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一辈子要做的事情,怎么还没有做?要完成的心愿,都还没有完成。真是遗憾!如果晓得这么快便要死了,我老早就好好用功、好好努力了。」但是已经来不及了。
三十年前,我去探望一位快要往生的老法师时,他说他对我感到很抱歉:「圣严,我真觉得对不起你,当你闭关修行,以及去日本求学的时候,我一点都没有帮助你。虽然那时我是有余力的,但是总觉得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将来真的有用吗?所以没有真正地去帮助你。」结果,他看到我从日本留学回来,在大学里教书,并且开始带禅修了,这时他觉得很抱歉、很后悔,当初为什么不帮助我?
他接下来又讲:「如果我现在不死的话,我会好好地帮助你弘扬佛法。」结果,没过几天他就往生了。虽然这位老法师当初不看好我,心中犹豫是不是值得栽培我,至少,他最后还是想要帮助我,而他的祝福我还是收到了,所以我很感恩他。
人的一生之中,想做、当做的,若没有马上做,机会一失去便没有了,后悔莫及,所以,你现在能做的马上做,现在能有修行的时间,要马上精进修行。
我相信有很多人到临死的时候,都会有很多的遗憾:「当时我如果是那样子的话,该有多好!」因此,在参禅、修行的时候,一定要把握你的每一个机会、每一点时间,来成长你自己,让修行更深入,让善根更深厚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再者,虽然我们说有来生,这一生修不成下一生再来,但是来生不一定还是人。并不是任何一类众生都可以修行的,众生之中,只有人可以修行,所以佛说人身是修道的工具,叫做「道器」,而其他的众生则是「非器」,不是修行的工具。因此,现在我们拥有这个人的身体,要好好的珍惜,以做为修道的工具。
那么,修行是不是一定要出家?不一定,这要看个人的根器和意愿,如果能够出家当然很好,释迦牟尼佛是出家的,他的大弟子们也都是出家的,但是佛弟子之中,还是有很多很有名的在家居士。
另外,《华严经.入法界品》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大家或许认为善财童子是个小孩子,其实他是青年人,因为还没有结婚,所以称「童子」。善财童子所参学的五十三位大善知识,都是菩萨,有着各种各样的身分:其中只有六位出家人,五位比丘、一位比丘尼;而在家人之中,有十九位是女性,其他的是男性。这表示在大乘佛法中,居士是一样可以成就的,端视你以什么心态来做在家人。
若以染污的、贪恋世俗的心态来做在家人,那只是普通的在家凡夫;如果是以参与世间的心,虽然拥有妻儿、子女、财产、事业,但是帮助相关的人,使他们也能学佛、成就菩提道的话,这即是接引众生的方便门,是修行佛法的在家菩萨。譬如很多人来听我说法,但都不是我去找来的,而是居士们一个带一个来的。所以,不一定非得出家不可,但是能够出家也很好。
二、念念不住,连一念都不要住
《六祖坛经》说:「念念时中,于一切法上无住;一念若住,念念即住,名系缚。于一切上,念念不住,即无缚也,此是以无住为本。」
「无住」的意思,是念念不住,也就是念念对一切现象、一切法不起执着。所谓「法」,包括世间的法及出世间的法:世间的法是世俗的人事和想法、观念,出世间的法则是解脱,但若是认为有「解脱」这样东西可以追求,或者是执着有解脱可得,这也叫做「住」。
无住,是对于世间的、出世间的任何一法不执着、不把它们挂在心上,因为已经是无心了。若还有东西住在你的心中,或是你的念头住于一法,让你的心牵挂着,你就变成有心而不是无心。所以,我们要练习着对世间法不执着,对出世间法、解脱法也不执着,如果有一念执着,等于是念念执着。因为一念有妄念、妄想,就是自我还在,不是无心。自我还在的时候,任何一念都是有住,唯有当自我中心转成无心的时候,才是念念不住。
只要一念住,就等于念念住,这可以比喻为「一颗老鼠屎,坏了一锅粥」,因为这一颗老鼠屎让这一锅粥都污染了,全都不能吃了,你不会认为:「只有一颗老鼠屎而已,有什么关系!」另外,如果我们这个地方,有一个人得了SARS,你也不可能说:「反正只有一个人得了SARS,我们不会有问题。」再譬如,一个橘子里有一瓣烂了,整个橘子都会烂,都不能吃。
因此,「不要认为一个念头而已,有什么关系,你那么在乎,真是执着。」这是我的师父东初老人对我说的话,也是和我们的修行有关——念念不住,连一念都不要住。
三、活用方法,不死在方法上
