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圣严法师教默照禅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会怎么样?会怎么样?……」老和尚就是这么听着、听着,我已经忘记问了多少问题,也没有想到他是否还记得这些问题,一个接着一个的问下去,最后老和尚在床铺上拍了一下说:「放下着!睡觉吧!」这一拍把我吓了一跳,当我听到「放下」时,很奇怪,所有的杂念、妄想、疑问全都不见了,想要问的问题也不需要问了。这个例子是告诉诸位,「放下着」这三个字对我受用太大了,实在就是「绝学无为闲道人」这句话。要做一个没有什么好学的,没有什么要做的修行闲道人;心中不要存有那么多的东西,只要好好修行,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。

  

  有人认为打坐、听经、看经、念经、拜佛,这就是修行;而工作、开车、煮饭、买菜,都是在干扰修行,甚至有人会说:「宁动千江水,勿扰道人心,我正在修行,请不要干扰我,你一干扰我,让我的心也动了。」这种人是修不成的,到最后一定修成了外道。没有办法将自我放下,是不可能见性、不可能开悟,因为太自私了。

  

  六祖惠能在黄梅五祖弘忍座下时,他的修行就是砍柴、桩米。象冈道场最近有几位菩萨,打了上一次的话头禅十之后,就留下参加这一次的默照禅十,在此期间,就在这里当义工。我问其中一位菩萨:「你在这里参加二十天的禅修,其他时间都在工作,你合算吗?」他回答说:「我非常的意外,虽然整天都在工作,但是并不觉得我是在工作。这个心,好象跟环境里所有的工作打成一片了。」他整天都在为我们做各种各样的杂工,心中却无事,工作就是工作,而且住得很快乐,这是不是等于「绝学无为闲道人」?诸位要是愿意住下来,也会这个样子的。

  

  接下来第二句是:「不除妄想不求真」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因为妄想这样东西本来是没有的,只有在心中产生烦恼时,才叫做妄想。所谓烦恼,是心念跟自我的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相应,如果只有心念,而没有自我在其中,这个念头不会有问题;因为自私,老是在乎着自己的得与失、好与坏,结果变成了妄念,这就是烦恼。

  

  什么是「真」?许多人希望在打坐时开悟见性,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,也就是见到佛性。而现在,因为有烦恼,所以这个「我」是假的,开悟之后,似乎就可以见到真的「我」了,有这样的想法是外道。

  

  事实上,没有佛性、开悟,以及本来面目这些东西,请诸位不要去追求,否则就被自我的追求心困住、绑住,被烦恼所困扰。追求心就是自我的自私心,如果无法放下,是不可能开悟的。其实,不追求开悟,它反而就在你的面前,一追求它就不见了。不追求,不拒绝,没有要追求什么或拒绝什么,在这种状况下,就是「不思善,不思恶」,也就是在默照──很清楚,但是不受影响。

  

  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阿难,当佛住世时,他经常会有依赖心,认为佛很喜欢他,总有一天佛会帮助他开悟、得解脱。但是直到佛涅槃为止,他还没有开悟解脱,于是他想:「佛法已经传给了大师兄摩诃迦叶,大师兄应该可以助我开悟。」但是摩诃迦叶也不睬他,不但不帮忙,还将他赶了出去。此时阿难就想:「佛已经不在世,大师兄也不管我,算了,我什么也不求了,自己修行吧!」于是找了一个地方准备坐下去好好修行。由于期待心、依赖心都没有了,正要坐下去还没坐好的当下,便证得阿罗汉果。这就是「不除妄想不求真」,没有准备要做什么时,它反而就在你的面前。因此,随时随地不管妄想是什么,回到方法才是最要紧的。

  

  四、念念系在方法上

  

  虽然讲「不除妄想不求真」、「不思善,不思恶」,可是默照的方法还是要用。打坐时,体验呼吸在鼻孔出入的感觉;经行时,体验自己脚步在走的感觉;吃饭时,体验每一口饭咀嚼的感觉;出坡时,体验你的手、身体,以及工作的状况。甚至洗澡、喝水、上厕所,都很清楚自己是在做什么,这就是照;有杂念不管它,则是默;很清楚现在用的方法,有杂念起,不管它,这是默照同时。

  

  睡觉,也是可以用默照,你要说:「我要睡觉,我正要睡觉,我已经睡着了,现在听到的,都是在做梦,不管它;身体以及环境里的状况,也不管它,我现在是在睡觉。」「我正在睡觉」是默,「我晓得我在睡觉」是照。照的时候,不是眼睛睁着说:「我怎么睡不着啊!怎么还没有睡着啊!」这不是照,也不是默;不是在用方法,而是在打妄想。但是,请诸位不要就寝时故意弄出噪音,还不知惭愧地说是帮助其他人好好修行默照,你还是要尽量悄悄的、轻轻的,不要制造噪音。

  

  默照是最好用的,在任何时间,任何一个念头都可以用。每一口呼吸就像是游泳的每一个动作,在你生命的大海里前进、前进,一手一手的往前划。无论是动或静,在任何一个状况下,都可以用这种态度,能够这样,心就很容易安定,容易统一,容易得力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  〈第三天:早上〉随息法与只管打坐

  

