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聖嚴法師教話頭禅▪P2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輩子要做的事情,怎麼還沒有做?要完成的心願,都還沒有完成。真是遺憾!如果曉得這麼快便要死了,我老早就好好用功、好好努力了。」但是已經來不及了。

  

  叁十年前,我去探望一位快要往生的老法師時,他說他對我感到很抱歉:「聖嚴,我真覺得對不起你,當你閉關修行,以及去日本求學的時候,我一點都沒有幫助你。雖然那時我是有余力的,但是總覺得不知道這個年輕人將來真的有用嗎?所以沒有真正地去幫助你。」結果,他看到我從日本留學回來,在大學裏教書,並且開始帶禅修了,這時他覺得很抱歉、很後悔,當初爲什麼不幫助我?

  

  他接下來又講:「如果我現在不死的話,我會好好地幫助你弘揚佛法。」結果,沒過幾天他就往生了。雖然這位老法師當初不看好我,心中猶豫是不是值得栽培我,至少,他最後還是想要幫助我,而他的祝福我還是收到了,所以我很感恩他。

  

  人的一生之中,想做、當做的,若沒有馬上做,機會一失去便沒有了,後悔莫及,所以,你現在能做的馬上做,現在能有修行的時間,要馬上精進修行。

  

  我相信有很多人到臨死的時候,都會有很多的遺憾:「當時我如果是那樣子的話,該有多好!」因此,在參禅、修行的時候,一定要把握你的每一個機會、每一點時間,來成長你自己,讓修行更深入,讓善根更深厚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

  再者,雖然我們說有來生,這一生修不成下一生再來,但是來生不一定還是人。並不是任何一類衆生都可以修行的,衆生之中,只有人可以修行,所以佛說人身是修道的工具,叫做「道器」,而其他的衆生則是「非器」,不是修行的工具。因此,現在我們擁有這個人的身體,要好好的珍惜,以做爲修道的工具。

  

  那麼,修行是不是一定要出家?不一定,這要看個人的根器和意願,如果能夠出家當然很好,釋迦牟尼佛是出家的,他的大弟子們也都是出家的,但是佛弟子之中,還是有很多很有名的在家居士。

  

  另外,《華嚴經.入法界品》有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大家或許認爲善財童子是個小孩子,其實他是青年人,因爲還沒有結婚,所以稱「童子」。善財童子所參學的五十叁位大善知識,都是菩薩,有著各種各樣的身分:其中只有六位出家人,五位比丘、一位比丘尼;而在家人之中,有十九位是女性,其他的是男性。這表示在大乘佛法中,居士是一樣可以成就的,端視你以什麼心態來做在家人。

  

  若以染汙的、貪戀世俗的心態來做在家人,那只是普通的在家凡夫;如果是以參與世間的心,雖然擁有妻兒、子女、財産、事業,但是幫助相關的人,使他們也能學佛、成就菩提道的話,這即是接引衆生的方便門,是修行佛法的在家菩薩。譬如很多人來聽我說法,但都不是我去找來的,而是居士們一個帶一個來的。所以,不一定非得出家不可,但是能夠出家也很好。

  

  二、念念不住,連一念都不要住

  

  《六祖壇經》說:「念念時中,于一切法上無住;一念若住,念念即住,名系縛。于一切上,念念不住,即無縛也,此是以無住爲本。」

  

  「無住」的意思,是念念不住,也就是念念對一切現象、一切法不起執著。所謂「法」,包括世間的法及出世間的法:世間的法是世俗的人事和想法、觀念,出世間的法則是解脫,但若是認爲有「解脫」這樣東西可以追求,或者是執著有解脫可得,這也叫做「住」。

  

  無住,是對于世間的、出世間的任何一法不執著、不把它們挂在心上,因爲已經是無心了。若還有東西住在你的心中,或是你的念頭住于一法,讓你的心牽挂著,你就變成有心而不是無心。所以,我們要練習著對世間法不執著,對出世間法、解脫法也不執著,如果有一念執著,等于是念念執著。因爲一念有妄念、妄想,就是自我還在,不是無心。自我還在的時候,任何一念都是有住,唯有當自我中心轉成無心的時候,才是念念不住。

  

  只要一念住,就等于念念住,這可以比喻爲「一顆老鼠屎,壞了一鍋粥」,因爲這一顆老鼠屎讓這一鍋粥都汙染了,全都不能吃了,你不會認爲:「只有一顆老鼠屎而已,有什麼關系!」另外,如果我們這個地方,有一個人得了SARS,你也不可能說:「反正只有一個人得了SARS,我們不會有問題。」再譬如,一個橘子裏有一瓣爛了,整個橘子都會爛,都不能吃。

  

  因此,「不要認爲一個念頭而已,有什麼關系,你那麼在乎,真是執著。」這是我的師父東初老人對我說的話,也是和我們的修行有關——念念不住,連一念都不要住。

  

  叁、活用方法,不死在方法上

  

  可是我們修行還要不要修?方法還要不要用?話頭還要不要參?當然要,只是你在修行的時候,仍然要練習念念不住。但是,我的師父又跟我說:「聖嚴,你的頭腦裏不能有錢,但是銀行存的錢要多多益善。」我原本聽不懂,心想:「頭腦裏沒有錢,而銀行裏怎麼會有錢?」後來,我見到一位老居士,他一生非常會賺錢,做任何事都賺錢,而他一賺了錢馬上布施、馬上做功德。如果他不布施的話,一定是個大富翁。這位老居士就是頭腦裏沒有錢,也沒有想要儲蓄很多錢,而是把他的錢通通儲存到功德銀行裏去了。

