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要像狗的嗅覺似地去研究空氣的品質,一研究,會覺得空氣很壞,一計較呼吸的量,就會很貪心地希望多吸一點,這是不必要的。只要把身體姿勢坐直,頸部不要彎,下巴收攏,呼吸量及氧氣量是絕對夠的。
根本原則是在身體要放松,坐的姿勢要平穩,身體上的痛、癢,知道而不管它。如果痛得很厲害,腿痛就放腿,背痛就彎腰,頭痛就將注意力放在臀部與蒲團之間。如果頭部發熱、發燙,也許是有病或感冒,這就需要吃藥休息了;除此之外,身體上任何狀況都不管它。有些人會連續的抖動,那是因爲特別注意身體某處的關系。
〈第叁天:晚上〉真正的修行是心中無事
一、選佛場
現在我所說的方法,就像是開藥方,都是經過實驗,如果相信它,使用時就會有用。有幾個要領請諸位要記得: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,以及「絕學無爲閑道人,不除妄想不求真」。這些要領就是方法,隨時用它放松你的身心,不要擔心有妄想,有妄想産生,就隨時回到方法上。
在我們禅堂的正門口,挂了「選佛場」叁個字。大家一定很好奇,尤其是西方人,會認爲禅堂挂個裝飾品,是什麼意思啊?
「選佛場」其中的一種意思是說,這個地方是提供人們,從煩惱心之中將佛心選出來。關于這叁個字的來曆,有種種的說法以及不同的故事,有些故事是製造出來的,根本沒有發生過,不過我現在要講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:
有一位年輕的讀書人,他很用功的讀了十年書,准備赴考做官。赴考場途中,有一天借住到一間廟裏,廟裏的和尚問他:「年輕人,你經過這兒要到哪裏去啊?」讀書人說:「我要去趕考,准備考官、選官去。」和尚問:「你要考官,准備了多久啊?當了官以後要做什麼呢?」年輕人回答:「哦!很辛苦,我已經拚命讀了十年書,當官之後就要管事,那就很忙了。」和尚又問:「這不是太累、太辛苦了?你要選官,爲什麼不選佛呢?選佛最簡單、最容易的。」年輕人一聽:「選官我知道,選佛要怎麼選呢?選上了又怎麼樣呢?」和尚答說:「很簡單!什麼都不要准備,什麼也不必期望,佛就在你的面前,你已經選上了。選佛選上之後,你自己根本沒事,但是,你可以爲一切衆生做老師,爲一切衆生奉獻。」年輕人說:「這真是太好了,又可以做老師,又可以奉獻,自己又沒事,也不需要准備,這太好了!」
結果這位年輕人不去選官,就在這間廟出家,出家之後就寫了「選佛場」叁個字;他沒有事情做,就在那邊選佛了。這個故事就是永嘉大師〈證道歌〉所講的「絕學無爲閑道人,不除妄想不求真。」如果能把這兩句話做到,你的佛已經選成功了。象岡道場的禅堂既然是「選佛場」,諸位來到這裏,應該沒有事才對。
宋朝有位用話頭的禅師──大慧宗杲曾說過:真正會修行的人,是最省力的。如果覺得很累、很忙,表示不知道什麼叫做修行。修行,是心中無事;用默照,主要也是讓我們心中無事,沒有牽挂,不牽挂自己狀況的好與不好,不牽挂過去的好與不好,不擔憂未來的好與不好,這就是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。這個時候,就是在選佛,因爲心是安靜的、平安的,跟智慧是相應的。
二、不觸事而知,不對緣而照
「不觸事而知,不對緣而照」這兩句話,是默照禅的開創者──宏智正覺禅師所說,指的就是默照。「不觸事而知」,是對一切狀況都很清楚,但是不要將它當成一回事,這些狀況跟你沒有關系。事,就是狀況,環境裏的人與事的狀況,自己內心和身體産生的狀況,很清楚的知道是有的,但是跟你沒有關系。這似乎是很奇怪,自己的想法跟身體上的感覺,怎麼會跟自己沒有關系?沒有錯,是有關系,但是不要在乎它,這就是默;很清楚知道有這個狀況,是照。狀況發生還是要處理,但是不必說「我」在處理,處理事就只是在處理事,那就不會生氣煩惱了。
有一位已經往生的老教授,過去常常在我們紐約禅中心演講,當他得了癌症有人去探望時,他就侃侃而談地告訴訪客說,這個病是什麼時候開始的,現在是什麼狀況,將來會變成什麼狀況,害了這個病要如何去治療。去探病的人跟我說:「師父!這位教授滿奇怪的,他介紹他的病情時,好象是在講別人,沒有感覺到是他自已得了病。」這就是「不觸事而知」的例子,事情他是清楚的知道,然而並沒有將這樁事看成與自己有那麼嚴重的關系。
