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看起來這個禅師似乎非常粗暴,不講道理,其實,這是要打破一般人過于使用邏輯、思考的習慣;如果直接放下執著心,就能得解脫。雖然外在客觀的事實是有理由的,不過光是講理,是不能解決自己內心煩惱的問題。
在二十多年前,臺灣曾經發生一樁很大的風波。我的老師白聖長老,也是當時中國佛教會的理事長,有一天他演講時說到:「臺灣現在男衆的出家人越來越少,那是個危機,像日本就不會有這種危機,因爲他們的出家人都結了婚,兒子可以接下寺廟繼續維持下去,而臺灣的男孩子都不願意出家,將來寺廟不知道要由誰來經營!」結果第二天報紙、雜志都在報導說:「白聖長老主張臺灣和尚要結婚。」接連幾天的早、晚報都在談論著這個問題。白聖長老很煩惱的問我說:「聖嚴啊!你來替我想想辦法,怎麼辦呢?」我回答說:「無言勝有言,您已經講了這些話,再解釋,人家又會重複地說您演講時講了些什麼。現在要再否認您的演講,這是不可能的。輿論說您是贊成結婚,可是您現在並沒有結婚啊,所以就不管它吧!佛學院照辦,傳戒照傳,多成就一些出家人,將出家人的身分提高、素質提升,自然會有人來出家的。現在再講也沒有用,不必辯論也不必回答!」
這個方法很有用,跟他談過之後,當人們再問他時,他就回答說:「我要講的已經講過了,你看我還俗了沒有?」這場風波就因爲不再辯論而停止了。
幾年前,寫《弘一大師傳》的陳慧劍居士,有一天拿了幾本書來見我。這些書都是在講禅,而且把臺灣以及大陸,凡是華人佛教界的法師全部都批評了,這其中還包括了印順長老,我當然也被批評了。書裏說我們這些法師全部都是外道,只有作者本人講的才是真正的佛法。陳慧劍居士問我說:「這還得了,這些大德法師都是外道,那他是什麼呢?」我說:「他的書裏,不是講他自己就是佛嗎?」陳居士說:「我們必須予以反駁!」我回答說:「從釋迦牟尼佛時代就有外道,外道毀謗佛法是正常的,否則就不能稱他爲外道了。說我們是外道,實際上他才是外道,何必跟他去啰嗦!危機,不在于外道毀謗佛法,破壞大善知識,而在于佛教沒有人才。如果多一些有智慧、有慈悲,真正懂佛法的修行人,外道算什麼呢?佛教自己沒有人才,專門去跟外道辯論,實在是得不償失,浪費時間。」老居士聽了之後反問我說:「法師,您在二十多歲時,不是也出了一本書跟外道辯論嗎?」我說:「阿彌陀佛!那個時候我是無知,所以跟他們辯論,現在懂得一些佛法,就知道根本不需要再去辯論了。」
大概是在五年前,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,出了一本書《跨越希望的門檻》。這本書翻譯成幾百種語文,其中有一篇專門在講佛教。有人就拿了這本書給我看說:「師父,您見過教宗,他是您的朋友,您應該教訓教訓他,不懂佛教還在亂批評佛教。」其實,我和教宗只見過一次面,我也不知道他是否認識我。于是我跟他說:「站在天主教教宗的立場,要是說佛教好,那才奇怪呢!說佛教不好是正常的,這本書不是給佛教徒看,而是給天主教徒看的。其實,這樣寫也很好,佛教徒看了之後,會覺得天主教竟然如此誤解佛教,就不會去信天主教了;對天主教徒來講,本來就是天主教徒,根本不受其影響,所以我不需要講些什麼話。」
叁、好好把握現在
講了這麼多的譬喻故事,目的是要告訴大家,要守著自己現在的方法,不要瞻前顧後,顧此失彼,這是非常現實的現實主義。中國有句諺語說:「百鳥在樹,不如一鳥在手。」其他的東西再多,就好象一百只鳥都在樹上,你看看這只鳥、那只鳥,那都不是你的。如果有一只鳥已經在手上,那才是真正屬于你的,你只要照顧這只鳥就好了。方法也是一樣,只有現在這個念頭在方法上是重要的,其他的都不重要。過去的問題及狀況,也許對過去有用、對未來有用,可是現在這一刻如果不好好把握,連現在都會沒有了;現在這一個階段如果能夠踏踏實實,真正得力,過去及未來的問題也能解決。不要浪費現在,現在是最重要的,也是非常現實的。
最近看到一篇在《人生》雜志發表的文章,內容是說,動物是最好的禅修者,因爲動物沒有什麼記憶及思想,它只知道現在、現在,經常就是處在現在,完全是直接的反應。所以任何動物,當遇到對其生命有危害的狀況時,都會非常的敏銳,這包括氣候、環境、敵人。譬如要下大雨,或者房子失火前,螞蟻、老鼠會搬家,這都是因爲它們只有現在,以致于感覺非常敏銳,所以禅修者最好學學動物。假如禅修者,能夠將心練習著隨時放在現在,也會具備這種敏銳的能力。
爲何有些人會有神通、第六感,以及第叁只眼?是因爲禅修的力量。但是禅修的目的不是修神通,而是要修智慧、除煩惱,所以更需要將心放在現在。請諸位不要認爲練習把心放在現在,從此,過去的就忘掉,未來的就不管了,沒有這回事!人還是人,把現在照顧好,心能夠隨時隨地練習著放在現在,如此一來,對過去、對未來的處理和預測,將會更正確。
