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是有统一心的工夫时,必须在听闻佛法之后,将自我中心全部放下,甚至将定也要放下,此时智慧出现,称为解脱定。所谓九次第定,也不是在达到第八个定之后就进入到第九个定,而是要把前面的八个定放下,不要执着那个定,灭受想定,就是要灭掉四禅八定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;灭就是舍,释迦牟尼佛最后成道,就是舍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,然后才进入到解脱定。
要达成内外统一或身心统一,其实是很容易,但是一定要练习。打坐时用「只管打坐」的方法,自然而然就会进入身心统一和内外统一。可是在行动的时候,譬如:扫地、割草、经行,要怎么办呢?人是在环境里活动,不仅只有身体在动,身体、环境和心都是彼此互动的;在互动的状况下,不要生起对立心。练习着对见到、听到、感触到的任何状况,都不要给它名字、形容、比较,这主要是为了达到不和它产生对立的目的。因为有名字、有比较、有形容,就是对立。凡是大的、小的;长的、短的;好的、坏的,或是什么颜色等等的分别,就已经把环境里的东西拆得一个一个散散的,不是成片的。如果没有对立,就是统一;即使是在动中,也是统一,这就是动中修。
各位在户外经行,经常会听到鸟叫,这是正常的,但是不要有反应,不要生起第二念,这只是自然里的东西。同样的,看到石头就绕过去,不要给它「石头」这个名字,如果被石头挡住了,你就起了个念头说:「岂有此理!有一块石头在那里,我要把它踢开。」这样你的心就是跟石头产生了对立,不是统一的。如果出现「听而不闻、视而不见」的情况,有两种可能:一种是处于集中心,专注于某境,对环境中其他事物不知道,身心与环境没有统一,这不是统一心;另一种可能,是前念与后念统一,这是入定。当内外统一时,对身、心、环境的状况都是清楚的,但是不会起反应;内外统一不是变成白痴,而是明确的知道,那是「照」;不起第二念,是「默」。
这个方法练好的话,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有用的。不论是夫妻吵架,或者跟长官、同事之间有冲突,都是清清楚楚,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,但是心不会产生痛苦、怨恨、混乱、烦恼。就像大自然里的流水,遇到任何状况,即使是一个小缝,都会流过去,而不觉得是一种妨碍;实在流不过去,水就停在那里,等到可以流动时又继续流动;即使永远无法流动,只要等到太阳一晒,水就蒸发成为蒸气,又可以自由行动了。这就好象统一心,统一心是非常自由,不是呆板的、死的东西。
三、直观与空观
直观实际上就是默照,好象摄影机的本身是没有选择的,只要在镜头范围之内,将光线、距离、焦距对准,它就平等接受。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范围来用直观的方法;譬如看一朵花,花有花瓣、花心、花蕊,一直看下去,可能一只蝴蝶和蜜蜂飞进来,进来就是自然的进来,不要拒绝什么,很自然的,看到什么就是什么。
直观是对环境的直觉,进一步是空观。空观,是连统一的这种心的念头都没有,不会觉得练好统一心就非常得意,将这种心也要放下。但不要误解空观是头脑里一片空白,空观是舍无可舍。
〈第八天:晚上〉以恒常心用功不急求开悟
一、揽之不得,不可名其有;磨之不泯,不可名其无
「揽之不得,不可名其有;磨之不泯,不可名其无」,这是宏智正觉禅师所说的。
所谓「揽之不得」,是指想要用手或心来体验,但是根本没有这样东西,所以根本得不到,这个「揽之不得」就是默照。用方法在照、在默时,是有照和默的功能;修行默照成功,也就是默照同时出现,这时候,如果还能够分别体会这叫做默,那叫做照,生起体会的这个心,那便是妄想心、执着心,不能称为默照。默照同时的时候,是无法用心去体验的。
「磨之不泯」的磨,是分析、解散、拆开,认为这样大概就是没有了。默照的工夫,说它有,是错的,因为这成了有执着;说它无,也是错的,因为默照的运作还是有的,而且说它无,那就落于顽空,认为空无所有,而变成了一种邪见。而是说,如果以心去体验它,而执着的认为有这样东西,则是错的;应该是功能有,而实质是无。
明朝末年有一位卧龙禅师说「无」是指心不起,但六祖惠能说「无」是起了又起,这究竟谁是对的?在禅宗语录中,弟子和老师之间的对话常常是这样子的,弟子问「有」,老师一定答「无」;弟子问「无」,老师则是说「有」。难道弟子跟老师是在玩文字游戏?其实这完全是工夫,指的是不一样的东西。
