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但镜子本身是不会动的。这个时候叫做「断念」,断掉我们的妄念、执着念。
念念相续即是「住」,每一念都是住的;如果念念不住,念就断绝、不相续了。而断绝以后,每一念没有了妄念、执着念,这个时候,我们自己的法身现前。所谓「法身」,是指佛的法身,而这个佛是我们自己,也就是我们见到了自己的法性身,法性身即是佛性。
注1:禅修中有「三界九地」,「三界」指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「九地」是色界四禅天之四地(初禅天,离生喜乐地;二禅天,定生喜乐地;三禅天,离喜妙乐地;四禅天,舍念清净地),无色界四定(又称四空定)所生的四地(第一层天,空无边处地;第二层天,识无边处地;第三层天,无所有处地;第四层天,非想非非想处地),再加上欲界一地(五趣杂居地),共有九地。这些通通叫做世间禅。
注2:据《大智度论》卷三十、卷八十三记载,六十念为一弹指。
〈第八天:上午〉修行佛法的次第
一、修行的五个阶位
修行佛法的次第,从初机接受佛法开始修行、实践,实践的时候又分成很多层次。开始的时候是修行「资粮位」,「资粮」的意思是准备工作,准备我们修行的基础,打基础工夫。由此「资粮」基础,更进一步加功用行,此时进入「加行位」。在资粮位的时候,又称「顺解脱分」,因为已经建立信心,没有建立信心以前,还不算是进入资粮位;到了加行位的时候,则叫做「顺抉择分」。在修集资粮、加功用行的时候,都还是普通的凡夫,但是已经从外道或者是没有进入佛法的情恍下,而能进入佛法的修行。
直到真正体验到佛法的时候,即是「见性」,其中有着不同的深浅层次,有人见的是「空性」,有人则见到「实性」,即是见到佛的实性,但是见性并不等于解脱。然后,真正得解脱一分时,从此进入圣位,成为圣人。见性时也就进入了「见道位」,亦即「六根清净位」,接着将烦恼全部调伏了以后,再继续一分一分地断除无明,这个时候则是「修道位」,在修道位的时间满长的。过了修道位以后,才是成佛,就是「究竟位」,这一共有五个阶位。以上是根据唯识的修道阶位,亦即「唯识五位」或「唯识修道五位」来说的。
因为禅宗不讲层次,所以很多人便随意猜测:这个人已经开悟成佛了、那个人已经明心见性了,好象成佛或明心见性都很容易,但这都是有问题的。因此,我根据唯识的修道阶位来说明,请大家不要急着想开悟,因为你的准备工夫还没有做好。
为什么开悟以后要保任、要长养圣胎,还要继续地用同样的方法,提起本参话头?因为见性就像是你进入胎里成为胎儿一样,必须好好保护它,这即是「安胎」,若不保护它,这个胎儿很容易流产,否则就算生出来,也不会太健康。所以在见性以后,更要精进地用功,而不是一见性以后,就没事了。
很多人因为烦恼很重、很痛苦,在没有办法的情形下来学禅,希望能够见性,以为见性之后,什么问题都解决了。其实这是误解,如果真是这样的话,那就没有了因果,就好象没有投资,却想赚大钱一样。
我曾经遇过几个例子:有的人自己生活得不快乐,跟别人相处也不顺利,所以要求出家。我问他们是否准备好了,他们说:「一切都准备好、全部放下了,所以来出家。」这些人进到寺院以后,天天要求:「师父,我什么时候剃头?什么时候换僧服?」
我问:「为什么这么急?」他们说:「因为我的烦恼还在,只要我衣服一换、头一剃,大概烦恼就没有了。所以,师父,您赶快为我剃头、让我换僧服。」我说:「烦恼不是衣服、不是头发,烦恼是我们的心,若是你的心里有烦恼,即使将头发剃掉,甚至把你的头皮扒掉,也没有用。」
二、善根显发,六度起修
调心,要慢慢地用功调,一定要经过资粮位,没有经过修行累积资粮的阶段,是没有办法明心见性的,烦恼也没有办法调伏,乃至断除。
昨天我小参的时候,有一位德国来的禅众说想要出家,我问他:「你在学佛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?为什么想出家?」他说:「我参加法会以及参加短期出家时,都非常感动,所以我觉得应该要出家了。」
有的人一听到念佛的声音,会很震撼、会流泪;有的人参加某种仪式,那样的气氛会让他很感动;也有的人听到法师说法,或是说法的内容让他很感动,就突然流泪,甚至嚎啕大哭,而且每一次听到同样的声音或法义、看到同样的景象,也会流泪。有人因此说:「这个人见性了。」这是错误的想法,因为这种现象,只能证明这个人过去是有善根的,这是一种善根的显发,表示他适合发心修行。有了善根,现在要开始起修,好好的努力,进入资粮位去。
修资粮位时的信心,是从善根产生的,但善根还是要培养,如果你不培养它,那就没有用。培养的时候,有的人是个人培养,自己做得了主,有的人因为过去世结的善缘多,所以其他人也帮他培养,「因」和「缘」都非常顺利,那就比较快进入资粮位。
