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聖嚴法師教默照禅

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禅 

  

  聖嚴法師著

  

  目錄

  

  編者志

  推薦序

  

  第一篇 默照禅法

  壹、默照禅的旨趣

  貳、修行默照禅法

  參、步上修行之道

  

  第二篇象岡默照禅十開示

  放松放下,准備用功

  默照的基礎觀念與方法

  超越對立,有無雙泯

  隨息法與只管打坐

  真正的修行是心中無事

  心無所求,安住在當下

  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

  開悟與默照禅法

  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

  慚愧、忏悔法門/無相、無我

  禅修應具備的基本佛教知識

  解脫樂、護法神

  直觀與空觀

  以恒常心用功不急求開悟

  發出離心與菩提心

  以感恩、回向心面對順逆因緣

  結束是另一階段修行的開始

  

  第叁篇〈坐禅儀〉講要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編者志

  

  同時傳承了中國禅宗臨濟(話頭禅)與曹洞(默照禅)兩個法脈的聖嚴法師,早期,是以教導數息觀以及參話頭爲主,但是到了一九八○年,開始在禅修期間指導默照禅法,並且從一九九八年開始,陸續舉辦專修默照的禅七、禅十、禅十四、禅四十九。至今,聖嚴法師已親自主持超過十次以上的密集默照禅修活動,受益者不計其數,然而法師卻遲遲未有一完整講授默照禅法的專書。因此本書的出版,可謂圓滿了各界多年來的殷切期盼。

  

  由于聖嚴法師每次禅修期間的開示,都會依據參與禅衆的程度,以及現場問答互動的狀況而有所不同。也就是中心主旨不變,內容或有雷同,但講授的風格、角度卻相當多樣,由此也看出法師接引禅衆之善巧,運用禅法之靈活。因此,本書也特別收錄了叁次禅期的開示,以期讀者能從法師所開的不同的「門」進入,而又門門相通。

  

  這叁部分,分別爲:一、默照禅法:爲二○○一年五月默照禅十四期間上午的開示,由于內容層次特別分明、嚴謹,爲曆年來之少見,編者又重新加以歸類整編、補充資料,使其更爲完整,堪稱修行默照禅法的最佳指導手冊。二、象岡默照禅十開示:爲二○○二年六月間的默照禅十全程開示內容。此次開示中,聖嚴法師充分展現禅師的機用活潑,期間有不少信手拈來的小故事,甚至就是禅修當天、當場發生的事件,法師的回應敏捷而睿智,卻又幽默風趣,讀來尤其令人拍案叫絕。叁、〈坐禅儀〉講要:聖嚴法師曾多次講解過〈坐禅儀〉,足見其重視的程度。本文講于二○○一年十二月的默照禅十期間,以消文釋義的方式說出,是〈坐禅儀〉最完整的诠釋。

  

  本書是聖嚴法師多年來傳授默照禅法的菁華,希望透過本書,讀者在一窺禅門堂奧之余,也能真正走入禅堂,開始禅修,親身體驗實證默照禅法,並將禅法的觀念與方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,爲我們的人間,帶來安定的力量與真正的平安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推薦序

  

    解構時代的重新建構之道

  

  楊蓓

  

  這不是一個安靜的時代。紛亂、歧異、虛擬、亢奮、低迷……太多的沖擊,讓現代人壓力叢生,心神始終不知何處安置,對于自心的澄澈、清朗、甯靜,往往于追逐中益形緣木求魚。由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,現代人需要的不只是養生、練氣或心理治療,而是一套足以安身立命的生命智慧和處世哲學。

  

  默照禅法,爲這個亂世提供了一個究竟的出路。否則聖嚴師父不必以高齡之身仍然風塵仆仆地于世界各地帶領禅七,遍灑默照禅的種子,也不會所到之處,毫無東方文化背景的禅衆,如此迫切地渴望師父的教導。

  

  有幸參與過十來次師父帶領的默照七、默照十、默照十四,也有幸率先閱讀了這本由默照禅修開示所彙整出來的《聖嚴法師教默照禅》,邊讀邊回味,腦海中還不時憶起禅堂中師父開示時的領會、開懷、羞慚與感恩。縱然,有些內容已經一聽再聽,但是仍然如醍醐灌頂,如夜路明燈,讓心再次回到明靜。

  

  其中最精妙之處,莫過于師父總在開示中讓人不論在修行過程,或生活曆練的夾縫中,指出一條明路。

  

  其實,修行過程中,困頓常來自于自相矛盾,例如:「想要」精進,卻妄念不斷;「想要」開悟見性,卻又留戀執著;「想要」綿密用功,卻又落于緊抓或者放逸;「想要」放舍,卻又貪著坐一炷好香。日常生活中,又何嘗不是如此。常常想要的太多,而忘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,于是追逐了半天,尚且不知自己在兜圈子,原地打轉,久而久之,焦慮、憂郁一一現形。

  

  書中,除了介紹默照禅的方法之外,更重要的是師父用各種角度的說明、譬喻,來協助禅衆掌握修習默照禅的態度,而這種態度本身即是默照、即是空觀,這正是師父爲現代人指出的這條明路。

  

