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聖嚴法師教默照禅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是有統一心的工夫時,必須在聽聞佛法之後,將自我中心全部放下,甚至將定也要放下,此時智慧出現,稱爲解脫定。所謂九次第定,也不是在達到第八個定之後就進入到第九個定,而是要把前面的八個定放下,不要執著那個定,滅受想定,就是要滅掉四禅八定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定;滅就是舍,釋迦牟尼佛最後成道,就是舍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定,然後才進入到解脫定。

  

  要達成內外統一或身心統一,其實是很容易,但是一定要練習。打坐時用「只管打坐」的方法,自然而然就會進入身心統一和內外統一。可是在行動的時候,譬如:掃地、割草、經行,要怎麼辦呢?人是在環境裏活動,不僅只有身體在動,身體、環境和心都是彼此互動的;在互動的狀況下,不要生起對立心。練習著對見到、聽到、感觸到的任何狀況,都不要給它名字、形容、比較,這主要是爲了達到不和它産生對立的目的。因爲有名字、有比較、有形容,就是對立。凡是大的、小的;長的、短的;好的、壞的,或是什麼顔色等等的分別,就已經把環境裏的東西拆得一個一個散散的,不是成片的。如果沒有對立,就是統一;即使是在動中,也是統一,這就是動中修。

  

  各位在戶外經行,經常會聽到鳥叫,這是正常的,但是不要有反應,不要生起第二念,這只是自然裏的東西。同樣的,看到石頭就繞過去,不要給它「石頭」這個名字,如果被石頭擋住了,你就起了個念頭說:「豈有此理!有一塊石頭在那裏,我要把它踢開。」這樣你的心就是跟石頭産生了對立,不是統一的。如果出現「聽而不聞、視而不見」的情況,有兩種可能:一種是處于集中心,專注于某境,對環境中其他事物不知道,身心與環境沒有統一,這不是統一心;另一種可能,是前念與後念統一,這是入定。當內外統一時,對身、心、環境的狀況都是清楚的,但是不會起反應;內外統一不是變成白癡,而是明確的知道,那是「照」;不起第二念,是「默」。

  

  這個方法練好的話,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有用的。不論是夫妻吵架,或者跟長官、同事之間有沖突,都是清清楚楚,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,但是心不會産生痛苦、怨恨、混亂、煩惱。就像大自然裏的流水,遇到任何狀況,即使是一個小縫,都會流過去,而不覺得是一種妨礙;實在流不過去,水就停在那裏,等到可以流動時又繼續流動;即使永遠無法流動,只要等到太陽一曬,水就蒸發成爲蒸氣,又可以自由行動了。這就好象統一心,統一心是非常自由,不是呆板的、死的東西。

  

  叁、直觀與空觀

  

  直觀實際上就是默照,好象攝影機的本身是沒有選擇的,只要在鏡頭範圍之內,將光線、距離、焦距對准,它就平等接受。我們可以選擇一個範圍來用直觀的方法;譬如看一朵花,花有花瓣、花心、花蕊,一直看下去,可能一只蝴蝶和蜜蜂飛進來,進來就是自然的進來,不要拒絕什麼,很自然的,看到什麼就是什麼。

  

  直觀是對環境的直覺,進一步是空觀。空觀,是連統一的這種心的念頭都沒有,不會覺得練好統一心就非常得意,將這種心也要放下。但不要誤解空觀是頭腦裏一片空白,空觀是舍無可舍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  〈第八天:晚上〉以恒常心用功不急求開悟

  

  一、攬之不得,不可名其有;磨之不泯,不可名其無

  

  「攬之不得,不可名其有;磨之不泯,不可名其無」,這是宏智正覺禅師所說的。

  

  所謂「攬之不得」,是指想要用手或心來體驗,但是根本沒有這樣東西,所以根本得不到,這個「攬之不得」就是默照。用方法在照、在默時,是有照和默的功能;修行默照成功,也就是默照同時出現,這時候,如果還能夠分別體會這叫做默,那叫做照,生起體會的這個心,那便是妄想心、執著心,不能稱爲默照。默照同時的時候,是無法用心去體驗的。

  

  「磨之不泯」的磨,是分析、解散、拆開,認爲這樣大概就是沒有了。默照的工夫,說它有,是錯的,因爲這成了有執著;說它無,也是錯的,因爲默照的運作還是有的,而且說它無,那就落于頑空,認爲空無所有,而變成了一種邪見。而是說,如果以心去體驗它,而執著的認爲有這樣東西,則是錯的;應該是功能有,而實質是無。

  

  明朝末年有一位臥龍禅師說「無」是指心不起,但六祖惠能說「無」是起了又起,這究竟誰是對的?在禅宗語錄中,弟子和老師之間的對話常常是這樣子的,弟子問「有」,老師一定答「無」;弟子問「無」,老師則是說「有」。難道弟子跟老師是在玩文字遊戲?其實這完全是工夫,指的是不一樣的東西。

  

  禅宗公案裏有一則滿好玩的故事,有位大官去拜訪禅師,問說:「善惡是否有因果報應?」禅師說「有」。可是另外來了一位出家弟子也問禅師同樣的一句話,禅師卻說是「無」。大官就問禅師:「你回答他無,回答我是有,你總有一個地方是錯的。」禅師說:「請問,你有老婆嗎?」大官說「有」,又問那一位弟子:「你有老婆嗎?」弟子說「無」,禅師說:「你看,我的回答是對的啰!」

