净,亦不见不净,净与不净,都是平等。

  

  (3)不着不动

  

  「不动」有两层意思:一种是不动情绪的智慧心,另一种则是心止于一念的禅定境。《金刚经》的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不是住于禅定的不动心,而是不动情绪、执着的智慧心。入了一般的次第禅定后,身不动、心不动──身不动是坐姿,心不动是住于静境。禅宗的坐禅,不是教人「常坐不动」,亦不是教人「看心观静」,乃是于相而不着相,于念而离于念,念念之中不思前境。知有相是照,不着相是默;知有念是照,离于念是默;念念分明是照,不思前境是默。因此可知,默照禅法的源头,是与《六祖坛经》接轨的。

  

  不论是次第禅定或大乘禅法,「舍」了一境又一境,乃是基本原则。例如:四禅中有离生、离喜、舍念、无相等,都是在进入一种定境后,便当舍离,始能更上一个层次。逐层的舍,连四无色定也舍掉,即成为是舍无可舍的涅槃境──其实没有涅槃,乃是不住于境,故大乘禅法要讲无住。《金刚经》说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」执着定境的不动相,也是虚妄境。因此,《六祖坛经》主张「定慧一体」,也就是说,大乘的禅定和智慧是不一不二的,是体用不离的。

  

  定是默,慧是照,定慧一体,即是默照同时。

  

  (四)慧增上

  

  慧,梵文称之为般若,这和英语中的Wisdom,以及中国人用的智慧,意思稍有不同。我曾经说过,智慧的梵名是般若,它不是知识、不是经验、不是学问,而是无我的态度。

  

  1.佛法根本即智慧

  

  智慧增上,虽列于第四项,其实,第一信增上,即需信佛的正见,也就是依佛的智慧,来指导我们信什么──信三宝、信自性即佛性;持什么戒──有七众声闻戒及大乘菩萨戒;修什么定──有世间定、出世间定、如来定,亦即四禅八定、九次第定及一行三昧等大乘禅法。如果缺乏正见,前面三种增上都会有问题,就有麻烦了。那便可能变成了迷信,可能是持狗戒、牛戒、鱼戒等的苦行外道,也可能是修习与贪瞋等夹杂的邪定了。所以在四种增上之中,均以慧增上为依准,行者未开慧眼之前,须援用佛菩萨及诸善知识的智慧,来修前三种增上,待开了慧眼之后,仍以和佛菩萨及诸善知识相应相同的智慧,继续圆满四种增上功德。

  

  从禅宗《六祖坛经》的〈般若品〉中见到:「菩提般若之智,世人本自有之,只缘心迷,不能自悟,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。」又说:「一切般若智,皆从自性而生,不从外入。」「一切时中,念念不愚(迷),常行智慧,即是般若行。」又说:「般若无形相,智慧心即是。」「前念着境即烦恼,后念离境即菩提。」「当用大智慧,打破五蕴烦恼尘劳。」

  

  由《六祖坛经》中所明的般若智慧,即是菩提的异名,亦是悟见自性的功能、是不执着诸境的觉照力用。智慧是离相而无相的,因为离一切相,所以能如《心经》所说的:「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这便是慧增上,亦即六波罗蜜中的智慧波罗蜜。也可以说,佛法的根本,就是智慧。世间的一切知识、学问、聪明、才智,虽是有用,却不能破除烦恼,唯有离诸相、离执着的般若智,才是波罗蜜多(度脱),才能开悟而出迷愚的世间。

  

  2.般若为基,信戒定相依相生

  

  因此,在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之前,这世间尚无般若智慧,在佛悟道之时的能悟之心便是智慧心,成道之后所说的一切教法,都是从佛的大觉智海中流露出来,我们后世的一切佛弟子,皆因佛的智慧之教而获大利益,甚至也能开发各自心中的本有佛性,也是仰赖佛智的引导而浴于佛的大智海中了。

  

  四种增上,以信增上为方向和目标,以戒增上为行为的准则,以定增上为修三昧的方法,以慧增上贯串悟前悟后。这四种增上是相互依存的,四者若缺其一,便不是正确的佛法。

  

  有些人为了求财、求子、求寿、求官运等而到神祠、神宫、鬼灵显现处许愿拜祭,那是民间信仰,不是正信的佛教,因其缺少戒定慧的三种增上。

  

  有些人与佛教徒相同,也持五戒,目的是为现世福泽,称为人天善法,不是正确的佛教。因其缺少对三宝的信心,未曾修习禅定,未与佛法的智慧相应。

  

  有些人修习禅定的目的,或是为了健身,或是为求神通。其结果,禅修的道场,变成了健康中心;禅修的方法,变成了魔术棒;禅修的人士,变成了气功师及魔术师。最危险的是修定入魔,自称是神再来、是佛菩萨化现,说得好听是新兴宗教的创教主,说得不好听,则是巫筮性质的江湖术士。

  

  几年前,台湾有位中学教员突然变成了一位教主,他叫他的几十户信徒们移民到美国德州的一个小镇,准备乘飞碟升天。这使得台湾、美国的新闻媒体和警察单位都很紧…

《圣严法师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钥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