  

  禅中心有一個女衆義工,也是頭腦裏沒有錢,但是她拚命去賺錢,每當我們義賣的時候,貴的東西都被她買去,可是買了以後又送回給我們。我就問她:「你的錢從哪兒來的?」她說:「我去打工。」我又問:「那你自己夠不夠用?有沒有錢儲蓄?」她說:「我可以去打工。」我再問:「你的錢全部捐到我們禅中心裏,那你怎麼生活?」她還是說:「我再去打工啊!」

  

  她沒有錢的觀念,打工是她賺錢的方法,雖然收入不是很多,但是一有收入就捐給我們。我替她擔心,勸告她:「你如果不存一點錢,老了怎麼辦?」她仍然說:「師父說,人的福報是帶著走的,所以我現在還是先種福。」

  

  這是指我們用方法的時候,一定要用得非常好,但是不要執著、不要在乎用得好不好、有沒有進步,因爲這只是工具,但還是要用。譬如,頭腦在身體之上,你說:「反正頭腦裏沒有身體,幹脆不要吃飯、不要睡覺、不要洗澡,什麼都不要了。」這不就死了嗎?所以,身體還是要用,但是不要執著它,這即是「無住生心」,也是《金剛經》講的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沒有開悟以前要練習,開悟以後則是實證。

  

  你們用方法的時候,頭腦不要死在方法上,禅宗有句話說:「不要死在句下!」句是指文字語言,意思是說,參禅的人若是被文字、語言的觀念所影響,而盯著或是執著文字、語言、觀念,那就不可能開悟了。用方法時,不要轉第二念,不要想象:「什麼是無?大概是真如;什麼是無?大概是佛性;什麼是無?大概是本性;到底什麼是無?佛學名相有很多,我再想想看,還有哪些……」如果是這樣的話,你怎麼能開悟呢?全部的時間都被你浪費掉了。因此,不要執著名相,也不要想象這個「無」是什麼東西,你一想象,就變成住于那個「無」了。

  

  你只管用方法,用方法問,因爲不知道,所以要繼續不斷地問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  〈第九天:上午〉解行並重,活出佛法

  

  一、參話頭如爬玻璃山

  

  參「什麼是無?」結果沒有這樣東西,是空。真是奇怪,既然是無、是空,那還要參,這不是很好玩嗎?

  

  因爲衆生愚癡,不知道什麼是無、什麼叫做空,所以自古以來,善知識們就用一樣東西,讓人去發現什麼叫做無。我常常比喻爲賽狗場的狗追電動兔子:狗跑得快,兔子跑得更快;跑到目的地時,兔子不見了,而狗也已經到達目的地。但是,必須先讓狗練得會跑,否則狗不知道要跑,也不知道要跑多快。

  

  另外,用話頭、參話頭也好象在爬玻璃山:山是玻璃做的,不但非常光滑,而且塗了很多油,每次爬的時候,爬不到兩步一定會掉下來,因爲這座玻璃山又滑又沒有著力點或使力處,明明知道很難爬,甚至爬不上去,但就是要你爬上去。

  

  在什麼時候爬呢?在夢裏爬玻璃山,而你也相信爬到玻璃山頂時,一定有世界上最好、最珍貴、最重要的一顆寶珠在上面。這顆寶珠比阿拉丁神燈更有用,得到它之後,就能要什麼有什麼、想到哪裏就到哪裏。

  

  有人說:「我去過,我現在就已經有了這顆寶珠,但是只能自己用,沒辦法給別人用。」想要得到那顆寶珠,必須親自去爬玻璃山,而且要不顧一切地、全部身心投入地爬。無論如何,不管爬得上或爬不上,一定要不斷地爬,一次一次的掉下來,一次一次的再爬。

  

  到最後,突然間這座玻璃山不見了、寶珠消失了,想求得寶珠的心也沒有了,那麼,到底得到了什麼呢?得到了寶珠的所有功能,而這個時候夢也醒了,也就是開悟、見到佛性了。佛性是空性、是無,是大慈悲、大智慧的功能。

  

  二、見緣起即見法,見法即見空,見空即見佛

  

  爲什麼將「空」稱爲「佛性」?在《中阿含經》裏,有一篇用象的足迹做爲譬喻的經文,叫做〈象迹喻經〉,其中說到︰「若見緣起,便見法;若見法,便見緣起。」到了《佛說大乘稻

  經》則說:「若見因緣,彼即見法;若見于法,即能見佛。」而《佛性論》說:「空是佛性。」《中觀論》也說:「衆因緣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」將以上經論所說的整理之後,演化如下:「見緣起,即見法;見法,即見空;見空,即見佛。」

  

  其中,「若見緣起,便見法」,所見的法是指緣起法,實際上等于是見到了佛。空是空性,而空性是佛性,所謂「見空」,也是指見到佛。因此,我們說「見性」,見的是緣起法,其本身是空。

  

  禅宗的祖師沒有這麼說,因爲恐怕引生誤解:「既然…

《聖嚴法師教話頭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