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麼地方去啊?」
沩山老人雲,「你從前放到什麼地方,就到什麼地方去找。」裴休走到草堆裏看,發覺銀子原封不動仍在那裏。裴休又打了一個妄想,「這位老修行真是懶得要命,給他錢他也不會用。爲什麼愈修愈愚癡呢?」這時沩山老人告訴他,「你既然以爲我不會用錢,你還是拿回去做旁的用途了。我不想造有形相的廟。」
裴休始知這位禅師有來曆,乃發心爲他建廟;雖然造了廟,但不知培養自心智慧,不如沩山老人在裏頭造智慧廟。人能夠不動妄念,不打五欲妄想,這才是真修道。坐禅人應該學習沩山老人,對著銀子不動心。
老僧一打坐,能消萬兩金
沩山老人曾說過,「老僧一打坐,能消萬兩金。」唐裴休丞相雖然知道出家是好,但自己身爲丞相不能出家,遂造了一間大廟,能安二千多僧人同時辦道。當時有很多出家人,聽說湖南沩山建了新道場,紛至沓來參學親近沩山老人,天天坐禅習定,講演戒律。
裴休看自己出家無分,乃送兒子到廟上出家。這位兒子是翰林學士,即是國立最高學院的畢業生。沩山老人見到這位翰林出家,命名爲法海,叫去挑水。當時常住有數千人,這分工作也不輕松。那時沒有自來水,要從井裏挑水,從早到晚無一刻閑暇。法海一早叁點起來,大衆去做早課,他就已經開始挑水。如是挑水挑了幾年,沒做過旁的工作,甚至誦經打坐都未參加。以一位翰林的身分爲大衆挑水,本來好象受委曲,但法海也不抱怨,盡量去做。
有一天,他碰巧有一點空閑,他從來不知道出家人究竟做什麼功課,于是趁機會溜到禅堂,偷偷往裏看。一看,在禅堂裏有些出家人是端然正坐;有一些則頭低低正在睡覺打呼;另有一些則睜著眼睛東張西望。法海自忖,「我天天挑水,做得很疲倦,你們原來坐著睡覺,或睜大眼睛到處看。你們這些出家人,怎值得我供養呢!」于是心裏抱怨。
法海這樣想,雖然沒說出口,但沩山老人已知道了,把他召入方丈室,說,「你在本寺住了幾年,現在抱怨,謂出家人不夠資格接受你的供養。現在山上不留你住,你收拾行裝好了,廟上遷你單啦!」
法海既被寺攆走,便向其師父靈佑禅師告假,「師父,我也沒有錢,應該到哪裏去呢?」靈佑禅師就給他八個半錢,告之,「你願意到哪處都可以,總之,把八個半錢用完後則止;若未用完則不要停留。」當時八個半錢,相等于現在的八十五塊錢,也不是很多。
法海一路上也不敢用錢,沿途托缽乞食從湖南走到江蘇,後來經過鎮江,看見長江上有一小島,島上有山。法海欲往觀山,搖手把船夫叫來,問他要多少錢。船夫也不要多,也不要少,偏偏要八個半錢!法海到了那山上,發覺山不高,很幽靜,于是住下來。後來在山上找到一個洞,洞裏有幾缸金子,故將山名改爲「金山」,拿了金子造廟,仍舊專心禅宗。
從當時到現在,金山的道風特別好,曆代祖師輩出。中國有名的白蛇傳,記載法海方丈的故事,就是這一位。他當時還未受具足戒,仍是沙彌,但他已經是一位開山祖師。
沩山老人的名言,「老僧一打坐,能消萬兩金」,這是對法海而說的。法海妄想出家人不夠資格受他供養,其實不然。爲什麼?
因爲人若能靜坐,靜極光通達。又雲「若人靜坐一須臾,勝造恒沙七寶塔」,所以萬兩黃金也消得,因此,我們坐禅人不要把習禅看輕。學佛人欲成佛,必要參禅打坐;要用功,不怕腿痛腰酸,才有成就。故古人雲「不受一番寒徹骨,怎得梅花撲鼻香。」
不要執著境界
用功時,地、水、火、風,都可以入定,可以入空定,又可以入非非想定。在定中不要執著境界,不要生起無明煩惱,否則,障礙開悟的良機。現在我講個公案,來作爲借鏡。
從前有個老修行,欲生到非非想處天去(無色界最高天﹚,故修非非想處定。他在海邊修定,將要入非非想處定時,魚在海邊嬉水弄得潺潺的水聲,使老修行無法入定。他睜開眼睛魚立即遊到別處。他繼續打坐,快到入定時魚又遊來了,如是者多次使老修行感到不勝煩擾,遂生出瞋恨心,想,「我最好能變成一只鷹,把水中的魚吃掉!」他生出這種瞋恨心嚇得魚也不敢來了,老修行終于證入非非想處定,而生非非想處天去,享受八萬大劫的天福。
他曾經生瞋恨心,欲變爲鷹,把魚吃掉,等他天福享盡時墮落于畜牲道,身爲魚鷹天天吃魚。等到釋迦牟尼佛成佛後爲他說法,才脫離鷹身轉生爲人,隨佛修道後證阿羅漢果。所以修道人不可以隨意生瞋恨心,打妄想必會受果報。
《楞嚴經》中有一位尊者,名叫月光童子專修水定,觀想水而入水光定,他的身體也變成水。一次,月光童子尊者正入水光定時,他的小徒弟欲谒見師父,于是到他的房間去,只見屋中有一灘水。頑皮的小徒弟便拿起一塊小石頭,投入室內的水裏去。月光童子尊者出定後,感覺肚裏不舒服,觀察自己肚裏有一塊小石頭,乃叫小徒弟來查詢原因。得知小徒弟在他入定時,投入石頭于水中,便吩咐小徒弟等他再入定時,到室內把水中石頭取出。從此可見修行者,只要專心致志的修行,必得成就。修行要專一則靈,若有堅固懇切的心,必能與法相應。
參禅﹣﹣難耶!易耶!
