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聖嚴法師教默照禅▪P1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程之中未得解脫,但是,在自我中心愈來愈淡時,痛苦也會愈少,漸漸就得到解脫的快樂。解脫之後,對任何一個人的愛,絕對是無條件的,沒有時間性,也沒有一定的對象,這種愛是平等的慈悲,是絕對的愛。但並不是把對動物跟對自己的親人同等看待,還是人是人,動物是動物,這是智慧;如果把動物和自己親人同等對待,這不是平等的慈悲,而是愚癡。

  

  (叁)世間欲樂皆短暫

  

  我曾問過一位滿胖的女孩子,問她爲什麼會這麼胖?她說:「我也不知道,只是覺得忙時無聊,閑時也無聊,無聊時就吃東西,吃東西就很快樂,我整天都在吃零食。但是,我很討厭我這麼胖。」喜歡吃又討厭胖,這究竟是快樂還是不快樂?

  

  在我出家的鄉間,那時候大家都很窮,廟裏只有到過年時,才能吃到糯米做的芝麻湯圓。就有一個愚癡的出家人,認爲一年都吃不到,要吃個夠本,于是連吃了叁大碗,吃得好快樂。因爲糯米湯圓太好吃了,他連咬都不咬,就這麼囫囵吞的把一個個湯圓吞到肚子裏去,結果糯米不消化,在肚裏結成一團。晚上睡覺前,覺得肚子不舒服,連呼吸都很困難,他就到佛殿上抱個大木魚,用木魚壓著肚子,邊敲邊念著:「阿彌陀佛,讓我放個屁吧!」那時候鄉下也沒有醫院,于是請了位中醫,醫生叫他吐,叫他嘔,叫他瀉,都沒辦法,最後他就死了,火化之後,結成一團的糯米變成了一個黑球。他吃的時候是很快樂,可是居然會吃到喪命,這是很可憐的事。從此以後,我只要看到有人吃湯圓,都會勸人少吃一點。

  

  以上兩個例子是說,世間的樂都是暫時的,不是絕對而持久的,唯有解脫樂才是永遠的。得解脫的人,不會緊張、恐懼、饑渴,饑渴又分爲物質與精神的饑渴。有人問我:「師父,你在任何地方都很忙碌,工作量又多又重,你忙得快樂嗎?」忙,有的是身體忙,有的是心在忙,如果學會禅修的觀念和方法,就能像我們前面說過,永嘉禅師〈證道歌〉所說的「絕學無爲閑道人」,那我還有什麼好忙的呢?我雖然沒有得大智慧、大解脫,但是我在學習著禅法,所以我不覺得有那麼忙,而且還滿快樂的。有時候我也會大聲的講幾句重話,講完之後就沒事了;當然,盡量不要這樣,因爲那不是很舒服的事。

  

  (四)修行能成就無私的大愛

  

  禅修時,自然而然能夠産生喜悅,這是禅悅、法喜。禅悅的産生是因爲用方法使得心念集中,雜念、妄想的負擔減少,此時會有一種如釋重負輕安的感覺出現,輕安就是快樂。前面提到的第叁種放松的樂,就是屬于禅悅裏的定樂。但是禅悅不一定有法喜。法喜的産生,是因爲雖然自己的修行工夫還沒修到這個程度,但是懂得用佛法糾正自己的觀念,想法跟過去不同了,當有麻煩、有痛苦的時候,會用佛法來處理,就會快樂多了,這就是法喜,法喜是非常重要的。不論法喜或禅悅,都要比剛才講的叁種快樂都好。

  

  禅修者能否愛人或被愛?這是不用懷疑的事!當自我中心愈來愈淡,能體會到自己與環境合而爲一,感受到環境與自己是那麼的親切,不容分割;此時,不僅對人,對動植物也都會有愛,會以慈悲心來對待、照顧它們,你和它們不會再有距離,彼此是完全相應的。以愛心對待動物時,它們也會很歡喜,覺得很安全、很快樂,花草樹木也是如此。在我們的道場裏,有位在家居士照顧花草時,花草樹木都死了;後來換了另外一位居士照顧,這位居士很有愛心的照顧著這些花草,本來快要枯死的,後來都長得很茂盛。甚至有些野鳥,會在花盆裏生蛋孵小鳥,小鳥飛走之後,母鳥還會來帶這位居士去見它的孩子,鳥與人沒有距離,這就是愛。修行的人自然會有這種愛心出現,不必擔心修行之後,連兒子都不認得了。

  

  二、不期待護法神

  

  今天有人問說:「爲什麼打坐時護法神就不來,在拜佛、忏悔時,護法神就會來保護呢?」我說,這和你自己的心有關。心很安定、很開朗的時候,不僅是護法神,即使是動物、植物也願意和你在一起,因爲覺得很安全、很舒服。打坐工夫好,護法神一定會來幫助,如果打坐時,五行煩躁,混身都是刺,護法神當然就跑走了。不要認爲護法神都是大菩薩,他們或許是跟著你的一種靈體,只要你對他有益,他就來;譬如拜佛時,他也跟著拜;吃飯供養,他也會得到些東西,護法神跟著修行的人,對他是有用的。修行好了,護法神自然會來,但是請諸位不要老是想要護法神來。

  

  我講一個護法神的故事。大約在七十年前,有叁位出家人准備結伴到西藏學法。在那個時候,從北京到西藏的交通極爲不便,路上需要有護法神保護。出發之前,每天祈求護法神能夠護送他們至西藏。有一天,有一位出家人被靈體附身說:「我是護法神,你們請我,我過來了。但是你們不要太歡喜,我是西山的黃鼠狼。」另外兩位出家人說:「我們請的護法菩薩,怎麼來個黃鼠狼呢?」它回答說:「像你們這樣叁個人,只能夠找到我啊!」

