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圣严法师教默照禅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要像狗的嗅觉似地去研究空气的品质,一研究,会觉得空气很坏,一计较呼吸的量,就会很贪心地希望多吸一点,这是不必要的。只要把身体姿势坐直,颈部不要弯,下巴收拢,呼吸量及氧气量是绝对够的。

  

  根本原则是在身体要放松,坐的姿势要平稳,身体上的痛、痒,知道而不管它。如果痛得很厉害,腿痛就放腿,背痛就弯腰,头痛就将注意力放在臀部与蒲团之间。如果头部发热、发烫,也许是有病或感冒,这就需要吃药休息了;除此之外,身体上任何状况都不管它。有些人会连续的抖动,那是因为特别注意身体某处的关系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  〈第三天:晚上〉真正的修行是心中无事

  

  一、选佛场

  

  现在我所说的方法,就像是开药方,都是经过实验,如果相信它,使用时就会有用。有几个要领请诸位要记得:「不思善,不思恶」,以及「绝学无为闲道人,不除妄想不求真」。这些要领就是方法,随时用它放松你的身心,不要担心有妄想,有妄想产生,就随时回到方法上。

  

  在我们禅堂的正门口,挂了「选佛场」三个字。大家一定很好奇,尤其是西方人,会认为禅堂挂个装饰品,是什么意思啊?

  

  「选佛场」其中的一种意思是说,这个地方是提供人们,从烦恼心之中将佛心选出来。关于这三个字的来历,有种种的说法以及不同的故事,有些故事是制造出来的,根本没有发生过,不过我现在要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:

  

  有一位年轻的读书人,他很用功的读了十年书,准备赴考做官。赴考场途中,有一天借住到一间庙里,庙里的和尚问他:「年轻人,你经过这儿要到哪里去啊?」读书人说:「我要去赶考,准备考官、选官去。」和尚问:「你要考官,准备了多久啊?当了官以后要做什么呢?」年轻人回答:「哦!很辛苦,我已经拚命读了十年书,当官之后就要管事,那就很忙了。」和尚又问:「这不是太累、太辛苦了?你要选官,为什么不选佛呢?选佛最简单、最容易的。」年轻人一听:「选官我知道,选佛要怎么选呢?选上了又怎么样呢?」和尚答说:「很简单!什么都不要准备,什么也不必期望,佛就在你的面前,你已经选上了。选佛选上之后,你自己根本没事,但是,你可以为一切众生做老师,为一切众生奉献。」年轻人说:「这真是太好了,又可以做老师,又可以奉献,自己又没事,也不需要准备,这太好了!」

  

  结果这位年轻人不去选官,就在这间庙出家,出家之后就写了「选佛场」三个字;他没有事情做,就在那边选佛了。这个故事就是永嘉大师〈证道歌〉所讲的「绝学无为闲道人,不除妄想不求真。」如果能把这两句话做到,你的佛已经选成功了。象冈道场的禅堂既然是「选佛场」,诸位来到这里,应该没有事才对。

  

  宋朝有位用话头的禅师──大慧宗杲曾说过:真正会修行的人,是最省力的。如果觉得很累、很忙,表示不知道什么叫做修行。修行,是心中无事;用默照,主要也是让我们心中无事,没有牵挂,不牵挂自己状况的好与不好,不牵挂过去的好与不好,不担忧未来的好与不好,这就是「不思善,不思恶」。这个时候,就是在选佛,因为心是安静的、平安的,跟智慧是相应的。

  

  二、不触事而知,不对缘而照

  

  「不触事而知,不对缘而照」这两句话,是默照禅的开创者──宏智正觉禅师所说,指的就是默照。「不触事而知」,是对一切状况都很清楚,但是不要将它当成一回事,这些状况跟你没有关系。事,就是状况,环境里的人与事的状况,自己内心和身体产生的状况,很清楚的知道是有的,但是跟你没有关系。这似乎是很奇怪,自己的想法跟身体上的感觉,怎么会跟自己没有关系?没有错,是有关系,但是不要在乎它,这就是默;很清楚知道有这个状况,是照。状况发生还是要处理,但是不必说「我」在处理,处理事就只是在处理事,那就不会生气烦恼了。

  

  有一位已经往生的老教授,过去常常在我们纽约禅中心演讲,当他得了癌症有人去探望时,他就侃侃而谈地告诉访客说,这个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,现在是什么状况,将来会变成什么状况,害了这个病要如何去治疗。去探病的人跟我说:「师父!这位教授满奇怪的,他介绍他的病情时,好象是在讲别人,没有感觉到是他自已得了病。」这就是「不触事而知」的例子,事情他是清楚的知道,然而并没有将这桩事看成与自己有那么严重的关系。

  

  诸位现在用默照的方法,多半能够做到这一步: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以及现在生活的环境,都很清楚、明白;知道环境内有噪音,或者气温很凉、很热;自己很快乐、很不快乐,很舒服、很不舒服等状况,你都知道,但是不要再起第二念:「这是『我』」。要将情况客观化;有这桩事,但不是「我怎么得了,我怎么得了……」这样想就会很痛苦了,照也照不清楚,默也没有默。如果能够照、能够默,这桩事我晓得,但跟我没有什么关系。能对自己的妄念、身心状况、自己的个性以及种种问题,知道得很清楚,随时修正它,这就是修行。否则知道自己有那么多的缺点,于是自怨自艾、自悲自责,这就不是在修行了。