「難!難!難!十擔芝麻樹上攤。」這是龐公說的話。他覺得用功是很不容易的,不是腰痛就是腿酸,種種疾病纏擾,所以不易打成一片,很困難的才能有點進步,然而一旦稍爲放逸,就前功盡棄。所以他說,「難!難!難!十擔芝麻樹上攤。」然而,到底難到甚麼程度呢?就如拿十擔芝麻攤在樹上一樣。十擔芝麻不是小數目,而將之攤在樹上不掉下來,是很不容易做到的。他有個親戚聞此便說,「既然這樣難,那就無法修行了?」
但是龐婆卻說,「易!易!易!百草頭上西來意。」很容易的,所有的一切山河大地、花草樹木,皆是祖師西來大意。所以說很容易的,有何困難呢?
這時,有人問其女覺得修行用功如何?龐女說,「也不難!也不易!饑來食,困而眠。」這叁個人所說的都不同,可是根本道理是一樣的。
龐公、龐婆、龐女是同一家庭的人,但其所見不同。現在各方面來打七的人皆有,亦各有各見地,唯應少講話,好好用功才是。
不來亦不去
我在中國東北時有一位同參道友,他本來是一個打家劫舍的土匪。有一次,搶劫人家的財寶被打傷胳臂,受傷半年多也不痊愈。此時他生忏悔心,覺悟前非,改惡向善,于是發願,「如果我的傷在一個星期內複原,我便到父母墓前守孝。」一個星期後他的傷果然複原了,他便遵守願力的諾言,到父母墓前守孝叁年。因爲他能改過自新,所以他的師父爲他取名爲尤孝子。
尤孝子在未守孝以前,拜宗一法師爲師。這位法師很有德行,得人景仰,也有神通。尤孝子開始學習打坐用功,魔障化爲火龍緊纏在他的腰間,燒得他又赤又痛。在他被魔擾之際他師父立刻把火龍降伏,火龍皈依其座下,並爲尤孝子當護法。
尤孝子守孝有兩年半的時候,遇著雨災淹沒禾田,莊稼失收。尤孝子即發願,「若叁天內天晴,便割自身肉祭天。」果然天從人願,不到叁天天已轉晴,尤孝子便割肉祭天。附近居民及縣官,聞說尤孝子割肉祭天的消息,紛紛而至,贊歎不已。
此時有只小鳥飛來叫著,「多作德!多作德!作德多好!」這只小鳥陪伴尤孝子有叁周左右才飛走。這種境界真是不可思議呀!