可是我们修行还要不要修?方法还要不要用?话头还要不要参?当然要,只是你在修行的时候,仍然要练习念念不住。但是,我的师父又跟我说:「圣严,你的头脑里不能有钱,但是银行存的钱要多多益善。」我原本听不懂,心想:「头脑里没有钱,而银行里怎么会有钱?」后来,我见到一位老居士,他一生非常会赚钱,做任何事都赚钱,而他一赚了钱马上布施、马上做功德。如果他不布施的话,一定是个大富翁。这位老居士就是头脑里没有钱,也没有想要储蓄很多钱,而是把他的钱通通储存到功德银行里去了。
禅中心有一个女众义工,也是头脑里没有钱,但是她拚命去赚钱,每当我们义卖的时候,贵的东西都被她买去,可是买了以后又送回给我们。我就问她:「你的钱从哪儿来的?」她说:「我去打工。」我又问:「那你自己够不够用?有没有钱储蓄?」她说:「我可以去打工。」我再问:「你的钱全部捐到我们禅中心里,那你怎么生活?」她还是说:「我再去打工啊!」
她没有钱的观念,打工是她赚钱的方法,虽然收入不是很多,但是一有收入就捐给我们。我替她担心,劝告她:「你如果不存一点钱,老了怎么办?」她仍然说:「师父说,人的福报是带着走的,所以我现在还是先种福。」
这是指我们用方法的时候,一定要用得非常好,但是不要执着、不要在乎用得好不好、有没有进步,因为这只是工具,但还是要用。譬如,头脑在身体之上,你说:「反正头脑里没有身体,干脆不要吃饭、不要睡觉、不要洗澡,什么都不要了。」这不就死了吗?所以,身体还是要用,但是不要执着它,这即是「无住生心」,也是《金刚经》讲的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没有开悟以前要练习,开悟以后则是实证。
你们用方法的时候,头脑不要死在方法上,禅宗有句话说:「不要死在句下!」句是指文字语言,意思是说,参禅的人若是被文字、语言的观念所影响,而盯着或是执着文字、语言、观念,那就不可能开悟了。用方法时,不要转第二念,不要想象:「什么是无?大概是真如;什么是无?大概是佛性;什么是无?大概是本性;到底什么是无?佛学名相有很多,我再想想看,还有哪些……」如果是这样的话,你怎么能开悟呢?全部的时间都被你浪费掉了。因此,不要执著名相,也不要想象这个「无」是什么东西,你一想象,就变成住于那个「无」了。
你只管用方法,用方法问,因为不知道,所以要继续不断地问。
〈第九天:上午〉解行并重,活出佛法
一、参话头如爬玻璃山
参「什么是无?」结果没有这样东西,是空。真是奇怪,既然是无、是空,那还要参,这不是很好玩吗?
因为众生愚痴,不知道什么是无、什么叫做空,所以自古以来,善知识们就用一样东西,让人去发现什么叫做无。我常常比喻为赛狗场的狗追电动兔子:狗跑得快,兔子跑得更快;跑到目的地时,兔子不见了,而狗也已经到达目的地。但是,必须先让狗练得会跑,否则狗不知道要跑,也不知道要跑多快。
另外,用话头、参话头也好象在爬玻璃山:山是玻璃做的,不但非常光滑,而且涂了很多油,每次爬的时候,爬不到两步一定会掉下来,因为这座玻璃山又滑又没有着力点或使力处,明明知道很难爬,甚至爬不上去,但就是要你爬上去。
在什么时候爬呢?在梦里爬玻璃山,而你也相信爬到玻璃山顶时,一定有世界上最好、最珍贵、最重要的一颗宝珠在上面。这颗宝珠比阿拉丁神灯更有用,得到它之后,就能要什么有什么、想到哪里就到哪里。
有人说:「我去过,我现在就已经有了这颗宝珠,但是只能自己用,没办法给别人用。」想要得到那颗宝珠,必须亲自去爬玻璃山,而且要不顾一切地、全部身心投入地爬。无论如何,不管爬得上或爬不上,一定要不断地爬,一次一次的掉下来,一次一次的再爬。
到最后,突然间这座玻璃山不见了、宝珠消失了,想求得宝珠的心也没有了,那么,到底得到了什么呢?得到了宝珠的所有功能,而这个时候梦也醒了,也就是开悟、见到佛性了。佛性是空性、是无,是大慈悲、大智慧的功能。
二、见缘起即见法,见法即见空,见空即见佛
为什么将「空」称为「佛性」?在《中阿含经》里,有一篇用象的足迹做为譬喻的经文,叫做〈象迹喻经〉,其中说到︰「若见缘起,便见法;若见法,便见缘起。」到了《佛说大乘稻
经》则说:「若见因缘,彼即见法;若见于法,即能见佛。」而《佛性论》说:「空是佛性。」《中观论》也说:「众因缘生法,我说即是空。」将以上经论所说的整理之后,演化如下:「见缘起,即见法;见法,即见空;见空,即见佛。」
其中,「若见缘起,便见法」,所见的法是指缘起法,实际上等于是见到了佛。空是空性,而空性是佛性,所谓「见空」,也是指见到佛。因此,我们说「见性」,见的是缘起法,其本身是空。
禅宗的祖师没有这么说,因为恐怕引生误解:「既然…
《圣严法师教话头禅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