  

  對于心中牽牽挂挂、放不下的人,一切都是有的,有生死、有涅槃、有解脫、有痛苦、有煩惱、有智慧、有地獄、有淨土,樣樣都有。對心中已經沒有牽挂的人而言,天堂、地獄、佛、煩惱、智慧,都是沒有的;既然無牽挂,有跟沒有,完全相同。譬如說,在家人可能有先生、太太、兒女,心中再放下,也還是有的,不可能完全沒有牽挂,因爲這是你的家屬及孩子。我這個出家人,從來沒有娶過老婆,根本沒有對太太及兒女的牽挂。但是我有徒弟,如果徒弟發生意外,我不可能裝著不知道的說是沒有牽挂,首先就要曉得傷勢如何,甚至親自前去探望。

  

  例如剛才我的弟子告訴我說:「今天下午有幾位菩薩去鋸樹,結果樹倒下的方向不對,很麻煩!很糟糕!」我第一個反應就是問:「人有沒有受傷?」我的弟子告訴我:「師父,你不要急,已經把這棵倒下的樹,綁在另一棵沒有倒的樹上了。」然後他又慢慢的來敘述當時的狀況,我再問:「是否傷到人了?」他仍是叫我不要急。從這一點看,我似乎是有牽挂的,因爲我首先考慮到、想到的是有沒有人怎麼樣?有沒有危險?但是我不是爲了我自己而關心他們,所以我是沒有牽挂的。

  

  還有一個故事是,有位太太經常供養、護持我們,有天突然告訴我說:「師父,我的先生有外遇,他要跟我離婚,你看我是否要答應呢?」我說:「既然已經結婚,能夠不離婚是最好,離婚之後,你變成了沒有家的人。」她又問:「師父,我還有兩個孩子可以靠,你爲什麼叫我不要離婚?可能你擔心我離婚之後就沒錢供養你了!」我說:「阿彌陀佛!如果我貪著你的供養而叫你不要離婚,我也不值得做你的師父了!你離不離婚是你的問題,你現在有兩個孩子,離婚之後,你的孩子還有爸爸,還有媽媽,可能又多了一個你先生外遇的女人做媽媽,唯獨你沒有丈夫了。我考慮到的是你、你先生及孩子,你有沒有給我供養,都是相同的。」她很不好意思的說:「我怎麼沒有想到,師父是專門爲我們設想,而不是只爲自己。」

  

  經常要練習著不爲自己的利害來關心人,這才是沒有牽挂的;如果只爲著自己的得失等問題而關心人,那是有牽挂。最近臺灣發生一樁事,有個小女孩從小是由她祖母扶養的,當孫女要進小學,她的父母就把孩子帶回去。祖母舍不得孫女,晚上就到兒子家裝鬼嚇孫女,希望孫女趕快回到她的身邊來。結果裝鬼被兒子抓到,就將祖母送到警察局,經法院判決,爲了保護小孩,不准這位祖母再接近兒子的家,因爲會對孫女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。這位祖母不僅無法見到孫女,連兒子、媳婦也不容易再見到;想要得到,結果卻失去更多,這是位可憐的祖母。

  

  二、以恒常心修行

  

  早期在臺灣的初級禅訓班一期是叁個月,每星期上一堂課是兩小時,初級班之後就進入中級班。其中有一個男孩很聰明,記憶力很好,上課後問他們是不是聽懂了?他一定回答說懂,並且馬上念給我聽,跟我說的完全一樣。初級班是講散心、集中心、統一心,到了中級班則講無心,這個學生說:「我老早知道什麼是無心,無心就是沒有牽挂。」我心想,這個學生的反應快、悟性高,真是可造之才。中級班結束,他來參加禅七,禅修期間,我講開示時只要一問,他一定回答,跟我是對答如流。後來我說:「怎麼都是你回答?」他說:「師父,大家不回答,總要有人回答!他們不懂,我懂,我當然回答啰!」然後他問我說:「師父,我的悟境如何?」我說:「你是鹦鹉的『鹉』啊!」鹦鹉是人家講什麼它就跟著講什麼。

  

  後來這個學生非常急切的要我承認他已經開悟,我說:「你的悟境那麼高,我怕你哎!要我承認你開悟,那是害你,我不承認你開悟,你講的話又都是我所講的。但是,我不能從語言上肯定你是開悟,開悟是沒有辦法用理論來解釋分析。你沒有開悟就是沒有開悟,你再怎麼講,我也不會承認的。」請問諸位,這個學生他有沒有牽挂啊?事實上,我們只要好好修行,就是有用的,開不開悟都是相同,爲什麼一定要去追求開悟呢?

  

  大乘菩薩的修行時間,從初發心至信心不退,要十劫;信心不退到斷除煩惱的一分,是一大阿僧祇劫;煩惱如有十分,十分煩惱全部斷除,是第二阿僧祇劫;從第二阿僧祇劫開始到成佛,是第叁阿僧祇劫。許多人來參加幾天禅修,就准備要成佛了,這真是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啊!

  

  大乘菩薩要信心不退就要修十劫,我們一般的凡夫都是退退進進,想要信心不退,就要不斷地發願修行,鼓勵自己修行,信心才能持久。因此,在十劫之內,遇到大麻煩時,信心還有可能會退,但是已經種了善根,如果遇到機會…

《聖嚴法師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鑰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