尤孝子守墓叁年圓滿,便在當地道德會講道理,教化衆生行菩薩道。尤孝子二十一歲時,發心爲父母守孝。當時我十多歲,同時也在母墳廬墓,所以互相慕名。
有一天剛巧我們相遇,互相默視良久,尤孝子問,「你是誰呢?」我答,「你大概知道你是誰,但我卻不知道我是誰。」尤孝子又問,「你從哪裏來?」我答,「我從來的地方來。」我反問他,「你到哪裏去?」他只答,「沒有什麼地方去。」尤孝子可給我問倒了。
沒有地方來,也沒有地方去,乃不來不去;不來不去,也來也去,來是從來的地方來,去亦從去的地方去。佛十號之一是如來,《金剛經》雲,「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」
叁車祖師
坐禅主要目的乃消除以往惡業,恢複本有智慧,成就善業,所以坐禅必須有忍耐力,就是不怕苦。古人坐禅,一坐就坐了幾千年。講一個公案,作爲參考。
唐朝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時,于途中見一位老修行在打坐,小鳥在他頭上築巢,衣服都已破,玄奘法師用引磬爲老修行開靜。老修行問,「你從何處來?」玄奘法師答,「我從唐朝來,現在去印度取經。你在這裏做什麼呢?」老修行說,「我在等待釋迦牟尼佛出世,幫助佛弘揚佛法。」玄奘法師說,「怎麼你還在等佛出世,釋迦牟尼佛已入涅槃一千多年了。」老修行說,「真的嗎?既然這樣,我只好等當來下生彌勒尊佛降世吧!」
老修行准備再入定,玄奘法師對他說,「我有事跟你商量。」老修行回答,「你不要再打我閑岔,我不要管閑事。」玄奘法師說,「這不是我私人的事情。雖然釋迦牟尼佛入涅槃,但佛法仍然住世,我要你幫助弘揚佛法,續佛慧命。你現在到大唐國去等候我取經回來,一同弘揚佛法。你從這裏向東行,托生到有黃琉璃瓦的人家去吧!」
唐玄奘法師于出發往印度取經之前,曾對唐太宗預言,「松樹的樹枝,現在朝向西方長,等朝向東方時我便取經回來。」有一天,唐太宗看見所有的樹枝都朝向東方長,便知玄奘法師將要回國。玄奘法師回到長安時,太宗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門歡迎,儀式非常隆重,可說車水馬龍萬人空巷。玄奘法師見到唐太宗,便立刻對太宗說,「恭喜陛下,添了一位皇子。」太宗說,「我沒有多添兒子,仍然只有一個太子。」
玄奘法師立刻觀察究竟怎樣一回事?原來他叫老修行托生到皇宮,老修行走錯門,跑到尉遲敬宗家中,作爲尉遲公的侄兒(出家法名爲窺基﹚。玄奘法師乃令尉遲公的侄兒出家,但被他拒絕,于是要求唐太宗下诏書命令他出家,並且對唐太宗說,「只要他出家,無論要求什麼條件,皆可答應。」唐太宗即時下聖旨命令尉遲公侄兒出家。
他奉旨出家便向皇帝要求叁個條件,「第一個條件,本來佛教不允許喝酒,可是我不願戒酒,我希望不管到哪裏,要有一車酒跟著我。」皇帝知道佛教五戒中有一戒不飲酒,但玄奘法師曾說,他有任何條件的要求,都要答應。于是皇帝准許第一個要求。「第二個條件,我生在武將之家,習慣吃肉,以後每天要有新鮮肉供我吃。」本來出家人不吃肉,但玄奘法師聲明在先,請皇上答應他所提出的任何條件,于是唐太宗答應他第二個要求。「第叁個條件,我有生以來,便喜歡美女,不論到哪裏也要有一車美女陪同。」唐太宗滿他的願,答應他第叁個要求。
尉遲公侄兒出家時,朝廷文武百官送他到長安大興善寺出家。是日,寺中鍾鼓齊鳴,他聽到鍾鼓聲,頓然開悟,記起他原來是老修行,爲了幫助玄奘法師弘揚佛法而來的。自證得宿命通後他便放棄醇酒、鮮肉、美女叁車,所以窺基祖師(法相宗第二祖﹚又名叁車祖師。
這位祖師可以目下十行字,耳聽百人聲。窺基祖師幫助玄奘法師翻譯法相宗諸論,功不可沒,有「百論疏主」之稱。
老修行一坐就坐幾千年,而我們每天只不過坐二十一小時,根本算不了一回事。所以凡事也要視作等閑,無所執著,忍苦忍痛,忍一時之痛,才能得到永遠的快樂。各人要勇猛精進,努力修行,一切的障礙,都必定迎刃而解。
生死要置之度外
在從前有一位老修行很用功的,用功用得有一點成就了,這個境界就來考驗他了,看他定力怎麼樣。什麼境界呢?他每逢一打坐,坐著將要入定的時候,他這個境界就來了,在他頭上有一塊大石頭,用一條繩子在那吊著,如果這個繩子一斷,就會把他砸成一個肉餅子。那麼他知這是個境界,就不管它,每一天都是這樣子這大石頭在他頭上,他就豁著很小心不敢睡覺,也不能入定。
那麼過了幾天,這境界又變化了。在這個石頭上面那繩子上又來一個老鼠,這老鼠就在咬這個繩子。這繩子本來就很細的,吊著這個石頭就很危險,再有一個老鼠在這咬,那更危險,于是乎這老修行,再也不敢在那打坐了。
其實這種境界都是一種幻化的境界。修道的人遇到什麼境界,都不要管他,你要把生死置之度外。活就活,死就死,我甯可因爲修道死,也不願不修道而生。你要能把死都不怕了,都放下了,你一定會開悟的。那麼他就怕死,以就不敢打坐;不敢打坐,他功夫也就沒有進步了,也就沒有什麼成就了。所以說「差之絲毫就謬之千裏。」我們修道無論遇到什麼境界,都要很有定力不要管它,就會有一點成就,就會打破這個難關;你把這個難關打破了,就會得一點好消息。
《虛空打破明心地 禅的公案》全文閱讀結束。