四、身心都在打坐
現在再來複習一下,方法已經講過兩種:1.體驗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,只管呼吸出入的感覺,不管呼吸的多或少、深或淺,或者空氣品質的好與壞。2.體驗自己的身體在打坐,要體驗、知道身體的全部都在打坐,不要特別注意有知覺、感覺的部分,沒有知覺的部分也知道是存在著;知道「我在打坐」,但是請不要在腦海中想象著自己在打坐的形象,這是想象著打坐,而不是體驗自己的身體在打坐,這兩者是不一樣的。用頭腦想象,可能會出現兩種狀況:1.身心分離,漸漸會看到一個自己的形象在打坐,造成幻覺出現。2.用頭腦想象身體在打坐,于是頭腦會沖氣、會痛。所以,請諸位不要想象著一個形象在打坐,知道這個身體在打坐就好,身心全部的我都在打坐,這是非常實在的;僅僅是「我在打坐」,這是個觀念;如果只停留在「我的身體在打坐」,很可能會産生幻境而變成一個圖像;如果身體與心結合在一起,我的心知道我在打坐,身心都在打坐,那就是一體了。
〈第四天:晚上〉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
一、天地萬物皆在說法
剛才我去湖邊,看到一只顔色灰白相間的鳥,停留在湖面的一根木頭上。最初我以爲木頭上長出東西,因爲我觀察了十五分鍾之久,這只鳥毫無動靜,我心想:這究竟是什麼呢?一開始,我不確定那是只鳥,我對它叫了兩聲,它沒有動靜;當我正想離開時,突然看見水面上有個水花,原來這只鳥很快地啄了一下,就獵捕了一條魚,馬上把魚吃掉,然後這只鳥又不動了。
我真佩服這只參禅的鳥,它一定是學默照的。它安靜地停留在木頭上,什麼狀況都不管,但是它很清楚情況。當魚在水裏遊來遊去時,根本不知道有只鳥,等到遊近時,鳥不動聲色,一點也不累地跳出來把魚吃掉。這還真需要一些工夫。早上我提到一篇文章,說動物是活在當下而不管過去及未來,所以對當下特別敏銳。而一般人活在過去,活在未來,忘掉現在,因此要用方法來幫助自己活在現在,使自己更靈敏、更敏銳,那就是智慧的出現。
修行,是可以向任何人或動植物學習佛法。佛經裏說:「大地所有一切的萬事、萬物,都在放光說法。」這是指地球上所有事物,無不是在放光說法。相反的,鳥吃魚如果以另外一個角度來看,一定會認爲這只鳥很陰險、很可惡;魚是那麼的天真,悠閑自在,結果被鳥所騙。如果鳥動一下,魚就會避開,可是它卻像木頭似地動也不動,這條魚真是可憐!如果有人因此恨那只可惡的鳥,也爲那條魚歎息,好象很有正義感的樣子,但這樣卻不是佛法,而是一種煩惱法。
有很多人,每天一睜開眼就在自找煩惱。不論是看見人、看見動物、看見東西,本來是他人的麻煩、困擾,因爲打抱不平,結果被卷入其中而變成了自己的麻煩、困擾,這是很可憐的,這不是佛法。
二、以智慧處理事,以慈悲對待人
有位菩薩問我:「修默照,是什麼事情都不管它,如果覺得自己的配偶做錯了事,像這種情況,要不要管呢?」我回答說:「這要看狀況。如果對方願意接受,爲什麼不管?如果知道去管它,會變成家庭戰爭,造成兩人都煩惱,還要管嗎?不管它!雖然會有問題,至少並不嚴重。」許多人愛管閑事,好打抱不平;不管時,問題還不嚴重,一插手,問題反而更嚴重了。所以,修行人要用智慧來處理事,要以慈悲心來關懷人。
有智慧、有慈悲的人,稱爲修行人、菩薩。在修行菩薩道,處理人際關系的問題時,應該以叁種方式來處理:第一種方式是對很有修行,也很有信心的弟子而言;如果兩人在爭執,彼此都認爲對方是錯的,這位有智慧的老師,一定是有理的打叁十棒,沒有理的也給叁十棒。既然是修行人,還計較什麼﹖計較就産生煩惱了。諸位有沒有聽過,古代的中國禅師及祖師們,動不動就是棒、喝;打人是棒,罵人是喝。這是因爲有智慧的老師,很清楚知道弟子是很有修行、很有信心,才會用這種方便法。你們諸位,如果問一句,我就打一棒,可能你們很快就要打電話報警,說這裏是個瘋人院了。
第二種處理方式是見到想要修行,但是沒有信心,也沒有什麼修行的弟子發生爭執時,他們都在數落對方的錯誤,老師的處理方式是:「你們都是對的,都沒有錯,錯的是老師沒有把你們教好,所以你們會吵架!」因爲老師承認錯誤,兩個徒弟覺得對不起老師,就不再吵,也就沒事了。
第叁種處理方式是對有一點修行,但是信心不堅強的弟子,那就要對他們說道理了。要用佛法來疏導、安定他們:「他的錯誤是有道理的,這是…
《聖嚴法師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