禅宗公案里有一则满好玩的故事,有位大官去拜访禅师,问说:「善恶是否有因果报应?」禅师说「有」。可是另外来了一位出家弟子也问禅师同样的一句话,禅师却说是「无」。大官就问禅师:「你回答他无,回答我是有,你总有一个地方是错的。」禅师说:「请问,你有老婆吗?」大官说「有」,又问那一位弟子:「你有老婆吗?」弟子说「无」,禅师说:「你看,我的回答是对的啰!」
对于心中牵牵挂挂、放不下的人,一切都是有的,有生死、有涅槃、有解脱、有痛苦、有烦恼、有智慧、有地狱、有净土,样样都有。对心中已经没有牵挂的人而言,天堂、地狱、佛、烦恼、智慧,都是没有的;既然无牵挂,有跟没有,完全相同。譬如说,在家人可能有先生、太太、儿女,心中再放下,也还是有的,不可能完全没有牵挂,因为这是你的家属及孩子。我这个出家人,从来没有娶过老婆,根本没有对太太及儿女的牵挂。但是我有徒弟,如果徒弟发生意外,我不可能装着不知道的说是没有牵挂,首先就要晓得伤势如何,甚至亲自前去探望。
例如刚才我的弟子告诉我说:「今天下午有几位菩萨去锯树,结果树倒下的方向不对,很麻烦!很糟糕!」我第一个反应就是问:「人有没有受伤?」我的弟子告诉我:「师父,你不要急,已经把这棵倒下的树,绑在另一棵没有倒的树上了。」然后他又慢慢的来叙述当时的状况,我再问:「是否伤到人了?」他仍是叫我不要急。从这一点看,我似乎是有牵挂的,因为我首先考虑到、想到的是有没有人怎么样?有没有危险?但是我不是为了我自己而关心他们,所以我是没有牵挂的。
还有一个故事是,有位太太经常供养、护持我们,有天突然告诉我说:「师父,我的先生有外遇,他要跟我离婚,你看我是否要答应呢?」我说:「既然已经结婚,能够不离婚是最好,离婚之后,你变成了没有家的人。」她又问:「师父,我还有两个孩子可以靠,你为什么叫我不要离婚?可能你担心我离婚之后就没钱供养你了!」我说:「阿弥陀佛!如果我贪着你的供养而叫你不要离婚,我也不值得做你的师父了!你离不离婚是你的问题,你现在有两个孩子,离婚之后,你的孩子还有爸爸,还有妈妈,可能又多了一个你先生外遇的女人做妈妈,唯独你没有丈夫了。我考虑到的是你、你先生及孩子,你有没有给我供养,都是相同的。」她很不好意思的说:「我怎么没有想到,师父是专门为我们设想,而不是只为自己。」
经常要练习着不为自己的利害来关心人,这才是没有牵挂的;如果只为着自己的得失等问题而关心人,那是有牵挂。最近台湾发生一桩事,有个小女孩从小是由她祖母扶养的,当孙女要进小学,她的父母就把孩子带回去。祖母舍不得孙女,晚上就到儿子家装鬼吓孙女,希望孙女赶快回到她的身边来。结果装鬼被儿子抓到,就将祖母送到警察局,经法院判决,为了保护小孩,不准这位祖母再接近儿子的家,因为会对孙女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。这位祖母不仅无法见到孙女,连儿子、媳妇也不容易再见到;想要得到,结果却失去更多,这是位可怜的祖母。
二、以恒常心修行
早期在台湾的初级禅训班一期是三个月,每星期上一堂课是两小时,初级班之后就进入中级班。其中有一个男孩很聪明,记忆力很好,上课后问他们是不是听懂了?他一定回答说懂,并且马上念给我听,跟我说的完全一样。初级班是讲散心、集中心、统一心,到了中级班则讲无心,这个学生说:「我老早知道什么是无心,无心就是没有牵挂。」我心想,这个学生的反应快、悟性高,真是可造之才。中级班结束,他来参加禅七,禅修期间,我讲开示时只要一问,他一定回答,跟我是对答如流。后来我说:「怎么都是你回答?」他说:「师父,大家不回答,总要有人回答!他们不懂,我懂,我当然回答啰!」然后他问我说:「师父,我的悟境如何?」我说:「你是鹦鹉的『鹉』啊!」鹦鹉是人家讲什么它就跟着讲什么。
后来这个学生非常急切的要我承认他已经开悟,我说:「你的悟境那么高,我怕你哎!要我承认你开悟,那是害你,我不承认你开悟,你讲的话又都是我所讲的。但是,我不能从语言上肯定你是开悟,开悟是没有办法用理论来解释分析。你没有开悟就是没有开悟,你再怎么讲,我也不会承认的。」请问诸位,这个学生他有没有牵挂啊?事实上,我们只要好好修行,就是有用的,开不开悟都是相同,为什么一定要去追求开悟呢?
大乘菩萨的修行时间,从初发心至信心不退,要十劫;信心不退到断除烦恼的一分,是一大阿僧祇劫;烦恼如有十分,十分烦恼全部断除,是第二阿僧祇劫;从第二阿僧祇劫开始到成佛,是第三阿僧祇劫。许多人来参加几天禅修,就准备要成佛了,这真是对不起释迦牟尼佛啊!
大乘菩萨要信心不退就要修十劫,我们一般的凡夫都是退退进进,想要信心不退,就要不断地发愿修行,鼓励自己修行,信心才能持久。因此,在十劫之内,遇到大麻烦时,信心还有可能会退,但是已经种了善根,如果遇到机会…
《圣严法师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