諸位現在用默照的方法,多半能夠做到這一步:對自己的身心狀況以及現在生活的環境,都很清楚、明白;知道環境內有噪音,或者氣溫很涼、很熱;自己很快樂、很不快樂,很舒服、很不舒服等狀況,你都知道,但是不要再起第二念:「這是『我』」。要將情況客觀化;有這樁事,但不是「我怎麼得了,我怎麼得了……」這樣想就會很痛苦了,照也照不清楚,默也沒有默。如果能夠照、能夠默,這樁事我曉得,但跟我沒有什麼關系。能對自己的妄念、身心狀況、自己的個性以及種種問題,知道得很清楚,隨時修正它,這就是修行。否則知道自己有那麼多的缺點,于是自怨自艾、自悲自責,這就不是在修行了。
「不對緣而照」,「對」的意思是攀緣,「緣」的意思是對象;自我和對象産生糾纏不清的狀況就是「對緣」。「不對緣」是指不將任何對象當成是「我的」對象,既然沒有對象,「我」就不存在,「我」不存在,煩惱也就不存在。
最近遇到一位菩薩告訴我,有個男孩子見到另一個女孩子時,一見面就對她說:「我跟你有緣。」女孩子被他嚇了一跳,他要緣人,人家卻不緣他。從此以後,這個男孩子就神魂顛倒,日思夜想,老是想著這個女孩子跟他有緣,後來女孩子一害怕就去報警,要求警方保護,最後這個男孩就被帶到警察局去了。這個男孩子就是在「對緣而照」,曉得有這個對象,不斷地追,那是煩惱;如果「不對緣而照」,知道有這麼一個女孩,可是不一定跟自己有什麼關系,那就不會惹出這麼多問題了。
當我們打坐的時候,一定會有一些狀況出現,沒有狀況反而是很奇怪的。坐著的時候,眼睛會看到地板上的圖案,耳朵會聽到飛機的聲音,身體會流汗,也會有一些痛和癢,或者心中想著隔壁的人坐下去、站起來的樣子有點怪怪的……,凡此種種都是緣,在環境裏一定有緣的存在。除此之外,自己內心的念頭也是一種緣,譬如:「剛才想到一件想了很久都想不到的事,真可惜,沒有用筆將它記下來,再想想看那究竟是什麼?」這一下子,就變成老是在妄想裏,剛才就是在妄想,現在又再追蹤那個妄想,妄想加妄想,在妄想中打滾,這就是「對緣」。不對緣,就是不論是心裏想的、身體上感覺到的、環境裏面所有的一切,跟我沒有關系,不把它當成是我的對象,不去注意它,我只曉得我用我的方法,這就是「不對緣而照」。
曾經有位菩薩在打坐時,不斷注意著前面女孩子的背,坐了一天之後這位菩薩要求換位子。我問她這個位子有什麼不好?她說:「前面那個女孩子的背歪歪的,我老是想去糾正她。師父說過打坐的姿勢要正確,這個女孩子坐得歪歪的,但是我又不能講話,我坐在她背後,看到她那個樣子,我很難過,好象我的樣子就和她一樣。」這就是「對緣而照」了。禅修期間,不僅其他人跟自己沒有關系,連自己的前念與後念、自己的身體狀況,都跟自己沒有關系,這樣子才會坐得安定,這叫做「不對緣而照」。否則緣太多了,老是在攀緣,攀過去緣,攀未來緣,攀當前的緣,這叫做多管閑事,這不是閑道人而是忙道人。
〈第四天:早上〉心無所求,安住在當下
一、無所求的態度
默照本來是非常單純而簡單的,可是在運用的時候,還是因人而異,要靠個人的揣摩,如何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,牢牢地將自己的心貼在方法上,不離開方法。
有人覺得自己已經非常用心、非常努力了,但是用方法時很累、很吃力,而且心還是浮動的,無法用上方法。這就像騎馬一樣,一騎上馬,馬就將你甩下來,甚至還踢你兩腳,因此希望找一匹訓練得非常熟練的馬來騎。其實,那匹馬就是你自己,要如何順利、輕松、不吃力?很簡單,不要期望太高、要求太多,也就是「不除妄想不求真」,那是很省力的;沒有企求,錯了就重新再來,有雜念是正常的;不論是只有一念或者兩念在用方法,都很歡喜,只要現在知道用方法。
能夠以無所求心來用方法,方法是很省力的,很容易將心安定下來。既然是無所求,諸位一定會覺得爲什麼還要到禅堂來禅修?我們求的是能夠開智慧,使煩惱減少;但是,就因爲希望煩惱少,希望求智慧,所以必須以無所求的態度來用方法,否則會適得其反,企求心越高,煩惱心越重。因此,在打坐之前要發心,所求的只是方法,不求其他,不求沒有妄想,不求有好成果,這就是修行的基本態度。
禅的修行,爲什麼稱爲頓悟?因爲所使用的方法就是「頓」,不是要人從觀念上來分析、辯論、思考。一般人對于許多問題,可能會問理由、原因,進行分析,然後做結論,是合理或者不合理,能解決或不能解決;一般的知識系統,都是用這種方法。而禅修是當下就在用方法,其他的不管它;這樣好象沒有解決問題,但是如果隨時隨地能夠用方法,這些問題就會徹底解決,不論是否有理,至少煩惱沒有了。
二、放下執著,放下煩惱
禅修的目的及功能,不在于公平合理,不在于客觀的事實變或不變,而是在于自己能夠過得平安、快樂,不受外在狀況的影響。禅宗祖師們對弟子的教育,不論有理沒理,都給叁十棒;有理的一開口,就給叁十棒;沒有理的一開口,也給叁十棒。表面上…
《聖嚴法師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