  

  「不对缘而照」,「对」的意思是攀缘,「缘」的意思是对象;自我和对象产生纠缠不清的状况就是「对缘」。「不对缘」是指不将任何对象当成是「我的」对象,既然没有对象,「我」就不存在,「我」不存在,烦恼也就不存在。

  

  最近遇到一位菩萨告诉我,有个男孩子见到另一个女孩子时,一见面就对她说:「我跟你有缘。」女孩子被他吓了一跳,他要缘人,人家却不缘他。从此以后,这个男孩子就神魂颠倒,日思夜想,老是想着这个女孩子跟他有缘,后来女孩子一害怕就去报警,要求警方保护,最后这个男孩就被带到警察局去了。这个男孩子就是在「对缘而照」,晓得有这个对象,不断地追,那是烦恼;如果「不对缘而照」,知道有这么一个女孩,可是不一定跟自己有什么关系,那就不会惹出这么多问题了。

  

  当我们打坐的时候,一定会有一些状况出现,没有状况反而是很奇怪的。坐着的时候,眼睛会看到地板上的图案,耳朵会听到飞机的声音,身体会流汗,也会有一些痛和痒,或者心中想着隔壁的人坐下去、站起来的样子有点怪怪的……,凡此种种都是缘,在环境里一定有缘的存在。除此之外,自己内心的念头也是一种缘,譬如:「刚才想到一件想了很久都想不到的事,真可惜,没有用笔将它记下来,再想想看那究竟是什么?」这一下子,就变成老是在妄想里,刚才就是在妄想,现在又再追踪那个妄想,妄想加妄想,在妄想中打滚,这就是「对缘」。不对缘,就是不论是心里想的、身体上感觉到的、环境里面所有的一切,跟我没有关系,不把它当成是我的对象,不去注意它,我只晓得我用我的方法,这就是「不对缘而照」。

  

  曾经有位菩萨在打坐时,不断注意着前面女孩子的背,坐了一天之后这位菩萨要求换位子。我问她这个位子有什么不好?她说:「前面那个女孩子的背歪歪的,我老是想去纠正她。师父说过打坐的姿势要正确,这个女孩子坐得歪歪的,但是我又不能讲话,我坐在她背后,看到她那个样子,我很难过,好象我的样子就和她一样。」这就是「对缘而照」了。禅修期间,不仅其他人跟自己没有关系,连自己的前念与后念、自己的身体状况,都跟自己没有关系,这样子才会坐得安定,这叫做「不对缘而照」。否则缘太多了,老是在攀缘,攀过去缘,攀未来缘,攀当前的缘,这叫做多管闲事,这不是闲道人而是忙道人。

  

  

  

  

  〈第四天:早上〉心无所求,安住在当下

  

  一、无所求的态度

  

  默照本来是非常单纯而简单的,可是在运用的时候,还是因人而异,要靠个人的揣摩,如何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,牢牢地将自己的心贴在方法上,不离开方法。

  

  有人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用心、非常努力了,但是用方法时很累、很吃力,而且心还是浮动的,无法用上方法。这就像骑马一样,一骑上马,马就将你甩下来,甚至还踢你两脚,因此希望找一匹训练得非常熟练的马来骑。其实,那匹马就是你自己,要如何顺利、轻松、不吃力?很简单,不要期望太高、要求太多,也就是「不除妄想不求真」,那是很省力的;没有企求,错了就重新再来,有杂念是正常的;不论是只有一念或者两念在用方法,都很欢喜,只要现在知道用方法。

  

  能够以无所求心来用方法,方法是很省力的,很容易将心安定下来。既然是无所求,诸位一定会觉得为什么还要到禅堂来禅修?我们求的是能够开智慧,使烦恼减少;但是,就因为希望烦恼少,希望求智慧,所以必须以无所求的态度来用方法,否则会适得其反,企求心越高,烦恼心越重。因此,在打坐之前要发心,所求的只是方法,不求其他,不求没有妄想,不求有好成果,这就是修行的基本态度。

  

  禅的修行,为什么称为顿悟?因为所使用的方法就是「顿」,不是要人从观念上来分析、辩论、思考。一般人对于许多问题,可能会问理由、原因,进行分析,然后做结论,是合理或者不合理,能解决或不能解决;一般的知识系统,都是用这种方法。而禅修是当下就在用方法,其他的不管它;这样好象没有解决问题,但是如果随时随地能够用方法,这些问题就会彻底解决,不论是否有理,至少烦恼没有了。

  

  二、放下执着,放下烦恼

  

  禅修的目的及功能,不在于公平合理,不在于客观的事实变或不变,而是在于自己能够过得平安、快乐,不受外在状况的影响。禅宗祖师们对弟子的教育,不论有理没理,都给三十棒;有理的一开口,就给三十棒;没有理的一开口,也给三十棒。表面上…

《圣严法师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钥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