  

  黃鼠狼還有個條件:「正好我也想去西藏學法,但去不了,既然你們求我,一路上我就跟著你們一起去。但是,你們每天就算不能夠給我一只雞,最少也要叁個雞蛋。」和尚說:「我們是吃素的呀!」它說:「我知道你們吃素,但是西藏喇嘛是不吃素的。」後來他們求黃鼠狼:「拜托,請不要跟著我們吧!我們要的是護法菩薩,不是黃鼠狼!」好不容易把黃鼠狼請走。叁位出家人就暫時不去西藏,不然,一路上跟個黃鼠狼在一起就麻煩了。因此,請諸位不要期待著護法神來護你的法,說不定跑出個黃鼠狼來給你護法。因爲你所期待的,必定與你的修行程度相應,修行不夠,就會來個很奇怪的東西。

  

  叁、踏實用方法

  

  用方法雖然是有層次、有次第,可是請不要自作聰明的認爲,走了一步,就要跨出第二步;走第二步,就准備要跨出第叁步,這樣方法是無法踏實的。譬如說,自認爲已經是集中心了,就想要進一步進入統一心;進入身心統一,就想進入內外統一,然後再進入前念與後念的統一。這種情形事實上根本沒有統一,而是在打妄想。

  

  統一,是自然而然的,不是自己想要從這一層次至另一層次,而是要「放舍諸相,休息萬事」,要不斷地舍。但是剛開始方法不能舍,方法一舍,就變成打妄想,或者頭腦一片空白。方法,是自然而然到後來好象沒有方法可用,實際上仍在方法上;很清楚知道自己是在打坐,雖然身體的感覺不存在,還是曉得在打坐,環境也是清清楚楚的。此時,不要去想自己是身心統一還是內外統一,念頭一起,就什麼也不統一,根本是在打妄想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〈第八天:早上〉直觀與空觀

  

  一、不分內外

  

  打坐時,只知道我在打坐,知道身體上若幹部分是有感覺的,但是不要特別去分別是哪一部分,或者是特別注意某一部分,也不對任何一點産生反應。所謂知道,不是經過思考,而是直覺曉得有這樣東西。如果能夠做到,此時此刻,身心便是統一的。

  

  也不要覺得內外統一很難。坐在禅堂內,眼睛如果半睜著,可以看到前面的地板、人物、毛巾、墊子等,即使眼睛閉著,也可看到透過眼皮的光影,但不要被看到的東西或者光影所影響,而生起第二念。例如看到地板上的花紋,或者前面打坐的人坐的樣子很奇怪,甚至于穿的衣服顔色、花紋、料子都很特別;或是耳朵聽到咳嗽聲、飛機聲、鳥聲、汽車聲、風雨聲,或者什麼聲音也沒有,因爲太寂靜,耳朵裏好象有一種「吽……」般的天籁聲,對這些現象都不要感到興趣,看到就是看到,聽到就是聽到,不要特別去注意它,心裏不要有任何的反應,此時的你和環境就是統一的。

  

  事實上,在動的狀況下也可達到統一。譬如到戶外經行的托水

  ;拿著裝滿水的一碗

  ,但是還要走路,要特別小心

  裏的水不能流出來,如果只知道平穩地把

  托好,此時心在

  上,心已經跟

  合而爲一。如果覺得好累、好辛苦、好麻煩,心一煩亂,

  裏的水便會流出來。要是能夠覺得托這個

  非常值得,很喜歡,沒有負擔,沒有對立,集中心與統一心就會出現。

  

  在《莊子》書中有一個「庖丁解牛」的故事,敘述庖丁在殺牛時已經出神入化,牛不會痛苦、恐懼,自己也很省力的在使用那把刀。有人問他怎麼辦到的?他說:「剛開始時,我看到的是一只全部的牛;漸漸地,只看牛的一個一個局部;到最後,根本沒有牛了。」實際上他已經從集中心進入到統一心,沒有內外,沒有彼此,他已經看不到牛,跟牛是結合在一起;又因爲已經對牛的身體組織、結構、關節非常清楚,所以曉得怎麼做是最省力的。而且殺牛的人沒有殺的心,牛也不知道是要被殺,牛遇到他,就像是安樂死。中國人有句諺語──「遊刃有余」,就是形容庖丁割牛時,技巧熟練,刀在牛身上的任何部位,都不會碰到阻礙,那把刀就像在水裏遊一樣地,非常的自在、自由。當自己的心能和身體統一,那是自在的;跟環境統一,則是自由的;「遊刃有余」,就是遇到任何狀況,不會受其影響,處處是自由的、自在的。

  

  我不會殺牛,也不吃牛肉,用這個殺牛的例子來比喻修行禅法的統一心,似乎是很殘酷。事實上,運動員、藝術家、表演家們,在心力很集中的時候,也可能達到統一心的境界。然而統一心和開悟是兩回事,必須要善根深厚,以及正確的佛法指導,也就是叁法印──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,再加上練習集中心、統一心之後,才可能觸發開悟的狀況出現。

  

  二、不起對立

  

  許多人認爲修行禅定就能得解脫,然而,修行次第禅定是絕對不得解脫的。雖然在次第禅定裏有個最高的解脫定,即滅受想定、九次第定。但解脫定並不是因爲進入四禅八定之後而得解脫;而是在具備四禅八定,也…

《聖嚴法師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鑰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