  例如:不「除」妄想,不「求」真;一旦有了「除」或「求」的念頭,都與默照不相應,于是修行,不求開悟,也不害怕開悟;又如:散亂心、集中心、統一心到無心,是修習過程中,「心」的變化階段,但這些階段是自然發生的,不是刻意進行的,甚至默照修行方法的次第,都不是作意的,那麼修行的時候,就只剩下單單純純的「默」與「照」,于是「矛」與「盾」都放下了,只剩下方法,到頭來,連方法也不見了。這讓我想起師父對「空觀」的闡釋:「不偏左,不偏右,也不執中。」這種態度,正是默照的處世智慧,也是現代人自心困頓的解脫之道。

  

  有人會說,這樣的處世智慧太難了,要何時才能修成?師父用幽默的譬喻告訴衆人:動物因爲沒有前念、後念,所以對「當下」最敏銳,因此,常能預知災難的來臨。所以連「太難了」這一念都是妄念。不論修行或日常生活,如能法住法味,何來「偏」與「執」呢?

  

  而在禅堂中,師父總是擁有如神通般的敏銳,對禅衆做出適時切中的開示,來解惑、引導,所以本書中所呈現的各種主題順序,其實都是按當時禅衆的修行曆程而顯現。若以象岡默照禅十爲例,讀者不妨對照一下自己的禅修經驗,當能體會出經驗豐富的明師,如何在默照中體察出百多位禅衆的心路曆程:有時解惑,有時陪伴,有時提點,有時引領,有時警惕;這是何等深廣的明與知。所以,默照中,不是什麼都沒有了,而是什麼都恰如其分的有了。

  

  本書中涵蓋叁大部分,讀者可能會發現:〈坐禅儀〉是最精簡的提要,〈默照禅法〉十分實用,而〈象岡默照禅十開示〉卻善巧地與禅修曆程融合。這叁部分目標一致,卻有不同的風貌,以便引導不同需求的禅修者,這是編者的用心良苦,希望所有的人均能受益。

  

  有人說,這是一個什麼都在解構的時代,也是一個什麼都需要重新建構的時代。就如同師父在開示中,爲現代人所關心的「愛」與「快樂」理出脈絡時,師父將古老的佛法與現代人的生活,又有層次地扣在一起了。每每坐在禅堂中聆聽師父開示時,默思這個時代、這個世界,心中不免升起一些憧憬:當人人的心中建構起默照的清流時,這會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呢?

  

  多說無益,打七去吧!(作者現爲臺北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)

  

  

    第一篇默照禅法

  

  壹、默照禅的旨趣

  

  ──照見本來面目,體現本地風光

  

  默照禅法是最容易用的修行方法,不需要像修次第禅觀那樣,一個次第一個次第的修。但是,默照禅法的功能是涵蓋著次第禅觀的。因爲其內容是非常直接,用的方法也非常簡單,只要掌握著不把自我意識的執著心放進去,不作瞻前顧後的妄想思索,當下是什麼便是什麼,那就跟本來面目相應了;放舍我執是「默」,清清楚楚是「照」,這就是默照禅。

  

  一、什麼是「本來面目」?

  

  所謂「本來面目」,有的人說是在未出娘胎之前的本來面目,這可能會造成一些誤會,認爲是中陰身、是識、是神、是鬼、是靈魂,不同的宗教信仰者,會給它不同的名稱,那都是生死界的生滅因緣,不是本來面目。禅宗的意思是說,在沒有生與死之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?已經進入了生死,這是一種現象,是身體的現象、心理的現象、環境的現象,這些現象加起來,就是生與死。那麼,離開了這些生死現象,既不生也不死,既無生也無滅的本來面目,是人人本具的,那究竟是什麼呢?那是不可思議的真如佛性。

  

  「不可思議」與禅宗講的「不立文字」,這兩個名詞事實上是同樣的意思。只要用文字表達的,就是語言、符號;而思議則是用嘴巴講、用頭腦思考,這也是一些符號,所有的符號都稱之爲「相」,都是現象。因此,「不可思議」與「不立文字」講的都是同樣的東西,那就是放舍諸相之後,當下便能夠發現自己的本來面目。

  

  隨時能放舍諸相,隨時就能見到本來面目,只要有一個念頭沒有辦法離開現象,便是著相;只要執著于任何一相,那就跟本來面目不相應了,自然也就見不到本來面目了。許多人誤解,在打坐時所産生的身心反應,例如:輕安境、光明境、空靈境、感應境、神通境……就是開悟的悟境,其實那也只是生理現象、心理現象,最多是精神現象。有這些現象是很好的,那是已經放下了粗重的身心負擔,心志專注,凝神安住,故有異于一般的經驗出現,但它只是一種身心現象,不是開悟,未見本來面目。這種經驗能夠使你對打坐有信心,並且喜歡打坐,也能夠鼓勵著我們繼續的打坐下去。

  

  《六祖壇經》所講的無住、無念、無相,就是講的本來面目,就是悟境,就是放下了所有一切自我中心的執著。好比演員需要化妝,需要穿著各種不同的戲服,可是在卸妝以及脫下戲服之後,就顯出了演員自己的本來面目。禅宗所講的本來面目,是指放下了自我中心的執著,心無所住、念無所系,放舍諸相之後的…

《聖嚴法師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鑰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