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非常自在的、自由的,也會非常的靈活——它是什麼就是什麼,什麼東西來就給什麼反應,而不會有自己的成見和觀點。
就像我允許我的弟子有不同的程度,不會要求他們全部和我一樣,或者是把他們全部鏟得齊平,這不合理。如同我們的個子有高有矮,若要全部跟我一樣,那是該削你們的腳呢?還是該砍你們的頭?每個人身高不同,當然不能都和自己一樣。所以這就是靈活、就是自在,允許每一個人不同,這即是「漢來漢現、胡來胡現」,其中是有功能的,而且非常自在。
在禅十期間,如果你什麼也沒有學會,但是「無念」、「無相」和「無住」這叁個觀念能夠聽懂,即使你的禅修工夫還不夠,可是你的心、你的觀念能夠調整過來,就很有用了。
你對你自己、對他人、對所有環境的狀況,要盡量地練習著「無念、無相、無住」。重要的是,不要用自己的程度、自己的立場、自己的知識,以及自己的經驗來要求他人、判斷他人。否則的話,就算修一百年都是白修,因爲你對自己沒有調整、沒有成長,對他人會有傷害,讓他人不舒服。
我們講調心,就是要從你的心態調整起,否則的話,你打坐的時間再久,對你自己也沒有太多的好處。因此,「無念、無相、無住」這叁名詞非常有用,請大家把它牢記在頭腦裏。
〈第十天:上午(圓滿日)〉以自身修持感動他人
一、日常生活提話頭
在平常生活中用話頭,我們稱爲「提話頭」——常常提起話頭來。那麼應該何時提、如何提?
在工作之余的休息時間,或者是做不需要用頭腦思考、分析、研究的工作時,都可以提話頭。提的時候,實際上是把話頭撿起來、提起來問。提話頭,不是連續不斷地問或參,而是提一下,同時要非常清楚自己當下正在做什麼事,也就是以你正在做的事爲主,再偶爾提一提話頭。
有一位居士每天花六個小時開車上、下班,他說平常沒有時間參話頭,所以利用開車的時候參話頭。怎麼參?車還是好好地開,也了解路況,所有該知道的全都清楚,但是隨時提一下話頭,看一看路況、再提一下話頭。
我問他:「你正在開車,怎麼能夠提呢?」他說:「很多人平常開車的時候,經常一邊開車一邊與旁邊的人談話,或是講電話,甚至談生意。既然開車能夠講電話、能夠開會、能夠談生意,那爲什麼不能參話頭?既然沒有人和我說話,也沒有人與我開會或談生意,那就能夠參話頭了。這樣一來,我一天至少有六個小時可以用功。」
這個人真會修行。但是你不要參了話頭,結果不知把車子開到哪兒去了。就像你一邊開車一邊說話,此時,你知道自己說話的內容,也聽到對方說的是什麼,用這種態度來提話頭,便不會有問題了。
二、保持禅修期間的生活習慣
平常生活中要保持禅修期間的生活習慣,但這是很難的,因爲一般在家人的生活習慣和出家人非常不一樣——晚上睡得很晚,早上也起得很晚。飲食方面,則是忙的時候有一餐沒一餐的,應酬、社交時又大吃大喝,這些都跟在禅堂時不一樣。因此,若是希望保持身心的穩定與平衡,最好能夠每天早、晚排出時間練習打坐。如果你的工作時間不一定,無法固定早、晚打坐,至少每天一定要打坐。
早上打坐前,一定要先洗臉、漱口、喝一些水,否則打坐一定是迷迷糊糊、半睡半醒、不清不楚的;甚至在洗臉、漱口、喝水之後,還要做八式動禅、再禮佛叁拜,接著才打坐。打坐後,最好能夠在佛前發一個願:「今天這一天我希望能夠保持心境平和,願佛菩薩給我力量,若是遇到不平靜的情況,也能馬上用話頭或是觀呼吸法來安心。」
每天保持這樣的習慣,你的生活就會正常:飲食保持八分飽,不要餓肚子也不要吃太飽,太剌激的食物最好不要吃;不抽煙、不喝酒,保持心情平靜。對人和善,也不會對人有不好的語言、動作和表情,那你就是一個修行人了。
曾經有一位居士,在參加了我們七天的禅修之後,回到家一進門,他的太太非常生氣,像連珠炮一樣地罵他,而他就站著,不回應也沒有任何動作。
他的太太罵了一會兒,看他沒回應,就說:「你這個死人,我罵了這麼久,你怎麼都沒有反應?」這位居士說:「這是師父教我的,現在我正在調呼吸。」這便是平常生活中的修行。
當你遇到狀況的時候,調呼吸;如果狀況嚴重的時候,提話頭。但是,如果人家跟你吵架,你可以在心中提話頭,但是不需要問出聲音來,否則人家會以爲你發神經了。
叁、以慈悲心自利利人,用慚愧心忏悔奉獻
我們經常說一個修行的人要有慈悲心。「慈悲心」的意思是感恩他人,而且希望能夠幫助他人。有人願意讓我們服務,我們很感恩,因爲這能讓我增長福報與經驗,所以要感謝;如果有人對我們不禮貌,或者是給我們阻礙,也要感恩他們使我們更堅強、意志更堅固,沒有他們的阻撓,就沒有辦法顯現出我們的意志是否堅固,這是一種訓練,所以非常感恩他們。