  一、改变偏差即是修行

  

  修行,在中文的意思,修是修正、修理。当身、口、意三种行为有偏差时,需要修正、纠正,而烦恼心破坏了智慧心时,就要修理,修好之后,再继续使用。

  

  一般人乃至普通的佛教徒们,都认为敲木鱼、诵经、打坐、吃素、在佛菩萨像前礼拜,就是修行。没有错,这些是修行,是辅助我们调整观念及行为的种种方法。但是如果习惯不改、观念不变、行为不纠正,那些修行是没有用的,是在浪费时间,装模作样。

  

  诸位在这十天之中,任何时间、任何场合、任何空间,都是在修行,否则洗澡时,不是修行反而是放逸;吃饭时,不是修行反而是享受;出坡时,不是修行反而是受苦。我们的心随时要安住在现在,很清楚的把现在做好,这就是修行了。譬如说,当你用卫生设备时,看到其他人用过之后弄得很脏,让你不方便,而你用完之后心想:「刚才的人没弄干净,我也不必收拾,反正已经脏了。」结果第二、第三人都是如此,这个地方就越弄越脏。本来是人用的卫生设备,几个人一用之后,变成了猪的生活环境,这不是修行的态度。应该在用完之后,不论刚才的人是否清洁了,我尽我的责任把它弄干净,让下一个使用的人觉得方便,这就是修行。

  

  禅修期间,要练习着身清净、口清净、心清净,然后保持着环境清净,这也是修行。我听说诸位菩萨在用餐之后,不会将碗盘清理干净,甚至还要留下一点饭菜表示已经吃饱了,这是一般人的一种坏习惯。特别是有些人认为,将碗盘内的东西全部吃光是不礼貌的,必须剩下一些。这种观念是非常的糟糕,不仅浪费食物,也污染了环境。

  

  修行是让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,改变、修正坏习气、坏观念、坏行为。如果能因此让家人发现你跟过去不一样了,知道修行是有用的;渐渐地,家人也跟着你来修行,这就是度众生。否则,来修行之前与来之后,完全一样,, 那就是白来了。

  

  二、只管打坐

  

  现在继续讲方法。既然生活就是修行,为什么多半的时间还要在禅堂里打坐?这是因为我们想要修行,但是不知道自己心念以及行为的哪些地方需要修正。专注用方法的时候,就会发现心里出现许多许多的杂念、妄想,这些杂念、妄想,都与平常生活之中所发生的行为和习惯有关。发现行为和想法有偏差时,就需要改进,所以在禅堂是在练心,学着认知自己的杂念、妄想是什么,并练习着让它们越来越少。

  

  到现在为止,只介绍了一种体验呼吸的方法,诸位在体验时,是否真的觉得是在生命的大海里游泳,好舒畅、好平稳、好安静、好快乐?有了这种感受体验,就可以再进一步。如果体验呼吸在鼻孔出入的感觉,愈体验愈觉得无聊,或者想要体验,但是头脑出现的杂念、妄想,使得心无法体会到鼻孔呼吸的感觉,有这种情况,同样也可再进一步。

  

  默照,这个名词是中国曹洞宗所提出的,日本曹洞宗不叫默照,而称它为「只管打坐」,这是最容易的一种方法。体验呼吸时,还要晓得呼吸从鼻孔出入之感觉,而「只管打坐」太简单了,往蒲团上一坐:「我在打坐,我晓得我在打坐!」然后将身体姿势坐正确、舒服、安定,其他什么事都不管;但是,一定要晓得是在打坐,否则就会睡着了。

  

  「只管打坐」可分成三个层次:1.我在打坐,2.我的身体在打坐,3.我的身心全部都在打坐。「我在打坐」只是个观念;身体在打坐,是照;身心都在打坐的时候,没有杂念,只有身心统一,这便是「只管打坐」的根本方法。

  

  身心统一,身心一致,没有杂念。晓得自己是在打坐,杂念来了不管它;环境里有任何动静,不管它,这就是默照。只管自己的身体在打坐,知道身体上某些局部的反应,不需要管它;不管它,是默;我知道我在打坐,是照。体验呼吸的感觉,只是身体的一部分,要把心扩大、放大,安心的体验身体全部的感觉。但是,不可能对身体每个地方全部都有感觉,通常只对痛、麻、痒,或者不舒服的地方有感觉,特别是在动的部分;知道,但不要管它,不要特别留意任何一个局部,而是知道全体。知道全部的身体,甚至知道你的心都在打坐,将体验呼吸这一点扩大到你的身体,甚至全部的身心,那就是你的生命都在打坐。

  

  三、随息观

  

  体验鼻孔呼吸的感觉,叫做「随息观」。随息,其实就是四念住的观身和观受的方法。如果能够从体验呼吸而将方法扩大到体验全身在打坐,就更好一些;如果不能转变也没有关系,只要心安定就好。

  

  体验呼吸是很单纯的,只要知道空气从鼻孔呼出时是温暖的,从鼻孔吸入时是清凉的。绝对不能去控制呼吸,使它快或慢,多或少;也就是说,你的责任是在于体验的感觉,而非去计较、考量呼吸的量多量少,以及呼吸的品质。…

《圣严法师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钥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