如果自己有善根,但是逆缘——反方向的缘满多的,容易被干扰,自己往往做不了主,这是业障,障碍你不能修行、不能进入资粮位。当你发现有障碍的时候,应该要忏悔,就如同〈忏悔偈〉的内容:「往昔所造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瞋痴,从身语意之所生,今对佛前求忏悔。」经常有忏悔心,障碍会渐渐地减少,你就可以真正开始修行了。
不要自认为:「我是没有善根的,所以没有办法修行。」或认为是别人障碍自己,因此自己只好不修行了。有人说:「因为太太不让我修行,所以我也没办法。」这是把责任推给别人。为什么会有人障碍你?是因为过去你造了恶业的缘故。所以,修行时有了障碍要忏悔,等障碍渐渐地减少或消除,你就可以进入资粮位了。
有的时候,你在修资粮位时遇到的障碍,是要你不断地忏悔和努力,然而实际上你已经进入资粮位了,这必须要靠你的悲愿、你的愿心来保持。善根是建立信心,发愿才能保持资粮位,否则会退失。进入资粮位还是会退的,即使开悟、见性以后,也还是会退,但是见性以后,即使还会退,也不会再堕入地狱了。
我相信现在你们每一个人都已经进入资粮位,要不然就不会来禅修。修资粮位的时间相当长,修的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这六度波罗蜜,自利、利他的工作都要做,而非仅仅是打坐。首先是布施,布施三宝,布施众生,这要有慈悲心、有奉献心,又叫做供养心,这是利他。
我们修行的禅法是大乘法,所以一定是以慈悲心为先,慈悲心即是菩提心,而菩提心与出离心一定要配合——布施是慈悲心、菩提心,持戒、精进是出离心,菩提心与出离心就好象是鸟的双翅,如果只有一只翅膀,那就飞不起来,也不能成为菩萨行者。
因此,在修资粮位时,是偏重于利他行,而较轻于出离心,但是一定要对出离心下很大的工夫,否则专门做利他行,就变成了普通人,而不是修行人了。所以,在心理上是以慈悲心为主,但是着力点还是在于出离心,如此才能成为资粮位的修行法。
修出离心,除了精进、忍辱之外,还要修禅定和智慧。我们正在禅堂用话头,就是禅定和智慧同修:在这里不会伤害人或是做坏事,这是持戒;努力用功是精进;忍背痛、腿痛,这是忍辱。
三、话头修行即调心四层次
我之前提到话头的修行,有四个层次:念话头、问话头、参话头和看话头,事实上,调心也有四个层次,即是从散乱心、集中心、统一心到无心,我们的目标是无心,也就是话头四个层次中的看话头。
刚开始是念话头的阶段,这时一定是散乱心,一边念一边打妄想,有时候还会忘了念话头,有时候则是念话头和妄想同时并行,或是交错着并行。此时知道有散乱心是好的,因为你还没有用话头之前,连自己的心散乱都不知道,所以一开始用话头,才会发现自己的心很散乱。
到了问话头的时候,是你对话头产生了兴趣,散乱心也渐渐的减少了,你的心念大多集中在话头上。因为对它有兴趣,所以此时有了一点疑情,而这即是集中心。
进一步,自然而然会进入参话头,这时身心一定是统一的。所谓「统一」,是指你不再注意自己的身心。身心统一之后,你跟环境也会渐渐地统一,进入「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」的情况,也就进入疑团了。
进入疑团时,你整体的生命、整体的宇宙,无论是时间或空间,就只是一个话头,这是「统一心」。等到疑团爆炸了、粉碎了,即是雨过天晴,一片光明,这是「无心」,亦即放下自我执着的心,见到空性——实证空性。这个时候,是刚刚怀了圣胎,已经进入圣胎的状态,但是还没成为圣人。
以上四个调心的层次,也是四个用话头的层次,这是修道的次第,为了让我们能够建立信心,确实、踏实地努力用功,而不急于求成就。因此,当你自认为见性的时候,要非常小心,因为是不是真的见性了,一定要经过高明的老师,也就是真正见过性的老师来确认和肯定,否则自己说见了性,这是有问题的。
〈第八天:晚上〉《六祖坛经》:念念时中,不住一切法
一、是日已过,命亦随减,如少水鱼,斯有何乐?
我们只剩下了两个整天了,(普贤菩萨警众偈)中说:「是日已过,命亦随减,如少水鱼,斯有何乐?」如果能将这四句话牢牢地贴在心上,你会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。
中国人有一句谚语:「不见棺材不掉眼泪。」众生很愚痴,一直要到快进棺材之前,才知道时间不多了,才会觉得:「很可惜,我这…
《圣严法师教话头禅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