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聖嚴法師教默照禅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因爲他站在他的立場;站在你的立場是對的,你是菩薩,你就吃虧一點。我知道,佛也知道,讓他占一些便宜,是你的慈悲。」

  

  度衆生就是這樣度的,這樣他們才會留下來,才會繼續修行,要不然豈不是斷了他們的善根嗎?如此一來,兩個人都留了下來,也不會再吵架了。

  

  默照,在默的時候,是沒有是非、對錯的。我們已經介紹過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、「絕學無爲閑道人,不除妄想不求真」、「不觸事而知,不對緣而照」。默照不是不知道、不處理,而是不要有煩惱心,否則就跟默照的方法背道而馳。一有煩惱心,就失去了智慧與慈悲。所以,要以慈悲心來對待人,以智慧心來處理事。否則,不以智慧來處理,本來自己是沒有煩惱的,他人的煩惱就變成了自己的煩惱。

  

  叁、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

  

  「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」這是《法華經》裏的兩句話,法,就是一切的現象。每一種現象,都有它自己的位置、狀況、立場。世間任何事件,彼此之間雖有關系,看起來好象有點類似,然而沒有真正相同的東西,這就是「法住法位」。

  

  對任何緣,以自己的立場及想法取它的相,那就是「對緣」。不以自我的觀點來接受它,但是很清楚它發生了什麼狀況,這就是「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」。

  

  「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」就是說世間所有的一切,每一法、每一種現象各有其共同性,一定也有差別性。同一個媽媽生的孩子,生十個,十個孩子都不一樣,即使是雙胞胎,看起來雖然長得很像,性格也差不多,其他人認不出來這兩個孩子的差異之處,他們的母親卻一眼就能分辨出來,這是因爲即使相似,仍會有不同之處。我曾遇到兩位先生是雙胞胎,他們都結了婚,在我看來他們是一樣的,可是他們的太太,就清楚地知道誰是哥哥,誰是弟弟。我問她們是否會弄錯呢?她們說:「剛結婚時是有點迷糊,不知道誰是誰?可是,他們是不一樣的。現在不要說是眼睛看,用耳朵聽就可以知道了。」

  

  「法住法位」是每一種現象都有它的位置和狀況。有了這種認知,就是「不觸事而知」。不要去否定他人的立場,應該體認各人有各人的立場,這樣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煩惱。否則,太太想征服先生,先生想征服太太;師兄要征服師弟,師弟要同化師兄,就産生痛苦了。

  

  今天有位菩薩告訴我,他在沒有聽到「不除妄想不求真」之前,很煩惱,方法用不上力,聽了之後,一下子就變得很輕松。諸位是不是也是這樣呢?問題在于要相信我的開示,並且揣摩著運用;這些方法不是我所發明,而是祖師們所說的,這些就是佛法。如果在依教奉行的同時,卻存有懷疑的態度,那麼,這些話對你而言就毫無用處,都成了一堆廢話。

  

  不要覺得妄念、昏沈,是很麻煩、很倒楣的事,有了昏沈,要提起信心,打起精神用方法;打妄想時,趕快回到方法。此外,睡覺、雜念也不是罪惡,知道有妄想、有昏沈,表示有警覺心。因爲還是凡夫身,才開始修行,有這些狀況是正常的,這也是「法住法位」。

  

  「法住法位」是面對任何狀況發生時,不需要後悔,也不必期待有好狀況會發生。不擔心,不期待;一害怕、一期待,也許好的狀況就消失,而本來不會發生的壞狀況,也可能會發生。有什麼因就得什麼果,但是,請大家不要轉變成懶人的想法:「反正就是這樣啰!打瞌睡,就打瞌睡,打妄想,誰沒有妄想啊!這就叫做『法住法位』。」錯的!這又是另一層妄想了。事實上,修行是非常簡單的,只知道用方法,其他的事不管它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 〈第五天:早上〉開悟與默照禅法

  

  一、何謂開悟?

  

  佛法的修行,如果沒有觀念、方法來指導,修行雖然有用,但不能真正開悟。

  

  開悟是個很模糊的名詞,在東方、西方都有不同的解釋。在中國,開悟是說以往不知道的、想不通的,突然間茅塞頓開,知道了、想通了。有人是從書本上發現一些從來沒有聽過、見過的道理,自己的見解忽然間寬大了許多;有人是遇到一些特殊經驗,從病中或夢中以及平常生活裏,所得的一種神秘力量;有的是拜佛、打坐、誦經而得到的神秘經驗;有的是偶爾得到靈感、感應,更深一點的則是神通。遇到這些經驗之後,很多人會認爲這是開悟,其實,這些經驗都是似是而非。

  

  真正佛法所說的開悟,不是神秘經驗,不是神通,也不是從書本上看到一、兩句話,就解決了問題,更不是聽到上帝、神、鬼對你說了一些話,因此得到些靈感、感應;這些都不是真正的開悟。但是,開悟的人是有可能得到一些神秘經驗,因此,就很容易使人混淆、模糊了。

  