感恩對方,實際上是慈悲對方,也慈悲自己。因爲慈悲對方,你不會再反過來傷害他或報複他;慈悲自己,你不會讓自己痛苦、煩惱或生氣。其實,生氣時對方可能會受傷害,但傷害最深的還是自己,這對自己而言也是不慈悲的,也是傷害的,那是愚蠢、沒有智慧。
所以,修行菩薩道的人,是自利利人的:自利,是自己不要懲罰自己,也不要被他人刺激了以後,就受到傷害。有智慧的人,受到別人的刺激、誘惑和阻礙,這是別人的事,心不要受到影響。如何才能不受影響?除了觀念的調整之外,一定還要有修行的方法。
在觀念的調整上,你可以告訴自己:「我不必生氣,對方之所以生氣,一定有他的原因,他要阻礙我,也有他的原因,或許是他的知識、認知,或其他什麼原因造成的。我不需要生氣,如果我有智慧,那就處理,如果我的智慧不夠,至少也不要被傷得太深。」
不被傷害是保護自己,是自利,而你不反擊、報複對方,就是利人。自利是智慧,利人是慈悲。否則的話,彼此之間你攻擊我、我反擊你,是永遠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,總要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,究竟該怎麼處理?處理問題很重要,而不是生氣,或是反抗、反擊,這樣問題是無法解決的。
人不可能完全不犯錯。所謂「錯誤」,是傷害自己、傷害他人,或者是應該做的事情沒有做、應該做得更好,但是沒有做得那麼好、不應該做得那麼差,卻做得那麼差,這些通通都是錯誤。這往往是由于自己的體能,乃至知識、技術、心力的不足,或者是環境的因素,讓我們犯錯。犯了錯怎麼辦?如果自己發現了,或者是別人發現了告訴你,要用慚愧心來忏悔。
「慚愧」的意思,是覺得對不起自己,也對不起他人,然後忏悔:「但願佛菩薩能夠給我力量,從此以後不再犯錯,以前犯錯的責任,我願意承擔,也願意想辦法盡量彌補。」
犯了錯誤要去改善,不但以後希望不要再錯,以前錯了的部分,自己也願意負責,並且用奉獻來彌補,這即是慚愧和忏悔。如果能夠做到的話,我們的性格會一天一天地改善,我們的人品,也會一天一天地提升。
四、菩提心是慈悲,出離心是智慧
菩提心是慈悲,出離心是智慧,而慈悲與發願、回向有關。過去所有的大菩薩及善知識,都一定會發願、回向──以回向表現出慈悲心,用發願表現出努力的方向,而這也就是菩提心。
菩提心與出離心是不能分開的,如果僅僅是菩提心,而沒有出離心,那是一般世俗人所謂的抱負或成就欲:希望能夠成就大事業、希望能夠成爲……但這不是願。
「願」一定是不爲自我,只爲衆生,沒有特定的一個目標,只有無限的方向,並且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,否則,如果有一定的小目標,是爲了自己想要達成的心願,這不是出離心,也不是菩提心。菩提心沒有特定的目標,但是有特定的方向,雖然有方向和原則,卻沒有特定的對象,因爲其中有著出離心。
五、以感恩心發願與回向
回向是將自己的所知、所能,以及所有的資源分享給他人,即使是自己現在不知道的、不會的、沒有的資源,也要增長自己的資源,加強自己的能力,將自己的所有分享他人、回向他人。
分享並不等于失去,好比我點了一盞燈,但不把它遮起來,只爲自己照明,而是把燈高高舉起,讓黑暗裏其他沒有燈的人,都可以看到光明,但是我手上的燈光,不會因此減少或消失,甚至爲了讓燈光更加明亮,使更多人看到光明,而設法加強光度。
所以,回向與分享並不等于犧牲,若是犧牲,自己可能就此失去了,但回向與分享是自己仍然有,並且分享得愈多,自己成長得愈快、愈壯大。這一定要靠發願,發願讓自己成長以便利益他人,是自利利人。所以,回向實際上與發願是相同的,因爲如果沒有發願,回向便使不上力,因此這兩者一定是連在一起的。
然而,這與修行有什麼關系?當然有!當我小的時候,聽到了佛法,用到了佛法,覺得非常有用、非常好,那時我發了一個願:「我要把我所知道的、所體驗到的佛法,全都奉獻給別人。」
因爲發了這麼一個願,到今天爲止,爲了有人需要,我不斷地奉獻,也因此我自己必須成長、必須好好修行、必須懂得更多。如果沒有這種奉獻的心、回向的心,以及沒有發這個願,我想我現在不過是中國大陸一處農村裏的一個老頭,或者是一個看廟的老和尚。
所以,回向和發願,才是能使我們更加精進修行的一種力量,你不要以爲:「我自己都還沒有修好,先把自己修好再…
《聖嚴法師教話頭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