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會怎麼樣?會怎麼樣?……」老和尚就是這麼聽著、聽著,我已經忘記問了多少問題,也沒有想到他是否還記得這些問題,一個接著一個的問下去,最後老和尚在床鋪上拍了一下說:「放下著!睡覺吧!」這一拍把我嚇了一跳,當我聽到「放下」時,很奇怪,所有的雜念、妄想、疑問全都不見了,想要問的問題也不需要問了。這個例子是告訴諸位,「放下著」這叁個字對我受用太大了,實在就是「絕學無爲閑道人」這句話。要做一個沒有什麼好學的,沒有什麼要做的修行閑道人;心中不要存有那麼多的東西,只要好好修行,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。
有人認爲打坐、聽經、看經、念經、拜佛,這就是修行;而工作、開車、煮飯、買菜,都是在幹擾修行,甚至有人會說:「甯動千江水,勿擾道人心,我正在修行,請不要幹擾我,你一幹擾我,讓我的心也動了。」這種人是修不成的,到最後一定修成了外道。沒有辦法將自我放下,是不可能見性、不可能開悟,因爲太自私了。
六祖惠能在黃梅五祖弘忍座下時,他的修行就是砍柴、樁米。象岡道場最近有幾位菩薩,打了上一次的話頭禅十之後,就留下參加這一次的默照禅十,在此期間,就在這裏當義工。我問其中一位菩薩:「你在這裏參加二十天的禅修,其他時間都在工作,你合算嗎?」他回答說:「我非常的意外,雖然整天都在工作,但是並不覺得我是在工作。這個心,好象跟環境裏所有的工作打成一片了。」他整天都在爲我們做各種各樣的雜工,心中卻無事,工作就是工作,而且住得很快樂,這是不是等于「絕學無爲閑道人」?諸位要是願意住下來,也會這個樣子的。
接下來第二句是:「不除妄想不求真」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因爲妄想這樣東西本來是沒有的,只有在心中産生煩惱時,才叫做妄想。所謂煩惱,是心念跟自我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相應,如果只有心念,而沒有自我在其中,這個念頭不會有問題;因爲自私,老是在乎著自己的得與失、好與壞,結果變成了妄念,這就是煩惱。
什麼是「真」?許多人希望在打坐時開悟見性,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,也就是見到佛性。而現在,因爲有煩惱,所以這個「我」是假的,開悟之後,似乎就可以見到真的「我」了,有這樣的想法是外道。
事實上,沒有佛性、開悟,以及本來面目這些東西,請諸位不要去追求,否則就被自我的追求心困住、綁住,被煩惱所困擾。追求心就是自我的自私心,如果無法放下,是不可能開悟的。其實,不追求開悟,它反而就在你的面前,一追求它就不見了。不追求,不拒絕,沒有要追求什麼或拒絕什麼,在這種狀況下,就是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,也就是在默照──很清楚,但是不受影響。
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阿難,當佛住世時,他經常會有依賴心,認爲佛很喜歡他,總有一天佛會幫助他開悟、得解脫。但是直到佛涅槃爲止,他還沒有開悟解脫,于是他想:「佛法已經傳給了大師兄摩诃迦葉,大師兄應該可以助我開悟。」但是摩诃迦葉也不睬他,不但不幫忙,還將他趕了出去。此時阿難就想:「佛已經不在世,大師兄也不管我,算了,我什麼也不求了,自己修行吧!」于是找了一個地方准備坐下去好好修行。由于期待心、依賴心都沒有了,正要坐下去還沒坐好的當下,便證得阿羅漢果。這就是「不除妄想不求真」,沒有准備要做什麼時,它反而就在你的面前。因此,隨時隨地不管妄想是什麼,回到方法才是最要緊的。
四、念念系在方法上
雖然講「不除妄想不求真」、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,可是默照的方法還是要用。打坐時,體驗呼吸在鼻孔出入的感覺;經行時,體驗自己腳步在走的感覺;吃飯時,體驗每一口飯咀嚼的感覺;出坡時,體驗你的手、身體,以及工作的狀況。甚至洗澡、喝水、上廁所,都很清楚自己是在做什麼,這就是照;有雜念不管它,則是默;很清楚現在用的方法,有雜念起,不管它,這是默照同時。
睡覺,也是可以用默照,你要說:「我要睡覺,我正要睡覺,我已經睡著了,現在聽到的,都是在做夢,不管它;身體以及環境裏的狀況,也不管它,我現在是在睡覺。」「我正在睡覺」是默,「我曉得我在睡覺」是照。照的時候,不是眼睛睜著說:「我怎麼睡不著啊!怎麼還沒有睡著啊!」這不是照,也不是默;不是在用方法,而是在打妄想。但是,請諸位不要就寢時故意弄出噪音,還不知慚愧地說是幫助其他人好好修行默照,你還是要盡量悄悄的、輕輕的,不要製造噪音。