  我在兒童時代是笨笨的,少年出家之後還是很笨,因爲出家做和尚,早、晚誦經是不准帶著課誦本的,所以一當小沙彌,開始就要學著背課誦。師父要我背早、晚課誦,我是怎麼背也背不出來,特別是那些咒語,我的師父就跟我說:「小和尚,你真笨啊!你要每天多拜佛,求觀世音菩薩給你智慧!」我聽他的話拜了叁個多月之後,突然間變得聰明,課誦都能記得了。諸位認爲這算不算開悟呢?這不是開悟,是感應,是觀世音菩薩慈悲,給我的加持。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,有一些阿羅漢不會說法,連個偈子也說不上來,于是他就顯神通,表演給大衆看,主要顯的是神足通,例如:人突然間不見了,一下子又從地上或空中出現,或者身上出火、出水等。凡夫看到了神通,磕頭如搗蒜,相較于宣說佛法,更容易讓人崇拜。

  

  開悟的「悟」,佛經裏稱它爲無漏的智慧現前,在梵文稱爲般若,無漏智慧和有漏智慧是相對的。世間所有的知識、學問、技巧、聰明,都是有漏的智慧;而無漏的智慧,不是經驗,不是知識,而是無我的態度,也就是沒有自我中心和自我執著的態度,這就是開悟,就是般若。

  

  開悟,是智慧現前、悟境現前。用方法時,將自己一層層的脫落,漸漸淡化自我中心的執著,這是漸悟。如果一下子就能放下,使自我的執著完全消失,對人、對世間以及自己的人生觀的看法完全改變,這是頓悟。

  

  但是,要分辨清楚的是,有些人突然靈感一來,對世間、對環境、對自己的價值觀也會有所改變,然而價值觀的改變並不等于開悟,因爲「我」還在。如果一切都有,只有自我中心沒有了,這才是真正的開悟,才是無漏的智慧。

  

  有些人很天真的認爲開悟之後,就是要什麼有什麼,過去得不到的現在可以得到,過去不知道的現在完全知道。如果開悟之後,希望得到更多,自我中心越來越大,負擔也越來越重,這是愚癡,不是真的開悟。追求這種開悟,實際上是在追求自我中心的膨脹。

  

  開悟是從煩惱形成的痛苦、負擔之中得到解脫,所以必須釜底抽薪,不讓自我有更多的貪求與執著。佛法告訴我們要用戒、定、慧來熄滅貪、瞋、癡;貪瞋癡就是自我,自我所製造的煩惱、痛苦,都是圍繞著貪、瞋、癡而形成。因此,要持戒、修定來開發智慧,才能夠開悟。

  

  開悟,並不等于聰明,也不等于學問、知識,而是從煩惱得解脫。煩惱是自我中心的執著心,解脫之後仍然是有自我,但這個自我,是慈悲與智慧的功能。能夠以慈悲心對待衆生,處理一切事,都是智慧的反應。知識、技巧、學問,還是可以繼續學習、運用,因爲這些是用來助人的一種方便工具。

  

  有些人很愚癡,想開悟又害怕開悟,認爲開悟之後什麼問題都能迎刃而解。但是又害怕開悟之後,什麼東西又都失去了,像這樣的人是根本開不了悟的。以爲開悟之後就會失去所有,這是錯誤的想法;開悟之前,屬于你的東西是很少的;開悟之後,叁千大千世界,無量無數一切諸佛世界都是你的,你擁有無限的、無量的一切,與一切的一切都是同體。這是因爲沒有畫地爲牢,沒有與任何人畫界限,所以對人慷慨,和所有一切生命是結合在一起,所以你的生命是無限無量的,所擁有的也是無法衡量的。

  

  曾有位年輕媽媽來參加禅修,禅修期間工夫用得很好,其實也只是心念能夠集中,妄念較少,她就害怕的跟我說:「師父,我想回去了,因爲我愈坐愈好,我可能要開悟了!」我問她說:「開悟,你還要回去嗎?」她說:「開悟之後,我如果連我的孩子都不要了,這多麼可怕啊!我還是想要我的孩子,我不要開悟了。」我說:「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,雖然出了家,但是,他讓他的太太和孩子也都出家,並且很照顧他們,同時,也回家探望父親。父親過世,他趕回家擡著父親的棺木送葬;他的母親早已去世到了天上,他特別到天上去爲母親說法。佛開悟出家,並沒有六親不認,只是開悟之後自我中心的煩惱沒有了。開悟之前,是以自我中心的立場來對待;開悟之後,則是以衆生的立場來對待。因此,開悟的人,是用慈悲、智慧來照顧所有的人。這也就是『法住法位』;知道一切衆生各有所需,各有各的立場,必須適應衆生,因爲所有的衆生跟自己都有關系。並不是開悟之後,見到什麼人都不認了,兒子也不要了,那是愚癡,那不是開悟。」

  

  二、「無我」的觀念最重要

  

  用默照或打坐的方法是不能開悟的,只是幫助減少妄念,以此達成開悟的目的。如果觀念不正確,沒有用無我的觀念來指導,最多只能入定。就像前面說過的,動物多半沒有記憶、不會思考,它們生活在現在、現在,所以靈敏度很高、很強。而人類的思想太複雜,經常思前想後,反而忽略當前的狀況,變得遲頓。如果用方法經常讓心停留在現在,保持著知道現在,這可以增加敏銳度,但這不是開悟。諸位可能會想:「那我們在這裏修行做什麼呢?又不能開悟!」用方法,只是一個過程、一種工具,目的是爲了達成某些功能。

  

  想要開悟,一定要用觀念來引導,…

《聖嚴法師教默照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鑰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