默照是最好用的,在任何時間,任何一個念頭都可以用。每一口呼吸就像是遊泳的每一個動作,在你生命的大海裏前進、前進,一手一手的往前劃。無論是動或靜,在任何一個狀況下,都可以用這種態度,能夠這樣,心就很容易安定,容易統一,容易得力。
〈第叁天:早上〉隨息法與只管打坐
一、改變偏差即是修行
修行,在中文的意思,修是修正、修理。當身、口、意叁種行爲有偏差時,需要修正、糾正,而煩惱心破壞了智慧心時,就要修理,修好之後,再繼續使用。
一般人乃至普通的佛教徒們,都認爲敲木魚、誦經、打坐、吃素、在佛菩薩像前禮拜,就是修行。沒有錯,這些是修行,是輔助我們調整觀念及行爲的種種方法。但是如果習慣不改、觀念不變、行爲不糾正,那些修行是沒有用的,是在浪費時間,裝模作樣。
諸位在這十天之中,任何時間、任何場合、任何空間,都是在修行,否則洗澡時,不是修行反而是放逸;吃飯時,不是修行反而是享受;出坡時,不是修行反而是受苦。我們的心隨時要安住在現在,很清楚的把現在做好,這就是修行了。譬如說,當你用衛生設備時,看到其他人用過之後弄得很髒,讓你不方便,而你用完之後心想:「剛才的人沒弄幹淨,我也不必收拾,反正已經髒了。」結果第二、第叁人都是如此,這個地方就越弄越髒。本來是人用的衛生設備,幾個人一用之後,變成了豬的生活環境,這不是修行的態度。應該在用完之後,不論剛才的人是否清潔了,我盡我的責任把它弄幹淨,讓下一個使用的人覺得方便,這就是修行。
禅修期間,要練習著身清淨、口清淨、心清淨,然後保持著環境清淨,這也是修行。我聽說諸位菩薩在用餐之後,不會將碗盤清理幹淨,甚至還要留下一點飯菜表示已經吃飽了,這是一般人的一種壞習慣。特別是有些人認爲,將碗盤內的東西全部吃光是不禮貌的,必須剩下一些。這種觀念是非常的糟糕,不僅浪費食物,也汙染了環境。
修行是讓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,改變、修正壞習氣、壞觀念、壞行爲。如果能因此讓家人發現你跟過去不一樣了,知道修行是有用的;漸漸地,家人也跟著你來修行,這就是度衆生。否則,來修行之前與來之後,完全一樣,, 那就是白來了。
二、只管打坐
現在繼續講方法。既然生活就是修行,爲什麼多半的時間還要在禅堂裏打坐?這是因爲我們想要修行,但是不知道自己心念以及行爲的哪些地方需要修正。專注用方法的時候,就會發現心裏出現許多許多的雜念、妄想,這些雜念、妄想,都與平常生活之中所發生的行爲和習慣有關。發現行爲和想法有偏差時,就需要改進,所以在禅堂是在練心,學著認知自己的雜念、妄想是什麼,並練習著讓它們越來越少。
到現在爲止,只介紹了一種體驗呼吸的方法,諸位在體驗時,是否真的覺得是在生命的大海裏遊泳,好舒暢、好平穩、好安靜、好快樂?有了這種感受體驗,就可以再進一步。如果體驗呼吸在鼻孔出入的感覺,愈體驗愈覺得無聊,或者想要體驗,但是頭腦出現的雜念、妄想,使得心無法體會到鼻孔呼吸的感覺,有這種情況,同樣也可再進一步。
默照,這個名詞是中國曹洞宗所提出的,日本曹洞宗不叫默照,而稱它爲「只管打坐」,這是最容易的一種方法。體驗呼吸時,還要曉得呼吸從鼻孔出入之感覺,而「只管打坐」太簡單了,往蒲團上一坐:「我在打坐,我曉得我在打坐!」然後將身體姿勢坐正確、舒服、安定,其他什麼事都不管;但是,一定要曉得是在打坐,否則就會睡著了。
「只管打坐」可分成叁個層次:1.我在打坐,2.我的身體在打坐,3.我的身心全部都在打坐。「我在打坐」只是個觀念;身體在打坐,是照;身心都在打坐的時候,沒有雜念,只有身心統一,這便是「只管打坐」的根本方法。
身心統一,身心一致,沒有雜念。曉得自己是在打坐,雜念來了不管它;環境裏有任何動靜,不管它,這就是默照。只管自己的身體在打坐,知道身體上某些局部的反應,不需要管它;不管它,是默;我知道我在打坐,是照。體驗呼吸的感覺,只是身體的一部分,要把心擴大、放大,安心的體驗身體全部的感覺。但是,不可能對身體每個地方全部都有感覺,通常只對痛、麻、癢,或者不舒服的地方有感覺,特別是在動的部分;知道,但不要管它,不要特別留意任何一個局部,而是知道全體。知道全部的身體,甚至知道你的心都在打坐,將體驗呼吸這一點擴大到你的身體,甚至全部的身心,那就是你的生命都在打坐。
叁、隨息觀
體驗鼻孔呼吸的感覺,叫做「隨息觀」。隨息,其實就是四念住的觀身和觀受的方法。如果能夠從體驗呼吸而將方法擴大到體驗全身在打坐,就更好一些;如果不能轉變也沒有關系,只要心安定就好。
體驗呼吸是很單純的,只要知道空氣從鼻孔呼出時是溫暖的,從鼻孔吸入時是清涼的。絕對不能去控製呼吸,使它快或慢,多或少;也就是說,你的責任是在于體驗的感覺,而非去計較、考量呼吸的量多量少,以及呼吸的品質。…
《聖嚴法師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